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9):國民體適能促進策略研究。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10。行政院體委會。
方進隆(2001):學生體適能的理念與期望。學校體育,第十一卷第七號,2-3。
王志弘(1993):分身有術─人體操演的時空策略。島與邊緣,第六期,61-78。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
王志弘(2001):運動無所不在。好讀,六月,18-19。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縣:銀禾文化。
王宗吉(1999):運動社會學。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87-208。
王建元(2003):文化後人類。台北:書林。
王浩威(1999):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王崇名(1995):從『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與布迪厄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第33卷第4期,171-192。王寧(2001):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墨林(1994):在美麗的外衣下。新電影之外/後,108-112。台北:唐山。
包亞明(2001):後現代性與地理學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包亞明(2003):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平路(1998):女人權力。台北:聯合文學。
石計生(2001):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40-53。朱元鴻(1991):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第六十七期,12-23。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北。唐山
何春蕤(1994):台灣的麥當勞化-跨國服務業資本的文化邏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期,1-19。
何春蕤(2001):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轉變》導讀。親密關係的轉變,iii-xvii。台北:巨流。
李天鐸(1991):電視廣告與社會文化關係。當代,第六十三期,18-29。李永熾(1991a):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下)。當代,第七十期,68-73。李永熾(1991b):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上)。當代,第六十七期,24-29。李志明等(2000):中國武術練氣的意義─形神合一與明心見性。體育學報,第二十八輯,183-192。
李陀(2000):書寫文化英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健鴻(1992):身體與消費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繼宏(2002):城鄉心理和生活世界。《二十世紀》網路版,第七期,1-14頁。
汪民安、陳永國編(2001):尼采的幽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卓俊辰編譯(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周凱旋(1999):新休閒。台北:木石文化。
周愛光(1999):競技運動異化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季桂保(2002):布希亞。台北:生智。
林賀典等(2003):台灣健身中心的權力空間與符號消費。手稿(未發表)
林敬晟等(2003):台灣健身中心的發展與健身活動之消費。手稿(未發表)
林隱(2001):以運動之名─身體、競技與消費。好讀,六月,8-9頁。
邱建章(2002):奧林匹克的基本原則。手稿(未出版)
南帆(2000):雙重視域─當代電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姜慧嵐(2000):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姜慧嵐(2002):淺談台灣健康俱樂部產業概況。國民體育季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33-7。柳美里(2001):男。台北:麥田。
胡大平(2002):崇高的曖昧─作為現代生活方式的休閒。南京:江蘇人民。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智明(1999):台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治本(2001a):生活風格與社會結構的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一期,79-111。孫治本(2001b):社會階級的終結─水平式不平等、社會不平等的個人主義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三十一期,1-49。孫治本(2001c):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現象」。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26-39。孫治本(2002):網路生活風格社群的研究。線上網路社會研究中心。
振曦原、李方惠(2002):通向未來之路-與吉登斯對話。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1991a):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卷第3期,21-73。高宣揚(1991b):再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卷第4期,295-304。高宣揚(2002a):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宣揚(2002b):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張力可(2000):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小虹(1989):體育版的選美風情畫與話。當代,第四十二期,116-124。張根榕等(2003):你今天,健身了嗎?手稿(未發表)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民87):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商務。
許義雄(2003):台灣身體文化與體育的出路。學校體育,第75期,135-44。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美華(2002):體育課中的性別迷思。學校體育雙月刊。第十二卷第二號,86-90。陳敏郎(1994):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布迪厄(P. 布爾迪厄)論文化正當性建構及其再生產。思與言,第32卷第3期,113-136。陳德容(2003):健身房中年輕女性身體概念的建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陳鴻雁(2002):運動產業之根基─競技運動。國民體育季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8-12。越斌(2001):社會分析和符號解讀:如何看待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大眾文化。理解大眾文化,I-X。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身體的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
黃慧琦(2003):全球化與消費者服務業的崛起。手稿(未發表)
