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9 23: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雯琪
論文名稱: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課程教學之研究-達克羅茲教學法於音樂與表演藝術之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An application study in the field of arts and humanities of nine-year joint curriculum:a study of music-drama integrated curriculum using dalcroze eurhythmics
指導教授:楊艾琳楊艾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音樂教學戲劇教學統整課程達克羅茲教學法創造力動作藝術與人文
外文關鍵詞:music educationdrama educationintegrated curriculumDalcroze EurhythmicscreativitymovementArts and Humani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15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8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達克羅茲教學法,於國小音樂與戲劇之探索與創作方面統整課程的運用。本研究為個案研究,採教學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國小兩班四年級學生。課程設計參考九年一貫音樂與表演藝術第二階段能力指標,融合達克羅茲教學法、國小戲劇教學及音樂科學校本位課程,擬定教學主題與發展教學活動。教學主題包括規律拍、節奏型創作力度、速度等13個。教學活動包括律動、音感訓練、即興創作、角色扮演、故事化活動等。
教學時間為每週一節課30分鐘,共有十六節。七節課由研究者做全班學習行為觀察評量,九節課做分組創作表現觀察評量,在這九節課中,學生同時要填寫學習心得,並有共同觀察員隨機抽取五節課的光碟記錄做觀察評量。
根據以上資料蒐集分析,得到結論:
一、學生學習結果,達到音樂與戲劇統整課程分段能力指標與七項基本能
力。
二、以達克羅茲教學法教學,提昇了學生感覺體驗、迅速反應與專注、肢
體動作、即興創作的能力,也學習到音樂與戲劇兩方面的課程內容。
三、在探索與創作表現方面,學生運用創造力進行創作,在變通力方面表
現最好;在流暢力方面,與學生生活貼近的話題,能夠激發其流暢
力;在獨創力方面,某些組別能想出從眾性小的創作手法;在精進力
方面則因教學時間限制,無法進一步發揮。
四、在學習行為方面,學生學會分組討論技巧,能覺察、專心、領悟與表
達,與同學合作學習。
五、班級學生的特質會影響學習結果,注意力和肢體協調性佳的班級表現
出較好的學習成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ng music and drama by using Dalcroze Eurhythmics, and to apply this integration in the field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n the Nine-Year-Joint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field itself integrates three subjects, namely, arts, music and drama. The study used case study method and adopte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The subjects were two 4th-grade classes from a big scale elementary school of Taipei County. When designing the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at particular school and the second stage Competency Indicators of both music and drama of the field and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13 teaching themes such as beat, pattern creation, tempo and etc..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contain eurhythmic, solfège, improvisation, role play, dramatization.
The classes met 30 minutes per week for 16 weeks. The researcher made observation of the classes as a whole and in small groups in seven and nine, respectively, of all the 16 sessions. Another observer was asked to observe five randomly chosen sessions.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were asked to fill out a form that contains questions about the classes and themselves.
Data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and the form results 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students achieve the goals set by the competency
indicators as well as seve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2.Dalcroze Eurhythmics enhances students’ perception of music,
quick response, attentiveness, body movements, and
improvisational ability in both music and drama.
3.Students demonstrated great creativity, especially in
flexibility. Due to the time limit, students’ elaboration
ability was not fully developed.
4.In terms of learning behaviors, student mastered group
discussion and learned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They also
showed high level of awareness, concentration, expressiveness.
