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書籍
1. Mike Baxter, (1995), Product Design-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London: Chapman & Hall.
2. Betty Edwards, (1986), Drawing on the Artist Within, Simon & Schuster Inc.
3. Seung Hee Lee, Akira Harada, (1998), A Kansei Design Approach by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Kansei Information, (1998), China-Japan-Korea Design Symposium, pp.961-968.
4. Robert H.Mc Kim, (1972), Experience in Visual Thinking, Brooks/Cole.
5. Izard, C.E.(1960), Personality similarity and friendship, J. Abnorm. Soc. Psychol, pp.444-449.
6. Millenson, J.R., (1967), Principles of Behavioural Analysis. Macmillan, New York; Collier-Macmillan, London.
7. Osgood, C. E.,(1966), Dimensionality of the semantic space for communication via facial expression, Scand. J. Psychol, 7, 1-30.
8. Schlosberg, H., (1954), Three dimensions of emotion, Psychol. Rev., 61,81-8.
9. Tomkins, S.S., and McCarter, R., (1964), What and where are the primary effects? Some evidence for a theory, Percept. Mot. Sk., 18, 119-58.
10. Watson, J. B., (1930), Behaviourism(revised ed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中文書籍
1. 大美百科全書編譯部,1990,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光復出版社。
2. 大智浩,王秀雄譯,1993,美術設計的基礎,台北,大陸出版社。
3. 川喜田二郎,1986,KJ法渾混談,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
4.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頁93-105。
5.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頁453。
6. 王秀雄,1999,美術心理學,台北,市立美術館,頁2。
7. 丘永福,1995,圖文編輯,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8. 吳錫德,1990,電影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頁40。
9. 呂清夫,1993,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出版社。
10.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1. 林清山,198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12. 長町三生,1989,感性工學,日本東京,海文堂出版社。
13. 周君瑞,2001,複合感性意象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頁6。14. 柯連田,2001,由空間認知能力探討實際產品與影像圖片之意象差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頁10。15. 高順安,2001,輪廓線在繪畫中之應用─以畢卡索1907-1915年人物畫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16. 袁之琦、游恆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17. 曹諾編,1993,美術構圖例釋,台南,大孚出版社,頁13。
18.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出版社。
19. 陸韜,2001,美術視覺造型篇,台北,信宏出版社。
20. 清木正夫,1988,平面設計構成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21. 國立編譯館,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漢美出版社。
22. 張春興,198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23.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24. 張 ,1991,商業廣告設計,台北,藝風堂出版社,頁117。
25. Richard Taylor,喬慰萱、林泰州譯,2000,動畫技巧百科,台北,遠流出版社。
26. K. T. Strongman,游恒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27. Philip G. Zimbardo,游恒山譯,1988,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28. 黃玉珊,余為政,1997,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9-22。
29. 黃美菁,2000,行動電話偏好意象建構造形法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頁14。30. 黃淑雅、嚴貞,1997,造形特徵之意象心理分析,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頁87-92。
31. Herbert Zettl,廖祥雄譯,1994,映像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
32. 廖瑞銘,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台北,丹青出版社。
33. 臺灣中華書局,1988,簡明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34. 蔡子瑋,199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圖意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18-119。35. 閻沁恒,1972,大眾傳播研究法,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頁77。
36. 劉其偉,1993,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出版社。
37. Craig Denton,劉錫權、陳幸春譯,1998,視覺傳達(上冊、下冊),台北,六合出版社。
38. 趙耀,1997,電視導播的圖框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頁43。
39. 鄭昭明,1994,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頁16。
40. 鄭美燕,2001,中文成語情緒意象與構成形式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頁13。41. 鍾聖校,1998,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頁1-2。
42. 勵忠發,1997,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出版社。
43. Bryan Peterson,謝志河譯,1992,現代攝影構圖,台北,眾文圖書出版社,頁48。
44. 魏雅萍,1990,設計師與一般消費者對造形認知差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頁20。45. 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出版社,頁49。
期刊資料
1. 王明嘉,1995,從視覺影像到視覺意義,藝術家,40卷,第3期,頁260-265。
2. 王雅萍,1997,問卷調查的設計與實務,宜蘭文獻雜誌,30期,頁75。
3. 吳嘉寶、吳鴻明,1999,記憶結構模式對視覺傳播之影響,印刷傳播設計 ,頁21-26。
4. 近江源太郎,楊清田譯,1991,造形心理學-視覺情報的處理,藝術學報,49期,頁64-89。
5. 周文祥,1996,意象訓練的概念與方法,國民體育季刊 ,25卷,第一期,頁116-123。
6. 李再長,1988,認知型態、創造性思考與設計表現之關係,國科會專題計劃研究成果報告,頁22。
7. 張火燦,1988,問卷調查研究法的探討,教育學院學報,第13期,頁166。
8. 張悟非,1992,從認知心理的觀點來探討視覺資訊設計的方向,明志工專學報,24期,頁163-174。
9. 張繼文,1994,視覺傳達設計的認知心理基礎,國教新知,102期,頁33-39。
10. 游萬來、葉博雄、高日菖,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一期,頁31-44。
11. 黃怡莉、王啟榮、洪明宏,2002,利用3D虛擬技術建構導覽系統之提案研究,2002中華民國室內建築與生活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A65–1A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