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4 04: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憲志
論文名稱:暴力漫畫內容分析之研究:以古惑仔漫畫《人在江湖》為例
指導教授:蕭湘文蕭湘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漫畫暴力漫畫古惑仔漫畫衝突
外文關鍵詞:comicviolent comicTeddy Boy Comicconfli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22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論 文 摘 要
從1996年引進台灣的香港古惑仔系列漫畫,可以說引起了一股古惑仔旋風。從古惑仔漫畫第一部作品《人在江湖》出版至今,國內代理出版的古惑仔系列漫畫至少有20部之多,其中不少受到閱讀者的熱愛,而古惑仔電影更前後出版7集之多。可以說《人在江湖》引起了一股古惑仔之風。
然而這麼熱門的漫畫卻時常被歸納為暴力、色情的內容而飽受批評。在媒體上也時常可見以「古惑仔」一語來代表青少年某些犯罪行為的代名詞。甚至,某些青少年犯罪的行為與古惑仔漫畫所描繪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處。
因此,本研究以選定《人在江湖》為研究標的,以衝突理論為探討依據,採用內容分析法探討《人在江湖》這套漫畫的中主要角色遇到衝突的解決方法與價值判斷、使用暴力手段的原因、方式、產生衝突的情境與漫畫本身的暴力內容、程度等。
經過分析結果,可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 漫畫暴力分析結果:91.4﹪漫畫內容充滿不同程度的暴力畫面,經常以傷害身體作為處罰或警告的手段。造成生命喪失的畫面並不多,不過在為數不多的生命喪失的畫面中,會以極端暴虐(如人肉火鍋、徒手分屍等)的描繪加以強調。
(二) 衝突因果分析結果:衝突的發生並非只侷限於自己或親友受到威脅,經常是因為口角等細小因素。而且解決衝突的方式也不會因為細小衝突而有所改變,仍然是以傷害他人,甚至殺害他人為最終手段。
(三) 面對衝突態度分析結果:當一方在衝突中受到傷害或損失,一定會尋求更強大的力量報復對方,直到一方完全退讓或無法抵抗,呈現所謂的「在力不在理」觀念。為了顧及所謂的「面子」,總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來取代「息事寧人」。
(四) 個人主義與團體力量分析結果:當衝突發生後,訴諸團體力量幫助是最重要的趨勢。不過展現個人力量則是在團體衝突中最受人重視,也最容易提昇地位的方式。
(五) 性別與衝突分析結果:不論男性或女性,只要進入或存在漫畫中所描繪出的團體結構中,都一樣可能採取暴力方式解決衝突。分析數據的偏少並非女性採取非暴力手段,而是這套漫畫中的女性角色偏少。
(六) 衝突調解分析結果:衝突發生後,大多看臨場反應與實力決定。只有實力相當(甚至龐大)的雙方,才會進入調解制度。不過即使透過某一機制調解,也常會製造另一個衝突。
關鍵字:漫畫、暴力漫畫、古惑仔漫畫、衝突
Summary
Comic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entertainments in Taiwan. Among different comics genres, Teddy Boy Comic is a new and popular genre which was resulted from a series comic books “TEDDY BOY”. “TEDDY BOY” was first published in Hong Kong and introduced to Taiwan until 1996. Until today, there are 20 Teddy Boy Comic books and 7 movies showed in Taiwan. These facts reflected that “TEDDY BOY” already made a fashion.
However, “TEDDY BOY” are recognized as a kind of comics with lots of porno and violence. When some teenager’s lawless actions are similar to some actors in the comics, parents often blame the genre comics. Unfortunately, related studies are insufficien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EDDY BOY” by content analysi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major roles in this comic to settle conflict, and how to present violent action. This study also examined how the series comics picturing the disputa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of violent action. There are six major results in the study.
1. Violence:The series comics include large violent picture. There are 91.4﹪picture with different violent action. Although in this violent picture, death picture are in little percent. However, in some of death pictures, the image with the most violent way to present, like ripping up the body with the hands.
2. Settle conflict:The major roles in ‘TEDDY BOY” always take violent action to settle conflict, even conflict result from controversy. The major roles often kill who is hostile.
3. Defeat:If the major roles be defeated in fight, they always ask others to help them. The major roles don’t recognize defeat until opponents (or themselves) are knockout.
4. Group force:The major roles “TEDDY BOY” always defeat opponents with number of superiority. They always use group force to win in fight. Sometimes they will fight single to show themselves because of pursuing fame.