葉啟政(1999):啟蒙人文精神的歷史命運:從生產到消費。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卷第二期,313-346。葉淑誼等(2003):把名人教練帶回家-健身雜誌與健身書的探討。手稿(未發表)
路況(1993):從生產之鏡到遊戲之鏡─當代典範的轉移,虛無主義書簡。台北:唐山。
趙蕙鈴(1995):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問題。思與言,第33卷第1期,161-184。劉一民(1994):建構運動玩家世界─運動玩家開啟方式的省思。中等教育,45卷第3期,29-32。
劉一民(1995a):以遊戲為鏡─體貼教育的初心。學生輔導,60期,32-45。劉一民(1995b):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師大書苑。
劉大任(1998):強悍與美麗。台北:皇冠。
劉守曜等(2001):身體─慾望與解放的鬥爭場域。好讀,六月,46-51。
劉紀蕙(2002):文化研究如何面對生活風格與社會。「生活風格.文化研究‧社會學」座談會
劉耕宏(2002):耕宏健身書-藝能界最流行的減肥塑身法。台北:華人版圖。
劉象愚、羅鋼主編(2000):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 布爾迪厄與 N. 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報,第二十六期,1-51。
劉維公(1999):布爾笛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卷第二期,347-374。劉維公(2000a):「生活組合」(Lebensfuhrung):介紹當代德國社會學的「多元化社會」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九期,123-143。劉維公(2000b):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28期,189-228。
劉維公(2001a):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第11期,113-136。劉維公(2001b):運動不在運動場上─運動是在電視、文字、數字之中。好讀,六月,14-17。
劉維公(2001c):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社會理論意涵。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10-25。劉維公(2002):論文化經濟(cultural economy)。手稿(未發表)
劉維公(2003):誠品講堂,6/09-8/29,No.18。台北:誠品書局。
歐秀妙(1998):從女性身體觀看運動中的兩性平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蔣文德(2000):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詩萍(1998):男回歸線。台北:聯合文學。
談瀛洲(2001):巴塔耶:浪費與越界的精神意義。後現代性與地理學政治,240-92。上海:世紀。
鄭心如等(2003):女性的運動空間。手稿(未發表)
鄭明椿(1991):電視廣告與影像文化的概念架構。當代,第六十三期,30-45。鄭為元(2000):日常生活戲劇觀點的評論家─高夫曼。當代社會學思想巨擘,26-55。台北:正中。
鄧景衡(2002):飲食、仇敵、瘦身、美體、社會權力。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309-326。台北:田園。
蕭伊容(1995):台北新興PUB的休閒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欣凌(2001):快樂粉紅豬。台北:大田。
蘇美彥(1998):遇見布希亞:誠品書局、符號的消費與符號空間─以誠品敦南為例。地理雜誌,第六期。
外文翻譯
Alexander, J. C., Seidman S.(2002):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Audi, R.(2002):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Gene Bammel., Borros-Bammel L.(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Barthes, R.(1997):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
Barthes, R.(2000):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audrillard, J.(1991):布希亞的擬像社會理論。當代,第65期,31-47。
Baudrillard, J.(1991):消費社會與消費欲望。當代,第65期,48-71。
Baudrillard, J.(2000):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Baudrillard, J.(2001):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auman, Z.(2001):全球化。北京:商務。
Bauman, Z.(2002a):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上海:學林出版社。
Bauman, Z.(2002b):後現代及其缺憾。上海:學林出版社。
Beckett, S.(1999):等待果陀。台北:萬象圖書。
Bell, D.(1989):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桂冠。
Benjamin, W.(1998):啟迪。香港:牛津。
Best, S., Kellner, D.(2002):後現代的轉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Bocock, R.(1999):消費。台北:巨流。
Bonnewits, P.(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Botton, A. (2002):愛上浪漫。台北:先覺。
Bourdieu, P., Wacquant(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
Brooks, D.(2001):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台北:遠流。
Calvino, I.(1993):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台北:時報。
Calvino, I.(1996):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
Castells, M.(2001):網路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astells, M.(2002a):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Castells, M.(2002b):千禧年的終結。台北:唐山。
Cohen, R., Kennedy P.(2000):全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oleridge, N.(1995):流行陰謀。台北:時報。
Craik, J.(2000):時裝的面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Culler, J.(1992):索緒爾。台北:桂冠。
Durkheim, E.(2000):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Elias, N.(1998):文明的進程(I)。北京:三聯。
Erjavec, A.(2003):圖像時代。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Featherstone, M.(2002):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上海:譯林出版社。
Fiske, J.(1990):物質主義與影像研究。當代,第五十一期,70-83。
Fiske, J.(2001a):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
