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傅聖國
研究生(外文):Fu Sheng Kun
論文名稱: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在數學教學上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張英傑張英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8
中文關鍵詞: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教師互動歷程數學教學
外文關鍵詞:mentorstudent teacherinteractionmathematics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3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探討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在數學教學上的互動歷程。研究焦點集中在探討輔導教師的輔導策略及實習教師對數學教學的詮釋表現;並分析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所遭遇的困擾。針對在台北市文山區某國小,兩組擔任六年級導師的輔導教師及其實習教師為對象,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藉由教室觀察、訪談及書面文件資料的收集,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的質性分析。
研究發現: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在數學教學上的互動歷程,可分成四個階段,依序為:相互適應階段、觀摩學習階段、實際教學階段和反省沉澱階段,兩組個案具有相同的階段性互動歷程;然而,各階段時間的長短,會因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經歷、態度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輔導教師在數學教學方面的輔導策略有:一、採取示範與觀摩的策略;二、從概念單純的單元開始試教;三、教案的討論與建議策略;四、分享教學經驗的策略;五、安排到不同年級歷練的策略等。實際執行時,也會因實習教師的特質,在指導的時間點和試教單元的選擇上有所差異。
實習教師的數學教學特色為:一、認為教材內容太簡單,會予以加深、加廣;二、強調計算能力的重要性;三、重視解題的結果甚於過程;四、高估學生的數學能力。
在面臨的困擾方面,輔導教師主要的困擾有:一、輔導專業知能不足;二、師徒之間溝通的問題;三、小學教師的數學基本素養問題;四、實習教師的學習意願問題;五、遭遇照顧學生和照顧實習教師的兩難問題。實習教師則對於教科書的定位、學生的程度、教學理論與實務的落差等方面有困擾,並對學生作業的合理量及評分標準產生質疑。
This study aims 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ntors and student teachers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It focuses on the guidance strategies of mentoring adopted by the mentors and how those strategies affect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by the student teachers. Moreover, it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 mentors and student teachers encounter. The subjects were two groups of mentors and student teachers for the 6th grader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is case study is to presen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se subjects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collect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ntors and student teachers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consists of four stages. These were adjustment stage, observation/learning stage, actual practice stage, and reflection stage respectively. Both of the groups had the same order of stage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However, the time period of each stage differed due to the personal characters, experiences, attitudes,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each subject.
The guidance strategies of mentoring were: (1)demonstration and observation strategies, (2)starting trial teaching from units with simple concepts, (3)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 for the syllabus, (4)sharing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5)working with different grades. The mentors not only gave instructions for each student teacher timely, but also chose different trial teaching unit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attributes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by the student teachers were: (1)increasing the level and rang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due to the materials’ lack of sophistication, (2)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alculation, (3)stressing more on the result than the procedure of problem solving, (4)over-estimat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ability.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 mentors encountered were: (1)the insufficiency of professionalism, (2)the communication proble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3)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asic knowledge toward mathematics, (4)student teachers’ learning incentives, (5)the dilemma of attending students and student teachers. In turn, the student teachers had difficulties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textbooks, students’ levels,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theories and actual practice. They also had doubt in grading criteria and the reasonable load of assignm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教育實習與專業發展 ………………………………… 7
