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史料
台中州(1937)。社會教育要覽。台中:作者。
台灣大眾時報社(1995a)。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第十號)。台北:南天書局。
台灣大眾時報社(1995b)。新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二卷四期)。台北:南天書局。
台灣民報(1973)。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台灣新民報(1973)。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台灣教育會編(1939)。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店。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2)。台灣省50年國民教育及中等教育調查報告書。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4)。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出版。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6)。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行政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9)。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社會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94)。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台灣省通志稿─教育志(教育行政篇)。台灣南投:如作者。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台灣史。台灣南投:作者。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重修台灣省通志─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台灣南投:作者。
台灣總督府(1913)。公學校用國民讀本《卷一至卷三》。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18)。公學校用國民讀本《卷四至卷十二》。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19)。台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27)。公學校修身書第一種《卷一至卷二》兒童用。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27)。公學校修身書《卷一至卷四》教師用。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29)。公學校修身書第一種《卷三》兒童用。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29)。公學校用日本歷史《上、下卷》。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29)。公學校用日本歷史第二種《上、下卷》。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30)。公學校修身書第一種《卷四至卷六》兒童用。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30)。公學校修身書第二種《卷二》兒童用。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34)。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一種《卷一至卷十二》。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38)。公學校國史《卷一至卷二》。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39)。台灣的社會教育。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42)。台灣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94)。台灣日誌。台北:南天書局。
台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897)。台灣總督府第一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0)。台灣總督府第十四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台灣總督府第三十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5)。施政四十年的台灣。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台灣一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43)。台灣警察法規(下)。台北:台灣警察協會。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86)。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東京都:綠蔭書房。
林品桐譯(2001)。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刊行(1942)。台北:皇民化運動早わかり,皇民奉公會宣傳部。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6a)。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6b)。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鷲巢敦哉(1941)。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台北:台灣警察協會。
(二)一般論著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編輯小組(2000)。一個中國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台北:國史館。
小泉鐵(1933)。台灣土俗誌。東京:建設社。
王仲孚(1999)。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載於中國和平統一研討會論文集。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
王育德(1941)台灣演劇今昔,翔風,22期,1941年7月,頁43-65。
王育德(1999)。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思翔、周夢江(1995)。台灣舊事。台北:時報文化。
王前龍(2001)。國小道德實驗課程「愛國」德目教材中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國璠(1980)。台北市耆老會談專集。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
王曉波(1985)。台灣殖民地傷痕。台北中和:帕米爾書店。
王曉波(1988a)。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曉波(1998b)。蔣渭水全集(上)(下)。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田中一二編(1933-1944)。台灣年鑑。台北市:臺灣通信社。
石之瑜(1995a)。民族主義外交的困境。台北:世界書局。
石之瑜(1995b)。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
石之瑜(1995c)。歐美後殖民主義眼中的國際關係與國家認同。美歐月刊,107,112-126。石計生(1993)。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出版社。
石婉舜(2002)。1943年台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文化公司。
吉野秀公(1997)。台灣教育史。台北:南天書局。
朱志謀(1998)。國家與個人關係的再組─以日據時期台灣自來水事業為中心的探討。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際鎰(1993)。中國歷史與歷史教育。台北市:臺灣學生。
何清欽(1980)。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何義麟(1983)。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之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江宜樺(1997)。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8,85-109。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江燦騰(2000)。日本在台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上)。台北文獻,134,257-303。
杉山靖憲(1999)。台灣歷年總督之治績。台北:成文出版社。
邱敏捷(1982)。論日治時期台灣語言政策,台灣風物,48卷,3期,頁39-59。
宋登才(1936)。講習所教育,載於台灣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
林玉体(1997)。「余,台灣人也」--論連雅堂先生之鄉土認同。師大學報,112期,1-12。
