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一般史料
1. 文學作品
1.宋澤萊,《宋澤萊作品集貳:等待燈籠花開時》,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2.宋澤萊,《宋澤萊作品集參:蓬萊誌異》,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3.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2。
4.朱天心,《古都》,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2。
5.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6.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出版公司,1995。
7.陳千武,《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
8.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3(1967-1979):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1。
9.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6(1995-2001):忠孝公園》,台北:洪範書店,2001。
10.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11.葉石濤,《異族的婚禮:葉石濤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
12.葉石濤,《紅鞋子》,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13.楊牧,《山風海雨》,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
14.楊牧,《方向歸零》,台北:洪範出版社,1991。
15.楊牧,《昔我往矣》,台北:洪範出版社,1997。
16.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17.龍瑛宗,《紅塵》,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
18.鍾肇政,《大度山風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19.鍾肇政,《八角塔下》,台北:草根出版公司,1998。
20.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②》,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7。
2. 口述歷史、訪談錄、回憶錄與傳記
1.李昂、林梵、張恆豪訪問,羅和成記錄,〈靈魂的搏動-從廖偉竣到宋澤萊的變奏和迴響〉,收在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頁267-292。
2.林依潔,〈下一件差事-陳映真的再出發〉,收在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頁203-223。
3.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
4.周婉窈主編,《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5.許南村(陳映真),〈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收在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1(1959-1964):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書店,2001),頁xiii-xxix。
6.陳銘城、張國權等編著,《台灣兵影像故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7.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8.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0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9.葉石濤,《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翰音文化事業公司,1999。
10.彭瑞金,《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
11.潘國正,《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
12.鄭麗玲採訪撰述,《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13.鄭麗玲,《國共戰爭下的悲劇:台灣軍人回憶錄》,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14.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15.蔡慧玉編著、吳玲青整理,《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16.濱崎紘一著、邱振瑞譯,《我啊!─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台北:圓神出版社,2001。
(二)專書
1.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
2.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
3.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4.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1。
5.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
6.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7.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6。
8.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
9.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
10.何應欽,《八年抗戰與台灣光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11.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
12.施正峰,《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13.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4.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15.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
16.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
17.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
18.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
19.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
20.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
21.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22.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1。
23.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24.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台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2000。
25.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26.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27.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28.楊照,《夢與灰燼─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29.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1。
30.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
31.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
32.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88-1996)》,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33.薛宗明,《台灣音樂史綱》,高雄:高雄市國樂團,2000。
(三)論文
1.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台北,1993:11),頁6-19。2.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台北,1996:09)頁147-184。3.王甫昌,〈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收在鄧憲卿編,《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頁213-236。
4.王學玲,〈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份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中外文學》,30:10(台北,2002:03),頁172-195。5.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到皇民奉公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李國生,〈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7.李朝陽,〈戰爭其實不曾遠離台灣……〉,《新新聞週報》,841(台北,2003:04),頁35-37。8.呂芳上,〈抗戰時期在大陸的台灣抗日團體及其活動〉,收在魏永竹編,《抗戰與台灣光復史料輯要》(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頁1-23。
9.呂正惠,〈七、八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政治、社會及思想背景的探討〉,收在邵玉銘、張寶琴、瘂弦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49-1993》(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頁147-161。10.呂正惠,〈被歷史命運播弄的人們─論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收在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頁7-20。
11.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12.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13.吳慧婷,〈記實與虛構-陳千武自傳性小說「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系列作品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14.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15.吳錦勳,〈專訪東南亞研究學者,《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明日報》,2000年4月25日。