5.Group disposition affects performance. The classes with
better attentiveness and physical coordination performed
better in this particular mode of integrating music and drama.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圖次目錄…………………..………………………………………….…ⅴ
表次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課程………………………...…….…...6
第二節 達克羅茲教學法……………………………………………….22
第三節 國小戲劇教學………………………………………………....36
第四節 兒童發展與探索創作教學策略……………………………….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55
第二節 教學實驗設計………………………………………………….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65
第四節 資料處理………………………………………………….…...73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74
第一節 全班學習行為觀察之分析………………………………......74
第二節 分組創作表現觀察之分析………………………………......82
第三節 全班學習行為與分組創作表現之綜合分析…….………....111
第四節 班級學生特質對學習的影響..……….……………………..115
第五節 教學實驗之結果……….…………………………………....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6
第一節 結論…………………………………………………………...126
第二節 建議…………………………………………………………...135
參考書目…………………………………………………………………140
中文部分……………………………………………………………..140
英文部分……………………………………………………………..145
附錄………………………………………………………………………148
附錄1 我國82年版課程標準音樂科教材綱要…………………...148
附錄2 美國Holt版教材內容…………………………………..…..149
附錄3 教室平面配置圖…………………………………………...150
附錄4 教學活動設計……………………………………………….151
圖次目錄
圖1 研究架構圖………………………………………………………….55
表次目錄
表1 課程統整模式……………………………………………………….15
表2 音樂課程學習項目………………………………………………….32
表3 兒童音樂發展主要事項…………………………………………….44
表4 學齡兒童動作發展………………………………………………….47
表5 低年級學童之體能動作…………………………………………….48
表6 教學實驗主題……………………………………………………….59
表7 教學活動項目……………………………………………………….61
表8 全班學習行為觀察評量表………………………………………….66
表9 分組創作表現觀察評量表………………………………………….68
表10 學習心得自我評量單………………………………………………70
表11 全班學習行為「注意力」得分…………………………………..75
表12 全班學習行為「正確度」得分…………………………………..78
表13 全班學習行為綜合得分…………………………………………..80
表14 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注意力」次數分配…………………...83
表15 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注意力」百分比……………………...84
表16 共同觀察員與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注意力」次數分配…...86
表17 共同觀察員與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注意力」百分比……...87
表18 學生自評-學習心得「注意力」次數分配……………………...88
表19 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創意展現」次數分配………………...94
表20 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創意展現」百分比…………………...94
表21 共同觀察員與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創意展現」次數分配...97
表22 共同觀察員與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創意展現」百分比…...97
表23 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正確度」次數分配…………………..102
表24 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正確度」百分比……………………..103
表25 共同觀察員與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正確度」次數分配....105
表26 共同觀察員與研究者記錄-分組創作「正確度」百分比…....106
表27 學生自評-學習心得「創意展現」次數分配…………………..108
表28 全班學生學習行為總計表……………………………………….111
表29 分組創作表現行為總計表……………………………………….112
表30 前6節次學習結果………………………………………………..113
表31 中6節次學習結果………………………………………………..113
表32 後4節次學習結果………………………………………………..114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0)。統整手冊:理論篇。台北:教育
部。
丰子愷(1946)、丰陳寶校訂(2000)。藝術修養基礎。湖南文藝。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文科(198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史波琳(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區曼玲譯)。台北:書林。(原
著出版年:1986年)
朱 俐(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編輯理念。翰林文教雜
誌,第23期,6-9。
米高.奎因.巴頓(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
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艾莎.芬蕾(1994)。節奏與律動。(謝苑玫譯)。高雄:復文。(原著
出版年:1971)
吳萬福(1995)。增訂重編體育教材教法研究(再版)。台北:台灣學
生。
呂燕卿(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研
究。台北:教育部。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雅婷(2002)。論藝術統整課程的新思維。教育研究資訊,10卷5期,
67-85。
李咏吟等主編(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再版)。台北:
心理。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亞瑟.柯斯塔(2001)。評量和記錄心智習性。(李弘善譯)。台北:遠
流。(原著出版年:2000年)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
踐。音樂藝術學刊,第1期,頁61-88。
林佩璇(2002)。課程統整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中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
究資訊,10卷4期,99-120。
林幸台(1973)。創造性教學對財富優異者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
芭芭拉․莎里斯貝莉(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林玫君譯)。台北
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6)
胡寶林(2001)。戲劇與行為表現力(二版)。台北:遠流。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1987)。藝術概論。台北:國中空中大
學。
娜拉.摩根、茱莉安娜.薩克森(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
(鄭黛瓊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9年)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載於黃壬來(主編),
藝術與人文教育(401-436頁)。台北:桂冠。
徐靜嫻(2001)。從不同的課程統整選擇型態談統整的概念與設計。台東
師院學報,12(上),21-44。
茱莉亞.貝里曼(2001)。發展心理學導論。(陳萍、王茜 譯)。台
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年)
國立編譯館(1994)。音樂名詞。台北:桂冠。
張渝役(1995)。國小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200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
教學發展。翰林文教雜誌,15。民91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5/15-10.htm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基金會。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修訂過程及特色。台北:
教育部。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15版)。台北:精華。
陳仁富、張曉華(2002)。戲劇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
人文教育(485-511頁)。台北:桂冠。
陳伯璋(2000)。「邁向新世紀的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
評析。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訊,32-39。教育部台灣省
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淑敏(1995)。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
報,第8期,503-526。
陳淑琴(2001)。課程統整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第14期,38-53。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陳朝平(2003)。藝術與人文課程理念與目標析論。美育雙月刊,第131
期,76-80。
陳新轉(2001)。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台北:商鼎。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4版)。台北:心理。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陶東風等譯)(1997)。台北:田園城市文
化。(原著出版年:1982)
單文經(1998)。評介二種多元評量: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北縣教育,
第25期,頁46-52。
單文經(2001)。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教育研究集
刊,7‧47輯,57-89。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
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頁)。台北:桂冠。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媚(1994)。達克羅士教學法淺識。國教月刊,41卷3.4期,53-31。
黃政傑(1992)。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譯瑩(無日期)。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
構。2003年2月28日,取自:
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6_1.htm.