林玉体(1998)。台灣教育與國家定位。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1)。台灣的國家定位教育─從教育史談起。載於台灣教授協會編,台灣的危機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正芳譯(1999)。派翠西亞.鶴見著。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茂生(2000)。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
林南晴(1983)。思鄉何不歸故里─林獻堂先生晚年心境。載於陳永興、李曉峰編,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台北:台灣文藝。
林品桐(1999)。日據初期之「國語」(日語)教育政策及設施。台灣文獻,50(2),117-45。
林柏維(1993)。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出版社。
林魏立(1988)。反對勢力與「台灣意識」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民進黨個案分析。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獻堂(2000)。灌園先生日記。台北市: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意識型態的基礎。台灣政治學刊,1,5-39。
吳文星(1979)。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吳文星(1988)。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01-8。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吳文星(1996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動日語運動初探,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吳文星(2000)。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51(2),163-73。
吳玥瑜(1990)。日據時期台灣同化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口述(1991)。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吳密察(1990)。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吳密察(1996)。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載於戴寶村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
吳密察、張炎憲等著(1993)。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濁流(1995)。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社。
李文卿(2000)。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1998)。台灣歷史年表─V(1989-1994)。台北:業強出版社。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2001)。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
李宜真(1991)。日據時代日本對台教育特色及女子教育實施情形。今日教育,55-56,22-9。
李超(1980)。台灣地區高中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從「三民主義」教育效果探析。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筱峰(1996)。林茂生、陳忻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1995)。台灣,我的選擇。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2001)。近百年台灣民主運動概要。2003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jimlee.idv.tw/
李筱峰、劉峰松(1999)。台灣歷史閱覽。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李筱峰、戴寶村、張炎憲主編(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
李園會(1983)。日據時期之台灣初等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李園會(1984)。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穗嘉(1990)。日據時期台灣音樂教育與音樂教科書之剖析。文化大學藝研所音樂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鴻禧等(1993)。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呂訴上(1941)台灣演劇近情。國民演劇,第一卷4期,頁20-32。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佐藤源治(1943)。台灣教育的進展。台北:成文出版社。
周憲文譯(1999)。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東鄉實、佐藤四郎合著(1985)。台灣殖民發達史。台北:成文出版社。
周婉窈(1991a)。日治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時代背景。載於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周婉窈(1991b)。「莎勇之鐘」的故事極其周邊波瀾。載於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周婉窈(1995)。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2期,頁113-161。周婉窈(1996)。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載於戴寶村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
武田壽夫(1943)。改姓名讀本。台北:台灣改姓名推進會。
洪世昌(1997)。《台灣民報》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博文(2000)。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反映的台灣民主國形象。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施正鋒編(1995)。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9)。台灣意識的探索。載於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施正鋒(2001)。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載於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小組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鄉稻出版社。
施正鋒(2002)。台灣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重心。2002台灣歷史學會年會發表論文。
姚源明(1998)。解嚴後台灣國族認同論述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殷允芃、尹萍、周慧青、李瑟、林昭武(1993)。發現台灣(上、下)。台北:天下雜誌。
徐火炎(1996)。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1991-1993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1,85-127。
徐南號編(1996)。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宮本延人、賴川孝吉、馬淵東一(1987)。台灣的民族文化。東京:六興出版社。
莊永明(1989)。台灣記事(上)(下)。台北:時報文化。
原房助編(1925)。台灣大年表。台北:進學書店。
孫芝君(1997)。日治時期台灣師範學校音樂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高柏園(1999)。台灣意識與文化中國的文化定位。載於,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張旭宜(1995)。台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炎憲編(1996)。歷史文化與台灣。台北板橋:台灣風物雜誌社出版。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茂桂、吳沂怡(1997)。教育對統獨傾向的作用。台灣政治學刊,2,107-189。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中大學。
張正昌(1980)。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連雅堂(2001)。台灣通史(上)(下)。台北:黎明文化。
許恪士(1955)。光復前後之台灣教育,載於吳俊升等著,中華民國教育誌,台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社。
許佩賢(1994)。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慶雄(2000)。台灣建國的理論基礎。台北:前衛出版社。
郭炤烈(1999)。台灣意識的歷史軌跡。載於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郭輝編譯(1956)。日據下之台政(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柴田廉(1923)。台灣同化策論。台北:晃文館。
