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00.28.23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4 08: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秀金
研究生(外文):WU,HSIU-CHIN
論文名稱: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課程評鑑-以台東縣瑞源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Ruey Yuan Elementary School, Taitung County, Taiwan
指導教授:熊同鑫熊同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課程評鑑評鑑模式
外文關鍵詞:school-based curriculumcurriculum evaluationevaluation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摘 要
由於教師們的覺醒與投入,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及九年一貫課程的試辦,在瑞源國小的成果被認為是相當落實的;本研究以瑞源國小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為出發,欲藉由資料之蒐集與分析、課程評鑑檢核表之檢視及相關人物的訪談進行課程評鑑的研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從這幾年的實務操作中,透過相關理論的解析,了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進而引導一個在教育現場中可行的本位課程評鑑模式,並提供有意於從事課程評鑑的學校參考。
在評鑑過程當中,發現「對話機制」竟成此次行動的重要焦點,由於傳統學校體制偏向科層,因此,行政的權威性讓事情在學校內部難有充分的討論機會,如何創造一個安全、平等的討論環境,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首要工作,也是課程評鑑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基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觀點,必須在發展過程中進行課程評鑑,來協助學校課程的改進。但是假手外求,或等待上級進行大規模的評鑑方式,已無法符合現今各個學校的需求,而學校本位的自發性評鑑,應是實施課程評鑑理想的方式。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teachers’ awareaess and devotion, the trials of Small-Classroom Project and One-to-nine Curriculum in Ruey Yuan Elementary School are considered very practicable. This study begain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Ruey Yuan Elementary School. By the way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urvey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specting form, and curriculum evaluative research of interview in related people, reseacher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crucial reasons through related theor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in these years, furthermore, to lead out a feasible curriculum evaluative model in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resources for schools who are intended to evaluate curriculum.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aluation, reseacher found that the “colloquy mechanics” was unexpectedly the important focus of this movement. Due to partiality toward bureaucracy in traditional schools,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adequate discussible opportunity in schools becau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ativeness. To create a safe, equal discussible circumstance is the first task while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viewpoint i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e must proce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developing process to help schools improve their curriculum. Nevertheless, seeking for help or waiting for large-scale evaluation from the outside authorities are now unable to fit in with each school’s requirement nowadays. School-based spontaneous evaluation ought to be the best way to take effort curriculum evaluat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瑞源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3
第三節 研究目的………………………………………………………………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第五節 名詞界定………………………………………………………………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20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類型……………………………………………21
第二節 課程評鑑的意涵與功能………………………………………………28
第三節 課程評鑑的類型與模式………………………………………………30
第四節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觀點與作法……………………………………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歷程………………………………………………………………51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53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與省思…………………………………………………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歷程…………………………………………57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結果…………………………………………60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結果的討論…………………………………77
第四節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結果分析………………………………………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評鑑之評析……………………………………91
第二節 結論……………………………………………………………………82
第三節 架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模式………………………………………85
第四節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建議……………………………………………91
第五節 研究者的反思…………………………………………………………92
參考文獻………………………………………………………………109
附錄 ……………………………………………………………………114
附錄一 瑞源國小教育願景及願景指標 ………………………………………114
附錄二 瑞源國小願景指標縱向連貫一覽表 …………………………………121
附錄三 瑞源國民小學教師圖像 ………………………………………………125
