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7: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啟明
研究生(外文):Wang Chiming
論文名稱:1960年代反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指導教授:宋光宇宋光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60年代反叛黑人民權搖滾樂黨外運動威權體制流行歌曲校園民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37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論文提要
第一章 前言
60年代是美國最豐富的歷史名稱之一。甘迺迪總統於1960年當選,次年就職,同時美國南方各地反對公共場所施行種族隔離的靜坐示威活動,使美國驟然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在1961年到1970年間所出現的激烈意見爭執,對傳統的挑戰,以及夢想的試驗,都歸於「60年代」這個名稱。60年代之前,臺灣已經接受美援,美國文化直接傳入臺灣已經有十多年,那麼在美國社會產生巨大變化的同時,臺灣也受美國的影響。其影響臺灣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思想,乃至於流行文化。臺灣在二次大戰後迄今,除了傳統的中原文化之外,還有外來的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其中以美國文化對臺灣影響最大,促使臺灣進入現代化國家之列。中原文化與美國文化的關係,就如同魏晉南北朝之時,胡人文化與漢人文化融合,創造了唐朝盛世的文化。
第二章 臺灣土地與社會的變遷
在臺灣的早期的社會中,土地制度的大租戶、小租戶與佃農形成臺灣社會的主要關係,農村社會因租戶與佃農的結構,使得佃農無法離開耕種的土地,於是一般農民家庭很少能夠將子女培養其他的職業,劉銘傳曾經想要廢除這租戶制度,但是失敗了,日本人廢除了大租戶,但是佃農仍然存在,只是租戶沒有水權而已,農村的結構仍然沒有改變,直到國民黨進行土地改革後,農村社會才開始改變。
第三章 臺灣經濟與社會的改變
在談論反叛文化時,必須先了解美國在當時的經濟背景。二次大戰後,美國不僅武力強大,其經濟規模在戰後更是獨一無二,以一國之力負擔全世界戰後的經濟重建,使得美國成為世界首富的超級強國。臺灣在戰後不得不接受美援的幫助,雖然一度暫停,但因韓戰的關係,美援又重新展開。臺灣在接受美援的同時,由陳誠負責,嚴家淦所領導的財經技術官僚展開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尹仲容與李國鼎先後擔任政策規劃與執行的官員,他們與美國政府官員及自由主義學者長期配合之下,逐漸改變臺灣社會的經濟體質,促使整個社會進步到現進國家之林,然而他們在執行過程中,也改變了臺灣社會的價值觀,人民所追求的目標也改變了,在傳統的思想下,也加入資本主義的思想。
第四章 60年代民主運動對臺灣的影響
60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與學生運動對臺灣的民主運動產生很大的變革,在早期的民主反對運動,一般俗稱為「黨外運動」。黨外一詞是表明在威權體制下無法組織民主政黨時,反國民黨的民主人士。在70年代之前,他們受到國民黨很大壓制,一直無法宣傳其理念,這種僵局一直到學習美國的反叛抗議的方式後才突破,並且一直沿襲至今。五四運動的抗議方式如聚眾遊行、高舉抗議標語、呼口號等,也為反對運動所沿用。但是在反對運動的抗議過程中,必須伴隨新聞媒體的報導,使其成為國際新聞,最後發展成國際關切的政治事件。這種過程與美國學生運動如出一轍,最好出現情治人員逮捕的畫面,更能引起世界各國的注目,使得臺灣政府受到國際的壓力,以達到抗議者的訴求目標。另一方面,在抗議事件經過國內新聞報導之後,自然引起許多民眾的同情,於是抗議者達到宣揚理念與吸引參與同志的目標。
第五章 60年代反叛的聲音──搖滾樂
搖滾樂為不同世代的年輕人所帶來的生活改變,就如同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對全世界所造成的影響,至今依然持續中。搖滾樂對年輕人而言,是獨立的宣言,它為年輕人創造了一個狂熱崇拜的宗教,聆聽演唱會就好比參加神聖祕密的儀式祭典。搖滾樂對反叛的青年而言,是逃開現實的最佳遮蔽處,也是青春精神的動力源頭。搖滾樂不僅在音樂上造成革命的影響,也相對地成為青年反文化 (counter culture) 前進的要角。搖滾樂對於臺灣的影響,並不亞於個人電腦在臺灣的魅力,就如同網際網路的出現,使整個社會的形態為之改變。搖滾樂的出現,也如同網路一樣,是全球性的激變,臺灣因此而與世界產生同步的共振。回顧搖滾樂進入臺灣的歷程,出生於二次大戰後嬰兒潮的人或大時代的兒女,都還記得當時的流行音樂對於臺灣流行時尚的衝激,但是對於新人類、新新人類、E世代的年輕人,並不了解這種變化,甚至認為搖滾樂已經退流行,或是認為已經消失於臺灣。
第六章 搖滾樂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搖滾樂的產生有其當時的歷史背景因素,與社會風氣文化相關密切,尤其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使得60年代的年輕人大增,而這批年輕人沒有經歷戰爭,他們的思維與其父母完全不同,自然產生一種叛逆的心態,於是其喜好的音樂也與父母輩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投入大量的軍隊參戰,以其大陸性的經濟規模投入生產軍需,成為世界最大的軍火生產國,並且大量供應盟國,美國因此出現了戰時經濟繁榮,聯邦政府掌握了生產要素。
