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著部分--
A. 歷史專著:
1.陳永發,《中國共產黨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8月2版。
2.汪學文,《中共文化大革命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4月。
3.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下冊)》,台北:百川書局,1989年3月初版。
B. 文學史專著:
1.陳思和 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二刷。
2.程代熙 編,《新時期文藝新潮評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1版一刷。
3.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4.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三刷。
5.黃修己 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6.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概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一版三刷。
7.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8月1版。
8.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概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一版三刷。
9.朱寨、張炯主編,《當代文學新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版。
C. 文學評論專書:
1.布魯克斯 等著、顏元叔 翻譯,《西洋文學批評史》,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8月再版。
2.蔡英文、江宜樺 編,《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2年1月。
3.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二刷。
4.陳國恩,《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一刷。
5.陳思和,《當代中國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6.陳思和,《筆走龍蛇》,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7.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一版。
8.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6月。
9.陳曉明,《剩餘的想像:九十年代的文學敘事與文化危機》,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年7月一版一刷。
10.陳曉明,《移動的邊界:多元文化與慾望表達》,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一刷。
11.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12.陳信元、鑾梅建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6月初版。
13.陳眾議,《拉美當代小說流派》,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2月一版一刷。
14.朱立民,《美國文學》,台北:漢林出版社,1990年第五版。
15.朱炎,《美國文學評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5月一版一刷。
16.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份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5月一版一刷。
17.崔志遠,《鄉土文學與地緣文化--新時期鄉土小說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一刷。
18.蔣普(John D Jump)主編、顏元叔主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上)(下)》,台北:黎明文化,1978年。
19.戴錦華,《鏡城地形圖--當代文化書寫與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20.郜元寶,《拯救大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一版。
21.甘陽 編選,《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反叛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22.甘陽 編選,《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尋路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0月初版。
23.賀桂梅,《批評的增長與危機》,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一刷。
24.劉青峰 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25.劉小楓,《浪漫‧哲學‧詩--詩化哲學的試探》,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26.羅曉南,《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7年11月初版一刷。
27.南帆,《文學的維度》,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8月一版。
28.馬克.史朗寧 著,湯新楣 翻譯,《現代俄國文學史》,1981年7月初版。
29.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一版一刷。
30.蘇武,《大陸共產暴政憶苦錄》,台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73。
31.蘇曉康 主編,《從五四到河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一刷。
32.孫先科,《頌禱與自訴-新時期小說的敘述特徵及文化意識》,1997年8月第一版。
33.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初版。
34.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9年一版。
35.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1日初版一刷。
36.汪暉,《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37.汪暉、余國良 編,《90年代的「後學」爭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38.汪暉,《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一刷。
39.王鐵仙 等著,《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一刷。
40.王曉明編,《人文精神尋思錄》,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5月第二版。
41.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初版中心,1997年一版一刷。
42.王曉明 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一版一刷。
43.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一刷。
44.蕭夏林 編,《憂憤的歸途》,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4月一版一刷。
