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4 02: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瑞美
研究生(外文):Jui-mei Yang
論文名稱:毒品政策對施用毒品者之影響--以某成年男性戒治所為例
指導教授:余漢儀余漢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毒品強制戒治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藥物濫用
外文關鍵詞:drug abusedrug po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23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民國八十七年五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正式施行後,國家的毒品政策和執行處遇過程,對施用毒品者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否有助於其戒除對毒品之依賴、有助於其遠離毒品之誘惑是研究者深感興趣的議題。而檢閱國內近幾年來的研究,雖然有對於我國毒品政策、法令規範等鉅視面的探討與分析,但是這些處遇和措施,對切身經歷毒品政策之司法處遇者造成哪些影響之研究,則付之闕如。
基於以上的出發點,研究者先從鉅視面的角度檢視荷蘭和美國這兩個歐美國家毒品政策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國毒品政策的沿革和發展脈絡,特別是立法的轉變過程,再從微視面的角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五名完整經歷過現行司法處遇的施用毒品者,探討施用毒品者經歷司法處遇過程的主觀經驗、對其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以及面對這些處遇的因應之道。
本研究深入探討施用毒品者案發之後經歷觀察勒戒、強制戒治的歷程及其影響,以及司法處遇產生之標籤效應對其生活層面產生的影響,並發現這些經驗進而影響其人際關係網絡、自我概念和人生觀等層面。
研究發現「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制定理念雖說將施用毒品者視為「病患性犯人」,但觀察勒戒所仍附設於看守所、戒治所也附設在監獄,相關軟硬體設施及大部分的工作人員仍然以對待「犯人」的方式對待他們,即使增加了戒治處遇課程的設計,但其背後對問題行為的假設是歸咎於個人定力不足,而忽略了環境因素對個人意志力會產生削減或增強的效果。
此外,立法規定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醫療業務,需由行政院衛生署或國防部指定醫療機構負責,然而此一涉及人道處遇以及攸關人命之措施,卻從未落實執行,受觀察勒戒人以及受戒治人在所期間發生的戒斷症狀,只能自己咬緊牙根痛苦捱過,很嚴重的才有可能送監所的衛生科給予簡單的醫療照護,更嚴重的才戒護至外面的醫院就診。
對於政府現行的處遇方式,案發的施用毒品者也只能被動接受,努力度過勒戒、戒治期間,以及施用毒品判刑之執刑期間,在離開監所之後,週遭親友資源和網絡較多的人,或可試圖遠離毒品環境的誘惑並克服現實生活的困境,但是對於許多因為施用毒品的違法性與標籤作用,而被排擠在社會邊緣的人而言,其很可能陷入再施用毒品的循環當中。
因此本研究認為政府應改變以往將毒品問題單純視為犯罪問題的處理方式,而應以社會問題、公共衛生議題的角度,從減少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危害為出發點,積極發展全面而多樣化的處遇和配套措施。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與施用毒品者有關之文獻 4
一、國內近年與施用毒品者相關研究 4
二、國外與施用毒品者相關研究 9
三、小結 11
第二章 毒品政策的發展與現況
第一節 歐美國家毒品政策之發展 13
一、荷蘭經驗 13
二、美國經驗 16
三、小結 19
第二節 我國毒品政策的發展脈絡 19
一、清朝及民初毒品政策在中國大陸之演變 19
二、日據時期及國民政府遷台後之毒品政策演變 21
三、小結 24
第三節 我國毒品政策的實施現況 25
一、從「肅清煙毒條例」到「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25
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特色 25
三、施用毒品者所經歷之司法處遇流程 28
四、勒戒所及戒治所之收容概況 30
五、小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32
一、研究方法的選擇:以深度訪談為主 32
二、研究設計 32
第二節 研究過程 33
一、篩選樣本、蒐集資料的過程 33
二、分析資料的過程 35
第三節 研究的政治與倫理 38
一、研究場域的政治 38
二、訪談的政治與倫理 40
第四章 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之經驗
