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史料
一般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後晉,劉昫,《舊唐書》,楊家駱主編,鼎文書局,1975-1981。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楊家駱主編,鼎文書局,1975-1981。
宋,王讜撰,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宋,方 勺,《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李 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中華書局,1979-1995。
宋,岳 珂,《桯史》,中華書局,1997。
宋,樂 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李 燾,清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附拾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洪 邁,《容齋三筆》,上海古籍,1978。
宋,洪 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94。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台北:新文豐,1984。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華世,1987。
宋,周 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脫 脫等撰,《宋史》,楊家駱主編,鼎文書局,1975-1981。
元,吳志牧,《夢梁錄》,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元,佚 名,《大宋宣和遺事》,《宋元平話五種》,台灣文化圖書,1993。
元,佚名編,《道法會元》,《正統道藏》48冊,台北:新文豐,1977。
元,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8冊,台北:新文豐,1977。
元,謝應芳,《辨惑篇》,四庫全書709冊,台灣商務,1986。
元,完顏納丹,《通制條格》,浙江古籍,1986。
明,陸人龍,《型世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
明,陸 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胡 侍,《真珠船》,台北:商務,《叢書集成簡編》第64冊,1966。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建人民,1991。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上海古籍,198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三民書局,1992。
明,笑笑生,《繡像金瓶梅詞話》,雪山圖書,出版年未載。
明,張 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三民書局,199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貫雅文化,1991。
明,姚茂良,《雙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
明,顏 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陸人龍,《型世言》,四川:巴蜀書社,1993。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清,蒲松齡,《醒世姻緣》,台北:聯經,1986。
清,石成金,《傳家寶》,天津社會科學,1992。
清,丁柔克,《柳弧》,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清,李 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清,昭 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姚福均,《鑄鼎餘聞》,台灣學生書局版,1989。
清,呂 熊,《女仙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台灣商務,1966。
清,袁 枚,《續子不語》,江蘇古籍,1993。
清,袁 枚,《子不語》,江蘇古籍,1993。
清,袁 枚,《新齊諧》,北京:人民文學,1996。
清,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籍,1998。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古籍,1992。
清,趙紹祖,《安徽金石略》,《石刻史料新編》,新文豐,1982。
清,趙慎畛,《榆巢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錢 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顧 祿,王邁點校,《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1999。
清,顧震濤,《吳門表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清,藍鼎元,《鹿州全集》,廈門大學,1995。
清,朱彭壽,《舊典備徵》,中華書局,1997。
清,崑崗等撰,《清會典事例》,中華書局,1991。
清,紀 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1988。
清,歐陽兆熊,《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不著撰人,《宋元平話五種》,台灣文化圖書公司,1993年出版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鼎文書局,1975-1981。
寧希元點校,《元刊雜劇三十種》,蘭州大學,1988。
俞揚輯注,《泰州舊事摭拾》,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中華書局,1981。
邱秀堂編,《台灣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丁世良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北京圖書,1997。
方志
宋,宋應時,《琴川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鄭 瑤,《景定嚴州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史能文,《咸淳毗陵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趙與沐,《臨汀志》,福建人民,1990。
宋,羅 濬,《寶慶四明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元,單慶修,《至元嘉禾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江蘇古籍,1999。
明,不著撰人,《嘉靖吳江縣志》,台北:學生書局,1987。
明,王 鏊,《姑蘇志》,台北:台灣商務,1980。
明,何喬遠,《閩書》,福建人民,1995。
明,林有年,《嘉靖安溪縣志》,台北:漢鑫,1984。
明,丁紹軾,《萬曆池州府志》,台北:成文,1985。
清,施鴻保,《閩都記》,福建人民,1985。
清,李世熊,《康熙寧化縣志》,福建人民,1989。
清,周碩勛,《乾隆潮州府志》,台北:成文,1967。
清,莊 成,《乾隆安溪縣志》,台北:安溪同鄉會,1967。
清,周元文,《台灣府志》,台北:大通書局,1984。
清,陽思謙,《泉州府志》,台北,學生書局,1987。
清,曹秉仁,《寧波府志》,中華叢書,1957。
清,鄭祖庚纂修,《閩縣鄉土志》,成文出版社,1977
清,喬有豫,《道光清流縣志》,福建人民,1992。
清,夏 鑾,《道光徽州府志》,台北:成文,1984。
清,懷蔭布,《同治泉州府志》,台南:朱商羊自印,1964。
清,張其缯,《光緒潮陽縣志》,台北:成文,1967。
王國璠、方豪主修,《台北市志稿》,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65。
王國璠主修,《台北市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4-1980。
李駒主纂,《長樂縣志》,福建人民,1993。
林熊祥等修,《台灣省通志稿》,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1951。
盛清沂主修,《台北縣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1。