第七章 臺灣政治、經濟與流行音樂的演變
臺灣的流行音樂自開始就與當時的政經背景有相當大的關係,三者是糾纏在一起,無法分開的,也就是說有政治與經濟的因素,而後表現於當時的流行音樂,由流行音樂可以看出當時人的生活、思想、社會的變遷。每個世代都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很自然的表現在流行歌曲。日據時代所流行的歌曲就有許多反日本的意識,以及對當時生活困窘的描述,尤其歌仔戲充滿了哭調,讓聽眾與演唱者經常是一直哭泣到唱完,而歌仔戲變化的源頭京劇可是沒有哭腔與苦旦,這顯然是反映當時的社會。1950代臺灣經濟開始成長,到了1980年代,臺灣逐漸進入已開發中國家時,生活富裕,所產生的校園民歌,確是充滿生活富裕與希望的感覺。
第八章 被搖滾樂舞動的臺灣
臺灣在經濟成長之中,教育制度也作了改革。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許多人認為這只是減少兒童的升學壓力,其實對於整個社會有莫大的益處。原本在日本統治時代,普通家庭的兒童頂多讀到初級中學,一般都只有小學畢業,九年國教之後,國中畢業成為就業的基本條件,那時小學階段沒有英語課程,中學之後才有英文課程,那麼社會整體上對於接受西方文化能力更強了,搖滾樂更容易為年輕人所接受。在搖滾樂的世界,歌曲之中經常含有反越戰與反社會的思想,借著歌曲的流行把自我的意識傳播出去。批頭四合唱團約翰藍農的歌曲經常就帶有這樣的味道,國民黨所屬的官僚體系,大多數並不真的懂這些英文歌詞的隱喻,再加上駐臺美軍喜歡聽,所以對於這些音樂無法禁止與管理,許多的歌曲就這樣的流行在臺灣。而臺灣的流行歌曲,也融合許多搖滾樂的精髓,先是翻譯成臺灣歌曲,到1978年臺灣的大專院校開始自己寫唱校園歌曲,就如同發展臺灣經濟一樣,先是模仿,然後自我創新。現在臺灣的歌曲已經流行到東南亞與中國大陸,連日本歌手要打入亞洲市場,都須要先讓臺灣認同,也就是說臺灣已經掌控亞洲流行音樂文化的部分。
第九章 臺語歌曲的演變與哈日文化
臺語流行歌曲自日據時期開始,最初受到日本統治的壓迫,自然產生悲哀的曲調。戰後因國民黨推行國語一度衰退,後又伴隨產品品仿貿的方式,抄襲日本歌。但是在80年代出現搖滾樂版的臺語歌《抓狂歌》,以諷刺政治的內容為臺語流行歌曲注入新活力。90年代出現哈日風潮,青少年喜歡日本偶像歌手,這種情形與皇民化教育長大的世代完全不同,哈日少年追求的是含有搖滾樂的日本流行歌曲。
第十章 蛻變於搖滾樂的民歌
提起台灣流行樂壇最重要的民歌時期,這個以「唱自己的歌」做為創作主軸的音樂運動,從校園開始蔓延,由於創作豐富、擴散力十足,不但在當時蔚為一股全民運動,更把往後的國語歌壇,帶入一種架構在人文和文學上的全新領域,國語歌壇開發出屬於本土的創作企圖和使命。民歌是什麼時候又如何開始,答案可能很分歧,不過鮑伯狄倫、「披頭四」的音樂讓民國50、60年代的玩樂團風氣開始興起則是事實,年輕人因為這股自由音樂風氣,開始思索「唱自己的歌」的意義。
第十一章 校園民歌的反思
一般人對民歌與民謠的定義認為是相同的,但是參與過校園民歌的人認為這不同的,他們認為民謠是流傳很久之後,經過淘汰之後,所傳承下來的歌曲,而民歌是屬於創作歌謠,還沒有經過歲月的鍛鍊,還是屬於流行歌曲的一種,但是與一般流行歌曲不同,其內容有其特別的意義與目的,文學上水準比其他流行歌曲高。
第十二章 臺灣文化與搖滾樂
搖滾樂自60年代之後,成為世界性的風潮,其影響所及,至今仍然在變化之中。其所內涵的叛逆性,亦步亦趨的影響臺灣不同世代的輕少年。搖滾樂開始於戰爭後安定的時期,臺灣亦出現於同一種狀況。美國在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環境穩定,約十五年後,出現搖滾樂;臺灣自國共戰後,國民黨敗退到臺灣,也是大約經過十五年的時間,出現了校園民歌。這個十多年的時間,正好是戰後嬰兒潮出現之時,完全沒有受到戰爭洗禮的人,剛剛長大成人之時。而每個時期所流行的歌曲就有當時社會的背景因素。
目錄
緒論 …………………………………………………………………… 1
第一章 前言…………………………………………………………… 4
第二章 臺灣土地與社會的變遷……………………………………… 7
第一節 早期台灣地權的演變 / 7
第二節 劉銘傳時代的土地調查工作 / 8
第三節 日本統治下的土地丈量 / 9
第四節 臺灣土地開發的回顧 / 11
第五節 二次大戰前臺灣社會的反思 / 12
第三章 臺灣經濟與社會的改變……………………………………… 14
第一節 二次大戰後的社會經濟背景與美元之舞 / 14
第二節 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與臺灣 / 16
第三節 民間企業家的路程 / 17
第四節 經濟成長與農村結構的改變 / 19
第四章 60年代民主運動對臺灣的影響……………………………… 21
第一節 民權運動 / 21
第二節 學生運動 / 22
第三節 臺灣學習反叛抗爭後的運用 / 25
第四節 自由主義與臺灣 / 26
第五章 60年代反叛的聲音──搖滾樂……………………………… 30
第一節 搖滾樂的變化 / 31
第二節 搖滾樂的誕生 / 33
第三節 搖滾樂的發展 / 33
第四節 搖滾樂的種類 / 34
第五節 搖滾樂與次文化 / 39
第六章 搖滾樂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41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 / 41
第二節 二次大戰後的英國 / 44
第三節反戰、大麻與搖滾樂 / 47
第四節 胡士拖──搖滾樂的信仰精神 / 50
第五節 搖滾的環保 / 51
