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部份
(一)、古籍著述
漢.戴 德:《大戴禮記》,濟南: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1991年。
漢.京 房:《京氏易傳》,上海:上海商務,1936年。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段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9月。
漢.王 充:《論衡》,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宋.程 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朱 熹:《易學啟蒙》,台北:廣學社,1975年9月。
宋.朱 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明.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台北:益群出版社,1960年8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12月。
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焦 循:《易學三書》,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清.丁壽昌:《易經會通》,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二)、現代著述
以下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同姓、著作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3月。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8年12月。
王居恭:《漫談周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月。
王吉懷:《中國遠古暨三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台北:野鵝出版社,1994年8月。
王秋桂:《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
王光漢:《易經的奧妙:從儒學到江湖術士的思維》,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2月。
王明雄:《生活易經》,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月。
王明雄:《易經原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1月。
文崇一:《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7月。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0月。
文經華:《易經的奧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9月。
朱伯崑編:《易學基礎教程》,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年12月。
朱伯崑編:《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朱伯崑編:《易學漫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朱淵青:《周易探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朱高正:《易經白話例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4月。
成中英:《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7月。
伍至學編:《易經的現代詮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4月。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福州:曉園出版社,2000年3月。
李漢三:《周易卦爻辭釋義》,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9年6月。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8月。
李亦園編:《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食貨出版社,1980年10月。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上冊,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下冊,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0年8月。
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3月。
李周龍:《易學窺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李周龍:《易學拾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李慶善編:《中國人社會心理研究論集》,香港:時代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李大用:《周易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李 廉:《周易的思維與邏輯》,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 輯:《中國遠古暨三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李 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1995年8月。
李霖先:《易經哲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
杜而未:《中國古代宗教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76年12月。
呂紹綱:《周易闡微》,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呂紹綱編:《周易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沙蓮香:《中國民族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 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4月。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9月。
邢 文:《帛書周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1998年12月第二刷),1997年1月。
余敦康等人:《易學與管理》,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
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6月。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金谷治著,于時化譯:《易的占筮與義理》,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金谷治著,林順隆譯:《漫談易經世界》,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3月。
金景芳:《周易全解》,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金樹人:《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7月。
周 山:《周易文化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
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南懷瑾:《易經雜說》,台北: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2月。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4月。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8月。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胡自逢:《易學識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
柯雲路:《人類神秘現象破譯》上中下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施純協、孫劍秋:《易經與企業經營 》,台北:知行出版社,2000年6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月。
高 亨:《周易古經通說》,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63年。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高 亨:《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高 明:《大戴禮記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4月。
高覺敷編:《中國心理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高明等:《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9月。
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上冊,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下冊,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徐志銳:《周易新譯》,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
徐志銳:《宋明易學概論》,遼寧: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6年。
唐明邦:《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文景書局,1973年8月。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8月。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利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4月。
黃 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許紹龍:《易經的奧秘》,台北:龍泉出版社,1984年9月。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6月。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4月。
張岱年、成中英等著 :《中國思維偏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1年。
張邦簾:《易經初階》,台北:頂淵出版社,1996年1月。
張善文:《易經邏輯新解》,台北:星光出版社,1990年12月。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9月。
康學偉等:《周易研究史》,湖南:新華書店,1991年7月。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陳文和:《易占》,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2月。
陳秋松:《易眼看文化:中國文化中的易經影像》,台北:松崗出版社,2001年。
陳文德:《易經危機智囊─運用易經處理人生危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年6月。
陳光林主編:《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郭俊義、劉英:《易經應用大觀》,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
閔建蜀:《易經的領導智慧》,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曾文星、徐靜:《現代精神醫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71年9月。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傅隸樸:《易經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
傅雲龍、柴尚金:《易經的思維》,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