45.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一刷。
46.顏敏,《審美道德主義與道德理想主義--張承志、張煒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47.楊江柱、胡正學主編,《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89年5月一版。
48.尹昌龍,《重返自身的文學--當代中國文學思潮中的話語類型考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一版一刷。
49.尹國均,《先鋒試驗--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一刷。
50.張節中,《新時期小說的流變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
51.張景超,《文學:當下性之思(1978-1998)》,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一刷。
52.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一版一刷。
53.張頤武,《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一版。
54.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55.張新穎,《棲居與游牧之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一版。
56.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57.趙學勇 等著,《新文學與鄉土中國--20世紀鄉土文學與西部文學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58.朱寨、張炯主編,《當代文學新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版一刷。
59.張忠志,《九十年代的文學地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
60.祖治國,《90年代中國大陸的保守主義》,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年11月。
D. 社會/文化理論專著:
1.貝爾查也夫(Nicolas Alxandrovich Berdyaev)著、鄭學稼 翻譯,《俄羅斯共產主義之本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初版。
2.尼‧別爾嘉耶夫(Nicolas Alxandrovich Berdyaev)著、雷永生 等譯,《俄羅斯思想》,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5月二刷。
3.丹尼爾‧貝爾(Danial Bell)著 李琨 譯,《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4.瓦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 林志明 譯,《說故事的人》(Le Narrateur),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12月一版。
5.以薩.柏林(Isaiah Berlin)著、彭淮棟 翻譯,《俄國思想家(Russian Thinker)》,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6月初版。
6.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 王寧 等譯,《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一版。
7.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 翻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台北:南方出版社,1987年。
8.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 翻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ture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年3月二刷。
9.瑪莉‧伊凡絲(Marry Evans)著、廖仁義 翻譯,《郭得曼的文學社會學》(Lucien Goldmann:An Introduction),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3月。
10.洪鎌德,《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台北:揚智文化事業,1997年11年初版二刷。
11.黃瑞祺 主編,《馬學新論: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後馬克思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8年初版。
12.黃瑞祺,《馬學與現代性》,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11月10日初版。
13.喬治‧盧卡奇(George Lukács) 著、陳文昌 翻譯,《寫實主義論》,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10月。
14.喬治‧盧卡奇(George Lukács)著、楊恆達 翻譯,《小說理論》(Die Theorie Des Romans),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15.湯姆遜(Ewa M. Thompson)著、楊德友 翻譯,《理解俄國:俄國文化中的聖愚(Understanding Russia:The Holy Fool in Russian Culture)》,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16.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著 ,《共產黨宣言》,香港:新苗出版社,1998年4月一版。
17.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著、伊海宇 翻譯,《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12月15日初版6刷。
18.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19.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5月。
20.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21.羅鋼、劉象愚 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一刷。
22.呂正惠 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初版。
23.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8月,初版一刷。
24.吳庚,《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5月初版。
25.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7月一版。
26.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7月1日初版二刷。
貳、期刊論文部分--
1.陳寶雲,〈張煒對自己的超越-評《古船》〉,《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5期,頁171-174。
2.朱崇儀,〈性別/生態/環保─從伊希迦黑的他者談起〉,《中外文學》,第26卷第7期,1997年12月,頁6-19。3.郜元寶,〈「意識形態」與「大地」的二元轉化--略說《古船》和《九月寓言》〉,《社會科學》,1994年第7期,頁68-71。
4.高元宏,〈民粹主義的歷史演變〉,《歷史月刊》,1996年3月號,頁47-50。5.葛福慶,〈尋找民族的精魂-讀張煒的《柏慧》、《家族》〉,《淄博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6.郭寶亮,〈流浪情節與還鄉之夢--張煒小說敘境的悖論之一〉,《華北電力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頁92-96。
