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3: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明錦
研究生(外文):Hsieh Ming Chin
論文名稱:利用學習網站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光」的概念學習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Website on Conceptual Learning about Light for 5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耿筱曾耿筱曾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學習網站概念學習概念架構
外文關鍵詞:LightLearning WebsitesConceptual LearningConceptual Framewor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以「光」為主題,設計發展並建置一學習網站,以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光」的概念學習。研究目的包括:探究學習網站對「光」概念學習成就的影響、學習網站對「光」概念學習持續效果的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光」的概念架構。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大同區某國小之五年級兩個班級共60位學童為研究對象。利用學習網站、自編光概念試題進行教學與施測,將學童前測、後測與延宕後測成績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並利用光概念試題之半開放性答題與晤談的方式了解學童的光概念。茲將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分為四部分摘要如下:
一、 學習網站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光」概念學習的意義:
(一) 學習網站可提供學童建構自主的遠距非同步學習情境。
(二) 學習網站可提供動態的教學過程而提高學習動機。
(三) 以主題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可增進學習效果,而達到有意義的學習。
二、 學習網站對學童學習成就的影響:
(一) 實驗組和控制組「光」概念測驗的後測成績達顯著差異。
(二) 實驗組高推理能力學童與中、低推理能力學童的學習成績有顯著差異;控制組高、中、低推理能力的學童「光」概念測驗的後測成績未達顯著差異。
三、 學習網站對學生學習持續效果的影響:
(一) 實驗組和控制組「光」概念測驗的延宕後測成績未達顯著差異。
(二) 實驗組和控制組之高、中、低推理能力的學童,「光」概念測驗的延宕後測成績皆未達顯著差異。
四、 學童「光」的概念架構:本研究發現學童持有「越多色光混合,顏色越深」和「不論站在哪裡,牆上的影子都一樣高」的想法。在目前相關文獻中並未發現與上述相同的記載。
This study was to design and develop a learning website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he knowledge about light.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explore how the learning website affected learning achievements, learning retention and wha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light was for the 5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ixty 5th graders from two classe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tools used in the study were the learning website, light concept tests and interviews. 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pretest, posttest and deferred test.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 as below:
A. The meanings of learning website on “light” for the students:
1. The learning website could provide the students with autonomous, asynchronous and long distances learning environment.
2. The learning website could provide the students with animated situation to rais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3. The thematic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ld help improve learning effects.
B.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website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1.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tudents with better reasoning ability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with normal and poor reasoning ability. Howev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ose with different reasoning ability.
C.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website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retention:
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deferred test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2.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deferred test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reasoning ability in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D. The students’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light”:
It was found in this study that the students held the concepts of “The more the colors are mixed , the darker the mixed color is.” and “Wherever you’re standing, the height of the shadows on the wall is the same.” Mentioned above was not found in related docum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網路科技融入教學與學習之理論基礎 7
第二節 全球資訊網的特性與在教育上的應用 18
第三節 迷思概念與概念學習 31
第四節 「光」概念的相關研究 4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學習網站對學童「光」概念學習的意義 74
第二節 學習網站對學童學習成就的影響 88
第三節 學習網站對學童學習持續效果的影響 98
第四節 探討學童「光」的概念構架 10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42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 142
第二節 結 論 148
第三節 建 議 153
參考文獻 156
一、 中文部分 156
二、 英文部分 161
附錄一 「奇妙的光」教學活動設計:建構主義與網路輔助教學 164
附錄二 「奇妙的光」教學活動設計:一般教學 172
附錄三 「光」概念測驗卷 (預試) 180
附錄四 「光」概念測驗卷 (前測) 189
附錄五 光的專家概念圖 196
一、 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民84)。國小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雅玄(民87)。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151-170。
王道還譯(民83)。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
王龍錫、林顯輝、張靜儀、王麗真(民81)。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111-S153-001N。
王龍錫、張靜儀(民83)。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111-S153-001N。
光復書局(民91)。自然與生物科技教師手冊第三冊(四上)。台北:光復書局。
何祖鳳、陳俊榮、陳銘欽(民87)。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遠距教育,7,20-29。
余民寧(民86)。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余民寧(民86)。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正己、賴錦緣 (民88)。網際科技與師資培育。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3,48-59。
吳明戶(民88)。區域教學網路之規劃。資訊與教育,70(4),37-46。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
李坤崇(民88)。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采褱(民9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迷思概念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瑜(民82)。情境學習環境與去情境學習環境對國二學生物理壓力概念學習成效影響。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姿妙(民90)。兒童學習網站品質評鑑準則之發展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日奐文(民90)。利用概念圖探究國中三年級學生「酸與鹼」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美虹(民89)。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月刊,8(1),1-34。
邱貴發(民87)。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姜滿(民86)。國小學童地球運動之想法與概念改變歷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30,217-243。
