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瓶梅文本:
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台北:曉園,1990。
蘭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1996。
笑笑生原著;劉本棟校注:《金瓶梅》,台北:三民,1999。
蘭陵笑笑生著;陶幕寧校注.寧宗一審定:《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2000。
二、古籍: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正編2冊》台北:新興,1962。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正編7冊》,台北:新興,1962。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正編8冊》台北:新興,1962。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翟灝:《通俗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
劉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台北:世界,1963。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台北:台灣商務,1963。
郎瑛:《七脩類稿》,台北:世界,1963。
咱螃銵G《癸巳類稿》,台北:世界,民1965。
高承:《事物紀原》,台北:台灣商務,1966。
馬縞:《中華古今注》,台北:台灣商務,1966。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商務,1966。
楊朝英編:《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台北:世界,1968。
採蘅子:《蟲鳴漫錄》,台北:廣文書局,1969。
蟲天子輯:《香豔叢書》,台北:古亭書屋,1969。
趙崇祚集;李一氓校:《花間集校》,台北:台灣學生,1971。
不著傳者:《蘭花夢奇傳》,台北:文海,1971。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71。
楊慎:《丹鉛雜錄、謝華啟秀》,台北:宏業,1972。
李開先:《詞謔》,台北:鼎文,1974。
程大昌:《程氏演繁錄》,台北:台灣商務,1975。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4編3冊》,台北:新興,1975。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 23編 9冊》,台北:新興,1978。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 23編 10冊》,台北:新興,1978。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第3編第10冊》,台北:新興,1978。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1979。
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1982。
李汝珍:《鏡花緣》,台北:聯經,1983。
歷代學人:《筆記小說大觀第35編5冊》,台北:新興,1983。
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1983。
周之標:《珊珊集》,台北:台灣學生,1984。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84。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聯經,1986。
趙南星等著:《明清笑話四種》,台北:華正,1987。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1988。
李綠園:《歧路燈》,台北:新文豐,1989。
馮夢龍編:《警世通言》,台北:里仁,1991。
馮夢龍編:《醒世恆言》,台北:里仁,1991。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1991。
蒲松齡著:《聊齋誌異》,台北:里仁,1991。
凌濛初:《拍案驚奇》,台北:三民,1992。
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台北永和:漢源文化,1993。
周光培編:《元代筆記小說1》,石家莊:河北教育,1994。
姑蘇癡情士:《鬧花叢》,台北:雙笛國際,1994。
高則誠:《燈草和尚》,台北:雙笛國際,1994。
古杭艷艷生:《昭陽趣史》,台北:雙笛國際,1994。
施耐庵、羅貫中著;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台北:里仁,1994。
朱眉叔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10》,瀋陽:春風文藝,1995。
林辰等點校:《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2》,瀋陽:春風文藝,1995。
風月軒入玄子:《浪史奇觀》,台北中和:雙迪國際,1995。
李百川:《綠野仙蹤》,濟南:齊魯書社,1995。
陳森:《品花寶鑒》,濟南:齊魯書社,1995。
王實甫:《西廂記》,台北:里仁,1995。
煙水散人:《燈月緣》,台北中和:雙笛國際,1995。
不題撰人:《巫夢緣》,台北中和:雙笛國際,1995。
情顛主人:《繡榻野史》,台北中和:雙笛國際,1995。
嘉禾尷嵽D人:《濃情快史》,台北中和:雙笛國際,1995。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1輯第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5。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2輯第3冊》,成都:巴蜀書社,1995。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90》,台南:莊嚴文化,1995。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91》,台南:莊嚴文化,1995。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92》,台南:莊嚴文化,1995。
周光培編:《清代筆記小說10》,石家莊:河北教育,1996。