第一節 進入勒戒所 44
一、啼藥仔要較巴結咧 44
二、濫用與誤用如何區別 46
三、任人宰割的評估機制 50
四、弄巧成拙的觀察勒戒 52
第二節 進入戒治所 54
一、新收、上課: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54
二、等待出所 59
三、違規的困擾:天人交戰、左右為難 67
四、福利的爭議:一監兩制的不平 71
五、使用者付費:戒治費用收取之爭議 75
六、施用毒品判刑之問題 78
七、強制戒治的其他影響 83
八、面對勒戒/戒治處遇的因應之道 87
第五章 毒品政策的深層影響
第一節 施用毒品的標籤效應 90
一、親友鄰居的異樣眼光 90
二、殃及池魚:家人遭受關連烙印 93
三、吸毒服刑標籤造成求職困難 95
四、警方對毒品前科者之歧視 99
第二節 毒品政策對心理層面/社會功能的長久影響 106
一、人際網絡的改變 106
二、再用藥的失控感、矛盾感、無力感 109
三、呷到藥仔人生就是黑白的!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意涵及討論 113
一、衛生署的角色在哪裡? 113
二、司法處遇:同在監獄產生相對剝奪感 114
三、施用毒品者的處境:被忽略、排斥的一群 11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6
一、現階段法令架構下,可以改善的作法 117
二、對政策的建議 120
三、研究限制與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4
表次
表1-1 歷年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起訴毒品案件之趨勢(民國78∼91年) 2
表1-2 歷年台灣監獄在監執行毒品案件之趨勢(民國78∼91年) 3
表1-3 歷年看守所、少年觀護所附設勒戒所之收容情形(民國87∼91年) 4
表1-4 歷年監獄附設戒治所收容情形(民國87∼91年) 4
表2-1 戡亂時期肅清煙毒條例第四條和第九條之修訂內容 22
表2-2 我國不同時期之毒品政策摘要 24
表2-3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相關刑罰規定 26
表2-4 案發之施用毒品者所可能經歷的司法處遇流程分析 30
表3-1 研究對象之基本背景資料 35
表4-1 勒戒處所受觀察勒戒人行為及情緒問題觀察記錄表 47
表4-2 勒戒處所受觀察勒戒人戒斷症狀觀察記錄表 47
表4-3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記錄表 48
表4-4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 49
表4-5 X戒治所心理輔導期課程表 55
表4-6 X戒治所社會適應期課程表 55
表4-7 戒治所階段處遇課程應行注意事項重點摘述 55
表4-8 戒治處遇課程類別及其主題單元 56
表4-9 受戒治人處遇成效評估表 60
表4-10 受刑人與受戒治人接受寄菜相關規定之說明 72
表4-11 受刑人與受戒治人接見及通信相關規定之說明 72
表4-12 受戒治人每月所需繳納戒治費用明細表 76
表5-1 X戒治所受戒治人出所之後會遇到哪些困難(民國91年5∼6月)
95
表5-2 X戒治所受戒治人年齡及教育程度分佈(民國91年5∼6月)
96
表6-1 分區設置戒治所說明表 119
圖次
圖1-1 初步研究架構圖 11
圖6-1 案發之施用毒品者再施用毒品循環圖 116
附錄
附錄一:案發之施用毒品者經歷司法處遇流程詳細圖示 129
附錄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條文內容 132
附錄三:法務部所屬戒治所收容情形 138
附錄四:深度訪談大綱 140
附錄五:篩選研究對象問卷 141
附錄六:入所評估表 143
附錄七:處遇成效評估實施要點 152
附錄八:戒治所實施階段處遇課程應行注意事項 158
參考文獻
◎ 中文資料
立法院 (1994).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三卷第八十三期委員會記錄,台北:立法院秘書處。
立法院(1995).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四卷第六十五期院會記錄,台北:立法院秘書處。
司法行政部 (1966). 煙毒犯問題之研究. 司法行政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 (1999). 反毒報告書─八十七年一月至十二月,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 編著。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 (2000). 反毒報告書─八十八年一月至十二月,教育部、法務部、行政院衛生署 編著。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 (2001). 反毒報告書─八十九年一月至十二月,行政院衛生署、教育部、法務部 編著。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 (2002). 九十一年反毒報告書─九十年一月至十二月,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 編著。
