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7: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鴻禧
論文名稱:中小學生等速度運動概念學習研究─變速度運動之自我協調法
指導教授:黃湘武黃湘武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研究所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認知發展位移組合概念自我協調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學生在加速度運動概念的相關能力當作探究活動,等速度運動概念當作前、後測,瞭解學生在加速度運動概念的相關能力對其等速度運動概念相關能力發展的影響,診斷的內容有三:(1)位移組合概念的發展;(2)等速度運動概念的發展;(3)加速度運動概念的發展,並對學生各概念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瞭解各種不同認知能力的學生,在做完探究活動後,等速度運動概念發展的情形。
本研究是以群測法的方式進行,將一個班級分為實驗組(有做探究活動)與對照組(未做探究活動),研究的對象為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包括國小學生64人,國中學生267人,共331人。根據研究的結果,有以下幾點發現:
(一) 認知能力約在前操作期的學生思考推理的能力是屬於單向的,處理問題時只能依某一個角度來思考,在等速度運動概念的發展上,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只知道利用時間或是距離其中單一個因素來判斷速度的快慢。到了具體操作期,開始發展出可逆性的思想操作,有大部分的學生會同時利用時間、距離來判斷速度,但是只有少部分可以達到等速度運動概念的最高階層。發展到了形式操作期,學生開始能夠進行抽象的思考,便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可以到達最高階層。
(二) 有做探究活動學生的等速度運動概念階層提升率比未做探究活動者高,其中以能夠體會並測量出來"越滾越快的鋼珠,滾過相同距離,時間會越來越短;滾過相同時間,距離會越來越長"的學生提升率最高。
(三) 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懂得 "加速度運動時,在相同的距離下,時間會越來越短;在相同的時間間隔下,距離會越來越長",與 "物體在等速度運動時,同時測量距離與時間來決定物體的快慢",這兩種運動概念能力的發展時間是很接近的。我們發現利用加速度運動概念的相關能力當作探究活動,對於已懂得同時利用時間、距離來判斷速度快慢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等速度運動概念發展是最有幫助。
(四) 對於在前測時判斷速度的快慢是利用距離、時間單一因素的學生而言,在探究活動中,也就不會同時處理速度、時間與距離的關係,所以後測時不會達到等速度運動概念的最高階層。
(五) 利用加速度運動概念的相關能力當作探究活動,對於各種不同認知能力階層的學生而言,以形式操作期學生的等速度運動概念進步最大。
從本研究得到的結果,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因為兩種相關能力發展時間很接近,利用其中一種當作探究活動,給予認知衝突的機會,會有助於另一種概念階層的發展,對於等速度運動概念發展的教學,提供一個更有利的教學方式。

目 錄
摘要……………………………………………………………………... I
目錄…………………………………………………………………….. I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2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 3
第一節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 3
第二節 皮亞傑的運動概念理論與其他相關文獻 ………………………….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1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20
第三節 研究進行方式說明 ………………………………………………… 21
第四節 研究工具發展 ……………………………………………………… 2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5
第一節 階層特徵與案例分析 ……………………………………………… 35
第二節 相關能力分析 ……………………………………………………… 48
第三節 前、後測概念階層變化分析 ………………………………………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4
第一節 結論 ………………………………………………………………… 64
第二節 建議 ………………………………………………………………… 66
參考文獻 ……………………………………………………………... 68
附錄 原始紙筆測驗記錄 ……………………………………………. 69
表 目 錄
表3-1 國中、小參加測驗學校與人數 ………………………………………… 19表4-1 各年齡層學生的位移組合概念發展階層 ……………………………… 38表4-2 各年齡層學生的等速度運動概念發展階層 …………………………… 41
表4-3 各年齡層學生的加速度運動中等距離情形概念發展階層 …………… 44
表4-4 各年齡層學生的加速度運動中等時間情形概念發展階層 …………… 46
表4-5 學生位移組合能力與等速度運動概念的相關聯立表 ………………… 48
表4-6 學生等速度運動概念與加速度運動概念等距離情形的相關聯立表 .…. 49
表4-7 學生等速度運動概念與加速度運動概念等時間情形的相關聯立表 .…. 50
表4-8 學生加速度運動概念等距離情形與等時間情形的相關聯立表 ……….. 51
表4-9 對照組階層A的學生在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的階層變化 ………. 53
表4-10 實驗組階層A的學生在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的階層變化 ……... 53
表4-11 對照組階層B的學生在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的階層變化 ………55
表4-12 實驗組階層B的學生在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的階層變化 ……... 56
表4-13 對照組階層C+D的學生在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的階層變化 …. .58
表4-14 實驗組階層C+D的學生在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的階層變化 ….. 58
表4-15 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等距離情形與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階層變化相關聯立表 ………………………………………………………………….. 61
表4-16 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等時間情形與等速度運動概念前、後測階層變化相關聯立表 ………………………………………………………………….. 62
圖 目 錄
圖3-1 研究流程圖 ……………………………………………………………… 20
圖3-2 等速度運動概念診斷的裝置圖 ………………………………………….23
圖3-3 斜面加速度運動器材圖 ………………………………………………….26
圖3-4 位移組合的裝置圖 ……………………………………………………….30

參 考 文 獻
一、 中文部分:
黃湘武(民69):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月刊、第37期,12-16頁。
俞筱鈞(民71):人類智慧探索者─皮亞協,允晨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王文科(民72):皮亞傑理論初階,國立編譯館,王文科 譯自: Piaget's theory: a primer.770 1 Phillip, /1923- .John L.Philips, jr.著
黃湘武(民82):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杜祖貽編,遠流出版社,53-62頁。
黃湘武、任曉薇(民87):位移組合概念發展之診斷與案例分析,科學教育月刊,第六卷第一期,31-62頁。
張惠婷(民89):中小學生等速率運動概念發展的研究,台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竹(民89):中小學生變速率運動概念發展的研究,台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分:
Piaget,J.(1967).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and Identity. Heinz Werner lectures, Clark University, Worcester, vol.2.Barr,Mass.:Barre.
Piaget,J.(197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movement and speed.(G.E.T.Holloway & M.J.Mackenzie,trans)New York; Ballantine.
A STUDY OF CHINESE STUDENT'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N MOTION (Hsiang-Wu and Hui-Ting Chang 、2000 )
A STUDY OF STUDENT'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N THE UNIFORM AND NON-UNIFORM MOTIONS (Hsiang-Wu and Yun-chu Chen、200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