楊艾琳(主編)(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台北:國立
台灣藝術教育館。
楊艾琳(1997)。奇妙的達克羅茲律動教學。表演藝術,第55期,頁63-
65。
楊龍立(1999)。從教學概念混淆談九年一貫概念問題。國教新知,46
(1),1-9。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五南。
詹竹莘(1997)。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台北:書林。
詹棟梁(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鄒蕙英(2001)。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學習。臺南師院學
報,第34期,155-194。
廖幼茹(主編)(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舞蹈篇。台北:國立
台灣藝術教育館。
歐用生(1987)。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a)。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
訊,第7卷,第2期,128-138。
歐用生(1999b)。九年一貫之「潛在課程」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
教育研究資訊,第7卷,第1期。
歐用生(2000)。課程統整實施的檢討。國民教育,40卷5期,2-10。
歐陽中石、鄭曉華、駱江(民88)。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
變奏。台北:心理。
鄭黛瓊(主編)(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戲劇篇。台北:國立
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主編)(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戲劇篇。台北市:國
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1999)。「戲劇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雙月刊,
114,86-91。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吳幸宜譯)(1994)。台北:心理。(原著出版
年:1991年)
賴美鈴(1996)。多元化音樂教學∼音樂教學的新趨勢∼。載於黃政傑
(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1-10頁)。台北:師大書苑。
謝鴻鳴(1994a)。達克羅士節奏教學法簡介。鴻鳴─達克羅士節奏教學
月刊,第1卷第1期,3。
謝鴻鳴(1994b)。達克羅士節奏教學法簡介。鴻鳴─達克羅士節奏教學
月刊第一卷合訂本。
謝鴻鳴(1994c)。達克羅士節奏教學法簡介。鴻鳴─達克羅士節奏教學
月刊,第1卷第4期,8。
黛安娜.巴巴利亞(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張慧芝譯)。台
北: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年七版)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1-29頁)。台
北:師大書苑。
魏卡特(2000)。動作教學:幼兒重要的動作經驗(林翠湄譯)。台北
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7)
羅文基(2001)。創意思考與創新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5。2002年6月
20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5/15-
10.htm。
羅勃.史列文(2002)。教育心理學。(王明傑、陳玉玲譯)。台北:學
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年)
羅厚輝(2002)。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台北:學富文化。
蘇建文(主編)(1994)。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鷹架兒童的學習(谷瑞勉譯)(1999)。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
1995年)
英文部分
Abramson, R. M. (1997). Rhythm games for perception &
cognition. Miami, FL: Warner Bros.
Abramson, R. M. (1998). Feel it!-rhytjm games for all. Miami,
FL: Warner Bros.
Abramson, R. M. ,Choksy, L. , Gillespie, A. E. , Woods, D.
(1986). 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ronoff, F. W.(1979). Music and young children. NY: Turning
Wheel.
Aubin, N. , Crook, E. , Hayden, E. & Walker, D. S. (1985).
Music. Morristown, N J: Silver Burdett.