許瀛方(2001)。台灣日治至戒嚴時期愛國歌曲之國家認同意識研究(1895~1987)。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小沖(1999)。日據時期台灣社會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載於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水源(2000)。台灣歷史的軌跡(下)。台中:晨星。
陳永興、李筱峰(1983)。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台北:台灣文藝。
陳芳明(199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
陳宗嶽(1980)。現階段國家目標認同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文化。
陳玲蓉(1990)。日據時期臺灣宗教政策研究--以神道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培豐(2001)殖民地台灣國語「同化」教育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思考。新史學,12卷,1期,頁115-155。陳弱水(1995)。台灣史英文資料類目。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1982)。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41-81。
游鑑明(1987)。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游鑑明(1995)。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秀政(1995)。台灣史研究。台北:時報文化。
黃秀政(2000)。台灣史志論叢。台北:五南圖書。
黃春木(1995)。近代以來中國國民教育之發展(1904-1940)--「國家認同」的建構。台灣師大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俊傑(1993)。戰後台灣的教育與思想。台北市 : 東大出版社。
黃國昌(1992)。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五南圖書。
黃英哲譯(1989)。黃昭堂著。台灣總督府。台北:民進書報社。
黃得時(1941)。作為娛樂的皇民化劇,載於台灣時報,1941年1月號,頁98。
黃綉媛(1994)。中日初中歷史教育的比較研究: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糾葛。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禕婷(2000)。光復初期台灣國民學校師資之培育。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煌雄(1999)。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靜嘉(1959)。日據下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台灣文獻,10(1),67-137。
黃嘉雄(1996)。台灣教育行政之演進。載於徐南號編,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葉榮鐘(1983)。明智的領導者獻堂先生。載於陳永興、李曉峰編,台灣近代人物集─近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台北:台灣文藝。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
楊建成(1995)。台灣仕紳皇民化個案研究。台北:龍文出版社。
楊淑梅(1995)。光復初期台灣的社會菁英。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
楊賜香(1992)。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聰榮(1991)。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書局。
溫振華(1996)。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載於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頁117-130,台北板橋:台灣風物雜誌社出版。
蔡金燕(1997)。吳三連傳。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蔡培火(1971)。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蔡榮任(2001)。一種傅柯權利技術的歷史性建構─從台灣日治時期神社到戰後忠烈祠。台灣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蕙光(2000)。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錦堂(1993)。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載於淡江大學歷史系編,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8-289,台北:淡江大學。
蔡錦堂(1996)。日治時期台灣之宗教信仰。載於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頁131-152,台北:台灣風物。
蔡錦堂(2000)。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內地延長主義為中心。台灣史蹟,36,242-50。
劉俊斐(1995)。「政治共同體」的塑造與重整─兼談國家認同教育之政策方向。國教園地,53-54,11-18。劉曉芬(1991)。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廣松良臣(1919)。台灣的現況。台北:台灣圖書刊行會。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200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
戴寶村(1996)。台灣島、台灣省、台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戴寶村(2001)。玉山地景與台灣認同的發展。載於台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蕭新煌(1999)。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月旦出版社。
蕭高彥(1996)。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的考察。台灣政治學刊,1,257-289。
詹茜如(1993)。日據時期台灣鄉土教育運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魏嘉南(2002)。國家認同理論與台灣經驗論述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
二、英文部分
Bernard Crick (edited)(1991). National identities─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uited Kingdo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Bloom, William(1990).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ain Jenkins and Spyros A. Sofos (edited) (1996). Nation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prary europe. New York:Routiledge.
Clare Mar-Molinero(1994). National identity and language in multi-ethnic latin America. (ERIC Ducument Reportion Service No. ED 389193)
Carey Olmseheid(1998). Developing national identity within fifth grade multicultural students. (ERIC Ducument Reportion Service No. ED 030735)
Hooson David (1994). Geograph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Maria Luisa Canieso-Doronila(1989). The lmits of educational change: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a Philippine elementary school. Philippine. Quezon: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 Press.
Oommen, T.K.(1997).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 :from colonialism to globalism. London: Stage.
Wm. Campbell(1903).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London : Kegan Paul.
Smith A, D. (1995).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global era.? Cambridge:Polity Press.
Zevin Jack (1995). Percep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How adolescents view their own and other countries.(ERIC Ducument Reportion Service No. ED 38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