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原文文獻(依時代排列)
1. 晉 郭象注、唐 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 點校,《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民國87年7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2. 宋 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七):宋 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3. 明 陸西星真人,《莊子南華真經副墨》(上),(臺北市:自由出版社,民國63年3月,初版。)
4. 明 焦竑,《莊子翼》,(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52年7月,初版。)
5. 明 憨山大師,《大乘起信論直解》,(臺北市:臺灣印經處,民國47年10月,初版。)
6. 明 憨山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卍續藏》第十二冊〈華嚴綱要〉八十卷之內自一至十五卷;《卍續藏》第十三冊〈華嚴綱要〉八十卷之內自十六至六十七卷;《卍續藏》第十四冊〈華嚴綱要〉八十卷之內自六十八至八十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臺一版三刷。)
7. 明 憨山大師,《金剛經決疑》,《卍續藏》第三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臺一版三刷。)
8. 明 憨山大師,《般若心經直說》,《卍續藏》第四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臺一版三刷。)
9. 明 憨山大師,《妙法蓮華經擊節》,《卍續藏》第四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臺一版三刷。)
10. 明 憨山大師,《妙法蓮華經通義》,《卍續藏》第四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臺一版三刷。)
11. 明 憨山大師,《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卍續藏》第一百四十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臺一版三刷。)
12. 明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附觀老莊影響論一名三教源流異同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4月,初版四刷。)
13. 明 憨山大師,《楞嚴經通議》(上、下),(臺中:青蓮出版社,臺中市佛教蓮社恭印結緣,民國86年。)
14. 明 憨山大師、福善 記錄、福徵 述疏,《憨山大師年譜疏註》,(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4月,初版八刷。)
15. 明 憨山大師,《性相通說》,(臺北:大千出版社,民國88年4月。)
16. 明 憨山大師、福善 日錄、通炯 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12月,一版四刷。)
17. 明 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臺南市:和裕出版社,民國91年,一版二刷。)
18. 明 憨山大師,《肇論略注》,(臺北:佛教出版社。)
19. 明 憨山大師,《中庸直指》,蕭天石 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第十六冊《中庸彙函》〈中庸直指〉,(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20. 清 王夫之,《莊子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7年9月,臺影印初版。)
21. 清 王先謙、民國 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7年12月30日,初版。)
22. 清 宣穎,《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7年7月,初版。)
23. 清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附識餘)(上),(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7年7月,初版。)
24. 清 郭慶藩 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44年11月,臺一版。)
25. 民國 僧懺,《高僧憨山大師選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10月,一版二刷。)
二、 學術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中文學術專著
1.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1月,初版。)
2. 于凌波,《簡明佛學概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82年8月,再版。)
3. 方立天,《佛教哲學》(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國86年6月,二版三刷。)
4.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上),(臺北市:成均出版社,民國73年4月,初版。)
5.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11月,再版。)
6.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初版。)
7.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4月,七版。)
8.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8月,初版。)
9.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8年6月,影印三版。)
10.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0年3月,初版第二次印行。)
11. 王煜,《明清思想家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1年4月,第三次印行。)
12.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5年4月,初版一刷。)
13.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民國89年4月,初版初刷。)
14. 印順,《佛在人間》,(臺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76年。)
15. 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85年11月,初版初刷。)
16.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9年12月,一版。)
17. 江燦騰,《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高雄市: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民國83年4月。)
1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6年8月,修訂八版臺八刷。)
1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6年1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20.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8月,初版初刷。)
21.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初版第十一版。)
22.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9月。)
23.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7年6月,初版初刷。)
24.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11月,四版。)
25.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3年10月,初版。)
26.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3月,初版四刷。)