王金永等譯 (2000). 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Deborah K. Padgett原著,張英陣校閱,台北:洪葉文化。
王富弘 (1996). 法務部防制藥物濫用政策成效之評估-以戒毒村為例. 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仁 (1996). 我國反毒政策之執行評估分析:八十二年五月─八十四年十二月. 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慶葆、蔣秋明、張士杰 (1995). 鴉片與近代中國.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江振亨、林瑞欽 (2000). 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 犯罪學期刊,5: 277-310。
吳就君 (1997). 藥癮者醫療戒治計畫方案─凱旋戒治模式之標準化與評估. 行政院衛生署精神醫療保健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李希慧 (1993). 毒品犯罪研究. 趙秉志主編,李希慧副主編.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孟真 (2000). 毒品、身體與自我:藥癮少女的成癮、戒癮經驗.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德 (1993). 藥物濫用及成癮患者之治療:台灣模式之探討. 藥物濫用防制研討會Ⅱ:藥物成癮者醫療戒治,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李淑珺譯 (1999). 穿越迷幻森林,Hazelden Foundation 原著,台北:張老師文化。
周雅容 (1997). 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 51-73。
周愫嫻 (1997). 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五南圖書出版。
林盈慧 (2001). 戒毒經驗之社會建構. 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卿 (1997). 毒品防制政策之問題界定: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林健陽、柯雨瑞 (2001). 美國1960年代早期聯邦最高法院對「毒品成癮性」除罪化的態度─以1962年Robinson v. California案為例.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8:267-294。
林健陽、柯雨瑞 (2000). 毒品除罪化及其對「犯罪矯治」之影響.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63-112。
林健陽、陳玉書、廖有祿、曹光文 (2001).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施行後毒品犯罪者矯治成效之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學報,2:101-124。
洪娟娟 (1998). 受刑人配偶關連烙印現象之初探.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博仁 (1996). 兩岸毒品犯罪之比較研究. 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茂 (1999). 安非他命罪犯人口資料暨犯罪行為分析. 警學叢刊,29(6): 77-111。
胡萃玲 (1997). 藥癮復原者的藥癮歷程及相關要素之分析研究:以晨曦會受訪者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心北 (1993). 藥物濫用成癮者之心理、社會治療. 藥物濫用防制研討會Ⅱ:藥物成癮者醫療戒治,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徐西森 (1984). 運用現實治療法對藥物濫用者心理輔導之效果研究. 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畢恆達 (1998). 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市:三民。
畢恆達譯 (2001, May 25). Processing naturalistically obtained data. In Naturalistic inquiry (pp.332-356). T. S. Lincoln & E. G. Guba 原著,質性研究上課輔助資料. [Online].