第七章 臺灣政治、經濟與流行音樂的演變………………………… 53
第一節 流行老歌時期 / 54
第二節 由翻唱日本歌曲到創作歌曲時代 / 55
第三節 校園民歌時期 / 56
第四節 解嚴迄今 / 57
第八章 被搖滾樂舞動的臺灣………………………………………… 59
第一節 美軍電台與搖滾樂的傳入 / 59
第二節 戒嚴下的流行歌曲 / 62
第三節 北投的風華歲月 / 63
第四節 布袋戲下的搖滾樂 / 64
第五節 被搖滾樂侵襲後的台灣 / 65
第九章 無法自覺的台語歌曲………………………………………… 67
第一節 台語流行歌曲的開始與皇民化運動下的流行歌曲 / 67
第二節 抄襲日本流行歌曲的年代 / 68
第三節 從新出發的台語流行歌曲 / 68
第四節 解嚴前後的台語歌曲 / 69
第五節 抓狂的台語歌──搖滾樂為台語歌注入營養 / 70
第六節 再度返臺的日語歌 / 72
第十章 蛻變於搖滾樂的民歌………………………………………… 74
第一節 校園民歌的緣起 / 74
第二節 校園民歌之父 / 75
第三節 校園民歌之母 / 76
第四節 金韻獎與校園民歌運動全盛時期 / 77
第五節 校園民歌運動的結束與延展 / 78
第六節 民歌手的特質 / 79
第十一章 校園民歌的反思……………………………………………… 84
第一節 民歌與民謠 / 84
第二節 解剖校園民歌 / 85
第三節 特立獨行的羅大佑 / 88
第四節 唱自己的歌 / 89
第五節 我的未來不是夢 / 90
第十二章 台灣文化與搖滾樂…………………………………………… 92
第一節 流行音樂是歷史背景的寫真 / 92
第二節 反資本主義的搖滾樂與反商業歌曲的校園民歌 / 94
第三節 令人搖頭的熱門音樂演唱會-2002年「春天的吶喊」熱門音樂演唱會 / 95
第四節 文化融合下的搖滾樂-由校園民歌到2000年的流行音樂 / 96
參考書目………………………………………………………………… 98
附錄……………………………………………………………………… 103
參考書目
期刊
1. 〈台灣流行歌 有多少傳統民謠元素?〉,《聯合報》,2000/09/26。
2. 〈翻開國語流行音樂史 6〉、〈唱我們的歌 圓我們的夢7 瞬間永恒〉,《中國時報》,民國89年十月二日,五十年社慶特刊。
3. 《2002/04/07 聯合晚報》記者徐富癸/恆春現場報導
4. 《中國時報》
5. 《聯合報》
6. 《聯合報》,2000/10/02/
7. 《聯合報》,27版(影視廣場),2002年2月19日。
8.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墾丁搖滾演唱會場民眾減少警方嚴密監控 〉,屏東縣2002年4月7日。
9. 張鐵志,〈從胡士托到春天的吶喊〉《中國時報‧娛樂周報》1999.08.07曹銘宗,〈流行歌政治借用 蔚然成風〉,《聯合報 》,2000/10/02。
11. 楊錦郁,〈訪莊永明談台灣歌謠的發展〉,《聯合報》,2000/09/22、23、24。
12. 張夢瑞,〈飲不盡苦酒滿杯禁唱26年終於還君清白〉《聯合報》,2000/09/24/。
13. 耿暄,〈雙聲帶歌手 紅透半邊天〉,《聯合報》,2000/09/25。
論文
1.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呈商業發展的關係〉,《宋光宇文化論文集【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初版﹚。
2. 林谷芳,〈傳統音樂的手法與賞析〉,《音樂一百年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7年初版)。
3. 莊永明,〈由臺灣歌謠看臺灣史〉,《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7年初版)。
4. 許嘉棟〈薩孟遜論著一瞥〉,《諾貝爾獎經濟學論文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民國72年初版)。
5. 雷海宗,〈時代的悲哀〉,《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初版)。
6. 雷海宗,〈無兵的文化〉,《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初版)。
7. 劉鶯釗,〈顧志耐-國民所得之父〉,《諾貝爾獎經濟學論文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民國
8. 邊裕淵,〈傅利曼在經濟學上之貢獻〉,《諾貝爾獎經濟學論文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民國72年初版)。
專書
1. 《清宮喻旨檔 台灣史料(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86年10月初版)。
2. 于宗先、陸民仁,《臺灣經濟發展總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4年出版)
3. 大衛.柏納(David Burner)著、許綬南譯,《60年代/MAKING PEACE WITH THE 60S》,(臺北:麥田文化出版股利,1998年初版)。
4. 中央日報編輯,《諾貝爾獎經濟學論文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民國72年初版)。
5. 中國時報編著,《臺灣戰後五十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出版)。
6. 文崇一,〈職業道德與經濟行為〉,《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初版,227頁)。