5. Sex:According to analyzing data, men often take violent action to settle conflict, and women don’t. However, it’s because that the major roles in ”TEDDY BOY” are more male then female in percent. In fact, both men and women will take violent action to settle conflict in “TEDDY BOY” story.
6. Regulation system:In conflicting situation, the major roles always take off by felling. Only the opponent own equal power or force, they will settle conflict by regul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regulation system also works by power and force.
Key Word:comic、violent comic、Teddy Boy Comic、conflic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p1
第二節 研究問題………………………………………………………p4
第二章 文獻探討…………………………………………………………p6
第一節 漫畫的發展與興盛……………………………………………p6
(一) 台灣漫畫發展的歷史…………………………………………p6
(二) 漫畫市場的開拓………………………………………………p11
(三) 漫畫對大眾影響力的鉅增……………………………………p14
第二節 漫畫內容的探討………………………………………………p18
(一) 休閒媒體容易降低閱讀者的戒心……………………………p18
(二) 青少年隊漫畫內容的認知……………………………………p20
(三) 漫畫的暴力內容………………………………………………p27
第三節 衝突的探討……………………………………………………p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p40
第一節 研究範圍………………………………………………………p40
第二節 類目建構………………………………………………………p41
(一) 分析單位………………………………………………………p42
(二) 分析類目………………………………………………………p43
第三節 信度檢驗………………………………………………………p49
第四章 資料分析…………………………………………………………p51
第一節 文本分析………………………………………………………p51
第二節 內容分析結果…………………………………………………p69
(一) 衝突原因的分析結果…………………………………………p69
(二) 施暴者與受暴者的分析結果…………………………………p71
(三) 解決方法的分析結果…………………………………………p73
(四) 暴力程度分析結果……………………………………………p76
第三節 小結……………………………………………………………p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p82
第一節 研究發現………………………………………………………p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p89
第三節 建議事項與心得………………………………………………p91
(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p91
(二) 對限制級漫畫管理的心得……………………………………p93
參考書目………………………………………………………………….p96
圖表目次
表4-1:單元一主要角色表………………………………………………p51
表4-2:單元一主要角色下場……………………………………………p54
表4-3:單元二主要角色表………………………………………………p54
表4-4:單元二主要角色下場……………………………………………p57
表4-5:單元三主要角色表………………………………………………p57
表4-6:單元三主要角色下場……………………………………………p60
表4-7:單元四主要角色表………………………………………………p60
表4-8:單元四主要角色下場……………………………………………p64
表4-9:單元五主要角色表………………………………………………p64
表4-10:單元五主要角色下場………………………………………….p68
表4-11:衝突的原因表………………………………………………….p70
表4-12:主衝突╱次衝突表…………………………………………….p70
表4-13:施暴者與受暴者人數表……………………………………….p71
表4-14:施暴者與受暴者性別表……………………………………….p72
表4-15:施暴者與受暴者關係表……………………………………….p72
表4-16:解決方法表…………………………………………………….p73
表4-17:調解衝突形式表……………………………………………….p73
表4-18:衝突原因與解決方式表……………………………………….p74
表4-19:衝突原因與人際關係表……………………………………….p75
表4-20:暴力程度表…………………………………………………….p76
附錄目次
附錄1:編碼須知…………………………………………………………p103
附錄2:編碼表……………………………………………………………p109
附錄3:我國古惑仔系列漫畫列表………………………………………p110
附錄4-1、4-2:解決方式起始格範例1………………………….p111-p112
附錄5-1、5-2:解決方式起始格範例2………………………….p113-p114
附錄6:暴力情節輕微範例………………………………………………p115
附錄7-1:暴力情節中等範例1………………………………………….p116
附錄7-2:暴力情節中等範例2………………………………………….p117
附錄7-3:暴力情節中等範例3………………………………………….p118
附錄7-4:暴力情節中等範例4………………………………………….p119
附錄8-1:暴力情節重大範例1………………………………………….p120
附錄8-2:暴力情節重大範例2………………………………………….p121
附錄8-3:暴力情節重大範例3………………………………………….p122
附錄8-4:暴力情節重大範例4………………………………………….p123
附錄9:暴力情節嚴重範例………………………………………………p124
*書籍論文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尚文譯(1998)。《布希亞》(初版),台北:立緒。(原書Chris Horrocks〔1995〕. Baudrillard for Beginners)
王嵩音譯(1995)。《傳播研究的里程碑》(初版),台北:遠流。(原書S. A. Lowery)
王翠琪(1997)。《媒體反毒公共宣導訊息策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古彩艷(1998)。《台灣漫畫通頁產製報告:一個政治經濟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台北。
朱章嘉(1996)。《出版品之市場區格策略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關連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印刷組碩士論文,台北。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Wimmer, D. R.&Dominick, R. J.)