27.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4月,初版。)
28. 吳怡,《禪與老莊》,(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2月,九版。)
29. 吳林伯,《莊子新解》,(北京:京華出版社,民國87年10月,初版初刷。)
30. 吳經熊 著;吳怡 譯,《禪學的黃金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3月,初版第十九刷。)
31. 李焯然,《明史散論》,(臺北市: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
32. 杜而未,《莊子宗教與神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10月,初版。)
33. 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市:書泉出版社,民國84年2月,初版一刷。)
34.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民國84年2月,初版初刷。)
35.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10月,四刷。)
36. 沈善增,《還吾莊子》,(上海:學林出版社,民國90年6月,初版初刷。)
37. 汪國棟,《莊子評傳─南華夢覺話逍遙》,(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民國85年11月,初版初刷。)
38.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民國89年3月,初版初刷。)
39. 岡田武彥 著;吳光、錢明、屠承先 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9年5月,初版初刷。)
40. 忽滑谷快天 撰、朱謙之 譯、楊曾文 導讀,《中國禪學思想史》(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91年四月,第一次印刷。)
41. 林繼平,《王學探微十講》,(臺北市: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7月。)
42.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年12月,初版。)
43. 林繼平,《禪學探微十講》,(臺北市:蘭臺網路出版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7月,初版。)
44.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8年7月,初版初刷。)
45.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5年8月,初版。)
46. 南懷瑾,《楞嚴大義今釋》,(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6月,臺灣二版一刷。)
47. 柳田聖山 著、吳汝鈞 譯,《中國禪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9月,二版第一次印刷。)
48.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本),(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民國89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9. 洪修平、吳永和,《禪學與玄學》,(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7月,初版。)
50.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民國89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 原道篇》(卷一),(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3月,全集修訂版第二刷。)
5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 • 原道篇》(卷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2月,全集校訂版第二刷。)
53. 孫尚揚,《基督教與明末儒學》,(北京:東方出版社,民國85年6月,北京初版第二次印刷。)
54. 徐小躍,《禪與老莊》,(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5月,初版。)
5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4月,初版第十一次印刷。)
56.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7年5月,初版第十二次印刷。)
57.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1月。)
58.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9月,初版。)
59.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2月。)
60.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9年5月,初版二刷。)
61.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0年3月31日,初版初刷。)
62. 涂又光,《楚國哲學史》,(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民國84年7月,初版初刷。)
63. 崔大華,《莊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8年9月,初版。)
64. 張京華,《莊子哲學辨析》,(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民國88年4月,初版初刷。)
65. 張岱年,《學苑英華:宇宙與人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民國88年1月,初版初刷。)
66.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89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7.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87年3月10日,初版。)
68. 許抗生,《老子評傳─中國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民國86年8,初版第二次印刷。)
69. 連清吉,《日本江戶後期以來的莊子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7年12月,初版。)
70.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下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民國84年9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71. 郭朋,《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臺北市: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初版。)
72. 野上俊靜 等著、釋聖嚴 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12月,二版第一次印刷。)
73.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2月。)
74.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民國89年1月,初版初刷。)
75.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初版。)
76.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初版。)
77.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初版。)
78. 陳鼓應 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1月,二次修訂版第一次印刷。)
79. 陳鼓應 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11月,修訂版第一次印刷。)
80.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6年9月,初版二次印刷。)
81.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90年7月,初版初刷。)