第二節 輔導教師的相關研究 ………………………………… 26
第三節 實習教師的相關研究 ………………………………… 38
第四節 互動的意義與方式 ……………………………………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2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 54
第三節 研究程序 ………………………………………………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0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0
第一節 阿玉-小松的數學教學互動歷程 …………………… 70
第二節 阿雅-小玲的數學教學互動歷程 ……………………… 90
第三節 阿玉-小松與阿雅-小玲的互動歷程分析 …………… 109
第四節 輔導教師的輔導策略與困擾 ………………………… 115
第五節 實習教師的數學教學特色與困擾……………………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7
第一節 結 論 …………………………………………………… 157
第二節 建 議 …………………………………………………… 172
參考文獻 ……………………………………………………………… 178
附 錄
附錄一 期初訪談大綱 ………………………………………………185
附錄二 期中訪談大綱 ………………………………………………186
附錄三 期末訪談大綱 ………………………………………………187
附錄四 教學觀摩會後訪談大綱 ……………………………………188
附錄五 數學科教學教室觀察記錄表 ………………………………189
附錄六 阿玉老師教室觀察原案 ……………………………………194
附錄七 小松老師教室觀察原案 ……………………………………209
附錄八 阿雅老師教室觀察原案 ……………………………………219
附錄九 小玲老師教室觀察原案 ……………………………………228
圖 次
圖2-1 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架構圖 ……………………………… 24
圖2-2 教學循環中的輔導功能 ……………………………………… 33
圖2-3 實習困擾的因果模式 ………………………………………… 46
圖3-1 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教學互動的概念架構圖 ……………… 52
圖3-2 研究流程圖 …………………………………………………… 59
圖4-1 小松的數學教學架構 ………………………………………… 80
圖4-2 小松教學觀摩會的教學流程 ………………………………… 84
圖4-3 小玲的數學教學架構 ………………………………………… 98
圖4-4 小玲教學觀摩會的教學流程 ………………………………… 102
圖4-5 師徒雙方在數學教學上的階段發展概念圖 ………………… 113
圖4-6 數學教學的輔導歷程 ………………………………………… 129
表 次
表 2-1 學者對有效的教學行為的看法 …………………………… 17
表 2-2 中、美兩國的數學教學標準 ………………………………… 22
表 2-3 實習教師的專業發展層次:研究結果一覽表 ……………… 40
表 2-4 國外初任教師的困擾出現頻率表 ………………………… 43
表 2-5 實習教師的困擾:國內研究結果 …………………………… 44
表3-1 群英國小學校發展優劣勢(SWOT)分析表 ………………… 55
表 3-2 資料蒐集的項目及時間表 ………………………………… 66
表 3-3 記錄方式與編碼符號 ……………………………………… 67
表4-1 師徒雙方在數學教學上互動歷程之階段分析 ………………… 109
表 4-2 輔導教師的數學教學輔導策略分析 ……………………… 127
表 4-3 輔導教師的困擾 …………………………………………… 132
表 4-4 實習教師的數學教學特色與困擾 ………………………… 152
表 4-5 美國和亞洲國家的解題教法之比較 ……………………… 155
一、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民74)。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王鍾和(民81)。海峽兩岸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初探。比較教育通訊,30,1-7。
王儷靜、邱淑玫(民91)。成為教師:師院生的專業認同。教育研究,99,58-72。
吳明清(民9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民91)。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61,
99-113。
呂木琳(民91)。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呂玉琴(民89)。一個國小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呈現的價值。科學教育學刊
,8:1,57-76。
呂玉琴、陳忠照、周金城(民89)。我國新制教育實習制度的優缺點探討─以國小教師為例。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Ⅴ,1-23。
李文秀(民91)。國小數學科專家教師及新手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水源(民86)。實習輔導教師對實習教師之輔導。國教月刊,44:1,
27-31。
李雅婷(民87a)。實習輔導教師之輔導措施探討。教育實習輔導,3:3=12,31-34。
李雅婷(民87b)。我國國小實習輔導教師培訓方案之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雅婷(民88a)。實習教師專業發展與實習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實習輔導,4:4=17,33-38。
李雅婷(民88b)。國小實習輔導教師遭遇問題之研究。教育實習輔導,5:2=19,31-35。
李源順、林福來(民89)。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多元化。師大學報,45:1,1-25。
周玉秀(民89)。教學現場觀察-知識與行動的轉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八十九年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理論與實務的對話,343-373。
周珮儀(民91)。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學,15,115-138。
林生傳(民82)。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教育學刊,10,
33-103。
林清江(民72)。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教育資料文摘,11:6,4-11。
林進財(民88)。有效的教育實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5:2=19,20-25。
林懿德(民90)。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策略與實習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民92)。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92年5月15日瀏覽)。
金鈐、林福來(民87)。準數學教師學習教學之前的教學觀念及其緣起。科學教育學刊,6:3,219-254。
姜得勝(民86)。符號互動論初探。教育資料文摘,40:6=239,172-178。
柳賢(民88)。數理科教師教學能力指標與評鑑工具研究。中小學教師素質與評量研討會研討報告─會議手冊暨論文實錄。http://140.127.40.7 /~edu/item/item3-article7.htm(91年8月19日瀏覽)
柳賢(民89)。談數學師資培育及教育實習。臺灣教育,591,25-27。【無】
洪志成(民87a)。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知能:理念與實際。人力資源,55,42-56。
洪志成(民87b)。從實習教師眼中看新制輔導教師的專業支持。教育研究資訊,6:4,100-121。
洪萬生(民91)。數學教師成長的範例。http://math.ntnu.edu.tw/~horng/ vol3no2a.htm(91年7月20日瀏覽)
高強華(民85)。教育實習輔導的有效策略。教育實習輔導,2:1,29-32。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葵 譯(民90)。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Joseph A. Maxwell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London & New Delhi.
