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中央選舉委員會,《總統、副總統選舉方式之研究─絕對多數與相對
多數制之探討》,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99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國父全集》共十二冊,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年。
王雲五總編輯,《政治學》,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石元康,《當代自由主義理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憲改與修憲》,臺北: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01
年。
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臺北:業強出版社,1997
年。
史慶璞,《美國憲法與政府權力》,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江炳倫,《政治發展的理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4。
朱浤源主編,中華科技整合研究會合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
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朱諶,《憲政分權理論其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李文朗,《臺灣民主化的極限》,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李永熾等主編,《民主、憲政、法治》(上、下),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1年。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
李鴻禧,《憲法與議會》,臺北:植根雜誌社,1997年。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79年。
呂亞力,《政治發展》,臺北:黎明書局,1995年。
呂亞力、吳乃德編譯,《民主理論選讀》,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
年,版2。
阮銘等,《民主在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林水波,《追求理性政治─政策與體制批判》,臺北:李麗華,1995
年。
林水波,《棄保政治學》,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林水波,《憲法政治學》,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林佳龍等著,《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
年。
明居正、高朗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2001年。
吳煙村,《總統直選後我國憲改走向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人文科
研究會,1996年。
周陽山,《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邱聰智、蘇永欽等編纂,《新編六法參照法令判解全書》,臺北:五南
圖書公司,2002年。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
年。
胡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臺北:三民書
局,1998年。
胡佛等,《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段家鋒、陳德禹、張世賢等合著,《論文寫作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2001年8月。
洪鎌德,《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
版2。
洪鎌德,《法律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1年。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涂懷瑩,《中華民國憲法原理》,臺北:作者出版,1993年,版12。
涂懷瑩,《中華民國憲法與福利國策(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年。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卷1、卷2、卷3、卷4),臺北:文英堂
出版社,1998年,版3。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臺北:稻香出版社,1992年。
許志雄、陳銘祥等合著,《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年,版2。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
陳水扁,《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沈思》,臺北:圓神出版社,
2001年。
陳春生,《臺灣憲政與民主發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
陳春生,《中華民國憲法原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陳春生,《臺灣社會與國家政策》,臺北:翰蘆圖書公司,1999年。
陳春生,《臺灣主權與兩岸關係》,臺北:翰蘆圖書公司,2000年。
陳春生,《臺灣政黨與政治文化》,臺北:翰蘆圖書公司,2001年。
陳滄海,《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的例證》,臺北:五南圖
書公司 ,1999年。
陳慈陽,《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臺北:翰蘆圖書公司,1997
年。
陳陽德等,《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
年,版2。
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2年。
郭秋永,《政治參與》,臺北:幼獅公司,2000年。
郭秋永,《當代三大民主理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華力進,《政治學》(全),臺北:經世書局,1990年。
傅啟學,《中國政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游盈隆等著,《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臺北:
月旦出版社,1997年。
賀凌虛,《孫中山政治思想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所,1995年。
賀凌虛,胡佛等著,《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下冊)》,臺北:清水印
刷廠公司,1967年。
曾肇昌,《法律與政治》,臺北:作者出版,2002年。
黃喜樹等著,《台灣政治與選舉文化》,臺北:博揚文化公司,2001
年。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張世賢,《比較政府概要》,臺北: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協會,1993年
,版2。
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
彭懷恩,《臺灣政黨政治》,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4年。
彭懷恩,《政治學》,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