7. 水晶,《流行歌曲滄桑記》,(臺北縣:大地出版社,民國74年初版,283頁)。
8. 王作榮,〈尹仲容對臺灣經濟的貢獻〉,《掌握當前經濟方向》,(臺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四版)。
9. 王作榮口述、工商時報經研室記錄,《王作榮看臺灣經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7年初版)。
10. 王昭明,《王昭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11. 白俊男,《國際金融論》,(臺北:白俊男發行、三民書局總經銷,1988年初版)。
12. 何貽謀,《臺灣電視風雲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13.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初版)。
14. 吳鈞堯,《我愛搖滾》,(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15.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呈商業發展的關係〉,《宋光宇文化論文集【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初版﹚。
16.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著、李文昭翻譯,《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台北:晨星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17. 李汝和,《台灣省通志-經濟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0年6月30日初版),第十四冊,卷四。
18. 李嗣涔,《人身極機密──人體X檔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19. 杜文靖,《大家來唱臺灣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2年初版頁),54-106頁。
20. 周正賢,《師振榮的電腦傳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5年初版)。
21.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22. 林二、簡上仁合編,《臺灣民俗歌謠》,(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23.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初版)。
24. James A. Caporaso David P. Levine著,林翰譯,《政治經濟學理論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25. 施明德,《施明德的政治遺囑》,(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初版)。
26. 施振榮、林文玲,《再造宏碁》,(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1996初版)。
27. 洪家驤、高天虹著,《西方經濟學主要學派》,(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利,民國85年初版)。
28. 范曄,《後漢書》。
29. 夏珍,《許信良的政治世界》,(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第二版)。
30. 馬清,《搖滾樂》,﹙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31. 高希均,《經濟學的世界》,(臺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9版)。
32. 高希均、李誠,《:臺灣經驗四十年》,(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
33. 康綠島著、李國鼎口述,《李國鼎口述-話說臺灣經驗》,(臺北:卓越世界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再版)。
34. 張光武,《民歌手故事》,(台中市:立誼出版社,1981年初版)。
35. 張建隆、黃連仁主編,《珍藏美麗島-臺灣民主歷程真紀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36. 張琪,《張琪的美麗人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37. 莊永明,《臺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臺北:時報文件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二版,上冊)。
38. Peter Wicke 著,郭政倫譯,《搖滾樂的再思考/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 and Sociology》,﹙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初版﹚。