李秀美(1995)。《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初版),台北:三民。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原書:Babbbie. E.)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初版),台北:商務。(原書Eric McLuhan〔1995〕. Essential McLuhan)
吳知賢(1997)。《電視卡通影片中兩性知識與暴力內容分析及兒童如何解讀之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呂錘卿(1987)。《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初版)。台北:時報文化。(SIMULACRES ET SIMULATION:1981)。
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型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影明星認同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怡璇(1998)。《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政儀(1999)。《漫畫暴力內容與國中生暴力態度知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欽榮(1984)。《團體間衝突對組織的影響》(初版)。台北:五南。
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初版),台北:巨流。(原書:Robert. P. Weber)
洪德麟(1994)。《台灣漫畫四十年初探》。台北:時報文化。
洪德麟(1999)。《風城台灣漫畫五十年》。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孫立平等譯(1991)。《社會衝突的功能》(初版),台北:桂冠。(原書: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張寶蓮(1994)。《國小兒童楷模認同與價值觀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明明(1992)。《電視新聞暴力內容對兒童之涵化效果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世新、政大學生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雅芳(1998)。《台灣漫畫工業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思澤譯(1991)。社會衝突功能(初版)。台北:風雲論壇。(原著L. A. Coser)
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陳瑩華(1991)。《報社漫畫家個人特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詹火生編譯(1980)。衝突理論:達倫道夫(初版)。台北:風雲論壇。
楊孝榮(199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
楊文俊(1973)。《電視暴力節目對兒童侵略性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較學資料科學研究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組碩士論文,台北。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1997a)。《八點檔連續劇暴力情節內容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1997b)。《解讀日本卡通暴力內容》。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蔡州宙(1999)。《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之關聯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簡妙如譯(1999)。《大眾傳播新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Taylor, Lisa&Wills, Adrew)
簡慶哲(1990)。《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羅文坤(1976)。《電視對青少年的影響之研究—不同暴力程度的電視節目對不同焦慮程度及電視暴力接觸程度國中學生在暴力態度上的差異》。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期刊雜誌
大學報(2002年4月5日)。〈漫畫出頭天 大學圖書館中佔一席〉,校園新聞版。
中央日報(1998年12月20日)。〈漫畫新人獎出爐〉,19版。
中時晚報(2001年4月1日)。〈搶食搖頭丸 黑道血鬥西門〉,焦點新聞版。
中國時報(1998年5月16日a)。〈新新人類渡假守著電視漫畫〉,19版。
中國時報(1998年11月23日b)。〈同人誌 在岩縫中開最燦爛的玫瑰〉,38版。
民生報(1999年9月10日)。〈台灣漫畫市場潛力雄厚〉,7版。
自立早報(1993年8月22日)。〈漫畫出版熱鬧滾滾〉,18版。
吳淑玲(1996a)。〈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7(3),p166-190。
吳淑玲(1996b)。〈國中生偶像崇拜與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下)〉。《教育資料文摘》,37(4),p157-175。
金子不二華(1998年6月14日)。〈真正的色情暴力 藏在你家隔壁〉。中國時報,46版。
林憲志(2002)。古惑仔類型漫畫中「衝突—解決」形式之研究:以《人在江湖》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會,台北。
張夢瑞(1997年2月28日a)。〈誰是當紅漫畫人物?謎底已經全部解開了〉。民生報,青春專刊1版。
張夢瑞(1997年2月28日b)。〈”百分百感覺” 台灣也流行〉。民生報,青春專刊1版。
張夢瑞(2002年6月1日)。〈通識漫畫迫切 專業師資難尋 數所大學將闢遠距教學課程〉。民生報,文化新聞版。
傅小芸(1995)。〈漫畫大風吹〉。《風雲雜誌》,5月號,p128-140。
湯芝宣(1997)。〈漫畫閱讀行為調查報告〉。《文訊月刊》,135,p44-47。
蕭湘文(2000a)。〈閱讀同性戀漫畫與性認同之關聯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2期,p89-111。
蕭湘文(2000b)。〈漫畫的消費行為與意義:漫畫迷與非漫畫迷之比較〉。《民意研究季刊》,213期,p55-89。
謝旭州(1997)。〈暴力卡通影片與國小學童侵略行為的研究〉。《廣播與電視》,第3卷第1期,p71-94。
聯合報(2002年1月28日)。〈東京少年殺人事件〉,民意論壇版。
聯合晚報(1994年11月14日)。〈我們都是看漫畫長大的呀〉,7版。
蘇蘅(1994)。〈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新聞學研究》,第四十八集,p123-P143。
*英文書目
Dahrendorf, R.(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RKP .