喬 健:《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程石全:《易經新論》,台北:文景書局,1996年。
程振清、何成正:《易經與現代管理》,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年1月。
喻鴻鈞:《易經哲理結構及占斷法》,台北:華欣文化事業出版社,1997年2月。
楊樹達:《周易古義》,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
楊國樞、李亦園、文崇一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年。
楊國樞、曾仕強:《中國人的管理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3月。
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楊國樞、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楊國樞:《本土心理學的開展》,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3
年10月。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心病及療法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11月。
楊國樞:《組織心理與行為》,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5年8月。
楊國樞:《中國人的人際心態》,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5年6月。
楊國樞:《文化心理學的探索》,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6年12月。
楊國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7年6月。
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5月。
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8月。
楊中芳:《如何研究中國人》,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6年5月。
楊中芳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8月。
楊中芳:《如何理解中國人》,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12月。
楊鑫輝:《中國心理史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年。
楊鑫輝:《中國心理學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蒙培元:《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
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2月。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劉君祖:《生活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劉君祖:《性情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劉君祖:《組織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劉君祖:《治平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劉君祖:《決策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劉翰平:《周易思想探微》,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3月。
鄭麗玉:《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4月。
鄭伯壎、郭建志等著:《組織文化:員工層次的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7月。
鄭萬耕:《易學源流》,台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3月。
潘正德:《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5月。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蔣 凡:《易學演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1999年8月。
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月。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四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燕國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4月。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賴貴三:《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戴君仁:《談易》,台北:開明書局,1995年3月。
羅 熾:《中華易文化傳統導論》,湖南:武漢出版社,1955年。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嚴靈峰:《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2月。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三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釋永定:《易卦心解》,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90年10月。
(三)、翻譯著述
以下書目依作者姓名首字字母先後順序排列。
Ann L.Weber:《Social Psychology》,趙居蓮:《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10月。
Alan E . Kazdin:《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Applied Settings》,陳千玉譯:《行為改變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2月。
Barbara W.Tilley:《Short-Term Counseling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鄭玄奘譯:《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6年9月。
Corey.Corey.Callanan:《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楊瑞珠譯:《諮商倫理》,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1月。
Clara E.Hill & Karen M. O`Brien:《Helping Skills》,林美珠、田秀蘭譯:《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台北:學富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Diane E.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Child Development》,黃慧真譯:《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10月。
Darley、Gluksberg、Kinchla:《Psychology》,楊語芸譯:《心理學概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7月。
Eric J.Sharpe:《Comparative Religion A History》,呂大吉等譯:《比較宗教學-一個歷史的考察》,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12月。
E.Jerry Phares:《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林淑蘭、王若蘭、黃慧真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9月。
Ernest J.McCormick & Daniel Ilgen:《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施貞仰譯:《工業組織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10月。
Emile Durkhein:《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4月。
E.D.Gagne,C.W.Yekovich & F.R.Yekovich:《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岳修平譯:《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11月。
Gerald Corey:《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李興茂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5月。
Piaget:《Epistemologie Des Sciences De l’Homme》,鄭文彬譯:《人文科學認識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3月。
Richard E. Mayer:《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approach》,張春興、林清山譯:《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10月。
Roger M.Keesing & Andrew J.Strathern:《Cultural Anthropology: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吳佰祿、李子寧譯:《文化人
類學-當代的觀點》上下,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9月。
二、期刊論文
以下書目依作者筆劃、著作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李亦園:〈說占卜:一個人類學家的考察〉,載於《信仰與文化》,1978年,頁69~100。
李亦園:〈中國家族及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探討〉,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2年,頁41~61。李 憑:〈殷商文化與鬼谷子〉參考自:http://202.102.234.205/travel/ysyggz.htm。
明立國:〈儀式性空間變遷的美學現象-以卑南族南王部落少年會所(Takuban)為例〉,載於《「社區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頁249~275。
林淑君:〈心理治療者的反移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未出版)修慧蘭:〈夢的心理學理論與夢的行為〉,載於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學會刊物《心潮》,24期,1996年,頁17~22。
連晨草:〈論周易陰陽符號的象徵意蘊〉,載於《中華易學》,17卷12期,1997年,頁70~72。張學善:〈諮商員反移情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未出版)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載於《中華心理學刊》,23卷,1期,1988年,頁39~55。劉 瑛:〈從左傳筮例看周易義理化傾向〉,載於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第1期,1999年。
鄭如安:〈諮商歷程中當事人情緒再體驗之分析研究〉,載於《中華輔導學報》,6期,1998年,頁305~335。謝秋雯:〈初始諮商員不適當行為之研究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未出版)戴華萱:〈論周易道德思想的開端─以左傳所載周易為例〉,2000年6月「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文章,載於:
http://www.hfu.edu.tw/~bauruei/conference/iging/ig0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