39. 陳世宏主編,《歷史的凝結。1999-79臺灣民主運動像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40. 陳正祥,《台灣土地利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室,1950出版)。
41. 陳郁秀主編、《音樂一百年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7年初版)。
42. 陳碧芬譯,約翰.葛瑞著,《虛幻曙光-資本主義市場全球化危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43. 陳獻明,〈台灣日據時期被強占土地問題之研究-從財產權保障觀點〉。
44. 陶曉清主編,《三月走過》,(臺北:皇冠雜誌社,民國68年初版)。
45. 陶曉清主編,《唱自己的歌》,(臺北:皇冠雜誌社,民國68年初版)。
46.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初版)。
47. 費景漢,《臺灣經濟未來的危機與轉機》,(臺北:華視文化,民83初版)。
48. Todd Buchholz著、馮勃翰譯,《經濟大師不死--因為被你搞懂了 New ideas from Dead Enconomists》,(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約初版)。
49. Alain Dister著、黃伯逸譯,《搖滾年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50. 楊久穎,《女搖滾》,﹙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
51. 楊春學,《凱因斯》,(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
52. 楊祖珺,《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的來時路》,(臺北:時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
53. 溫世仁著、蔡志忠畫,《2001年第二次奇蹟》,(臺北:大塊文化出版,1998年初版)。
54. 溫世仁著、蔡志忠畫,《臺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臺北:大塊文化出版,1998年初版,116頁)。
55. 葉振輝,《劉銘傳傳》,(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12月)。
56.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初版)。
57. 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D. Johnson)著、趙伯英譯,《美國夢:1961年1月20日,華盛頓》,(麥田出版,2000年初版)。
58. 劉星,《中國流行歌曲源流》,(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73年初版)。
59.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北:台灣銀行,民國47年初版)。
60. 海爾布魯諾(Robert L. Helibroner)著、蔡伸章譯,《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The Worldly Philsophers》,(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再版)。
61.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1914-1991》,﹙臺北:麥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2. 盧易非,《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63. 戴國煇,《臺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
64. 費正清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初版)。
65. 顏文雄,《台灣民謠》,(台北:音樂研究所、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年6月初版)。
66.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臺灣總體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二版)。
訪問記錄
1. 吳清聖訪談整理,《楊弦訪問稿》,(地點︰瓏山林賴聲川宅,時間︰2002.1.17,受訪者︰楊弦,訪問者︰馬世芳/honeypie、吳清聖/washface,五四三音樂站,)http://bbs.music543.com/ournet.pl/music543-2/chatlog/articles/。
2. 陳國坤記錄、林谷芳演講,《從音樂的角度看台灣社會文化的過去與未來》http://www.star2001.net/e-book/relami/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