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本
林佩蓉。《風和天使的故鄉》。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7。
林音因。《藍天使》。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7。
林峻楓。《青春跌入了迷宮》。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12。
侯維玲。《二○九九》。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7。
張如鈞。《大腳李柔》。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2。
陳沛慈。《寒冬中的報歲蘭》。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
陳素宜。《秀巒山上的金交椅》。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4。
陳素宜。《第三種選擇》。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9。
黃秋芳。《魔法雙眼皮》。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
黃虹堅。《十三歲的深秋》。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9。
臧保琦。《河水流啊流》。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7。
趙映雪。《Love》。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9。
劉俐綺。《蘋果日記》。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7。
鄭宗弦。《又見寒煙壺》。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1。
論述書目(中文書目)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10。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10。
成英姝。《女流之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9。
江寶釵、范銘如編。《島嶼妏聲:臺灣女性小說讀本》。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10。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4。
李元貞。《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2。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9。
林文寶編。《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6。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9。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9。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4。
張小紅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10(初版二刷)。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11。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3。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10(初版三刷)。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2。
張春興編。《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7(二版四刷)。
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11。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10。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5。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6。
劉惠琴。《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3.5(五刷)。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1。
鄭至慧。《她鄉女紀》。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9。
賴保禎、周立欽、張鐸嚴、張德聰編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1。
簡政珍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台北:正中書局。1999.7 (二次印行)。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11。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2(初版三刷)。
論述書目(翻譯書目)
刁筱華譯。羅思瑪莉‧佟恩(Tong,Rosemarie)著。《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11。
刁筱華譯。羅莎琳‧邁爾斯(Miles, Rosalind)著。《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12。
危芷芬、陳瑞雲譯。Lott,Bernice著。《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12。
朱侃如譯。莫瑞‧史坦(Stein,Murray)著。《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2(四刷)。
朱侃如譯。喬瑟夫‧坎伯(Campbell, Joseph)。《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1(初版四刷)。
吳書榆譯。麥可‧湯普森,丹‧金德倫(Kindlon, Dan& Thompson, Michael)著。《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台北:商周出版。2000.5。
吳庶任譯。潔玫‧葛瑞爾(Greer, Germaine)著。《女太監》。台北:正中書局。1995.5。
李令儀譯。貝蒂、傅瑞丹(Friedan, Betty)著。《女性迷思》。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4。
李茂興、余伯泉譯。Aronson, Elliot、Wilcon, Timothy D. & Akert, Robin M. 著。《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9。
林克明譯。佛洛依德(S. Freud)著。《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2(重排版)。
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卡蘿‧皮爾森(Pearson, Carol S.)著。《內在英雄》。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7(初版二刷)。
張君玫譯。凱西‧戴維斯(Davis, Kathy)著。《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4。
張馨濤譯。佩姬‧歐倫史坦(Orenstein, Peggy)著。《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1。
郭靜晃、吳幸玲譯。Newman, Philip & Newman, Barbara著。《發展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6(再版三刷)。
陳蒼多譯。芭芭拉‧席特曼著。《女性奇論》。台北:新雨出版社。1995.11。