16.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17.吳明季,〈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18.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台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台北,1995:03),頁34-49。19.周婉窈,〈曖昧的台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之認同〉,收在施梅珠編,《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251-262。
20.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中外文學》,21:1(台北,1998),頁7-25。21.林志剛,〈人權的演繹─原台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 (上)〉,《律師通訊》,173(台北,1994:01),頁34-42。22.林志剛,〈人權的演繹─原台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 (下)〉,《律師通訊》,174(台北,1994:02),頁25-37。23.林鎮山,〈再會「淒慘的無言的嘴」-論陳映真《將軍族》〉,收在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頁121-152。
24.林博文,〈老尼米茲,中途島戰役名留青史〉,《中時電子報》,2002年1月16日。
25.思與言雜誌社,〈台灣政治共同體座談會〉,《思與言》,37:03(台北,1999:09),頁1-46。
26.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27.柴雅珍,〈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28.孫芝君,〈從語言在時代的位階與功能變換淺說流行歌曲在台灣的發展〉,收在陳郁秀編著,《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頁67-71。
29.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30.孫鴻業,〈污名、自我、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31.陳傳興,〈種族論述與階級書寫(評論)〉,收在葉石濤,《異族的婚禮:葉石濤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頁181-207。
32.陳建忠,〈宋澤萊小說(1972-1987)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33.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小說的歷史考察〉,收在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頁31-82。
34.陳恆嘉,〈夜寒星光冷-五0至六0年代省籍小說家的出現〉,收在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頁223-244。
35.陳芳明,〈台灣文學史分期的一個檢討〉,收在封德屏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頁13-34。
36.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在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頁41-63。
37.陳映真,〈以意識型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6:09(台北,2000:07),頁138-160。38.陳映真,〈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16:11(台北,2000:09),頁138-161。39.梅家玲,〈八、九0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在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頁385-410。
40.莊嘉玲,〈台灣小說殖民地戰爭經驗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41.莊嘉玲,〈戰後台灣作家小說中的戰爭經驗〉,《台灣人文》,06(台北,2001:12),頁73-94。
42.莊嘉玲,〈文學見證的傷痕-談戰後小說中台籍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及其意義〉,《台灣人文》,07(台北,2002:12),頁1-22。
43.葉春榮,〈從文化的發展看台灣族群的融合〉,收在鄧憲卿編,《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頁239-256。
44.彭小妍,〈等待黑暗逝去,光明來臨的日子─論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收在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頁488-496。
45.彭瑞金,〈比較鍾肇政與葉石濤小說裡的殖民地經驗〉,收在江自得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頁195-217。
46.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為分析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47.楊克隆,〈台灣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48.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收在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2),頁5-17。
49.張茂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收在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頁91-116。
50.張瑞德,〈紀念與政治─台海兩岸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的比較〉,收在盧建榮編,《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頁149-206。
51.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利玉芳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9。52.曾萍萍,〈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53.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54.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55.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台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56.鄭麗玲,〈不沈的航空母艦─台灣的軍事動員〉,《台灣風物》,44:3(台北,1994:04),頁51-89。
57.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台北,1997:03),頁247-296。58.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03(台北,1999:08),頁1-51。
59.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台北,2000:10),頁77-138。
60.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9:1(台北,2002:06),頁181-239。
61.鍾肇政,〈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七十年台灣文學發展縱橫談〉,收在《台灣作家全集‧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頁1-38。
62.謝惠芳,〈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台灣特別志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考察〉,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63.簡上仁,〈台灣創作流行歌曲〉,收在陳郁秀編,《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1997),頁122-133。
64.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65.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四)網路資料
1.宇文正訪問記錄,〈歸鄉-訪陳映真談新作〉,
網址:http://udn.com/SPECIAL_ISSUE/CULTURE/GWAICHIAN/a1.htm。
2.南方朔,〈踽踽獨行的老靈魂─陳映真〉,
網址:http://taiso.ccarchive.org/i_f_page.asp?repno=106。
3.「龍瑛宗作品線上閱讀」
網址:http://cls.hs.yzu.edu.tw/hakka/author/long_ying_zong/onlin_main.htm。
4.「鍾理和作品閱讀」
網址:http://cls.hs.yzu.edu.tw/hakka/author/zhong_li_he/art_read.htm。
5.「台灣客家文學館-鍾肇政生平大事年表」
網址: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year/zhongc_b1925e2002.html。
二、西文部份(依作者姓名英文字母排列)
1.喬伊絲‧艾坡比(Joyce Appleby)、琳‧亨特(Lynn Hunt)、瑪格麗特‧傑考(Margaret Jacob)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1996。
2.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1991. 中譯本見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
3.Burke, Peter ed., New Perspective on Historical Writing.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4.柯賽(Lewis A. Coser)撰、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台北,1993:11),頁20-39。
5.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6.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7.Halbwachs, Maurice.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0.
8.Halbwachs, Maurice; Coser, Lewis A. edited,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9.Hsiau, A-ch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10.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
11.Norris, David; Flint, Carl. Joyce for beginners. Cambridge: Icon Books, 1994.
12.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13.Said, Edward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中譯本見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
14.White, Hayden.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中譯本見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像(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