Dahrendorf, R.(1968), “Out of Utopia;toward a reorientation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 in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Society of Society, London:RKP.
Dorr, Aimee, Sherryl B. Graves and Erin Phelps, (1983)。Television Literacy for Young Childre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Research o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p199-220.
Edelstein, A. & Nelson, J. L(1969)。Violence in the comic cartoon,Journalism Quarterly,46(2),p355-358。
Graalfts, M.(1968)。Violence in comic books,In Otto N. Larson ( eds. ),Violence and the mass media,Harper & Row Publishers,p. 91-96。
Potter, W. James(1986)。Perceived Re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Broadcasting,Radio and Electronic Media,v.30,p159-174。
Potter, W. James(1992)。How Do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Television Reality Change Over Time?Journalism Quarterly,v.69,n.2,p392-405。
Robert E. Park, “The Social Function of Wa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XL XI(1941),P551-570。
Tan, A. & Scruggs, K.(1980)。Does exposure to comic book violence lead to aggression in children?Journalism Quarterly,(57),p4。
蕭湘文(1994)。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The role of cartoon. Paper presented MAR/AAS Conference.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Oct. 20-22。
*線上查詢
FORMAT網(2003)。刀劍兵器文化的責難:從新了解香港漫畫歷史。【線上查詢】,2月1日。www.leifang.com/formatc/comment/knife.html。
中時電子報(2001a)。限制級警示 佔封面十分之一 漫畫出版業者不滿。中時電子報【線上查詢】,4月10日。ctnews.yam.com.tw/news/200103/31/122432.html。
中時電子報(2001b)。古惑世界 逞兇 冷血。中時電子報【線上查詢】,8月9日。ctnews.yam.com.tq/news/200108/09/171469.html。
自由電子報(2001a)。三百青少年 相約西門町火併。自由電子新聞網【線上查詢】,3月25日。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mar/25/today-c1.htm。
自由電子報(2001b)。KUSO! 惡搞一下去傷解鬱ㄛ。自由電子新聞網【線上查詢】,11月22日。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nov/22/life/fashion-1.htm。
台灣青少年難抵”三色誘惑”(2001)。華夏經緯網【線上查詢】。10月23日。www.huaxia.com/TaiWanShiChuang/ShenDuBaoDAO/SheHuiDongTai/GBK/55008.html。
教育的失敗(1999)。【線上查詢】www.ycungyiuchung.org.hk/news/yw033.htm。
書劍社區(2000)。台灣青少年沉迷暴力漫畫有樣學樣。【線上查詢】,11月18日。www.mymud.com/news/read3.php?newstype=272&newsid=1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坤崇(民83):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27期。75-94頁。
2. 吳宗立(民89):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3期。157-164頁。
3. 吳佳玲、張俊彥(民90)。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個人背景變項之初探。 科學教育月刊。第245期。2-10頁
4. 江文慈(民87):一個新評量 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20期。6-12頁
5. 王春展(85):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第8期。 53-71頁。
6. 方吉正(民87):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卷4期。 185-192頁。
7. 邱美虹(民8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月刊。第231期。20-27頁。
8. 洪志明(民90):我國國二學生課餘學習時間與學習成就之關係。科學教育月刊。第236期。3-21頁。
9. 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 13-22頁。
10. 翁秀玉、段曉林(民86):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啟示與作法。科學教育月刊。第201期。2-15頁。
11. 張俊紳(民84):教室內影響學習的動力因素。國教之聲。第29卷。第1期。26-38頁。
12. 張惠博(民90):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月刊。第239期。13-25頁。
13. 張景媛(民86):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與其後設認知、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29期。51-76頁。
14. 莊明貞(民87):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論題-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0期。19-23頁
15. 莊嘉坤(民86):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第121期。26-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