族譜
不著撰人,《重修清溪大平山前林姓族譜》,清刊本。
高烶深,《安平高氏族譜誌略》,自印本,1952。
高全議,《渤海台北高氏下派長房積傳公支族譜》,祭祀公業高積傳管理委員會,1992。
張天章,《木柵張氏族譜》,手抄本,1985。
張義隆,《清溪大坪張氏族譜》,張秀卿、張慶望祭祀公業,1996。
張霖華,《清河張氏義山族譜》,1982。
特殊史料
張義隆先生製,〈福建安溪儒林天山大坪張氏世系表〉
高銘吉編著,《文物重光盛典紀念冊》,大平宋史集應廟管理委員會編印,2003待印稿
高銘吉,〈鄭保惠與張巡、許遠背景見解〉,大坪集應廟籌備會,2001年編印。
高全議,〈景美集應廟簡介〉,作者自印。
高全議,《學海書院與萬華高氏大宗祠之歷史淵源》,萬華高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印。
〈台北市木柵集應廟九十年度信徒大會會議紀錄〉,時間90年3月24日。
〈台北市木柵集應廟九十年度第一次委員會議紀錄〉,時間90年3月24日。
〈財團法人台北市木柵忠順廟簡介〉,刊印時間不詳。
《景美集應廟保儀尊王千秋出回駕紀錄(86-90年度)》,未刊印。
《木柵忠順廟八十九年度掛單冊》,未刊印。
《木柵忠順廟九十年度掛單冊》,未刊印。
《保儀尊王傳略》,木柵集應廟印,刊印時間不詳。
《深坑集順廟簡介》,深坑集順廟管理委員會,刊印時間不詳。
《渤海》,高氏宗親會特刊,1998。
報紙、雜誌
漢文版《台灣日日新報》(1898-1944)。
《民俗》第7期至第120期,(1928-1933)
專書
丁荷生、鄭振滿,《福建宗教碑銘彙編─興化府分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小野四平著,張兵等譯,《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王志文,《滄海桑田話社子》,台北:台北市社子文教基金會,2001。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出版公司,2000。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台北:學生書據,1989。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三聯出版社,1997
台北市民政局,《台北寺廟概覽》,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發行,1985。
李叔還,《道教大辭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台南市」,台北中央圖書館台北分館,1992。
阮昌銳,《台灣的都市化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1982。
尚 潔,《天津皇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幼獅,1996。
林耀華,《金翼》,北京:三聯書局,1989。
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聯書局,2000。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2000。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91。
周宗賢,《台灣的民間組織》,台北:幼獅,1983。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河北:河北教育,2001。
茍 波,《道教與神魔小說》,四川:巴蜀書社,1999。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組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師大地理系,1987。
施翠峰,《台北寺廟神祇源流》,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1985。
窪德忠著,巫凡哲編譯,《道教諸神說》,台北;益群書店,1998。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1988。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卷,四川人民,199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三卷,四川人民,1993。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台北木鐸,1986。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教育,1993。
徐曉望,《閩國史》,台北:五南圖書,1997。
孫克寬,《元代道教之發展》,台灣:東海大學研究叢書,1968。
孫楷第,《小說旁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郭英德編著,《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教育,1997。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古籍,1998。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廣東高等教育,1999。
康 豹(Paul Katz),《台灣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1998。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1999。
陳支平,《近五百年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局,1991。
陳支平,《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1996。
陳支平主編,《福建宗教史》,福州:教育出版社,1996。
陳紹馨,《台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
陳紹馨、傅瑞德,《台灣人口之姓氏分布》,台北:台大社會系,1968。
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台北:東大,1996。
陳學霖,《史林漫識》,北京: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
楊彥杰,《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法國遠東研究院,1996。
楊彥杰,《閩西的城鄉廟會和村落文化》,法國遠東研究院,1997。
楊彥杰,《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法國遠東研究院,1998。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古籍,2000。
魯 迅,《小說舊聞鈔》,〈三國志演義〉,齊魯書社,1996。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趙亮等著,《蘇州道教史略》,北京:華文,1994。
龍顯昭等編,《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大學,1997。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1974。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文化,2002。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2003。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1997。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74。
劉錫誠主編,《妙峰山‧世紀之交的中國民俗流變》,北京:中國城市,1996。
劉 慧,《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1994。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長沙:湖南教育,1992。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論文
二階堂善弘,〈關於神明形象與《封神榜》之關係〉,楊振良、李世偉、黃連忠等編,《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2001。
二階堂善弘,〈有關天師張虛靜的形象〉,《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3期,2002.4。
丁荷生、鄭振滿,〈閩台道教與民間諸神崇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3期,1992。