附錄四 瑞源國民小學兒童圖像 ………………………………………………126
附錄五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檢核表 ………………………………………128
附錄六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訪談大綱 ……………………………………133
附錄七 訪談對象分析表 ……………………………………………………136
附錄八 檢核的次數分配表……………………………………………………137
附錄九 教學札記………………………………………………………………142
附錄十 台東縣瑞源國小教學行為綜合觀察記錄……………………………145
附錄十一 瑞源國小八十九學年度下學期願景課程教學活動設計一覽表 …147
附錄十二 教學活動分析表 ……………………………………………………149
表目錄
表1-1-1 瑞源國小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5
表1-1-2 瑞源國小作息結構……………………………………………………10
表1-1-3 瑞源國小學習節數分配表……………………………………………10
表1-1-4舊制教師每週授課分鐘數……………………………………………11
表2-4-1 教師從事課程評鑑的資訊來源與運作方式:學校本位觀點………37
表2-4-2 教師從事課程評鑑的階段與程序……………………………………38
表3-2-1 瑞源國小八十八學年度學校基本資料………………………………45
表3-2-2 瑞源國小學校資源及特色分析………………………………………46
表3-2-2-1 瑞源國小發展情境SWOT分析……………………………………47
表3-2-3 瑞源國小八十八學年度師資概況……………………………………50
表3-2-4 瑞源國小八十八學年度職工概況……………………………………50
表3-3-1 研究計畫研究時程表…………………………………………………51
表4-2-1 瑞源國小八十八學年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內容概要………………62
表4-2-2 台東縣瑞源國民小學九十學年度課程發展委員會工作進程………71
表4-4-1瑞源國小在課程設計及實施階段檢視與修正項目的次數分配……88
表5-1-1不同評鑑階段實施後設評鑑之焦點…………………………………92
表5-3-1學校本位之課程評鑑階段…………………………………………100
圖目錄
圖1-1-1 瑞源國小課程架構…………………………………………………………8
圖1-1-2 瑞源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範圍…………………………………………9
圖2-1-1 Brady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21
圖2-1-2 羅清水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及類型…………………………………22
圖2-1-3 Marsh等人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22
圖2-1-4 瑞源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23
圖2-1-5 Skil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25
圖2-1-6 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25
圖2-3-1 感應式評鑑的主要過程……………………………………………………33
圖2-4-1 教師從事課程評鑑的步驟…………………………………………………36
圖3-1-1 研究架構圖…………………………………………………………………42
圖3-3-1 研究流程圖…………………………………………………………………52
圖4-1-1評鑑流程圖…………………………………………………………………57
圖4-2-1評鑑檢核表在籌畫階段檢核的次數分配百分比…………………………61
圖4-2-2-1 評鑑檢核表在設計階段檢核的次數分配百分比(一)………………66
圖4-2-2-2 評鑑檢核表在設計階段檢核的次數分配百分比(二)………………67
圖4-2-3 評鑑檢核表在實施階段檢核的次數分配百分比…………………………68
圖4-2-4 評鑑檢核表在評鑑階段檢核的次數分配百分比…………………………73
圖4-3-1 評鑑檢核表各階段檢核的次數分配百分比………………………………78
圖5-3-1學校本位的課程評鑑的運作模式………………………………………101
中文部份
圖書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0):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Danny L.Jorgensen 著: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台北市:弘智文化。
台東縣瑞源國小(2000):台東縣鹿野鄉瑞源國小試辦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本位課程規畫階段實錄。台東: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台東縣瑞源國小(2000):台東縣鹿野鄉瑞源國小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低年級、中年級課程設計。台東: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台東縣瑞源國小(2000):台東縣鹿野鄉瑞源國小試辦九年一貫課程高年級、科任課程設計。台東: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台東縣瑞源國小(2001):台東縣鹿野鄉瑞源國小教學創新-學校本位課程理想與現場。上。台東: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台東縣瑞源國小(2001):台東縣鹿野鄉瑞源國小教學創新-學校本位課程理想與現場。下。台東: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米高.奎因.巴頓(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圖書。
施孟和(2002):九年一貫課程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之評鑑-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俊賢、陳淑惠(1998)譯: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冠學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0):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1992):泰勒課程理論之發展。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石岩(1999):換個想法更好。台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
薛梨真(1999)主編:統整課程活動設計。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期刊
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與人本大事紀1994.4。載於http://hef.yam.org.tw/abouthef/2/%20index02.htm
方德隆(1999):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9-30。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王前龍(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實施要點談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基本作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初教系主辦第二屆課程與教學論壇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革新」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6-204。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初教系。
石明原(2001):解讀學校本位課程的迷思。師友月刊,409,頁59-62。
白雲霞(2001):渾沌理論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啟示-從學校行政的觀點。教育研究,88,頁45-54。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九年一貫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頁368-383。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佩璇(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教師行動與研究-課程及教學實踐,頁31-80。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novation,頁61-79。台北市:揚智文化。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 103,頁13-20。