Foucault, M.(1992):顛瘋與文明。台北:桂冠。
Foucault, M.(1998):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
Foucault, M.(2000):性史。台北:桂冠。
Fussel, P.(1998):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arnham, N.(1992):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當代,第七十七期,32-41。
Genest, E.(1977):希臘神話。台北:志文。
George, N.(2003):嘻哈美國。台北:商周。
Giddens, A.(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Giddens, A.(2002b):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
Giddens, A.(2002c):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
Goffman, E.(1992):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 台北:桂冠。
Grogan, S.(2001):身體意象。台北:弘智。
Hahn, K.(2001):全球地方化.新「地區」概念與生活風格。當代,第一百六十八期,54-63。
Harvey, D.(1990):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學理論讀本,47-79。台北:明文。
Harvey, D.(2002):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文化產業與消費─文化‧經濟‧後現代」研討會,世新大學。
Hodgson, G.(2000):20th人類大世紀。台北:大地地理。
Honneth, A.(1992):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迪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第七十七期,14-31。
Horrocks, C.(1998):布希亞。台北:立緒。
Howard, L.(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
Huizinga, J.(1998):人:遊戲者。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Jameson, F.(1997a):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Jameson, F.(1997b):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書店。
Jameson, F.(1998):快感:一個政治問題。快感:文化與政治,135-15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Jameson, F.(2000):文化轉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Jary, D.(2000):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Jenks, C.(1998):文化。台北:巨流。
Jennings, P., Brewster T.(1999):珍藏二十世紀。台北:時報。
JoAnn, Manson,M.D.&Patricia, Amend,M.A.(2002):運動:天賦良藥。台北:立緒。
Johnson, A. G.(2002):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Kafka, F.(1996):城堡。台北:桂冠。
Kaplan, E. A.(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與修辭。當代,第五十一期,42-51。
Kaufmann, J.C.(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Kelly, J.R.(2000):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Kundera, M.(1996):緩慢。台北:時報。
Kundera, M.(1999):不朽。台北:時報。
Lefebvre, H.(2002):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19-30。台北:明文。
Marcuse, H.(1996):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
Marx, K.(2000):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頁109-115。台北:時報。
Maslow, A.(1997):馬斯洛。台北:桂冠。
Mclellon, D.(1994):意識型態。台北:桂冠。
Nietzsche, F. W.(1999):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
O‵Neill,J.(1999):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沉陽:春風文藝。
Pope, G.(2001):猛男情節--男性的美麗與哀愁。台北:性林文化。
Powers, S. K., Howley, E. T.(2002):運動生理學。台北:藝軒。
Ritzer, G.(2000):社會學理論(上)(下)。台北:巨流。
Ritzer, G.(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市:弘智。
Said, E. W.(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Said, E. W.(2000):知識份子論。台北:立緒。
Sardar, Z.(1998):文化研究。台北:立緒。
Simmel, G.(2001a):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
Simmel, G.(2001b):時尚哲學。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
Simmel, G.(2002):貨幣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Snnott, A.(1993):墓穴、神殿、機器與自我─軀體的社會性建構。島與邊緣,第六期,5-32。
Storey, J.(2002a):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Storey, J.(2002b):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Strinati, D.(2001):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Tomlison, J.(1999):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
Tomlison, J.(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Veblen, T.(2002):有閒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Wasko, J.(2001):認識迪士尼。台北:弘智。
Watkins, S. A.(2001):女性主義。台北:立緒。
Wright, G.&Rabinow, P.(2001):權力的空間化。後現代性與地理學政治,29-39。上海:世紀。
外文部分
Barnes, S.(2000):SPORTSCAPE.London:Phaidon.
Bordo, S.(1990):Reading the Slender Body,Body/Politics:Women and the Discourse of Science,pp.83-112 .N.Y:Routledge.
Bourdieu, P.(1990):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In other words,pp,123-139. Cambridge:Polity Press.