彭懷恩,《政治學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彭懷恩,《臺灣政治發展的反思》,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鄒文海,《西洋政治思想史稿》,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臺北:空中大學,2001年,版2。
董翔飛,《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臺北:作者出版,1999年。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1983年。
管歐,《憲法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年。
劉阿榮等著,《憲法新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鄭彥棻,《憲法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版3。
盧瑞鍾,《內閣制優越論》,臺北:作者出版,1992年。
謝瑞智,《比較憲法》,臺北:作者出版,1992年。
謝瑞智,《邁向21世紀的憲法》,臺北:學英文化公司,1996年。
謝瑞智,《憲法新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蘇永欽,《走向憲政主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蘇永欽主編,《國會改革─臺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臺北:新臺灣
人文教基金會,2001年。
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臺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臺北:新臺灣
人文教基金會,2001年。
蘇永欽主編,《政黨重組─臺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臺北:新臺灣
人文教基金會,2001年。
(二) 翻譯書籍
Alexis de Tocquerville著,秦修明等譯,《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David Potter 等著,王謙等譯,《民主化的歷程》
(Democratization ),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0年。
Georg Sorensen著,李酉潭、陳志瑋譯,《民主與民主化》,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臺北:韋伯文化公司,2000
年,版2。
Harris M. Cooper著,高美英譯,《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
(Integrating Research :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 ,臺
北:弘智文化公司,1999年。
Heywood,Andrew著,楊日青等譯,《政治學新論》(Politics),臺北:
韋伯文化公司,1999年。
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臺北:聯經
出版公司,2002年。
Lijphart,Arend著,陳坤森譯,《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臺北:桂冠圖
書公司,1993年。
Lijphart,Arend and Carlos H.Waisman主編,蔡熊山、陳駿德、陳景堯
譯,《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臺北:韋伯文化公司,1999年。
Potter,David等著,王謙等譯,《民主化的歷程》(Democratization),
臺北:韋伯文化公司,2000年。
Samuel P.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
潮》,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三)期刊文章
王業立,〈相對多數vs.絕對多數:各國總統直選方式之比較研究〉,
《選舉研究》,1996年,卷3,期1。
王業立,〈總統直選與憲政運作〉,《理論與政策》,2001年9月,卷15,期3。
王業立,〈再造憲政運作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政黨協商
的改革芻議〉,《新世紀智庫論壇》,2001年12月30日,期16。
立法院法制局,〈選舉制度改革對政黨國會席次之影響〉,《立法院院
聞》,2002年4月,卷30,期4。
李鴻禧,〈當前重大憲政問題〉,《月旦法學雜誌》,2001年1月。
邱榮舉,〈孫中山的民權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期4,1984年7月。
邱榮舉,〈孫中山的政府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期8,1988年12月。
邱榮舉,〈孫中山與國家發展─析論中央政府體制〉,國父紀念館主
辦,《「第三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2000年。
林水波,〈多黨體系,政府組成與府院關係(上)〉,《立法院院聞》,卷30,期3,2002年3月。
林水波,〈多黨體系,政府組成與府院關係(下)〉,《立法院院聞》,卷30,期4,2002年4月。
林繼文,〈選舉制度改革對政黨國會席次之影響: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立法院院聞》,卷30,期4,2002年4月。
吳東野,〈「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
斯選舉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卷3,期1,1996年5月。
吳重禮,〈我國2000年總統選舉前,中央府會關係的政治關係〉,《理
論與政策》,卷16,期1,2002年3月。
吳重禮,〈SNTV的省思,弊端的肇因或代罪羔羊?〉,《問題與研究》,卷41,期3,2002年5─6月。
周陽山,《問題與研究》,卷35,期8,1996年8月。
陳春生,〈孫中山的文官制度理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期8,1988年12月。
陳春生,〈國民大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論叢,輯39,1991年5月。
陳春生,〈孫中山的政黨政治理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期10,1992年3月。
陳春生,〈孫中山政府論之特徵〉,《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期11,1993年6月。
陳春生,〈孫中山政府論的思想淵源〉,《國父紀念館開館23週年中山
思想學術論文集》,1995年6月。
陳春生,〈建立政黨法制之策略〉,「強化民主憲政,健全政黨政治」
學術研討會,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7年6月17日。
陳春生,〈修憲的成效與評估〉,《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
刊》,卷6,期1,1998年6月。
陳春生,〈孫中山的權力分立理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期17,1999年6月。
陳春生,〈新國會、新政局〉,《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6,2001年12
月30日。
陳春生,〈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6,2001年12月30月。
陳銘祥,〈現行制度下總統的定位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6,2001年12月30月。
陳淑芳,〈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國會內
協商機制的改革芻議〉,《新世紀智論壇》,新紀文教基金會,期
16,2001年12月30月。
陳愛娥,〈我國現行憲法下總統角色的定位─單純國家統一的象徵或
真正的政府首長〉,《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6,2001年12月30