高家常 (1994). 海洛因使用者的用藥態度與其心理健康狀況之探討. 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秀琴 (1991). 藥物濫用者之家庭結構分析-以安非他命濫用者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陳筱萍、王梅麗 (1990).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煙毒勒戒科藥物成癮者的自我概念和調適型態的探討.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筱萍 (1998). 藥物成癮者復發之心理社會相關因素探討. 行政院衛生署精神醫療保健研究計劃。
程玲玲 (1994). 三十一位物質濫用者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報,30: 243-296。
程玲玲 (1997). 海洛英成癮者的家庭研究.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2): 45--65。
黃徵男 (2001). 監獄學─經營與管理,首席文化出版社。
楊青矗主編 (1992). 國台雙語辭典. 敦理出版社。
楊寬財 (1986). 煙毒初犯與累犯受刑人社會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 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忠司總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 (2000). 臺灣閩南與辭典. 五南圖書出版。
董淑鈴 (2000). 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香蘭 (1999). 生離別─影響受刑人家庭關係機制初探,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香蘭、余漢儀 (2000). 剪不斷理還亂:男受刑人婚姻關係影響機制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11:35-77。
蔡佩真 (1990). 「宗教戒毒」之探究:以基督教戒毒輔導為例.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敦銘、李茂生 (1995). 在學青少年藥物濫用源及司法對應. 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專案編號NSC83-0301-H-002-100、NSC84-2411-H-030。
蔡鴻文 (2002). 台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素汝譯 (1999). 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David W. Stewart & Prem N. Shamdasani 原著,孫中興校訂,台北:弘智文化。
賴擁連 (2000). 台灣地區毒品犯罪者戒治處遇成效之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
蘇佩鈺 (1997). 施用毒品行為之刑事立法問題. 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刑事法學組碩士論文。
◎ 英文資料
Bertram, Eva (1996) Drug war politics: The price of deni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yd, S & Faith, K. (1999) Women, illegal drugs and prison: Views from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0(3): 195-207.
Clutterbuck, Richard (1995) Drugs, crime and corruption: 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London: Macmillan.
Cohen, Peter (1999) Shifting the main purposes of drug control: from suppression to regulation of use. Reduction of risks as the new focus for drug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0: 223-234.
Decorte, T. (2001) Drug users’ perceptions of ‘controlled’ and ‘uncontrolled’ 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2: 297-320.
Dembo, R., Williams, L. & Schmeidler, J. (1993) Addressing the Problems of Substance Abuse in Juvenile Corrections. In J. A. Inciardi Editor. Drug treatment and criminal justice. (pp.97-126). Newbury Park, CA: Sage.
Ezard, N. (2001) Public health, human rights and the harm reduction paradigm: from risk reduction to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2: 207-219.
Gonzenbach,W. J. (1996) The media, the president, and public opin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drug issue, 1984-199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oode, Erich (1993) Drugs in American society. (4th ed.) McGraw-Hill.
Hiller, M. L., Knight, K. & Simpson, D. D. (1999) Prison-based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residential aftercare and recidivism. Addiction, 94(6): 833-842.
Hughes, R. A. (2000) “It’s like having half a sugar when you were used to three”─drug injectors’ views and experiences of substitute drug prescribing inside English pris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0(6): 455-466.
Jacob, J. & Stöver, H. (2000) The transfer of harm-reduction strategies into prisons: needle exchanges programmes in two German pris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11(5): 325-335.
Korf, D. J., Riper, H. & Bullington, B. (1999) Windmills in their minds? Drug policy and drug research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Drug Issues, 29(3): 451-471.
Maris, C. W. (1999) The disasters of war: American repression versus Dutch tolerance in drug policy. Journal of Drug Issues, 29(3): 493-510.
Peters, R. H. (1993) Drug treatment in jails and detention settings. In J. A. Inciardi Editor. Drug treatment and criminal justice. (pp.44-80). Newbury Park, CA: Sage.
Solinge, T. B. (1999) Dutch drug policy in a European context, Journal of Drug Issues, 29(3): 511-528.
Weinman, B. A.& Lockwood, D. (1993) Inmate Drug Treatment Programming in the Federal Bureau of Prison. In J. A. Inciardi Editor. Drug treatment and criminal justice. (pp.194-208). Newbury Park, CA: Sage.
Wexler, H. K. & Lipton, D. S. (1993) From REFORM to RECOVERY: Advances in Prison Drug Treatment. In J. A. Inciardi Editor. Drug treatment and criminal justice. (pp.209-227). Newbury Park, CA: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