游恆山譯。Sigelman, Carol K. & Shaffer, David R. 著。《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7。
楊語芸譯。達利、格魯茲堡、金吉拉(J. Darley, S. Glucksberg, R. Kinchla)著。《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12。
劉秀娟、林明寬譯。Basow,S.A.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8。
歐陽子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1(再版)。
蕭昭君譯。尼爾‧波茲曼(Postman, Neil)著。《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5(初版七刷)。
嚴韻譯。菲莉絲‧契斯勒(Chesler, Phyllis)著。《寫給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信》。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5。
顧淑馨譯。蘇珊‧法露迪著(Faludi, Susan)。《反挫--誰與女人為敵》。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9。
學術論文
江過。國中學生性知識和性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2002.6。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6。
吳文薰。女性成長之孤獨、希望與自我覺醒--從凱瑟琳‧帕特森三本作品談起。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林惠枝。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張鈺珮。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賈文玲。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鄒金鳳。《親密戰爭?》--從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7。蔡姿娟。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蔡嘉慧。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單篇期刊
江麗莉。(1998.4)。〈從兒童讀物看兩性角色的發展〉。《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66。
成英姝、楊澤對談。(2000.5)。〈少女革命?還是辣妹風潮〉。誠品《好讀》月報。改版試刊號2。頁1-2。
吳心怡。(1999.8)。〈血染空白的一頁--從文學/藝術中「血」的意象談女性創造力〉。《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頁93-111。吳書昀。(2000.12)。〈報紙中的女性形象〉。《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集》。頁74-85。
吳達芸。(2001.5)。〈小說與性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頁31-34。
李元貞。(2001.5)。〈從性別的觀點論文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頁28-30。
李美枝。(1985.7)。〈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頁1-15。
林文寶。(2002.6)。〈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的觀察〉。《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0。
林松燕。(2002.7)。〈身體與流體經濟--依蕊格萊的女性形構學〉。《中外文學》。第31卷第2期。頁9-38。林鎮山。(1997.10)。〈記述女性的啟蒙-廖輝英的「油麻菜籽」與愛麗絲‧孟蘿的「男孩與女孩」〉。《文學台灣》。第24期。頁55-75。
邱貴芬。(2001.5)。〈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創作的面貌〉。《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頁21-27。
徐永康。(2002.9-11)。〈女性主義對兒童文學的影響(上中下)〉。《毛毛蟲月刊》。第148-150期。
馬力。(2001.5)。〈中國兒童文學中的女性意識探微〉。《兒童文學學刊》。第5期。頁84-97。許達然。(1990.10)。〈一九四九以前台灣與大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地文學》。第1卷4期。頁102-126。莊和芝。(1998.12)。〈從少女雜誌「BEAUTY」看女性形象〉。《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9卷。頁17-20。陳玉玲。(1996.9)。〈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頁103-133。
陳音頤。(2002.2)。〈羞恥、身體和(女性)他者的凝視〉。《中外文學》。第30卷第9期。頁201-226。
陳淑珍。(1993.6)。〈她往何處去──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地位〉。《傳習》。第11期。頁241-254。陳質釆。(2002.8)。〈溫柔的公主vs處心積慮的巫婆--漫談童書中的兩性互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9期。頁57-65。
張子樟。(2002.6)〈表層與深層──淺論鄭宗弦與王文華的作品〉。《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46。
游美惠。(2001.5)。〈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頁98-100。
游美惠、林怡吟。(2002.10)。〈浪漫愛的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0期。頁112-115。
湯禎兆。(2000.5)。〈靈幻空間的神魔少女〉。誠品《好讀》月報。改版試刊號2。頁13。
湯禎兆。(2000.5)。〈要玉女還是肉女?由日本到香港的美少女〉。誠品《好讀》月報。改版試刊號2。頁12。
馮莉雅。(1998.1)。〈發展因素與社會因素影響年輕女孩早期的問題行為〉。《教育資料文摘》。41卷1期。頁182-192。黃秋芳。(2002.6)〈拓展少年小說的台灣風情〉。《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7-210。
黃淑玲。(2002.10)。〈叫叛逆太沉重--少女進入色情市場的導因與生活方式〉。《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0期。頁66-73。
趙彥寧。(2000.5)。〈通過儀式-由女孩過渡為女人的人類學思考〉。誠品《好讀》月報。改版試刊號2。頁3。
劉亮雅。(2000.5)。〈中外文學中的少女〉。誠品《好讀》月報。改版試刊號2。頁4-5。
劉惠琴。(2000.6)。〈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頁97-130。劉黎兒。(2000.5)。〈日本美少女、美少年學〉。誠品《好讀》月報。改版試刊號2。頁11。
劉鳳芯譯。(1999.4)Hollindale, Peter著。〈意識形態與兒童書〉。《中外文學》。27卷11期。頁4-24。
潘櫻花。(2002.10)。〈不要問我後不後悔--一位逃家少女苒苒的故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0期。頁60-65。
簡瑛瑛。(2001.5)。〈歐美女性主義與女性文學的表現〉。《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頁13-20。
羅燦煐。(2000.5)。〈從媒體的性別到性別的媒體〉。《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1期。頁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