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如哲(民88)。教育行政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伍振鷟(民90)。教育行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行政院(民56)。核定「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行政院五十六年八月十日臺56內字第六O七七號令。
行政院(民57)。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四條條文。行政院五十七內字第O五七七號令。
行政院(民58)。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二、三、四、五、六等條條文。行政院五十八年七月九日人政貳字第一四五三九號令。
行政院(民59)。核定修正編制員額為一三四人。行政院五十九年四月六日人政貳字第O五一五七號令。
行政院(民60)。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三、四、五、六、十等條條文,員額編制增為一六九人。行政院六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臺六十一教字第一一四二三號令。
行政院(民61)。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八條條文。行政院六十一年七月十四日六十一內字第六九八五號令。
行政院(民62)。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三、六、七、十等條條文,員額編制增為一七八人。行政院六十二年六月十六日臺六二人政貳字第一三八二四號函。
行政院(民63)。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三、七、十一等條條文,員額編制維持為一七八人。行政院六十三年三月一日臺六十三內字第一四七六號函。
行政院(民64a)。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三條條文。行政院六十四年五月十五日臺六十四教字第三五八六號函。
行政院(民64b)。將軍訓室人員職等改列官階,編制員額維持為一八四人。行政院六十四年十月九日臺六十四院人正貳字第二一O七八號函。
行政院(民66)。精簡員額編制表,編制員額調減為一七八人。行政院六十六年二月三日臺六十六教字第O八六一號函。
行政院(民67)。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七條條文。行政院六十七年八月十一日臺六十七教字第七二九三號函。
行政院(民68)。精簡員額編制表,編制員額調減為一七八人。行政院六十八年四月十九日院人正貳字第八O七五號函。
行政院(民70)。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七條條文。行政院七十年八月五日七十教字第一一O六一號函。
行政院(民72)。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五、六、八等條條文。行政院七十二年八月八日府法三字第三四一八七號令。
行政院(民78)。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三、四、五等條條文。行政院七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臺七十八教字第六七O八九號函。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89)。政府再造運動。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作者。
江文雄(民78)。職業學校組織編制之研究。臺北:省立淡水工商高級職業學校。
江岷欽(民87a)。政府再造的五希策略。研考雙月刊,22(4),19-30。江岷欽(民87b)。政府再造與顧客導向的服務理念。公務人員月刊,29,18-30。呂生源(民89)。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呂鴻德(民87)。創造顧客滿意提升國家競爭力顧客導向的政府再造。研考雙月刊,22(4),31-36。吳清山(民87)。教育革新中學校組織再造之探究。北縣教育,24,10-15。吳清山(民90)。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再造─國民中小學校教職人力規劃研究計畫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未出版)。
吳清基(民79)。教育與行政。臺北:師大書苑。
李惠民(民89)。影響組織再造工程成敗因素之探討。國防雜誌,15(7),91-104。考試院(民73)。修正人事室查核人員編制,編制員額調增為二OO人。考試院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臺七十三人政貳字第一六二OO號函。
考試院(民85)。修正公布「公務人員任用法」。八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總統令。
林水波(民90)。組織理論。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天祐(民89)。教育行政革新。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玉體(民80)。教育概論。臺北:東華書局。
林海清(民87a)。縣市教育行政人員任用與培育之探討。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主辦:教育行政論壇第二次研討會。
林海清(民87b)。組織再造中的教育行政改革。發表於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教育行政論壇第三次研討會。
林海清(民88)。建立教育行政專業制度之探討。發表於臺灣師大教育系教育行政論壇第四次研討會。
林海清(民89a)。教育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海清(民89b)。再造地方教育行政謅議。人力發展,81,24-29。
林國漳(民89)。地方政府組織制度變遷與組織發展之研究─縣市組織人力再造觀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新發(民88)。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林嘉誠(民91)。政府改造新挑戰。公務人員月刊,69,6-12。施能傑(民85)。政府組織變革的時代性從機關組織結構彈性化觀點探討省府組織再造。研考報導,37,5-52。胡俊鱷(民90)。臺北市職業學校組織結構再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善德(民67)。臺灣省縣市教育局組織與職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本初、莫永榮(民85)。型塑企業型政府策略之探討。人事月刊,25(4),20-58。高雄市議會(民87)。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組織章程。八十七年六月三日高雄市議會第四屆第七次定期大會第四十六次會議通過。
倪達仁(民90)。政府再造與發展行政。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黃光雄(民80)。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河明(民87)。談政府再造。研考雙月刊,22(4),53-58。黃俊英(民87)。以企業精神推動政府再造。研考雙月刊,22(3),46-52。黃昆輝(民80)。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書局。
黃榮志(民89)。從「組織慣性」談我國中央行政機關再造之新思維。研考雙月刊,24(3),76-82。陳水扁(民90)。革新革心--全國行政革新會議總統致詞。研考雙月刊,25(2),3-4。陳金貴(民91)。行政院有效推動政府再造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6(2),45-51。
游長安(民73)。臺灣省縣市教育局組織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鈿富(民87)。我國中央教育行政組織再造策略之探討。發表於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教育行政論壇第三次研討會。
