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4: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恬媛
研究生(外文):Hsiao, Tien-yuan
論文名稱:鄧雨賢作品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Yu-hsien Teng’s Works
指導教授:林小玉林小玉引用關係謝艾潔謝艾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鄧雨賢台灣民謠音樂教育
外文關鍵詞:Yu-hsien TengTaiwan folk songmusic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2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近年來,各界對鄧雨賢先生的研究偏重在個人作品與史料的蒐集,對於音樂內涵的著墨較少,故本研究將重點放在音樂上,以探討其作品創作特色,和研究其作品語言的音樂處理為主軸,並配合其生平、時代背景加以說明,進而探討其作品對音樂教育的影響與貢獻。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鄧雨賢先生出身漢學世家,曾至日本留學,不論是身為流行歌作曲家亦或是音樂教師,從未停止創作。其音樂創作表現,具有中西相融的特色,並善用「對比」、「統一中的變化」等形成音樂美的原則。在作品〈望春風〉、〈四季紅〉、〈月夜愁〉、〈春宵吟〉中,因能考慮到語言節奏、聲調、諧韻與音樂的配合,故使歌曲容易傳唱,而具有民族風格。 此外,鄧雨賢先生的作品因富有濃厚的鄉土情感,深受台灣民眾的喜愛,長久以來被廣泛地應用在音樂教學上,對台灣學子影響深遠,繼而產生了音樂教育的價值。
鄧雨賢先生音樂創作裡的「鄉土」概念與採集民間音樂的行為,是謂民族音樂學者的觀念、想法與作為。他不僅對當時民族文化極為盡心推動,而深獲日籍學者片岡嚴的推崇;在任教時期,更展現當代音樂教師的多元能力與使命感,帶來「音樂文化人」的省思,故對其音樂歷史地位應有多元詮釋。
In recent years, most studies of Yu-hsien Teng put their emphasis on the collection of Teng’s personal history and individual works. These studies seldom put their efforts on probing the heart of Teng’s music.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d itself on Teng’s music,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ng’s works and studying the musicalization of the works’ lyrics. Descriptions of Teng’s time and life stories were implemented to help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eng’s works on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as well as his contribution to Taiwan’s musical aren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Yu-hsien Teng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sinology. He had been to Japan to further his music studies. No matter being a song writer or a music teacher, he had never stopped composing music and writing songs. As one of his musical styles, he integ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usic and western music together in his music. Also, he was extremely good at applying the techniques of “contrast” and “variations within unity” into the music he composed to form the beauty of his music. Because he harmoniously combined the rhythms, tones, and rhymes of Taiwanese into his music, he made his songs such as -- Craving for Wind of Spring, Four Seasons, Moonlight Sorrow, and Song of a Spring Night─easy to follow with and gave them the touch of folk music. Besides, out of his intense love to his home-land revealed in his works, his songs are beloved and taught at schools of all levels. Thus, they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ver the students and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Yu-hsien Teng’s field study of folk music and hi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his music make him regarded as a scholar of folk music. He not only effortlessly promoted the folk cultures of his time, winning the praise of Pien Kang Yen, a renowned Japanese scholar, but also evoked reflections on the roles of music and culture elites by devoting himself whole-heartedly to music with his rich capabilities and a sense of mission. Hence, the evaluation of his historical status should be multidimensional.
凡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範圍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七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鄧雨賢生平
第一節 生平概述
第二節 作品分期與分類
第三章 音樂作品之樂曲分析
第一節 作品分析
第二節 創作風格與特色
第四章 閩南音樂作品中語言與音樂的處理
第一節 歌曲中歌詞節奏的音樂處理
第二節 歌曲中歌詞聲調的音樂處理
第三節 歌曲中歌詞諧韻的音樂處理
第五章 音樂教育之貢獻
第一節 創作理念
第二節 音樂教育之相關作品
第三節 對音樂教育的意義與啟發
第四節 歷史地位之綜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鄧雨賢年表
附錄二 鄧雨賢作品表
一、書目
片岡巖 著 陳金田 譯,1990,「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王育德,1999,「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草根出版公司。
史惟亮,1967,「論民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吳玲宜,1993,「台灣前輩音樂家群像」。台北:大呂出版社。
李重光,1989,「音樂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林二 簡上仁 編著,1992,「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衡哲 編,1988,「現代音樂大師-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台北:前衛出版社。
邱垂堂,2002,「音樂與欣賞」。台北:樂韻出版社。
俞人豪 陳自明 著,1995,「東方音樂文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姚世澤,1999,「如何邁向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傳統音樂教學所面臨的挑戰」。載於姚世澤主編,「音樂教育論述集」。台北:師大書苑。
洪惟仁,1985,「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席慕德 譯詞 評注,1995,「舒伯特三大聯篇歌曲」。台北: 世界文物出版社。
徐麗紗,1997,「許常惠音樂論著研究」。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莊永明,2001,「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常惠,1979,「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許常惠,1982,「中華民俗藝術叢書」(一)台灣福佬係民歌。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長揚,1991,「音樂美的尋求」。台北:中國音樂書房。
陳郁秀 孫芝君,2000,「張福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陳郁秀 編,1998,「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陳郁秀 編,1999,「台灣音樂閱覽」。台北:吳氏圖書有限。第一版三刷
陸維娟,1983,「佛斯特歌曲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
黃富三 曹永和 主編,1980,「台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董忠司等著,2002,「河洛語專輯」。台中:台中圖書館。
蓋瑞忠 編撰,1989,「藝術欣賞入門」。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
劉玄詠,1998,「滿面春風四季紅」。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鄭方靖,1997,「樂教新盼」。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恆隆 郭麗娟,2002,「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
鄭恆隆(力斌) 編著,1989,「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圖書文具有限公司。
謝艾潔,1997,「鄧雨賢音樂與我」。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鍾肇政,1998,「望春風」。台北:草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簡上仁,1998,「台灣福佬系民謠-老祖先的台灣歌」。台北:漢光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上仁,2000,「台灣民謠」。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Bennett Reimer.1991.A philosoph of music educatuon. Americia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Grout.Dorald.J.1973.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Inc.
二、報紙與網站
楊克隆,1998,「台灣流行歌曲研究」。於「台灣文學」網,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月提出。於Yahoo網站,網址:〈http://www.ncku..edu.tw/taiwan/taioan/hak-chia/i/iunn-khek-liong/sek-su/sek-su.htm〉
曹銘宗,2002,「吳三連講揭曉:楊青矗、許文融、柯方隆、王世慶」。聯合報台灣時間11月23日。
三、學術論文與期刊
余蕙慈,1999,「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玲宜,1990,「江文也生平與作品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瑩,1998,「論台灣作曲家音樂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洗禮-郭芝苑、許常惠、馬水龍的作品為例」。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呂興忠,2001,「走過殖民時代的詠嘆和希望─台灣新民謠的奠基者鄧雨賢」。發表於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學術討論會論文。台北:國史館。
施福珍,2002,「台灣囝仔歌創作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洪宏元,2001,「台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炫文,1997,「論傳統鄉土音樂與音樂教育」。載於「國教輔導」,第39卷第2期。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莊文達,1994,「郭芝苑生平與作品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鈴,1998,「光復後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發表於「中小學音樂師資培育與音樂資訊應用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賴美鈴,2002,「日治時期台灣音樂教科書研究」。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第三卷。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