張芬芬(民73)。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芬芬(民9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輯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1-31。台北:師大書苑。
張英傑(民89)。數學教學的學習(二)(報告編號:NSC 89-2511-S-152-00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英傑(民90)。發展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之省思。國民教育,41:6,29-32。
張惠博(民85)。職前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59-92。
張德銳(民85)。美國良師制度對我國實習輔導制度之啟示。初等教育學刊,5,41-63。
張德銳(民87)。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民88a)。國民小學暨幼稚園輔導教師手冊。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
教育部(民88b)。國民小學暨幼稚園實習教師手冊。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印。
梁坤明(民91)。建立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指標。http://www.nioerar.edu.tw: 82/basis3/34/gc6.htm(91年8月10日瀏覽)。
梁滄郎、王志中、粘淑芬(民91)。教育實習現況探討-學校實習教師調查問卷(上)。師說,169,32-37。
梁瑞安(民88)。實習教師對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期望初探。中等教育,50:5,26-38。
符碧真(民89)。師資培育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70,24-28
郭秋勳(民83)。中等教育師資培育機構教育實習制度及發展模式。教育研究資訊,4:2,37-53。
陳利玲(民90)。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民86)。師資生專業實踐理論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3-26。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91)。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嘉彌(民89)。促進師資培育機構與實習學校合作成功的先備條件。教育實習輔導,6:2,54-61。
游自達(民76)。國中實習教師工作困擾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和(民85)。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民86)。從課程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輯於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書局,157-166。
黃炳煌(民84)。教師專業素質之提昇。教改通訊,12,8-12。
黃婉萍(民88)。新實習輔導制度下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角色與實習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民86)。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探討。研習資訊,14:2,86-96。
黃淑苓(民87)。新時代的角色─實習輔導教師。教育實習輔導,3:3,
25-30。
黃富順(民89)。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嘉雄(民86)。從「Mentor」論實習輔導教師之角色。國民教育,37:4,23-27。
黃福坤(民87)。物理教學的省思。http://www.phy.ntnu.edu.tw/teacher/edu/ teaching.html(92年2月19日瀏覽)。
楊英邦、蔡碧璉(民87)。談新制實習教師之督導。教育實習輔導,4:1,17-22。
楊國賜(民81)。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15-21。
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 等(民83)。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台北:師大書苑。
葉兆祺(民88)。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民78)。教育概論,八版。台北:五南。
賓玉玫、單文經(民89)。學生+老師=﹖--實習教師的角色認知。臺灣教育,591,2-7。
劉春榮(民86)。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2,85-95。
歐用生(民84)。加強實習教師的輔導。教育實習輔導,1:3,74-77。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9)。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實習實施成效(專案編號:F0035196研究者:曾錦達;徐超聖;楊文貴)。教育部。
蔡上鶴(民91)。中學數學教學目標和目標教學。http://www.pep.com.cn/rjgl /fengcai/kecheng /0058.htm(91年9月10日瀏覽)
蔡東鐘(民88)。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32:4,33-45。
蔡秉倫(民87)。國民中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秉倫、湯維玲(民87)。實習輔導工作對實習輔導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上的影響。教師之友,39(1),22-28。
蔡清華(民88)。我國實習輔導教師輔導實習教師策略之研究。國科會專案研究報告,NSC87-2413-H-153-003。
鄧景文、賓玉玫、單文經(民88)。實習教師實地經驗的內涵與特色轉變。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1-126。
盧富美(民81)。 師院結業生實習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6,219-274。
盧榮順(民85)。台北縣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國小教師工作困擾及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梨真(民83)。國民中小學實習教師任教狀況與實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如山、謝名起、謝名娟 譯(民91)。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Riedesal, C. A., Schwartz, J. E., Clements, D. H.(1996). Teacher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Allyn & Bacon.