Bourdieu, P.(1993):Sociology In Question.(ed)By Richard Nice. London:Sage.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R. Nice ed).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 Certeau,M.(1984):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akley, J., Dunning, E.(2000):Handbook of sports studies.London:Sage.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1997).London:Harper Collins.
Debord, G.(1994):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Zone Books.
Defrance, J.(2002):The concept of Field in the Sociology of sports ,pp.63-69.2002 BUSAN ASIAN GAMES SPORT SCIENCE CONGRESS.
Elias, N., Dunning E.(1986):Quest for Excitement: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xford:Basil Blackwell.
Featherstone, M.(1991):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Sage.
Featherstone, M.(2000):Body Modification. London :Sage.
Featherstone, M., Hepworth M., Turner B. S.(1991):The Body--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London:Sage.
Gadamer, H.G.(1999):Truth and Metho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ay, P.d.(1997):Production of Culture/Cultures of Production(ed.). London:Sage.
Gerber, E. W.(1972): Sport and the Body. Philadelphia : Lea & Febiger.
Giddens, A.(2001):Sociology,4th edit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
Goldman, R.&Papson S.(1998):Nike Culture .London:Sage.
Jagger, E.(2000):Consumer Body : The body ,culture,and Society ,pp.45-63 . 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
Lash, S.(1984):Genealogy and the body:Foucault/Deleuze/Nietzsche,pp.256-280,The Body.London:Sage.
Mekolichick, J.(2001):Self—esteem among amateur Body-builders:A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 Sociology of Sport Online,Volumn4,Issue2.
Poster, M.(2001):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ting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ail, G.(1998):Sport and postmodern times.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Shilling, C.(1993):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Sage.
Sobel, M. E.(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ACADEMIC PRESS.
Synnott, A.(1993):The Body Social-Symbolism, Self and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報章雜誌
自由時報(2002/11/15)--誰說猛男一定是帥哥?
中國時報(92/01/21)--塑身市場.瞄準男人啤酒肚。
中國時報(89/12/22)--主流性感標準與片面身體解放。
聯合報(2002/11/20)--胖子人權受損:實踐大學糾舉胖子.嚇哭女生。
聯合報(2002/11/21)--減重糾察隊引公憤.實踐大學道歉。
聯合報(2002/05/16)--「食品政治」操弄‧美國人越來越胖。
大成報(2003/01/18)--蕭亞軒健身中心活力天使性感造型代言展現健康與美麗身材。
Taipei Times(2000/01/22)-- Fitness fad the latest obsession.
Taipei Times(2001/07/02)-- California muscles in on Taiwan'sFitness scene.
Taipei Times(2001/12/06)-- Fitness center to flex muscle in china.
Taipei Times(2002/05/30)-- We’re not just a business ,we love it here.
Taipei Times(2003/01/17)-- California Fitness fined over bad sign.
《SHAPE》(2002/1,2,7,9,10,11月號)。台北:傳亞出版公司。
Fitness RX(2002)--YOUR ULTIMATE PRESCRIPTION FOR THE PERFECT BODY.USA:NEW YORK.
Muscle & Fitness (2002)-- 4 power workout for EXPLOSIVE GROWTH.Made in USA.
網路資源
丘德真(2002/07/21):台灣阿里---林致成男體健美血淚檔案
http://www.pots.com.tw/frameset.htm
邱新福(2000):健身俱樂部大舉進攻─健身樂,土洋一起來。
http://media.career.com.tw/industry/industry
何春蕤(2000):想要飯碗就少吃飯─節食與工作倫理。
http://intermargins.ncu.edu,tw/forum/2000/
亞曼尼(2000/02/01):加州健身中心 來台搶灘。http://www.winwin.com.tw/win166/win166-5.htm
陳韻如等(2001):台灣健身運動的興起及健身風潮的解讀。http:www.ncu.edu.tw/~eng/mc/final/sum/sport.htm
鄭茜勻(2002/6/22):加州健身中心挑戰不運動的台灣人。http://www.npa.org.tw/teacher/interview910622.htm
中時e蕃報,地方新聞,2002/11/20:減重一百噸,李批馬作秀。
中時e蕃報,地方新聞,2002/11/20:減重作秀?吳育昇反問扁不也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