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A.中文部分
王誌鴻(民8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
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尹玫君(民79)。國小電腦的使用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23,73-97。
台北市國民小學行政電腦化規劃小組(民82)。台北市國民小學行政電
腦化規劃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未出版。
台東縣政府教育局(民90)。台東縣各國民小學學校基本資料。2002年
2月20日,取自http://www.boe.ttct.edu.tw/schaddress.htm。
朱錦鳳(民86)。大學生電腦網路的使用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與
心理研究,20,297-312。
行政院資訊發展推動小組(民83)。政府業務電腦化報告書。台北:行
政院研考會。
李明章(民80)。90年代管理資訊的趨勢。資訊與電腦,133,114-120。
余淑賢(民89)。網路e點通。台北:麥格羅‧希爾。
沈雯(民91)。國小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汪明芳(民87)。都會區國民小學總務行政電腦化研究。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紀慧(民85)。老師對電腦教學應用負面態度因素文獻探討。初等教
育學報,4,31-42。
林涵妮(民88)。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
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
林震城(民86)。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美惠(民81)。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亞玲(民90)。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對校務行政電腦化態度與因應方式
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德邦、馬秀蘭、徐志誠(民87)。臺灣中部地區幼稚園教師對電腦經
驗與態度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0,53-79。
吳鐵雄(民72)。電子計算機在教育上的應用。師友,192,17-21。
吳鐵雄(民81)。台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調查研究。國科會贊助專
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81-0301-H003-02。
吳政達(民90)。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教育學刊,17,219-232。
周耀誠(民71)。抗拒管理資訊系統電腦化-陽光公司個案研討。大同
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明洲譯(民89)。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商周。
徐文通(民87)。電腦網路系統在學校教育上的應用。公教資訊,2(2),33-38。
宮淑紅、桑新民(2002)。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2002年10月18日,取自
http://czdj.czedu.com.cn/yjzy/llyj/llyjnr/llyj3.htm
崔夢萍(民89)。創造數位化的教學情境-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課程與
教學通訊,2,16-17。
教育部(民88a)。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2002年1月6日,
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expand/expand.html。
教育部(民88b)。國民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c)。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a)。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2年6月30日,取自
http://140.111.1.192/moecc/information/itpolicy/
itprojects/itmasterplan.htm。
教育部(民90b)。二00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2002年3月
20日,取自http://140.111.1.65/eduadm2001/2001ed03/
2001ed03.htm。
教育部(民91)。「鼓勵中小學教師、教師團隊購置電腦相關設備」計
畫。2002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information/
eGeneration/teacher.htm
黃嘉勝(民83)。創新觀念接受度量表在教學科技研究上的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5,31-36。
黃嘉勝(民84)。九所師範學院美勞系(科)教師對使用教學媒體的創
新觀念接受度、態度、及限制因素間之相關研究。視聽教育學報,1,
233-278。
郭汶川、范錚強、林曾祥(民90)。警察人員電腦素養之研究。資訊、
科技與社會學報,1,151-183。
陳明溥(民87)。創新推廣理論與資訊教育推廣。台灣教育,572,2-
10。
陳明溥(民88)。決策型態與教學方式對教育工作者採用電腦科技之影
響。教學科技與媒體,43,2-10。
陳志強(民84)。國民小學行政電腦化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志瑋(民87)。國內企業推行Intranet關鍵成功因素之實證性研究。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嘉彌(民84)。中等學校教師接受創新程度之分析研究。台北:師大
書苑。
陳嘉彌(民86a)。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
關係研究。屏東:睿煜。
陳嘉彌(民86b)。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36-48。
葉晉華(民83)。全國各級學校現有電腦資源統計。教育部電子計算機
中心簡訊,8301,5-14。
張志明、劉淑娟(民89)。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的應用:以營繕工程為例。學校行政,6,71-84。
張國保(民81)。大學總務行政電腦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宗益、施穎偉(民86)。以創新的擴散理論探討影響跨組織資訊系統
採用之因素。1997『邁向管理新紀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26。
溫明正(民82)。國民學校如何實施行政電腦化。教師研習中心講義,
未出版,台北。
葉長青(民90)。團隊成員認知賦能對個人創新性關係之研究。銘傳大
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遠光(民88)。國小教師對教學科技使用效果的態度之研究。教學科
技與媒體,45,32-39。
蔣宗男(民90)。情境因素、消費者購買涉入與創新接受態度影響網路
競標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蔣姿儀(民85)。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印鐘(民75)。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施資訊化教育之問題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明志(民78)。行政機關辦公室自動化的發展方向。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資訊論文集,394-406。
鍾祥憑(民91)。高高屏三縣市國小教師電腦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韓享亨(民8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職員之網路屬性及校務行政網路化
之參與與滿意程度。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譚鴻仁(民81)。農業技術創新傳播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B.西文部分
Adam, S., & Wilson, D. (1996).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the education ready? Retrieved August
3, 2002, from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Web site:
http://www.scu.edu.au/sponsored/ausweb/ausweb96/educn
/adam/paper.html
Aiken, M., & Hage, J. (1971). The organic org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Sociology, 5, 63-82.