周光培編:《清代筆記小說20》,石家莊:河北教育,1996。
不題撰人:《巫山艷史》,台北中和:雙笛國際,1996。
不題撰人:《桃花艷史》,台北中和:雙笛國際,1996。
不題撰人:《檮杌閑評》,台北中和,雙笛國際,1996。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袁枚:《袁枚全集三》,江蘇:江蘇古籍,1997。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大鴻圖書,1997。
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福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裴庭裕、鄭處誨:《東觀奏記、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讜:《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
夏敬渠:《野叟曝言》,台北:文化,1977。
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文化圖書,1997。
馮夢龍等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1999。
顧祿:《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1999。
三、近人著作:
姚靈犀編:《采菲錄初編》,天津:天津書局,1936。
姚靈犀編:《采菲錄續編》,天津:天津書局,1936。
姚靈犀:《采菲錄 第三編》,天津:天津書局,1936。
姚靈犀編:《采菲錄四集》,天津:天津書局,1938。
姚靈犀編:《采菲新編》,天津:天津書局,1941。
婁子匡校纂:《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34》,台北市:東方文化,1971。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台北:東方文化,1971。
朱星:《金瓶梅考證》,台北:木鐸,1983。
胡文彬、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1984。
復旦大學編輯部:《金瓶梅研究》,江蘇:復旦大學,1984。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1985。
侯忠義、王汝梅:《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1985。
方銘編:《金瓶梅資料匯錄》,合肥:黃山書社,1986。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徐朔方編選:《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和藝術》,成都:巴蜀書社,1987。
馮驥才:《怪世奇談》,台北:谷風,1988。
石昌渝、尹恭弘:《金瓶梅人物譜》,江蘇:江蘇古籍,1988。
杜維沫、劉輝編:《金瓶梅研究集》,濟南:齊魯書社,1988。
王利器主編:《金瓶梅詞典》,長春:吉林文史,1988。
高越峰:《金瓶梅人物藝術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1989。
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
駱崇騏:《中國鞋文化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1990。
陜西人民出版社編:《守節.再嫁.纏足及其它---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面面觀》,西安:陜西人民,1990。
中國金瓶梅學會:《金瓶梅研究 第一輯》,江蘇:江蘇古籍,1990。
周鈞韜編:《金瓶梅資料續編 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1991。
白維國編:《金瓶梅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1。
孔繁華:《金瓶梅的女性世界》,鄭州:中州古籍,1991。
王利器主編:《國際金瓶梅研究集刊》,成都:中國金瓶梅學會,1991。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 第二輯》,江蘇:江蘇古籍,1991。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 第三輯》,江蘇:江蘇古籍,1992。
李建中:《瓶中審醜》,台北市:文史哲,1992。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2。
寧宗一、羅德榮主編:《《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2。
羅德榮:《金瓶梅三女性透視》,天津:天津大學,1992。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 第四輯》,江蘇:江蘇古籍,1993。
蕭夢、屈仁:《金瓶梅風俗談》,鄭州:中原農民,1993。
陶慕寧:《金瓶梅中的青樓與妓女》,北京:文化藝術,1993。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1993。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文史哲,1993。
李零主編:《中國方術概觀:房中卷》,北京:人民中國,1993。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1995。
潘立勇:《形體美與性選擇》,台北:台灣學生,1995。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市:麥田,1996。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1997。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吳美雲總編輯:《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臺北:漢聲雜誌社,1998。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
李崇興編著:《元語言詞典》,上海:上海教育,1998。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藝,1998。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1998。
顧頡剛等輯;王煦華整理:《吳歌.吳歌小史》,南京:江蘇古籍,1999。