82. 陳榮波,《哲學、語言與管理》,(桃園:逸龍出版社,民國81年2月,初版。)
83. 陶國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4月,一版。)
84.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89年8月,初版初刷。)
85.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民國86年3月,初版初刷。)
86.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民國90年11月,初版初刷。)
87.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10月,初版。)
88. 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3月,初版。)
89.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9年7月,初版。)
9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10月。)
91.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民國88年9月,初版初刷。)
92. 湯一介,《學苑英華:昔不至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民國88年1月,初版初刷。)
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11月,增訂臺一版第三次印刷。)
94. 馮達文,《早期中國哲學略論》,(廣東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11月,初版初刷。)
95.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5月,初版十六刷。)
96.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4月,初版初刷。)
97.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88年5月,初版初刷。)
98.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9月,初版一刷。)
99.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10月,再版。)
100.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3月,初版二刷。)
101.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6年5月,初版第三次印刷。)
102.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12月,北京初版初刷。)
103. 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7年1月,初版。)
104. 劉光義,《莊學中的禪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9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105. 劉光義,《莊學蠡測》,(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5月,初版。)
106.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民國90年9月,初版初刷。)
107.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4月,初版。)
108.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87年12月,臺初版第三次印行。)
109.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年10月,初版一刷。)
110.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8月。)
111.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7月,初版。)
112. 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2月,初版。)
113.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8月,初版。)
114. 盧國龍,《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民國86年8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115. 錢奕華,《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9年5月,初版。)
116.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1月,重印四版。)
117. 錢穆,《莊老通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
118. 謝祥皓、李思樂 輯校,《莊子序跋論評輯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民國90年11月,初版初刷。)
119. 鍾泰,《莊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91年4月,初版初刷。)
120.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7年6月,初版初刷。)
121.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9年10月,初版。)
122.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7年1月,初版初刷。)
123. 釋果祥,《紫柏大師研究》,(臺北市:東初出版社,民國76年8月。)
124.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市:東初出版社,民國82年11月。)
125. 釋夢參,《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臺北:華嚴學苑,民國81年5月,初版初刷。)
126. 釋曉雲,《讀晚明諸師遺集》,(臺北市:原泉出版社,民國72年11月,再版。)
127. 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11月,初版。)
128. 龔雋,《《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初版。)
129.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科學編譯出版中心,民國90年10月30日,初版初刷。)
(二) 中文論文專著
1. 夏清瑕,《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民國89年),此論文收於《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九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民國91年4月,初版一刷。)
2. 崔森,《憨山思想研究》,(四川聯合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86年),此論文收於《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二十九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民國91年4月,初版一刷。)
3. 張玲芳,《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15日。)4. 許中頤,《釋憨山《觀老莊影響論》的義理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5. 陳永革,《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民國86年),此論文收於《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三十九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民國91年4月,初版一刷。)
