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慧鈴(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第四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
吳瑾嫣(1999)。性別與運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31-134。
吳蘭若(2000)。幼兒性別角色認同發展與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0,91-99。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義男(1984)。家庭與婚姻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頁5-10)。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柯華葳(1988)。教室規矩─一個觀察研究報告。載於屏東師範學院(主編),質的探討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119)。
孫清山、黃毅志(1995)。教育、收入與社會資源和階級取得過程之關連。載於林松齡、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頁151-182)。東海大學社會系。徐震、李明政、莊秀美(2002)。社會問題(出版三刷)。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秦葆琦(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程之內涵及教學設計分析。載於花蓮縣九十年度教師在職進修活動社會學習領域研習手冊,(頁3-20)。花蓮縣教育局。
袁汝儀(1998)。國小學童兩性現象之觀察與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5-29。
高 長(1993)。台灣地區婦女就業與性別歧視之實證研究。台灣銀行季刊, 44(4),223-247。
康軒文化編輯委員會(2001)。國民小學生活教師手冊第二冊。台北。康軒文化。
張欣戊(1990)。性別角色的形成。載於賴保禎等,發展心理學,(頁205-231)。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畢恆達(2000)。安全與無性別偏見校園空間指標之建立。載於全國高中職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33-41)。
莊明貞(1997)。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86年12月19日。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莊明貞(2000)。教育與性別。發表於高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214-232)。
許祝齡(2001)。存在學校兩性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對待-一所茶鄉迷你小學觀察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志(1999)。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探討。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等,兩性關係,(頁3-29)。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1997)。校園中兩性關係輔導。教育改革與學校輔導工作研討會論文,(頁108-129)。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二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黃幸美(1995)。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6,95-135。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4)。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1994年5月19日。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黃毅志(1993)。台灣地區教育對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125-161。黃毅志(1995a)。台灣地區職業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東吳社會學報,4,227-260。黃毅志(1995b)。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路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圖書。
廖家興(1997)。國小英語教室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 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台北:揚智文化。
劉梅君(2000)。男女工作平等。兩性平等教育專業人員及義工研習教材,(頁74-81)。教育部。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載於歐用生(主編),課程與教學革新,(頁65-82)。台北:師大書院。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培村(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分析。學生輔導,60,125-145。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育青( 1998)。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學教室的觀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2),179-201。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出版社。
謝小芩(1996)。兩性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台北國中為例。載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頁155-178)。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小芩(1997)。性別與科學教育。發表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的兩性教育與教科書學術研討會。1997年2月19日,台北,台灣大學。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臥龍(2000)。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發表於全國高中職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頁19-30)。
謝臥龍(主編)(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臥龍、駱慧文(1997)。國中科學教育教學方法與課堂互動中性別差異。發表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所主辦的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1997年12月19日,台北,台灣大學。
謝臥龍、駱慧文和莊勝發(1995)。從課堂師生互動關係分析的觀點來探討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報告。
謝臥龍與駱慧文(1995)。婦女研究在台十年發展歷程中婦女與教育相關議題之回顧與省思。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的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995年11月17日與18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分析。發表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的性別與科學教育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
羅燦煐(2000)。從媒體的性別到性別的媒體。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6-37。
蘇芊玲(1998)。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系主辦家庭教育研討會,1998年3月,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蘇芊玲,吳嘉麗,彭婉如,張玨(主編)(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書。
二、英文部分
Aries, E. (1987). Gender and communication. In P. Shaver & C. Hendrick (Eds.), Sex and gender. Newbury Park, CA:Sage. 149-176.
Anning, A. (1991). The first years at school. Milton Keyne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iley, B. L., Scantlebury, K., & Letts, W. J.(1997). It’s not my style:Using disclaimers to ignore gender issues in scienc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8(1), 29-36.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California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Chodorow, N. J. (1985). Das Erbe der Mutter-Psychoanalyse und soziologie der Geschlechter.母職之傳承 Munchen(Original erschienen 1978: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Cook, A. S., Fritz, J. J., McCornack, B. L., & Visperas, C. (1985). Early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functional usage of language. Sex Roles, 12, 909-915.
Garrahy, D. A. (2001). Three third-grade teachers’ gender-related beliefs and behavi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2(1), 81-94.
Fennema, E., Petetson, P., Carpenter, T. R. & Lubinski, C. A.(1990). ‘Teacher’s attributions and beliefs about girls, boy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1, 55-69.
Harvey, G, & Hergert, L. F. (1986).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in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5(4), 290-299.
Kagan, D. (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s.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65-90.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g, L., & Ullian, D. Z. (1974).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sexual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R. C. Friedman, R. M. Richart, & R. L. Vande Wiele (Eds.), sex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pp. 209-222). New York:Wiliey.
Li, Q. (1999). Teacher’ belief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41(1), 63-76.
Lo, A. & Shieh, V. (1992). A study fro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sex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in Kaoshiung,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Instuction, The WCCI Conference ;July 25 August 2, 1992, in Cairo, Egypt.
Moely, B. E., Skarin, K., & Weil, S. (1979). Sex differences in competition-cooperation behavior of children at two age levels. Sex Roles, 5, 329-342.
Mullis, I. V. S.,& Jenkin, L. B. (1998). The science report card:Elements of risk and recovery. (Report No. 17-S-01), Princeton, 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education Research, 62(3), 307-332.
Pomerleau, A., Bolduc, D., Malcuit, G., & Cossette, L. (1990). Pink or blue:Environmental stereotypes in the first two years of life. Sex Roles, 22, 359-367.
Sadker, M., & Sadker, D. (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 N. Y.: Longman.
Sadker, M., & Sadker, D. (1985). Sexism in the schoolroom of the‘80s. Psychology Today.
Sadker, M., & Sadker, D. (1986). Sexism in the classroom: From grade school to graduate school. Phi Delta Kappan, pp, 512-515.
Serbin, L, A, Zelkowitz, p., Doyle, D., Wheaton, B. (1990). The social-lization of sex-differentiated skill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diational model.Sex Roles, 23, 613-628.
Spodek, B., & Saracho, O. N. (1994). Right from the start:teaching children age three to eight, Boston:Allyn and Bacon.
Streitmatter, J. (1994). Toward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iedemann, J. & Steinmetz, A. (1997). Russian Gender-related Teacher Beliefs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1th meeting of the Germ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resden, 1988.
Williamson, K. M. (1996). Gender issues. In S. Silverman & C. Ennis (Eds.), Student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pplying research to enhance instruction (pp.81-99).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Wiley, M. G., & Eskilson, A. (1978). Speech style, gender stereotypes, and corporate success:What if women talk more like men?Sex Roles, 12, 99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