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等(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6-0111-S002-11)。
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20期,頁113-146。王美芬、熊召弟(1996)。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景坤(2000)。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天文概念發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慧鈴(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石樹培(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田運虹(2001)。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挫折容忍力與違規行為之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1986)。國校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攻擊性、及看電視習性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期,頁139-156李威辰(2001)。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榮桂(1983)。科學相關態度測驗之因素分析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測驗年刊,30輯,頁143-156。汪履維(1981)。社會變遷中我國少年犯罪問題的演變,及其成因之探討─一項有關文獻的整理與分析。今日教育,39期,頁40-50。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邱維城(1980)。高中化學成就測驗之編制。測驗年刊,27輯,頁67-70。
林生傳(1975)。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研究。
林繼盛(1982)。影響兒童學業之家庭因素。國民小學專題研究。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林淑玲、馬信行(1983)。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機會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6期,19-39頁。林惠雅(1991)。社會的發展。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林榮俊(1997)。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明瑞、魏文南、林敬傑(2000)。國小中高年級資源保育概念標準化評量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學報,14期,97-110。
周昌弘等(1991)。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主辦,頁245-250。
吳元良(1996)。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岡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洪久賢(2001)。九年一貫課程兩性教育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4卷4期,頁21-38。洪志生(1981)。我國國民中學學生科學能力分析。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3輯,頁246-261。
徐浦玲(1986)。台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級、學業成績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參與情形。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卷,頁351-379。許榮富(1990)。從科學知識結構觀點探討物理教學。中等教育,四十一卷,第4期,頁4-12。
陳英豪、林文正、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適應適應極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期,頁5-14。
陳冠貝(1998)。重要他人期望對國小資優學生學習影響之期望。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淮璋(2002)。國小學童對水溶液概念的認知與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章順慧(2001)。性別角色與國中學生生活科技學習興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秀錦(1989)。國中新生自然科學能力測驗編制之研究。台灣教育學院特教所碩士論文。曾文鑑(2001)。國小學生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湯清二(1987)。國中學生生物科學習因素與其科學態度和學習成就之關係。教育學院學報,12期,頁451-471。湯清二(1993)。我國學生生物細胞概念發展研究─迷思概念之晤談與概念圖一。彰師學報,4期,頁141∼170。
湯偉君, 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第223期。黃湃翔(2001)。概念改變教學模式。中等教育,52卷,第1期,頁164-172。
張春興、林清山(198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川木(198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科學教育月刊,185期,頁21-23。張川木(1999)。大一、高三學生力學錯誤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凱綸(2002)。國小學童對「水的三態變化」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龍立(1986)。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相關經驗之調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台灣研究學刊,28卷1期,頁7-28。
楊龍立(1990)。中小學生在科學成就及對科學的態度中性別差異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龍立(1996)。國中學生性別因素、科學能力自我概念、三種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期,頁159-182。廖明昆、柯堅治(1990)。國民小學五年級提早入學兒童學習適應與數學科成就表現及其錯誤題型分析之研究。台中縣:台中縣政府。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鼎茂(2001)。教育研究法評量。台北: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4)。國民小學自然科新課程概說。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鄭湧涇(1988)。概念學習研究對科學教學與師資培育的啟示。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32。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教務處教育學程中心。
鄭育青(1998)。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學教室的觀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博士論文。盧欽銘(1979)。高中生物科成就測驗的編制。測驗年刊,26輯,頁86-89。
鍾仁琴(1994)。國小實習教師專業信念發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季宏(1973)。智力、學習習慣、成就動機及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青龍 (1996)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80期,頁23∼28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
量表的發展。吳齊殷譯(1999)台北市:弘智文化。DeVellis, R. F(1991)。
蘇育任(1999)。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對教師疏離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文獻
Ausubel, D. P. (1968).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AAS(1989).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Project 2061.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Washington, D.C.
Bruner,J.S.(1961)The cogivitive consequences of early sensory deprivation.In P.Soloman(ED.),Sensory deprivation.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G.(1983).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Random House.
Dick, W., & Carey, L.(1990).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3r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DuBois, D. L., Felner, Brand, Adan, & Evans(1992). A prospective study of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adaptation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 69(3), 542-557.
Felner, R. D., Brand, S., Dubois, D. L.,Adan, A. M., Mulhalll, P.F.& Evans,E.G.(1995).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proximal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and sociomotion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investigation of a mediated effects model. Child-development.66(3),774-792.
Harrison, A. G. , Grayson, D. J. & Treagust, D. F. (1999). Investigating a grade 11 student’s evolving conceptions of heat and temperatu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6, 1, 55-87.
Hewson, P.W.(1996) :Teaching for conceptual change.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Hollingshead, A.M.(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Merrill.
Hurlock, E. B. (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Y: McGraw-Hill.
Keeves, J.(ed) (1992). The IEA Study of science III Changes in science education and achienement: 1970 to 1984.Pergamon Press.
Lawson, A. E.(1986).Integrating Research on Misconception, Reasoning Patterns and Three Types of Learning Cycl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78567
Lawson, A. E.& Renner, J. W. (1975): Piagetian Theory and Biology Teaching.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37(6), pp336-343.
Leacock,E.(1969).Teacher and Leaning in city school.New York:Basic Books.
Lueptow, L. B.(1984). Adolescent sex roles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ovak,J.D. & Gowin, D.B.(1984)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Markle,S.M.&Tiemann,P.W.(1970).Really understanding concepts.In pursuit of he Jabberwocky.
Postlethwaite, T. N., & Wiley, D. E.(ed) (1992). The IEA study of science II: science achienement in Twenty-Three countr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Pella,M.O.(1996).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The Science Teacher,33(1),31-34
Powell,D.R(1990).Parents as the child’s first teacher: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ERIC No.ED 325231)
Rosenthal,M.,& Jacobson,L(1968).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e.
Reif, F. (1987). Instructional Design, Coghition,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to the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4), pp309-342.
Rumelhart, D. E., Norman, D. A., & LNR Research Gorup(1975). Explorations in Cognition. San Francisco: Freeman..
Schaffer, K. F.(1980). Sex Role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Reading, Mass:Adison-Wesley.
Weinstein,R.S.& Middlestad,S.E.(1979).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cher interactions with male high and low achiever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1,421-431.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age,MA: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