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9: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範英
論文名稱:瞬時速度概念的自我協調學習研究
指導教授:黃湘武黃湘武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概念發展相關性位移組合簡諧運動瞬時速度教學法
外文關鍵詞: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ionthe concept of composition of displacementsimple harmonic motioninstantaneous velo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學生在變速度運動時瞬時速度測量的發展及研究瞬時速度概念認知衝突的教學法,工具的內容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採群測的方式٫將學生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同時進行前測,測試內容有:(工具1)瞬時速度測量的概念發展診斷;(工具2)簡諧運動速度變化的理解之診斷;(工具3)位移組合概念的診斷。而實驗組繼續進行第二部分的教學活動٫為了配合學校的實驗設備採6人一組٫每人一套實驗器材٫活動的內容為:(工具4)瞬時速度概念的認知衝突教學活動。約一週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同時進行第三部份的後測,內容為:(工具1)瞬時速度測量的概念發展診斷;(工具2)簡諧運動速度變化的理解之診斷。再對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了解學生瞬時速度概念的發展及學習成效。
研究瞬時速度概念,除了可幫助教師了解這方面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之困難發生的原因,也是加速度概念的基礎相關研究。而研究對象為國中二年級73人,國中三年級12人,高中一年級233人,共318人。另外為研究瞬時速度測量與簡諧運動速度變化理解的相關性,只進行前測的部分,對象為高三136人,大學物理系四年級35人,共171人٫所以總共參與的人數為489人。根據研究的結果有以下幾點發現:
(1)本研究驗證了瞬時速度的概念是由平均速度概念而來的,瞬時速度概念包含了平均速度概念與極限的概念。要學會瞬時速度概念必須同時具備形式操作期的能力及平均速度概念,因為並不是每個達形式操作期的人都能學會瞬時速度概念,必須已經具備平均速度概念的人才能學會瞬時速度概念。
(2)簡諧運動速度變化理解與瞬時速度測量這兩種能力相近,皆是要形式操作期的能力才能學習,但瞬時速度測量的能力較簡諧運動速度變化的理解(非完整的簡諧運動概念)難。
(3)瞬時速度測量的認知衝突學習法以形式操作期的學習效果較好。而有做學習活動的實驗組較沒有做學習活動的對照組進步較多。而且沒做學習活動的學生有退步的情形,但有做學習活動的學生則沒有這種情形。
本研究結果使我們對於中學學生的瞬時速度概念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相信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作為教材教法與教案設計的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3
第一節 皮亞傑簡介與認知發展論----------------------------------------------3
第二節 學習循環論----------------------------------------------------------------10
第三節 科學史的研究與科學教育的關係-------------------------------------11
第四節 其他相關文獻探討-------------------------------------------------------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2
第一節 研究對象-------------------------------------------------------------------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24
第四節 進行方式與資料分析----------------------------------------------------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33
第一節 階層特徵與案例分析----------------------------------------------------33
第二節 相關能力分析-------------------------------------------------------------53
第三節 瞬時速度概念的學習效果研究----------------------------------------59
第五章 結論--------------------------------------------------------------63
參考文獻---------------------------------------------------------------------66
附錄:案例分析的原始資料----------------------------------------------69

Boden M.(1979):Piaget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 Ch1
Cole,M.& Cole,S.(1989):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N.Y.:Freeman & Company.
Champagne, A. B. & Klopfer,L. E. & Anderson, J. H.(1980):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arning of classical mechanics.
Dulit,E.(1972):Adolescent Thinking a la Piaget:The Formal stage. Journal of youngth and adolescence,1,281-301.
Grant E.(1977):Physical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6-59
Gunstone, R.,& White, R.(1981):Understanding of gravity. Science Education,65(3),291-299
Huang,H.W. & Chen ,Y.C.(2000):A studity of student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n the uniform and non-uniform motions.
Huang,H.W. & Chang,H.T.(2000):A study of Chinese students,conceptual development on mo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beyond 2000 PHYTEB Barcelona,August 27 to September 1,year 2000.
Huang,H.W. & Renn-S.W.(1998):Paper and pencil diagnostic method and case stydies of the concept of composition of displacement,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6(1),31-62.
Inhelder,B. & Sinclair,H. & Bovet,M.(1974):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foreword 9-14
Lindberg,D.C.: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 206-264
Meehan,A.M.(1984):A meta-analysis of sex differences in formal operational thought. Child Develoment,55,1110-1124.
Piaget,J.(1970):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movement and speed.(G.E.T.Holloway &M.j.Mackenzie,trans) New York:Ballantine Books.(Originally published,1946).
Piaget,J.(1964):“Relation Between the Notions of Time and Speed in Children”,Piaget Rediscovered,R. E. Ripple and V. N. Rockcastle, eds. Ithaca,N.J:School of Educ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Trowbridge D.E. and McDermott L. C.(1980):Investigation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velocity in one dimensio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v48,n12,1020-1028.
Trowbridge D.E. and McDermott L. C.(1981):Investigation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acceleration in one dimensio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v49,n3,242-253.
蘇建文,程小危等合著:發展心理學 心理出版社 第三章85-102,第六章171-206,第十六章509-538.
黃湘武,劉謹輔,陳忠志,江新和,杜鴻模,陸業堯(1985):國中學生質量守恆,重量守恆,外體積概念與比例推理能力之抽樣調查.中等教育,36(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8(5),31-40。
2. 4.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8,31-39。
3. 6. 王國華(1995):建構與學習。建構與教學,1。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教中心。
4. 8. 王國華、段曉林、張惠博(1998):國中學生對科學教師學科教學之知覺。科學教育學刊, 6(4),363-381。
5. 10. 林芬遠、段曉林(1998):國中生物教室口語之探究。科學教育,8,1-18。
6. 16. 沈明珍(1989):討論法在社會科學的應用。教師之友,30(4),15-17。
7. 25. 吳宗立(1993):成就動機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分析。國教園地,44,67-73。
8. 28. 周立勳(1992):從團體表現的理論探討分組教學的效果。嘉義師院學報,6,129-156。
9. 30. 周立勳(1995):小組獎勵對國小兒童分組表現的影響。嘉義師院學報,9,175-222。
10. 35. 段曉林( 1996):我的教學符合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5。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教中心。
11. 37.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30-52。
12. 41. 郭重吉(1992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13. 42. 郭重吉(1995):建構主義與數理教學。建構與教學,1。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教中心。
14. 43. 郭重吉、許玫理(1992):從科學哲學觀點的演變探討科學教育的過去與未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3,532-560。
15. 45. 郭重吉(2001):漫談建構主義在數理教學上的應用。建構與教學,16。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