謝寶梅(民80)。初任老師的特質與困難。國教輔導,33:5,50-56。
謝寶梅(民87)。國民小學實習教師之輔導教師的角色與職責。國教輔導,38:1=327,38-42。
鍾瓊如(民89)。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實習內容與實習困擾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慶祥(民88)。實習輔導教師制度相關研究及其啟示。中等教育,50:5,4-25。
顏慶祥(民89)。我國中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98-119。
羅清水(民87)。終生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4-25。
饒見維(民86)。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輯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與教育革新。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饒見維(民9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http:// www.trd.org.tw/Dresource/NINE/7_2.htm(91年8月16日瀏覽)
二、英文部分
Anne, M. R. (1997). Inconsistency between a beginn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athematics beliefs and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28(5), 560-576.
Awaya, A., McEwan, H. & Heyler, D. (2003). Mentoring as a journe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 45-56.
Bobis, J. & Aldridge, S. (2002). Authentic learning contexts as an interface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2), 121-127.
Cochran, K. F. & DeRuiter, J. A. (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63-272.
Cooney, T. J. (2001). Considering the paradoxes, perils, and purpose of conceptualizing teacher development. Lin, F. L. & Cooney, T. J.(Eds), Making sense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enny M. (1998). Student-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not officially published)
Fennema, E. & Franke, M. L. (1992). Teacher’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D.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147-164. New York: Macmillan.
Fuller, F. & Brown, O. (1975) Becoming a teacher. In K. Ryan (Ed.), Teacher education: the seventy-four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icago: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Furlong, J. & Maynard, T. (1995). Mentoring student teachers-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Gates, B. (2002). 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http://www.microsoft.com/billgates/speedofthought/(11/4/2002)
Huling-Austin, L. (1992). Research on learning to teach: Implication for teacher induction and mentoring program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3(3) ,173-180.
Leu, Y. C. (1999).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of students'' cognition on fra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23th Inter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3, 225-232.
NBPTS (1998). Middle childhood through early adolescence/ Mathematics standards.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CTM (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stanford universit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15(2),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omlinson, P. (1995). Understanding mentoring: Reflective strategies for school-based teacher preparation.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Tellez, K. (1992). Mentors by choice, not design: Help-seeking by beginning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3(3), 214-221.
Wildman, T. M., Magliaro, S. G., Niles, R. A., & Niles, J. A. (1992). Teacher mentoring : An analysis of roles, activities, and condition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3(3), 205-213.
Yeomans, R. & Sampson, J. (1994). Mentorship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娟娟(1991)•墮胎的震撼。中國論壇,7(3):40-43。
2. 葉珍杏、郭素珍(2001) •照顧一位未婚懷孕少女施行人工流產的護理經驗•助產雜誌,44  期,5月號:79-92。
3. 楊佳芳、李孟智(1996)•青少年懷孕的省思•健康世界,131:6-10。
4. 張汝倫(1997)•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哲學雜誌,20:90-115。
5.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b)•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臺灣性學學刊,4   (2),1-14。
6. 晏涵文(1998a)•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理論與政策,12(3),165-182。
7. 林惠生(1992)•臺灣地區有偶婦女對墮胎的態度及實行墮胎的趨勢•公共衛生,8(1):63-  80。
8. 李啟澤、李孟智(1998)•小媽媽面面觀─我國青少年生育的特性及防治•健康世界,146:  85-92。
9. 馮容莊(1991)•正視青少年懷孕的問題•榮總護理,8(3):291-298。
10. 陳慧女(2001)•青少女未婚懷孕問題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82:11-15。
11. 戴正德(1999)•青少年性的迷失與墮胎的省思•健康世界,6月號:57-60。
12. 鍾春櫻(1992)•未婚懷孕諮商及其相關問題•輔導月刊,6月號:24-26。
13. 魏慧美(1998a) •高雄市公私立高中職同儕影響與其婚前性行為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4期:295-315。
14. 王秀珍(2002),由WTO談未來圖書出版業之路,全國新書資訊月刊,37期,頁5-7。
15. 李曉婷(2002),專訪經典傳訊發行人黃智成:解讀經典傳訊的成功之道,商業時代,109期,頁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