王一剛,〈淡水河流域的變遷〉,《台北文物》第1卷第1期,1953。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歷史〉,《台灣文獻》第23卷第3期,1971。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台北文獻》直字第73期,1980。
王見川,〈法主公信仰及其傳說的考察〉,《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二期,2000。
王見川,〈唐宋關羽信仰初探─兼談其與佛教之因緣〉,《圓光佛學學報》第6期,2001。
王見川,〈軍神、協天大帝、關聖帝君:明中期關公信仰探索〉,《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四期,2002.10。
尹章義,〈台北平原墾拓史研究(1697~1772年),《台北文獻》直字第53、54期合刊,1980。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74期,1985。
尹章義,〈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輔仁歷史學報》8:64-78,1990。
白長川,〈台灣人血緣地--安溪各鄉鎮之姓氏分佈〉,《台北文獻》直字第67期,1984。
白長川,〈安溪全縣各姓氏祖居發祥地之統計〉,《台北文獻》直字第68期,1984。
江近時,〈建寧縣里心的宗族與廟會〉,《閩西北的民俗宗教與社會》,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等出版,2000。
李根源,〈艋舺寺廟記〉,《台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
李根源,〈大稻埕廟記〉,《台北文物》第2卷第3期,1953。
李添春,〈台灣住民之家神及其對神之觀念〉,《台灣風物》第18卷第2期,1968。
科大衛(Faure David)與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歷史研究》2000.3(總265期),2000。
康 豹(Paul Katz)著,趙昕毅譯,〈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個案〉,《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四期,2002.10。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圈〉,《台北文物》9-4:14-29,1960。
邱彥貴,〈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粵東移民原居地文獻考察的檢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期,1992。
邱彥貴,〈粵東三山國王信仰的分佈與信仰的族群?從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論起〉《東方宗教研究》新3期,1993。
論文頁數邱彥貴,〈嘉義廣寧宮二百年史(1752~1952)勾勒?一座三山國王廟的社會史面貌初探〉《臺灣史料研究》6號,1995。
車錫倫,〈八仙故事的傳播和“上、中、下”八仙〉,《俗文學叢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
林泗水,〈從台北文獻看安溪與台灣民族淵源〉,《安溪縣誌附編》,1967。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6。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於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中國聖者傳記與地域史的材料》,台北:允晨出版,2000。
林語堂,〈平閩十八洞所載的古跡〉,《民俗》第34期。
林萬傳,〈松山區地名沿革〉,《台北文獻》直字第86期,1983。
林萬傳,〈景美區地名沿革〉,《台北文獻》直字第72期,1984。
林萬傳,〈木柵區地名沿革〉,《台北文獻》直字第73期,1984。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
莊英章,〈台灣漢人宗教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
張小軍,〈儒學何在?--華南人類學田野考察〉,《二十一世紀》,1995.3(總29期),1995。
張小軍,〈家庭與宗族結構關係的再思考〉,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
張小軍,〈陽村的境社與宗族:一個文化場的觀點〉,《民俗曲藝》第138期,2002.12。
陳乃蘗,〈台灣各縣市日據時期社寺臺帳存留情形表〉,《台灣文獻》第1卷第4期,1958。
陳家瑞,〈楊文廣平閩與陳元光入閩〉,《民俗》,第34期,1928,。
陳春聲,〈社神崇拜與社區地域關係─樟林三山國王的研究〉,《中山大學史學集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2輯,1994。
陳春聲,〈信仰空間與社區歷史的演變〉,《清史研究》,1999。
陳春聲,〈村落歷史與天后傳說的演變─樟林四個天后宮的研究〉,《潮學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第8輯,2000。
陳春聲,〈正統性、地方性與文化的創制─潮州民間信仰的象徵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2001.1(總240期),2001。
陳登武,〈唐代城隍爺信仰轉變的法制意義〉,《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四期,2002.10。陳漢光,〈日據時代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
曹仕邦,〈張巡、許遠死守睢陽的決心來源一個新探討〉,收於《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溫振華,〈台北高姓──一個台灣宗族組織形成之研究〉,《台灣風物》第30卷第4期,1980。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台北文獻》直字88,1989。溫振華,〈清代後期台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台北文獻》直字90,1989。
勞格文,(Lagerwey John),〈福建省南部鄉村道教初探〉,《東方宗教研究》1993.3(總5期),1993。
楊彥杰,〈東坑陳氏的宗族組織與神明崇拜〉,載陳志明、張小軍、張展鴻編,《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劉仲宇,〈兩宋新符籙道派社會文化分析〉,收於陳鼓應、馮達文主編,《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1。
劉志偉,〈譜系的重構及其意義─珠江三角洲一個宗族的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4(總43期),1992。
劉志偉,〈神明的正統性與地方化:關於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個解釋〉,《中山大學史學集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2集,1994。
劉志偉,〈大族陰影下的民間神祭祀:沙灣的北帝崇拜〉,《寺廟與民間文化研究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
劉志偉,〈附會、傳說與歷史事實─祖先故事的結構及其意義〉,《中國族譜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劉志偉,〈族譜與文化認同─廣東族譜中的口述傳統〉,《中國譜牒研究:邁入新世紀中國祖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劉枝萬,〈台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台灣文獻》第11卷第2期,1960。
潘朝陽,〈台灣民俗宗教分佈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1960。
鄭振滿,〈神廟祭祀與社區發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證〉,《史林》1995.1(總39期),1995。
鄭振滿,〈莆田江口平原的里社與村廟〉,周天遊主編,《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
齊覺民,〈木柵鄉誌略〉,《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期,1960。
鍾德盛,〈武平中山縣廟會勝概〉,楊彥杰主編,《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等出版,1998。
博碩士學位論文