7.郭艷,〈守望中的自我確認--張煒小說論〉,《當代文壇》,2001年第1期,頁14-20。
8.韓日新,〈在人生旅途艱難掙扎的軌跡--評《九月寓言》中的鄉村女性系列〉,《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頁46-50。
9.賀仲明,〈否定中的潰退與背離:八十年代精神之一種嬗變〉,《文藝爭鳴》,2000年第3期,頁31-38。
10.賈振勇、魏建,〈形而上悲愴與文化保守--從張煒小說看小說作為一種精神形式的價值〉,《理論與創作》,1997年第4期,頁13-19。
11.蘭愛國,〈到民間去--九十年代文學主流〉,《文藝評論》,1995年第5期,頁20-26。
12.李茂民,〈苦難及其救贖:張煒創作中的文化主題〉,《東岳論叢》,1999年第3期,頁128-130。
13.李永建,〈尋找走近張煒的路徑--從《柏慧》的家族觀念看張煒的內心世界〉,《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2期,頁89-93。
14.李志斌,〈論高爾基早期作品中的流浪漢群像〉,《外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頁91-96。
15.林耀福,〈合群抑是索居?論超越主義者的難題〉,《中外文學》,第4卷12期,1976年5月,頁106-128。16.劉宏偉,〈受難的故園情節--張煒長篇小說側評〉,《棗庄師專學報》,1998年第二期。頁19-23。
17.劉明,〈從「古船」到「家族」--張煒的現實主義探索及其意義〉,《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1997年,頁24-27。18.劉聖紅、黃崴,〈輓歌與鄉愁--試論張煒的道德理想〉,《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3期。頁44-47。
19.盧莉茹,〈後殖民與生態:美國早期作家文本中的國族建構和生態破壞〉,《中外文學》,第26卷第7期,1997年12月,頁97-117。20.羅強烈,〈思想的雕像:論《古船》的主題結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2期,頁167-177。
21.摩羅,〈靈魂搏鬥的拋物線--張煒小說的編年史研究〉,《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5期,頁14-25。
22.摩羅,〈張煒:需要第四次騰跳〉,《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1期,頁30-33。
23.南帆,〈歷史與神話--評張煒的長篇小說《九月寓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頁220-224。
24.齊力,〈是差序格局抑或家族主義:談傳統中國社會中身分認同取向〉,《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6期,1990年12月,頁15-19。25.宋炳輝,〈面對苦難的現身說法--論張煒的三部長篇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5期,頁67-72。
26.宋遂良,〈真實的人生,完整的人性-《古船》人物漫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5期,頁160-162。
27.權淑薏,〈十九世紀俄國的民粹主義(populism)運動〉,《歷史月刊》,1996年3月號,頁52-54。28.王輝,〈張煒文學創作觀論〉,《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29.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七期,2000年3月,頁1-45。
30.王春林、賈捷,〈神聖家族--從《家族》看張煒的道德烏托邦理想〉,《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40-44。
31.王德頌,〈迷戀與抗拒下的孤獨的守望--張煒長篇小說創作論〉,《濟寧師專學報》第19卷第1期,1998年2月,頁66-75。
32.王一川,〈王蒙、張煒們的文體革命〉,《文學自由談》,1996年第3期,頁57-63。
33.吳俊,〈原罪的懺悔,人性的迷狂--《古船》人物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5期,頁163-170。
34.吳炫,〈張煒小說的價值取向〉,《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頁60-69。
35.謝有順,〈大地烏托邦的守望者--從《柏慧》看張煒的藝術理想〉,《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5期,頁74-82。
36.葉明華、楊國樞,〈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3期,1997年6月,頁169-218。37.葉穉英,〈民族苦難的反省與超越:析論張煒長篇小說「古船」〉,《中國大陸研究》,第23卷第2期,1990年8月,頁67-83。
38.葉芳,〈張煒小說之人文精神〉,《襄樊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145-51。
39.張妙文,〈張煒《家族》的人文主義悲歌〉,《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13-116。
40.張清華,〈野地神話與家園之夢--論張煒近作中的農業文化策略〉,《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6期,頁157-161。
41.張頤武,〈恐懼與逃避--《柏慧》的「反現代性」辨析〉,《文藝理論》,1995年7月,頁185-186。
42.周海波、王光東,〈守望者的精神禮儀--張煒創作論〉,《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3期,頁102-111。
參、學位論文部分--
1.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2.彭明偉,《韓少功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3.謝靜國,《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肆、其它--
1.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 編,《毛澤東選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二版。
2.屠格涅夫 (Turgenev, Ivan Sergeevich) 撰、劉碩良主編、力岡等譯,《屠格涅夫全集(卷一)》,河北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初版。
3.彭小妍 編,《沈從文小說選(I)、(II)》,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初版。
4.中國現代文學館 編,《臺靜農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一刷。
5.張永健 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參考資料(上)》,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一刷。
6.台北國際藝術村網址:
URL:http://www.tav.tcg.gov.tw/artist-05.asp.htm
伍、英文專著--
1.Davis, Fred. Yearning 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78.
2. Lukács, George. Studies in European Realism:A Sociological survey of the Writings of Balzac,Stendhal,Zola,Tolstoy,Gorki and others. London:Merlin Press,1972.
3.Lukács, George. The Theory of the Novel:A historical-philosophical essay on the forms of great epic literature.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78.
4.Lukács, George. The Historical Novel. Trans. Hannah and Stanley Mitchell. London:Merlin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