張中秋、黃凱鋒著:《超越美貌神話---女性審美透視》,上海:學林,1999。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
高洪興編:《黃石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99。
楊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1999。
費孝通:《費孝通文集》,北京:群言,1999。
閻增山、楊春忠:《金瓶梅女性文化導論》,北京:中國文聯,1999。
尚會鵬:《鬧洞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0。
葉大兵、葉麗婭:《頭髮與髮飾民俗:中國髮文化》,瀋陽:遼寧人民,2000。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台北:萬卷樓,2001。楊楊:《小腳舞蹈:滇南一個鄉村的纏足故事》,合肥:安徽文藝,2001。
徐正光主編:《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王崧興教授重要著作選譯》,台北:唐山,2001。
程自信:《金瓶梅人物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1。
四、翻譯著作:
戴斯蒙.莫里斯:《觀人術》,台北:好時年,1983。
莫理斯著;黃潔譯:《親密行為》,台北:國際文化,1987。
牟斯(Marcel Mauss)著;王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弁遄n,台北:遠流,1989。
弗留葛爾:《服裝心理學》,台北:水牛,1991。
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1991。
高羅佩著;楊權譯:《祕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的中國性生活(公元前二0六—公元一六四四年)》,廣東:廣東人民,1992。
Alison Lurie著;李長青譯:《解讀服裝》,台北:商鼎文化,1994。
麥柯.赫奇森(Michael Hutchison)著;廖世德譯:《性與權力:心身政治的剖析》,台北:自立晚報,1994。
上野千鶴子著;洪金珠譯:《裙子底下的劇場》,台北:時報文化,1995。
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慧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上海人民,1996。
靄理士著;潘光旦譯注:《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弗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長春:長春出版,1998。
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聯,1999。
Marilyn Yalom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2000。
西美爾著;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學林,2000。
閻雲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2000。
五、外文著作:
Margery Wolf﹒1972﹒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Howard S. Levy﹒1984﹒Chinese Footbinding:The History of a Curious Custom﹒New York:Bell Publishing Company﹒
岡本隆三:《纏足物語》,東京:東方書店,1991。
Fan Hong﹒1997﹒Footbinding,Feminism and Freedom:The Liberation of Women’s Bodies in Modern China﹒London:Portland﹒
Wang Ping﹒2000﹒Aching for Beauty:Footbinding in China﹒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六、期刊論文:
陳東山:〈《金瓶梅》裡的性文化〉,《當代》第16期,民76.8,頁25-31。
陳存仁:〈女性酷刑纏足考(中)〉,《傳記文學》,62:1=368,民82.1,頁113-122。艾汀詩(Sandra Adams):〈從束腰與裹腳看東西方婦女的地位〉,《文化雜誌》,24期,民84秋,頁64-90。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第7卷第4期,民85.12,頁1-32。徐錫山:〈「三寸金蓮」縱橫談〉,《歷史月刊》,109期,民86.2,頁94-98。易中天:〈性:從神聖、神秘到不神秘的歷史軌跡〉,《歷史月刊》128期,民87.9,頁28-42。劉達臨:〈春宮畫—中國古代性文化園地的一朵奇葩〉,《歷史月刊》128期,民87.9,頁43-49。艾之玉:〈中國歷史上的性教育〉,《歷史月刊》128期,民87.9,頁50-53。江曉原:〈中國房中術的理論與技巧〉,《歷史月刊》128期,民87.9,頁54-60。楊昌年:〈古典艷情小說的巔峰鉅作--「金瓶梅詞話」評析〉,《歷史月刊》128期,民87.9,頁61-68。柯基生:〈金蓮祕性---纏足與性的解析〉,《歷史月刊》128期,民87.9,頁69-74。林秋敏:〈腳的選美---賽腳會〉,《歷史月刊》,129期,民87.10,頁16-22。陳偉明:〈從《金瓶梅》看明代奴婢〉,《歷史月刊》135期,民88.4,頁128-132。林富士:〈頭髮、疾病與醫療---以中國漢唐之間的醫療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1分,民89.3,頁67-235。鄭阿財:〈《雲謠集》〈鳳歸雲〉中「金釵卜」民俗初探〉,《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樂山師範學院,?
七、學位論文:
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86。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89。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90。洪正玲:《金瓶梅詞話之原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陳景黼:《中國古代求雨巫術及其民俗底蘊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