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6: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蕙心
研究生(外文):Wang, Hui-Hsin
論文名稱:旦齊為低音管加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四重奏作品40第三首之演奏探討
指導教授:徐家駒徐家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Chia-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2
中文關鍵詞:旦齊低音管重奏抖音雙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韋瓦第、德維安、歐齊、旦齊等人都創作了好幾首給低音管的協奏曲、或奏鳴曲或重奏曲,但尚未得到較深入的研究。筆者選擇其中旦齊最常被演出的一首以低音管為主奏的四重奏曲來作探討的對象。
由於樂器改良在按鍵方面的持續擴展,古典時期的低音管已經逐漸趨向可以獨奏。旦齊是晚期曼汗樂派中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器樂協奏曲和室內樂近來已漸受重視,因為能展現出樂器的特性和能力。此曲約為1814年所寫,屬於旦齊的後期作品,作曲手法依然十分古典而保守。文末並詳述抖音及雙吐的演奏技巧與練習方法。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古典時期低音管的發展 …………………………………2
第三章 作曲家之生平背景
第一節 曼海姆樂派 ………………………………………………4
第二節 作曲家生平簡介 …………………………………………5
第三節 旦齊與其木管作品 ………………………………………9
第四章 為低音管加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四重奏,作品
40第三首之樂曲分析及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 ………………………………………………11
第二節 第二樂章 ………………………………………………22
第三節 第三樂章 ………………………………………………28
第四節 第四樂章 ………………………………………………32
第五章 演奏技巧與練習方法
第一節 雙吐 ……………………………………………………43
第二節 抖音 ……………………………………………………46
第六章 結論 ……………………………………………………51

中文書目
吳啟君,《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班示範講習會論文--低音管的沿革》。台北,1995
年。
李哲洋,《名曲解說全集9 協奏曲2》。台北:大陸書店,1982年。
陳鍾吾,《西洋音樂史》。五洲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徐家駒, 《低音管的浪漫與現代--德法經典作品詮釋》。音樂叢書,台北:生韻
出版社,1998年。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大陸書店,1987年。
外文書目
Carter. American Record Guide, Vol. 57 Issue 5, 1994.
Blatter, Alfred. Instrumentation/Orchestration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80.
New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樂譜資料
Danzi, Franz. Quartet for Bassoon and String Trio in B flat Major, op.40/3. London:
Musica Rara, 1960.
網站資料
http://search.global.epnet.com/ (EBSCO Information Service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曜源(1999)。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國教天地,136,24-29。
2. 羅素貞(1996)。問題表徵與問題解決。屏東師院學報,9,149-176。
3. 戴政吉(1999)。四年級學生的小數迷思概念-由學生習作所犯之錯誤談起。國教天地,134,106-112。
4. 黃幸美(1997)。兒童的概念學習、解題思考與迷思概念。教育研究雙月刊,55,55-60。
5. 游靜宜(2000)。寫作歷程中的問題解決策略知識之初探。教師之友,41(5),51-57。
6. 郭重吉(1991)。國中學生熱與溫度概念的另有架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2,435-463。
7. 許慧玉(2001)。國小四年級數學解題策略分析。教師之友,42(3),47-53。
8. 許清陽(2001)。乘法除法迷思概念分析及其教學策略-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為例。教師之友,42(3),59-63。
9. 王春展(1997)。專家與生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及其在教學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5(2),80-92。
10. 謝秀月(1995)。師院非數理系學生熱與溫度概念架構之探討。臺南師院學報,28,479-507。
11. 王家通、吳裕益(1985)。我國國民中學優良教師之特質及其背景之研究。教育學刊,6,96-139。
12. 王澄霞(1995)。 STS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115-137。
13. 李田英(1982)。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新竹師專學報,8,
14. 徐玉雪、李秀芳(1992)。高雄師大學生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教育文粹,21,127-155。
15. 張惠博 (1996)。 職前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