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論文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尚文譯(1998)。《布希亞》(初版),台北:立緒。(原書Chris Horrocks〔1995〕. Baudrillard for Beginners)
王嵩音譯(1995)。《傳播研究的里程碑》(初版),台北:遠流。(原書S. A. Lowery)
王翠琪(1997)。《媒體反毒公共宣導訊息策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古彩艷(1998)。《台灣漫畫通頁產製報告:一個政治經濟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台北。
朱章嘉(1996)。《出版品之市場區格策略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關連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印刷組碩士論文,台北。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Wimmer, D. R.&Dominick, R. J.)
李秀美(1995)。《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初版),台北:三民。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原書:Babbbie. E.)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初版),台北:商務。(原書Eric McLuhan〔1995〕. Essential McLuhan)
吳知賢(1997)。《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呂錘卿(1987)。《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初版)。台北:時報文化。(SIMULACRES ET SIMULATION:1981)。
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型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影明星認同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怡璇(1998)。《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政儀(1999)。《漫畫暴力內容與國中生暴力態度知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欽榮(1984)。《團體間衝突對組織的影響》(初版)。台北:五南。
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初版),台北:巨流。(原書:Robert. P. Weber)
洪德麟(1994)。《台灣漫畫四十年初探》。台北:時報文化。
洪德麟(1999)。《風城台灣漫畫五十年》。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孫立平等譯(1991)。《社會衝突的功能》(初版),台北:桂冠。(原書: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張寶蓮(1994)。《國小兒童楷模認同與價值觀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明明(1992)。《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兒童之涵化效果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世新、政大學生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雅芳(1998)。《台灣漫畫工業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台北。陳思澤譯(1991)。社會衝突功能(初版)。台北:風雲論壇。(原著L. A. Coser)
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陳瑩華(1991)。《報社漫畫家個人特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詹火生編譯(1980)。衝突理論:達倫道夫(初版)。台北:風雲論壇。
楊孝榮(199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
楊文俊(1973)。《電視暴力節目對兒童侵略性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較學資料科學研究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組碩士論文,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1997a)。《八點檔連續劇暴力情節內容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1997b)。《解讀日本卡通暴力內容》。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蔡州宙(1999)。《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之關聯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簡妙如譯(1999)。《大眾傳播新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Taylor, Lisa&Wills, Adrew)
簡慶哲(1990)。《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羅文坤(1976)。《電視對青少年的影響之研究—不同暴力程度的電視節目對不同焦慮程度及電視暴力接觸程度國中學生在暴力態度上的差異》。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期刊雜誌
大學報(2002年4月5日)。〈漫畫出頭天 大學圖書館中佔一席〉,校園新聞版。
中央日報(1998年12月20日)。〈漫畫新人獎出爐〉,19版。
中時晚報(2001年4月1日)。〈搶食搖頭丸 黑道血鬥西門〉,焦點新聞版。
中國時報(1998年5月16日a)。〈新新人類渡假守著電視漫畫〉,19版。
中國時報(1998年11月23日b)。〈同人誌 在岩縫中開最燦爛的玫瑰〉,38版。
民生報(1999年9月10日)。〈台灣漫畫市場潛力雄厚〉,7版。
自立早報(1993年8月22日)。〈漫畫出版熱鬧滾滾〉,18版。
吳淑玲(1996a)。〈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7(3),p166-190。吳淑玲(1996b)。〈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下)〉。《教育資料文摘》,37(4),p157-175。金子不二華(1998年6月14日)。〈真正的色情暴力 藏在你家隔壁〉。中國時報,46版。
林憲志(2002)。古惑仔類型漫畫中「衝突—解決」形式之研究:以《人在江湖》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會,台北。
張夢瑞(1997年2月28日a)。〈誰是當紅漫畫人物?謎底已經全部解開了〉。民生報,青春專刊1版。
張夢瑞(1997年2月28日b)。〈”百分百感覺” 台灣也流行〉。民生報,青春專刊1版。
張夢瑞(2002年6月1日)。〈通識漫畫迫切 專業師資難尋 數所大學將闢遠距教學課程〉。民生報,文化新聞版。
傅小芸(1995)。〈漫畫大風吹〉。《風雲雜誌》,5月號,p128-140。
湯芝宣(1997)。〈漫畫閱讀行為調查報告〉。《文訊月刊》,135,p44-47。
蕭湘文(2000a)。〈閱讀同性戀漫畫與性認同之關聯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2期,p89-111。蕭湘文(2000b)。〈漫畫的消費行為與意義:漫畫迷與非漫畫迷之比較〉。《民意研究季刊》,213期,p55-89。謝旭州(1997)。〈暴力卡通影片與國小學童侵略行為的研究〉。《廣播與電視》,第3卷第1期,p71-94。
聯合報(2002年1月28日)。〈東京少年殺人事件〉,民意論壇版。
聯合晚報(1994年11月14日)。〈我們都是看漫畫長大的呀〉,7版。
蘇蘅(1994)。〈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新聞學研究》,第四十八集,p123-P143。*英文書目
Dahrendorf, R.(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RKP .
Dahrendorf, R.(1968), “Out of Utopia;toward a reorientation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 in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Society of Society, London:RKP.
Dorr, Aimee, Sherryl B. Graves and Erin Phelps, (1983)。Television Literacy for Young Childre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Research o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p199-220.
Edelstein, A. & Nelson, J. L(1969)。Violence in the comic cartoon,Journalism Quarterly,46(2),p355-358。
Graalfts, M.(1968)。Violence in comic books,In Otto N. Larson ( eds. ),Violence and the mass media,Harper & Row Publishers,p. 91-96。
Potter, W. James(1986)。Perceived Re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Broadcasting,Radio and Electronic Media,v.30,p159-174。
Potter, W. James(1992)。How Do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Television Reality Change Over Time?Journalism Quarterly,v.69,n.2,p392-405。
Robert E. Park, “The Social Function of Wa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XL XI(1941),P551-570。
Tan, A. & Scruggs, K.(1980)。Does exposure to comic book violence lead to aggression in children?Journalism Quarterly,(57),p4。
蕭湘文(1994)。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The role of cartoon. Paper presented MAR/AAS Conference.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Oct. 20-22。
*線上查詢
FORMAT網(2003)。刀劍兵器文化的責難:從新了解香港漫畫歷史。【線上查詢】,2月1日。www.leifang.com/formatc/comment/knife.html。
中時電子報(2001a)。限制級警示 佔封面十分之一 漫畫出版業者不滿。中時電子報【線上查詢】,4月10日。ctnews.yam.com.tw/news/200103/31/122432.html。
中時電子報(2001b)。古惑世界 逞兇 冷血。中時電子報【線上查詢】,8月9日。ctnews.yam.com.tq/news/200108/09/171469.html。
自由電子報(2001a)。三百青少年 相約西門町火併。自由電子新聞網【線上查詢】,3月25日。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mar/25/today-c1.htm。
自由電子報(2001b)。KUSO! 惡搞一下去傷解鬱ㄛ。自由電子新聞網【線上查詢】,11月22日。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nov/22/life/fashion-1.htm。
台灣青少年難抵”三色誘惑”(2001)。華夏經緯網【線上查詢】。10月23日。www.huaxia.com/TaiWanShiChuang/ShenDuBaoDAO/SheHuiDongTai/GBK/55008.html。
教育的失敗(1999)。【線上查詢】www.ycungyiuchung.org.hk/news/yw033.htm。
書劍社區(2000)。台灣青少年沉迷暴力漫畫有樣學樣。【線上查詢】,11月18日。www.mymud.com/news/read3.php?newstype=272&newsid=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