Bachmann, M. —L. (1991). Dalcroze today (D. Parlett, Tr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8)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ampbell, P. S. & Scott-Kassner, C. (1995). Music in childhood:
From preschool through the elementary grades. New York:
Schirmer.
Carder P. (Ed.). (1990). The eclectic curriculum in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Dale, M. (2000a). Eurhythmics for young children: Six lessons
for fall. Ellicott, MD: MusiKinesis.
Dale, M. (2000b). Eurhythmics for young children: Six lessons
for winter. Ellicott, MD: MusiKinesis.
Davis, J. H. , Behm, T. (1978). Selected definitions of
creative drama. (2002, June 1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
www.arts.ilstu.edu/~psritch/TheBasicsDefinitions.html
Drake, S. M. (1998).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Findlay, E. (1971). Rhythm and movement. Miami, FL: Summy-
Birchard Music.
Fogarty, R. (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2), 8-16.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ordon, E. (1986). A factor analysis of the Music Aptitude
Profile,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and the
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Music Audiation.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87, 17-25.
Hargreaves, D. J. (1986).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 New York: Cambridge.
Holt, D. M. & Thompson, K. P. (1980). Developing Competencies
to teach music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Jacobs, H. H. (Ed.)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 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rug, D. H. & Cohen-Evron, N.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ehman, P. R. (1994). The School Music Program. Reston, VA: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Martin-Kniep, G. O.,Feige, D.M., & Soodak, L. C. (1995).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 expanded view of an abused idea.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10(3), 227-249.
Mason, T. C. (1996). Integrated curricula: Potential and
problem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7(4), 263-270.
Mead, V. H. (1994). Dalcroze Eurhythmics in today’s music
classroom. New York: Schott Music.
Meske, E. B. , Andress, B. , Pautz, M. P. ,Willman, F. (1988).
Music. New Ya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adocy, R. E. , Boyle, J. D. (1997). (3rd ed.). Psychological
founations of musical behavior.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Rainbow, E. (1981). A final report on a three-year
investigation of rhythmic abilities of preschool aged
children.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66-67, 69-73.
Sadie, S. (200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nd ed., vol.6 ). London: Macmillian.
Salisbury, B. T. (1986). 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New Orleans, LA: Anchorage Press.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loboda, J. A. (1985). The musical mi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derspar, E. (1984). Dalcroze handbook: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teaching eurhythmics. London: Roehampton
Institut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樹熙(民80)。對在台灣舉辦國際性音樂比賽的幾點看法。音樂月刊第113期 12月,pp.140~pp.142。
2. 陳郁秀(民88)。台灣音樂教育回顧與前瞻。教師天地,第100期pp.29~pp.30。
3. 王力世(民80)。談談我們的音樂教育。音樂月刊 第111期 10月,pp.186~pp.187。
4. 張統星(民76)。近四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之音樂教育。教育資料集刊。
5. 15. 顧洋,1997,「工業減廢、清潔生產與ISO14001」,環境管理報導,第二期,頁9-14。
6. 楊佈光(民86)。談兒童樂隊之組訓。國教世紀 第24卷 3月,pp.14~pp.15。
7. 蕭啟專(民87)。從兒童樂隊比賽談兒童樂隊訓練。教師之友 第39卷第5期。
8. 張大勝(民85)。交響樂團的組織功能。美育月刊,pp.14~pp.22。
9. 簡文秀(民84)。台灣歌謠的探討與展望。教師天地 第77期8月,pp.26~pp.30。
10. 李睿瑋(民84)。美國音樂教育教材淺介。教師天地 第77期 8月,pp.21~pp.25。
11. 劉美蓮(民84)。音樂科課程標準與審查制度。教師天地 第77期8月,pp.4~pp.9。
12. 莊瑞玉(民83)。探求未來的教育趨向。國教月刊 第41卷 第一期,pp.1~pp.6。
13. 鄭方靖(民91)。學校本位音樂課程規劃實務之初探。翰林文教雜誌 第18期,pp.57~pp.68。
14. 李雅婷(2002)。論藝術統整課程的新思維。教育研究資訊,10卷5期,
15. 陳淑琴(2001)。課程統整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第14期,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