洪志明(民82)。蒸餾實驗技能之概念學習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唐明(民90)。國小五年級學童光概念及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時德平(民90)。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與食譜式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電與磁」的概念學習之比較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耿筱曾(民86)。為什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9,76-79。
耿筱曾(民89)。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輯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編)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課程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5-16, 63-67。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康軒(民91)。國小自然教學指引第九冊(五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張川木(民88)。孩童之「光與色彩」概念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0-0111-S018-01D。
張世忠(民87)。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4,30-36。
張育誠(民89)。以M.A.S.T.E.R.模型來實現遠距學習系統。私立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張劭勳、林秀娟(民83)。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松岡。
張春興、林清山(民7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玉(民85)。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一個科學的實徵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27,31-46。
張基成、唐宣蔚(民89)。一個架設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社群。遠距教學,13-14,18-37。
張靜嚳(民84)。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線上查詢】,3。線上查詢程序: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
張靜嚳(民85)。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線上查詢: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7-1.htm
張靜嚳(民85)。建構教學問題與評量。建構與教學,8。線上查詢: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8-1.htm
張躍鐘(民91)。探討合作、互動式STS網際網路教學對國小學童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民8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生玉(民85)。心裡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金美(民84)。學童光學概念認知模式及概念改變之教學策略。嘉義師院學報,9,481-538。
郭金美(民88)。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影響學童光學概念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3,157-201。
郭重吉(民77)。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8。
郭重吉(民81)。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育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郭重吉、江武雄、王夕堯(民89)。從理論到實務談建構主義。89年度台中縣建構教學觀摩及台中市小班教學研習會。
陳姍姍(民82)。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忠志、許有亮(民87)。國中生平面鏡成像的另有概念之探討。物理教育,2(1),2-14。
陳昌宏(民90)。應用模擬動畫對高中學生物理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彥(民87)。邁向21世紀的社會科教育,國教天地,128,8-11。
陳啟明、陳瓊森(民8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科學教育,3,21-72。
陳嘉成(民85)。以概念構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小學生自然科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成、余民寧(民87)。以概念構圖學習策略之教學對自然科學習的促進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6,201-235。
陳瓊森(民87)。從建構主義觀點談概念形成及概念轉變。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台灣大學教務處教育學程中心。台中,東勢林場。
曾振富(民89)。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民87)。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46。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楊昭儀(民88)。國小兒童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發展研究─以淡水紅樹林的自然生態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教學科技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龍立(民86)。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6。
楊龍立(民87)。建構主義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1-37。
詹志禹(民85)。認識與知識:建構論 vs. 接受觀。教育研究雙月刊,49,25-38。
趙寧(民87)。教學設計之呈現方式在概念學習上的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劉明洲(民88)。網路(非同步)遠距教學教材製作即其相關標準。〔On-line〕. Available:http://www.tips.org.tw/storehouse/teaching/88-2.htm 。
鄭如琳(民89)。國小教師實施「探究-建構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從「磁」的概念談起。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靜瑜(民90)。資訊科技融入引導發現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槓桿」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建嘉(民90)。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CMDA)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概念改變:以「地球的運動」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家慧(民91)。利用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方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光和顏色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千慧(民90)。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網路教學資源中心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青龍 (民84)。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80,23-29。
鍾聖校(民80)。生活核心教學課程教學指引。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師訓班。
蘇育任(民82)。自然科教學之新趨勢─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國教輔導,33(1),16-18。
蘇慧瑩(民91)。課室字母拼讀教學法與網站輔助字母拼讀教學法在國中學生英語拼字教學上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鐘樹椽(民82)。問題引導式電腦教學在改進高層次學習效果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學報,7,77-118。
二、 英文部分
Baker, D. R. & Piburn, M. D.(1997). Constructing science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Allyn and Bacon.
Brickhouse, N. W.(1994). Children’s observation, ideas,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heories about ligh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 639-656.
Bybee, R. W. & Landes, N. M.(1988).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BSCS). Science and Children, 25(8),36-37.
Chi, M. T. H. (1992). Conceptual change within and across ontological categories: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discovery in science. In R. Giere (Ed.), Cognitive models of science :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pp129-186). Minneapolis, MI: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hi, M. T. H., Slotta J. D. & Nicholas de Leeuw(1994). From things to processes: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for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4, 27-43.