張德銳(民83a)。變中求勝--論教育組織革新。國立編譯館館刊,23(2),235-267。
張德銳(民83b)。淺談教育組織革新。竹縣文教,9,4-16。張潤書(民87)。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葉維銓(民87)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政府服務--談組織再造。研考雙月刊,22(3),35-45。葉重新(民9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楊朝祥(民87)。推動政府再造 迎接新世紀。研考雙月刊,22(3),10-17。詹中原(民89)。新公共管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臺中市政府(民88)。臺中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臺中市政府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府秘法字第一七九八五一六號函。
臺北市政府(民69)。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三、七條條文。臺北市政府六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府人一字第O一五二五號函。
臺北市政府(民75a)。修正編制表,增置副局長一人,所需員額改由「專員」員額減少一人移撥改置,編制員額維持為二OO人。臺北市政府七十五年五月十九日(75)府人一字第八六五一四號函。
臺北市政府(民75b)。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八及十二條條文。臺北市政府七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75)府人一字第一二二六一一號函。
臺北市政府(民82)。將政風室科員編制由七人改制為九人,教育局總員額由二二八人修正為二三O人。臺北市政府八十二年八月二十日82府人一字第八六二七四六號函。
臺北市政府(民87)。「修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第三、四、五、八條條文暨編制表」。臺北市政府八十七年二月十六日府人一字第八七OO七四九九OO號函。
臺北市政府(民88)。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組織規程。臺北市政府八十八年八月十八日府法三字第八八O五三二七六OO號函。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民78)。將軍訓室員額改置為文職員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七十八年三月三十日北市教人字第一四四六七號函。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民79)。「修正教育局組織規程部分條文暨編制表」。臺北市政府七十九年二月三日79府人一字第七九OO四五六二號函。
臺北縣政府(民88)。臺北縣政府組織自治條例。臺北縣政府八十八年十月 十二日八八北府法一字第三八七七五五號函。
劉昊洲(民87)。談組織再造。公務人員月刊,28,22-29。劉春榮(民82)。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蕭萬長(民87)。政府再造的做法與展望--「革命實踐研究院國家發展研究班第五期」演講。研考雙月刊,22(3),3-9。鄭松興(民88)。行政組織重組困境與因應對策之研究:以我國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149-172。
賴士葆(民88)。政府再造的問題與對策。公務人員月刊, 32,17-32。謝文全(民82)。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出版社。
謝文全(民90)。比較教育行政(第二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百傑(民88)。「電子化政府」之可行性分析。人力發展月刊,60,67-75。謝杏慧(民88)。公務人員世代差異對政府在造計畫之認知研究─以臺北市及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偉斯(民87)。現階段科層型政府的困境--語意、組織論與行政價值的認知。發表於「建構企業型政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4。
魏啟林(民89a)。我國政府再造工作展望。研考雙月刊,24 (2),4-10。魏啟林(民89b)。政府再造運動。臺北:晨星出版社。
鍾啟岱(民89)。從政府再造來看政策執行管理之變革。空大行政學報,10,101-128。
貳、 外文部分
Alan, L. & Aidan, G. R.(1994).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 Pitman.
Barry, B. & Jeffery, D. S.(1990).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CA: Jossey-Bass inc.
Cascio, W. F. (1993). Downsizing: What do we know? What we learn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s, 7(1), 95-106.
Dwight, W. (1955). What 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M. S. Jay & C. H. Albert (Eds.).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39).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Frederickson, H.G. (1980). The lineage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J. B. Carl (Ed.).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enry, N.(1975).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oward, E.(1991). Change and decay?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1990a. New York: Longman.
Jamil, E. J. (1997). Public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ocess. London:Connecticut.
Jan-Erik, L.(1995). The public sector: Concepts, models and approaches. CA: SAGE.
Karen, M. H. & Charles, W.(1990). Governing public organizations: Politics, structure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CA: Cole.
Milakovich, M.E. (1990).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for public sect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 14(1),23
Nils, B.& Sahlin-Andersson, K.(2000). Constructing organizations: The example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Organization Studies, 21(4),726-727.
Owen, E. H.(1994).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Peters, B. G.(1988). Organizing governance &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Robert, B. D.(1993). 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