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1998)。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台北:內政部。
王政彥(1996)。在社區學習。高雄:復文。
王仕圖(1993)。快速成長社區居民支持網絡與社區情感之研究:以曉蘭社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台北:三民。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伊慶春(1985)。都市居民的鄰里滿足程度:以台中市居民為例。思與言,23(3),303-320。李春梅。國小教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真文(1996)。以教育加強全民的社區意識-專訪李建興博士。教育研究雙月刊,51,4-6。
李增祿(199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林永家(2000)。學校教育、社會網絡與社區意識。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75)。教育社會學。台北:正中。
林清達(1996)。社區居民對國民小學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研究。國際人文年刊,5,217-253。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社區小百科。台北:天恩。
林振春(1988)。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相互為用。中等教育,39,18-24。
林雅嵐(2001)。我國國小教師意識發展之初探─以台北市、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林瑞穗(1978)。都市社區鄰里關係社區團結與社區發展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5,38,62。林勝義(1995)。學校體系推展成人教育之理論。社會教育年刊,47,15-19。林昭綾(1986)。台北市居民社區滿意與遷移意願。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哲義(1997)。社區與學校。台灣教育,558,20-27。
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私立逄甲大學建築及都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吳文楦(1994)。都會化與社會關係:以台中地區居民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垂楊(1996)。都市居民社區滿意程度與遷移傾向之研究:以台南都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徐 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 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孫清山(1979)。都市社區的閭鄰社會關係。科學發展月刊,7(11),1147-1155。教育部(1995)。社會教育篇,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95-115。
陶蕃瀛(1992)。社區發展實務之研究。台北:力行。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陳小紅(1995)。都市與社區。社會學第十一章。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陳靜蘭(1996)。社區居民文化活動參與及需求之研究-都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的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金貴(2000)。我國大學院校推動服務學習方案的檢討。教師天地,104期,頁6-15。黃毅志(1998)。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5,頁5-36。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黃清高(1985)。都市居民社會網絡之研究。思與言,23(3),275-302。黃鴻文(1995)。 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市:師大書苑。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期,2-8。熊瑞梅(1997)。中上層社區的形成:建商都市更新之策略及結果。載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社會,頁351-390。台北:巨流。
熊瑞梅、吳文楦(1997)。都會化與居民地方連繫:台中地區為例。載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社會,頁310-350。台北:巨流。
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
劉春榮(2001)。國民小學的社區責任與可行作為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
劉弘楻(1999)。都市型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化─以台北市文山區的經驗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7:58-71。
劉振寧(1999)。國民中小學推展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策略。成人教育,51,38-44。
謝慶達譯(Rance Hanson & John Mcnamara, AIA, AICP著)(1998)。夥伴。台北,創興。
魏郁祥(1998)。新興社區「社區意識」建構過程之研究-龍潭百年大鎮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Abbott, J. (1995) .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30(2),158-168.
Brookfield,S.(1984).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British:Open University.8-9,65.
Clark, D.(1987)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llen, G.Bastiani, J.Martin,I. & Richards,J.K(Eds) Community education: 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
Cochrun,S. E.(1994).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neighborhood sense of community. Jou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9),92-100.
Heimstra,R(1994).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in lifelong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34-44.
Hunter.(1975). The Loss of Community: An Empirical Test Through Repliv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0,537-552.
Mcmillan,D.W. & Chavis D.M.(1986), A ed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4),1,6-23.
Mitchell, J.C.(1969).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ngland.
Wilson,G. & M.Baldassare(1996). Overall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Suburban Region:The Effects of Localism,Privacy,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1),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