Chiou, G. F. (1992). Suiated learning metaphors and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2(8), 7-11.
Driver, R. & Oldham, V.(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 , 105-122.
Eaton,J. F., Anderson, C.W. & Smith, E. L.(1983).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cience learning: Case studies of fifth-grade student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 365-379.
Fetherstonhaugh, T. & Treagust, D.F. (1992).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 Teaching to engender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9,681-696.
Fosnot, C. T.(1996).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ldman, S., & Newman, D.(1992). Electronic education: H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organize schooling over the wir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1), 31-45.
Guesne,E.(1985). Light. In R. Driver, E. Guesne & A. Tiberghien(Eds.),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10-32.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Guesne, S. & Tiberghien, W.(1983). Investigations on children’s conceptions in physics: Which method from which resul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2553).
Harasim, L. M.(1989). On-line education: A new domain. In R. Mason & T. Kaye(Eds.). Mindweave: Communication, computer, and distance education.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Harasim, L. M.(1990). On-line education: An environment for collaboration and intellectual amplification . In L. M. Harasim(Ed.). Online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a New Environment. New York: Pergamon.
Jones, C. M.(1998a)。Designing web-based instruction:Research and rationale〔online〕. Available:http://ccwf.cc.utexas.edu/~jonesc/research/empaper.htm
Jones, C. M.(1998b)。Evaluation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web sites : A pilot study 〔online〕. Available:http://ccwf.cc.utexas.edu/~jonesc/research/empaper.htm
McLellan, H. (1994). Evaluation in A situ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 (3), 39-45.
Novak, J. D. & Gowin, D. B.(1984)Learning how to of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ak, J. D.(1988)Learning science and science of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5,77-101.
Novak, J. D., Musonda. D.(1991)A twel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8(1),117-153.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on, 69 (479), 48-57.
Pope, M. & Gilbert, J.(1983). Personnal exper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67, 193-203.
Posner, G.J., Strike, K. A., Hewson, P.W., Gertzog, W. A.(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211-227.
Rice, K. & Feher, E.(1987). Pinholes and image: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vision. Science Education, 71,629-639.
Riel, M.(1992). Learning Circles: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telecomput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 15-30.
Saxena, A.B.(1991).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light by students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 283-289.
Sharan, S. & Shachar, H.(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 Spring-Verlag.
Summary, R. & Summary, L.(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ld wide web as an instructional tool. 〔online〕. Available:http://www.mtsu.edu/~itconf/proceed98/rsummary.html
Tom Creed & Kathryn Plank(1998).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course web site design. The Na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Forum,7,8-10.
von Glasersfeld, E.(1989).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In T. Husen, & N.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in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ement, 1, 162-163. New York: Pergamon.
Yager, R. E.(1992). Viewpoint: What we did not learn from the 60’s about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9(8),905-91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范國勇(1999), <犯罪理論整合的介紹與評析> ,《中央警官學校警學叢刊》30(3): 87-102。
2. 施慧玲(1998), <少年非行防治對策之新福利法制觀-以責任取向的少年發展權為中心>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 199-231。
3. 侯夙芳(1999), <由客家少年行為研究少年犯罪因素> ,《警專學報》2(6): 191-219。
4. 林惠雅(1995), <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 ,《社區發展季刊》72: 41-47。
5. 林青瑩(1999),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 ,《公民訓育學報》8: 409-456。
6.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 <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 ,《犯罪學期刊》2: 1-14。
7. 馬傳鎮(2001), <台灣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之探討>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8: 155-182。
8. 馬信行(2001), <犯罪理論之統合分析:以自陳犯罪之研究報告為樣本> ,《教育與社會研究》2: 35-66。
9. 孫義雄(2000), <不同社會階層民眾對犯罪相關問題看法之調查研究> ,《警學叢刊》31(1): 87-128。
10. 林世英(1994b), <學校教育和少年偏差行為> ,《高市文教》52: 21-23。
11. 林世英(1994a), <少年規範意識、自我意識及社會態度對其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警學叢刊》24(4): 231-266。
12. 周震歐、趙碧華(1996), <青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 ,《犯罪學期刊》2: 79-98。
13. 周愫嫻(1995), <正式與非正式社會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嚇阻效果> ,《犯罪學期刊》1: 31-50。
14. 沈六(1998), <社會學習論的道德發展觀與教育> ,《公民訓育學報》7: 27-66。
15. 李瞻(1989), <大眾傳播與青少年犯罪> ,《理論與政策》3(4): 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