6. 陳松柏,《憨山禪學之研究─以自性為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12月。)7. 陳紹聖,《法藏三性思想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7月。)8. 陳運星,《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9. 趙春蘭,《從憨山德清思想探討其夢遊詩─以〈山居詩〉為重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10.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12月。)(三) 外文學術專著
1. Hsu, Sung-peng.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日 荒木見悟,《佛教と陽明學》,(東京:株式會社第三文明社,民國79年7月30,初版第二刷。)
3. 日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社,民國73年。)
4. 日 福光永司,《莊子》,(東京:中央公論社,民國87年4月25日,57版。)
三、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中文期刊論文
1. 王開府,〈憨山德清儒佛會通思想述評─兼論其對《大學》、《中庸》之詮釋〉,(華梵大學哲學系:《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民國87年12月26日出版。)
2. 王鐳,〈儒佛道三教的研究〉,(《道教文化》第三卷第一期,民國70年5月。)3. 史繼忠,〈儒道佛的紛爭與融合〉,(《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民國82年。)
4. 皮朝綱,〈憨山德清對禪宗美學的貢獻及其學術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四十卷第一期,民國90年1月。)
5. 江平,〈憨山大師思想特色〉,(《五台山研究》第一期,民國78年。)
6. 江燦騰,〈晚明佛教復興運動背景的考察─以憨山德清在金陵大報恩寺的磨鍊為例〉,(《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民國76年9月。)7. 江燦騰,〈晚明憨山德清中興曹溪祖庭及其周邊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八期,民國85年9月。)8. 李小平,〈憨山夢遊集中觀音贊之研究〉,(《華梵學報》第一卷第一期,民國82年。)9. 李霞,〈論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五期,民國89年9月。)
10. 李霞,〈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論〉,(《安徽史學》第一期,民國90年。)
11. 李曦,〈釋德清《道德經解》評述〉,(《五台山研究》第三期,民國77年。)
12. 果海,〈調合禪淨雙修之論說〉,(《中國佛教》第三十三卷第一期,民國78年1月。)13. 林文彬,〈宗密《原人論》三教和會思想初探〉,(《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夜間部學報》第三期,民國86年11月。)
14. 林文彬,〈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初探〉,(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三十一期,民國90年6月。)
15. 林聰舜,〈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第五卷第二期,民國76年12月。)16. 邱敏捷,〈憨山《莊子內篇注》之特色〉,(《中國文化月刊》第二五八期,民國90年9月。)17. 姜志翰,〈憨山《觀老莊影響論》的三教判攝觀〉,(《淡江中研所87年度冬季論文集》,民國87年12月19日。)
18. 洪修平,〈儒道佛三教與傳統文化的「人學」特質〉,(《哲學與文化》第十九卷第二期,民國81年2月。)19. 唐大潮,〈「三教合一」思想成因初探〉,(《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一期,民國86年1月。)20. 夏春梅,〈儒佛註老的《道德經》詮釋研究初稿〉,(華梵大學哲學系:《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0年5月。)
21. 夏清瑕,〈從憨山和王陽明的《大學》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內在深度〉,(《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六期,民國90年。)
22.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淨土思想〉,(《五台山研究》第三期,民國88年。)
23. 荒木見悟 著、連清吉 譯,〈陽明學的心學特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國81年12月。)24. 崔正森,〈真可思想研究〉,(《五台山研究》第三期,民國78年。)
25. 崔正森,〈憨山大師是明代五台山的一位著名高僧〉,(《五台山研究》第四期,民國85年。)
26. 郭朋,〈略論德清〉,(《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民國71年。)
27. 郭武,〈明清雲南儒釋道三教合流簡論〉,(《宗教哲學》第二卷第二期,民國85年4月。)28. 陳文章,〈莊子寓言精神之工夫型態與境界型態─兼比較憨山、郭象、宣穎、陳壽昌之注解〉(上),(《鵝湖》第二十二卷第十一期,民國86年5月。)29. 陳文章,〈莊子寓言精神之工夫型態與境界型態─兼比較憨山、郭象、宣穎、陳壽昌之注解〉(下),(《鵝湖》第二十二卷第十二期,民國86年6月。)30. 陳松柏,〈憨山老學之思考方式與世間特質〉,(華梵大學哲學系:《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冊,民國91年7月。)
31. 陳長春,〈略談佛學與老子思想之相通處〉,(《中國佛教》,民國74年9月。)32. 陳俊民,〈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旨趣論稿〉,(《鵝湖》第十五卷第四期,民國78年10月。)33. 陳堅,〈晚明「四大高僧」禪教關係論比較〉,(《五台山研究》第四期,民國87年。)
34.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連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哲學與文化》第十二卷第十二期,民國74年12月。)35. 黃錦鋐,〈莊子逍遙義與般若即色派的關聯性〉,(《內明》第一百五十期,民國73年9月。)36. 溫金玉,〈德清及其佛學〉,(《五台山研究》第四期,民國77年。)
37. 熊琬,〈貫穿儒佛融通性相的─憨山大師〉,(《海潮音》第六十六卷第十一期,民國74年11月。)38. 劉學智,〈「三教合一」義蘊辨微─兼談心性論與當代倫理實踐〉,(《宗教哲學》第一卷第四期,民國84年12月。)39. 慧嚴,〈明末清初中國佛教的概況〉,(《中國佛教》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民國74年4月。)40. 蔡金昌,〈憨山德清以佛解儒思想研究─以《大學綱目決疑》為例〉,(華梵大學:《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民國91年9月14、15日。)41. 蔡惠明,〈禪淨雙修的憨山大師〉,(《內明》第一五四期,民國74年1月。)42. 蔡纓勳,〈憨山「不真空論」解題之研析─僅就「真空不空」之此一觀點而論〉,(《中國佛教》第三十卷第三期,民國75年3月。)43. 鄭志明,〈莊子〈齊物論〉的三籟說〉,(淡江大學:「《莊子齊物論》研究」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5月9日。)
44. 蕭振邦,〈莊子〈齊物論〉的三種解讀面相之釐清〉,(淡江大學中文系:莊子〈齊物論〉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5月9日。)
45. 靜華,〈佛教「無我」與莊子「無己」之比較分析〉,(《內明》,民國78年7月。)46. 顏崑陽,〈莊子思想與般若思想比較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民國67年3月。)47. 釋見曄,〈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研究》第二期,民國87年3月。)48. 釋曉雲,〈讀晚明諸師遺集(一)─憨山德清〉,(《文藝復興月刊》第四十三期,民國62年7月。)
(二) 外文期刊論文
1. Wu, Pei-Yi. “The Spiritual Autobiography.”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Ed. Wm. Theodore de Ba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67-92.
2. 日 荒木見悟,〈憨山德清の思想〉,(《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集》,民國69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