Afuah, A. (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gatzky, T. (1989). Innov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cultural systems. In S. E. van der Leeuw & R. Torrence
(Eds.) What’s new? (pp.16-32). Mass: Unwin Hyman Inc.
Beckerman, M. M. (197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and attitudes toward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yracuse.
Bill, G. (1999). 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Using a
Digital Nervous System. 樂為良譯(民89)。台北:商周。
Chen, M. (1986). Gender and computers: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perience on attitudes. Journal-of-educational-computing-
research, 2(3), 265-821. (EJ341581)
Donnelly, J. H., & Etzel, M. T. (1973). Degress of product
newness and early tria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0,
295-300.
Drucker, P. F. (1986).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 蕭富峰、李田樹譯(民87)。台北:麥田。
Feast, J. G. (1968).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ness among primitive agriculturists. Rual
Sociology, 33, 339-348.
Hawkins, W. D. (1968). Some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educational innov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unter, B. (1993). My student use computers. Reston, Virginia:
Reston Publication.
Hurt, H. T., Joseph, K., & Cook, C. D. (1977).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venes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 58-65.
Jacoby, J. (1971). Multiple indicant approach to studying new
product adop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 384-385.
Katz, E. (1961). The social itinerary of technical change:Two
studies o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In W.Schramm(Ed.),
Studies of Innovation and of Communication to the Public.
Stand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Kirton, M., Bailey, A., & Glendinning, W. (1991). Adaptors and
innovators: Preference for education procedur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5(4), 445-455.
Kirton, M., & Mullign, R. (1969). Correlates of managers’
attitudes toward chang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8,
101-107.
Leeuw, S. E. van der, & Torrence, R. (1989). Introduction:
What’s new about innovation? In S.E. van der Leeuw & R.
Torrence (Eds.), What’s new? (pp.1-15). Boston: UNWIN HYMAN.
Lippitt, R., Barakat, H., Chesler, M., Dennerll, D., Flanders,
M., Schmuck, R., & Worden, O. (1967). The teacher as
innovator, seeker, and sharer of new practices. In R. I.
Miller (Ed.),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rofts.
Midgley, D. F., & Dowing, G. R. (1978).Innovativeness: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7,
229-242.
Miles, M. B. (1964).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opielarz, D. T. (1967). An exploration of perceived risk and
willingness to try new products. Marketing Research, 4, 368-
378.
Quinn, J. B., Jordan J. B., & Karen A. Z. (1997). Innovation
Explosion: Using Intellect and Software to Revolutionize
Growth Strategies. 洪明洲譯(民89)。台北:商周。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s of innovations. (3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s of innovations. (4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allac, A. R., & Sinclair, K. E. (1995). Affective Response and
Cognitive Models of the comuting Environ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April 18-22, 1995) (ERIC
ED389279)
Whiteley, B. E. (1996). The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Type
to Computer Aptitudes and Behavior.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12(3), 389-404.
Whiteley, B. E.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Related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in-human-
behavior, 13(1), 1-22.
Willsey, J. E. (1971). A study to determine select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identified as innovat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Woodrow, J. E. J. (1992). The influence of programming training
on the computer literacy and attitud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5
(2), 16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