王志文,《淡水河岸同安人祖公會角頭空間分布─以燕樓李、兌山李、西亭陳、郭子儀會為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王志鴻,《光復前三峽庄的形成和發展》,中原建築所碩士論文,1989。王見川,《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林渭州,《台灣地區清水祖師信仰研究─以台北、台南地區為中心》,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政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范純武,《清末民初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莊芳榮,《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文化史學所碩士論文,1987。陳亦榮,《清代漢人在台灣地區遷徙之研究》,文化史學所碩士論文,1986。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台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陳其南,《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台大考古人類所碩士論文,1975。
陳登武,《唐代法制研究─以庶民犯罪與訴訟制度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蔡相煇,《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文化史學所碩士論文,1976。蔡淵絜,《清代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高麗珍,《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蔣竹山,《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劉光明,《景美家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台北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2000年。張小軍,《再造宗族:福建陽村宗族「復興」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1997。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78。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游子安,《清代善書與社會文化變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4。
日文論文及專書
小島毅,〈正祠と淫祠─福建の地方志における記述と論理〉,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一百十四冊。
井上以智為〈關羽祠廟の由來に變遷〉(一),《史林》26卷1號,1941。
小柳司氣太,《白雲觀志─附東嶽廟志》收於《中國道觀志叢刊》,江蘇古籍出版社據昭和九年版編印,2000。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小塚本店印行,1919。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台北南天書局,1994年10月。
松本浩一,〈宋代の賜額賜號について─主として《宋會要輯稿》にみえる史料から〉,野口鐵郎編,《中國史中央政治地方社會》,1985年度科研費報告。
松本浩一,〈中國村落における祠廟とその變遷─中國の祠廟に關する研究動向と問題點1─〉,《社會文化史學》31號。
酒井忠夫,〈江戶前期日本における中國善書の流通〉,《東方宗教》第26號,1965。
酒井忠夫,〈近世日本文化に及ぼせる中國善書の影響並びに流通〉,收於多賀秋五郎編《近世アジア教育史研究》,東京,文理書院,1966。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60。
宮崎直勝,《寺廟神の昇天─台灣寺廟整理覺書》,台北,日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發行,1942。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台灣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日本奈良,天理教道友社印行,1988 。
曾景來,《台北州下に於ける社寺教會要覽》,台北,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發行,1933。
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小塚本店印行,1939。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發行,1984再版。
增田福太郎,《台灣本島人の宗教》,日本東京,明治聖德紀念會,1935。
增田福太郎,《台灣の宗教》,日本東京,養賢堂發行,1939。
台灣總督府編,《台北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原稿本,1915。
澤田瑞穗,《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平河出版社,1991。
濱島敦俊,《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東京研文出版,2001年。
英文論文及專書
Cynthia J.Brokaw,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Dean Kenneth, 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ure of Southeast Chin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David Johnson,“ Communication、Class、and Conscious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red by David Johnson & Evelyn S.Rawski,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aipei Taiwan S.M.C,1987.
Lagerwey John,“Dingguang Gufo:Oral and Written Sources in the Study of a Saint.”Cahiers d’Extreme-Asie 10:77-129,1998.
M Saso,The teachings of Taoisy Master Chuang TaipeiSMC,1978,
Naquin Susan,and Chün-fang Yü.“Introduction:Pilgrimage in China”Inidem,eds.,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pp.1-3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Paul Katz,Images of the Immortal─The cult of Lü Dongbin at the Palace of Eternal Joy.Univ Hawaií,1999.
Watson James,“Chinese Kinship Reconsidered: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Research. ”China Quaeterly 92:589-627,1982.
Watson James,“Standardizing the Gods: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960-1960. ”In D. Johnson, A. Nathan and E.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93-324,1985.
Watson James,“Anthropological Overview: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scent Groups.”In P. Ebrey and J.Watson , eds., 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000-194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74-292,1986.
Yang C.K.,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