高新建(2000):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位發展統整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3,頁12-18。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相關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44,頁1-13。
施登堯(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學校本位課程初探。翰林文教雜誌,14,頁8-15。
陳伯璋(1999a):邁向新世紀的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頁32-54。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頁1-13。
陳順和、簡馨瑩(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評鑑。完成艱鉅任務-九年一貫新課程手冊,頁71-86。台北市: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陳美如(2001):教師作為課程評鑑者:從理念到實踐。課程與教學,4:4,頁93-112。
陳美如(2002):當教師遇見課程評鑑:轉變與成長。台北:師大學報,47(1),頁17-38。
陳美如、郭昭佑:課程評鑑典範的轉移。教育研究月刊,96,頁95-106。
陳浙雲(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具之參考資料。下載於http://ezgo.tpc.edu.tw/home.htm。
郭昭佑、陳美如(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研究月刊,88,頁8 3-93。
郭昭佑、陳美如(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概念與基礎探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頁1-28。
張明輝(1997):學校本位管理的高參與模式。中等教育,48:5 ,頁21-30。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novation,頁23-47。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嘉育(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落實與永續。教育研究,頁88,35-44。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4(2),頁85-110。
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229-241。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彭麗琦(2002):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評鑑規定~談學校的課程評鑑。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贍─課程改革向前跑,頁328-33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40:1 頁29-34。
黃嘉雄(2002):彈性學習節數課程評鑑架構與規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頁315-348。台北::心理出版社。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85,頁42-53。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頁65-93。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頁1-16。
歐宗明(2000):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實施問題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14,頁32-37。
鄧鈞文(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解決之道。研習資訊,18:4 ,頁39-48。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課程發展。北縣教育,30,頁20-27。
盧美貴、陳勤妹(1999):專業與風格。教育研究,68,頁16-23。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發展。研習資訊,15:5,頁1-8。
羅清水(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學觀。研習資訊,16:2,頁1-11。
羅清水(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學觀。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頁1-11。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饒見維(2001):如何激發課程發展的士氣-學校本位課程的四個發展策略。研習資訊,18:1 頁1-6。
政府出版品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頁25。台北:教育部。
英文部份
Cheng, Yin Cheong(1995):Monitoring Education Quality in Schools: Framework and Technology,1966-2001.ERIC. ED381891
Hughes, P. W. ; And Others (1980): A Review of Current SchoolLevel Evaluation Initiatives. Discussion Paper No. 2. Teachers AsEvaluators Project. Australia: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Lydia Conca(1966): Evaluation Frames: A Powerful Staff Development Tool forTeacher-Centered School Improvement.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7(3),40-44.
Peter Knight(1985):The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7(1),37-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鄧鈞文(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解決之道。研習資訊,18:4 ,頁39-48。
2. 歐宗明(2000):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實施問題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14,頁32-37。
3.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發展。研習資訊,15:5,頁1-8。
4. 張嘉育(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落實與永續。教育研究,頁88,35-44。
5.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頁65-93。
6.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85,頁42-53。
7.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40:1 頁29-34。
8.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課程發展。北縣教育,30,頁20-27。
9. 郭昭佑、陳美如(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研究月刊,88,頁8 3-93。
10. 陳美如、郭昭佑:課程評鑑典範的轉移。教育研究月刊,96,頁95-106。
11.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4(2),頁85-110。
12. 鄧景衡(1999)<空間韻律的追尋:地方芭蕾的變奏與生活、工藝的轉型>,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13. 陳美如(2001):教師作為課程評鑑者:從理念到實踐。課程與教學,4:4,頁93-112。
14.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頁1-13。
15.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相關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44,頁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