日。
許志雄,〈總統直選的民主效用─兼論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與問題〉,
《月旦法學雜誌》,期12,1996年4月。
黃德福,〈少數政府與責任政治:臺灣半總統制之下的政黨競爭〉,《問
題與研究》,期12,卷39,2000年12月。
楊日青,〈從憲政走向探討立法院的角色及其應有的調查與聽證權〉,
《理論與政策》,期1,卷16,2002年3月。
楊日青,〈從憲政走向探討立法院與常委會〉,《立法院院聞》,卷30,期7,2002年7月。
湯德宗,〈司法院大法官有關「權力分立原理」解釋之研析(上)〉,《政
大法學評論》,期54,1995年12月。
趙竹成,〈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權力角色〉,《理論與政策》,卷16,期2,2002年6月。
羅傳賢,〈國會大選後的憲政運作研討會綜合討論紀要〉,《新世紀智
庫論壇》,臺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期16,2001年12月30日。
蘇子喬,〈我國當前憲政體制中總統、行政院長與立法院之三角關係
應然面與實然面之探討〉,《憲政時代》,卷27,期3,2002年1
月。
蘇永欽,〈談總統選舉方式〉,《憲政時代》,卷18,期4,1993年4
月。
蘇永欽,〈總統選舉後的憲政展望〉,《理論與政策》,卷10,期3,1996年6月。
蘇芳誼,〈「國會大選後的憲政運作」研討會綜合整理紀要〉,《新世紀
智庫論壇》,期16,2001年12月。
蘇彥圖,〈「國會改選後的政府組成」系列研究(一)政府組成的規範與
政治〉,《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6,2001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邱榮舉,〈孫中山憲政思想研究─析論其對中央政制的設計〉,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吳明德,〈我國現行憲政體制中國會發展之取向─以五權憲法理論為
基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馬立引,〈國民黨政府與台灣政治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倪仲俊,〈中國國民黨與憲政改革:1990年─1994年〉,臺北:國立
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宏隆,〈半總統制下行政與立法衝突解決之憲政機制─以法國和台
灣的比較研究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陳玲玉,〈李登輝與臺灣民主憲政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佑宗,〈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1980年代〉,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彭進來,〈國民參政會與臺灣民主憲政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葉淑媚,〈我國憲政體制之選擇:1990─2000〉,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阿榮,〈台灣之永續發展─國家與社會的觀點〉,臺北:國立臺灣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盧欽山,〈孫中山與張君勱對我國中央政制之設計─分析與比較〉,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鍾國允,〈我國現行憲法上二元領導型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五)其他
王業立,〈現行選舉制度難以完成大輪替〉,《中國時報》,2001年5
月24日,版15。
王業立,〈沒有政黨協商,沒有國會改造〉,《中國時報》,2002年5
月9日,版15。
〈以總統選舉絕對多數制為單一修憲項目〉,《聯合報》社論,2002
年7月31日,版2。
何信全,〈整合多元社會,應回歸憲政主義常軌〉,《中國時報》,2001
年6月23日,版15。
沈富雄,〈建構國安聯盟的盲點〉,《中國時報》,2002年7月14日,
版15。
吳東野,〈黨政同步或黨政不分〉,《聯合晚報》,2002年4月21日,
版2。
胡祖慶,〈第一大黨、國會多數,誰主導國會?〉,《中國時報》,2002
年1月31日,版15。
〈重建民主典範,開創全球願景─總統主席的政治課題〉,《聯合報》
社論,2002年4月21日,版2。
〈國安聯盟的關鍵不在啟動而在操作〉《中國時報》社論,2002年7
月16日,版15。
劉文雄,〈當國安號角響起〉,《中國時報》,2002年7月16日,版15。
閻亢宗,〈釐清憲政體制,改革選舉制度〉,《聯合報》,2002年月26
日,版15。
謝復生,〈駁「總統直選後權力必增」說〉,《聯合報》,1996年3月1
日,版11。
魏鏞,〈總統兼黨主席合乎責任政治〉,《聯合報》,2002年4月21日,
版15。
魏鏞,〈民進黨政府運作,施政負全責〉,《聯合報》,2002年7月22
日,版15。
蘇永欽,〈期待政黨政治更上層樓〉,《中國時報》,2002年7月31日,
版15。
嚴震生,〈選舉人票:美國總統大選的上飄變化球〉,《中國時報》,
2000年11月9日,版15。
Bahro, Horst.“Virtues and Vices of 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Constitutional Choice Round Table,Sun Yat-Sen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Nankang May, 31,1997.
Duverger, Maurice.“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Semi-
presidential Government.”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1980.
Lijphart ,Arend.“Presentialism and Majoritarian
Democracy:theorical Observations.”In Juan J.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eds)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Comparative Perspectives.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1994.
Linz , Juan J..“Presidential or Parliamentary Democracy,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in Juan J. 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eds)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Jones opkins
University,1994
Neil , Smelser.“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Analysis,”in
Donald Warwick and Samuel Osherson, ed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1973.
Sartori ,Giovanni.“ Neither Presidentialism nor Parilament.”
in Juan J.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eds)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1994.
Sartori , Giovanni.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Incentives,and Outcome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
Shugart , Matthew Soberg and Carey, John M. Carey,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