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說、戲曲原著
李汝珍:《鏡花緣》 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89年。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吳敬梓:《儒林外史》 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90年。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曹雪芹:《紅樓夢》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曾樸:《孽海花》 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2月。
曾樸:《魯男子‧孽海花》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曾樸:《孽海花》 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98年。
湯顯祖:《牡丹亭》 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90年。
錢彩:《說岳全傳》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二、史料書籍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全性堯:《清代筆禍錄》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公司,1989年。
林明德、黃福慶合譯、小野川秀著:《晚清政治思想研究》 臺北:時報文學出版公司,1985年。
胡禮忠、戴鞍鋼:《晚清史》 香港九龍:中華書局,2000年。
班固:《漢書》 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徐復觀:《知識份子與中國》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徐珂:《清稗類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張灝等著、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張玉法:《中國近代史》 臺北:台灣東華書局,1996年。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 臺北縣:國史館,1986年。
陳東年:《中國婦女生活史》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畢誠、程方平:《中國教育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焦潤明、蘇曉軒:《晚清生活掠影》 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年。
劉煦:《舊唐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歐陽修、宋祁同:《新唐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三、文學史料
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祖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49─1979(小說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3年。
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錢杏(阿英):《晚清小說史》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1996年。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 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47-1916)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 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 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魯迅:《魯迅文學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 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 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魏紹昌:《孽海花資料》(增訂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顧俊:《中國古代小說史十五講》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四、文學理論與小說技巧
王祖獻:《孽海花論稿》 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王克儉:《小說創作隱性邏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 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學編輯室編:《小說文體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西諦:《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李喬:《小說入門》 臺北:時報文學出版公司,1986年。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錫:《閒話孽海花》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 臺北:開明書局,1988年。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胡適:《三百年中的女作家》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胡亞敏:《敘事學》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時萌:《曾樸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時萌:《晚清小說 》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袁健、鄭榮:《晚清小說研究概說》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涂公遂:《文學概論》 臺北:五洲出版社,1998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 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張志公:《語法與修辭》 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 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趙滋蕃:《文學與美學》 臺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 臺北縣:漢威出版社,1988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蔣瑞藻:《小說枝談》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歐陽健:《曾樸與孽海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簡政珍編:《文學理論》 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1993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譚達先:《中國評書(評話)研究》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五、辭典工具書
林二松:《寫作藝術技巧辭典》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馬君驊 等五人編:《漢語典故辭典》 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8年。
劉運宇:《中國俗語大典》 臺北:星光出版社,1986年。
六、博碩士論文
王華昌:《晚清小說與晚清政治運動》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成宜濟:《孽海花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之研究》 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柯敏菁:《科舉在清代小說的運用》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陳玉幸:《金松岑文學研究》 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陳秀容:《晚清中長篇小說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 私立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戚心怡:《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 私立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七、單篇論文
王樹槐:〈康有為對女性及婚姻的態度〉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頁27─49,1994年6月。方曉紅:〈關於胡適論孽海花之結構的批評〉 《武漢通俗文學評論》,頁53─56,1998年3月。
林明德:〈梁啟超與晚清小說運動〉 《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20期,頁57─94,1991年6月。
杜若:〈孽海花──我國舊小說〉 《台肥月刊》,第11卷第9期,頁20─21,1970年9月。
吳德鐸:〈一部值得一讀的歷史小說──讀孽海花〉 《讀書》,1981年第2期,頁48─54,1981年2月。
李慶信:〈從說書人敘事到敘述人敘述的轉化──論《紅樓夢》對傳統敘述方式的突破〉 《紅樓夢學刊》,1992年第2輯。
車琳:〈曾樸:中法文學交流的先行者〉 《外國文學》,頁62─66 ,1998年3月。
肖露:〈論孽海花的語言特色〉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頁49─52,1999年4月。
周伯乃:〈論小說中的人物刻畫〉 《文壇》,第325期。
尚慧萍:〈孽海花“譴責小說”之異見〉 《陰山學刊》(社科版),1998年第1期,頁15─20,1998年1月。
夏東元:〈洋務運動尾聲論〉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頁34─41,1992年3月。
夏曉鳴:〈歐風東漸中的曾樸與吳人〉 《江漢論壇》,1994年第4期,頁29─31.50,1994年11月。
時萌:〈曾樸探索新文學之路〉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1996年2月。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分子的約束〉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頁51─64,1994年6月。陳萬雄:〈從近代思想史看孽海花的意義〉 《新亞歷史系刊》,第2期,頁75─86,1972年9月。
陳寶富:〈淺論孽海花及其價值〉 《東南學報》,第2期,頁73─85,1976年12月。陳彪︰〈西學的輸入與中國近代先進知識份子的政治覺醒〉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頁82─88.95,1985年10月。
陳鴻飛:〈倫理判斷與政治判斷的融合與傾斜──論曾樸小說孽海花的審美方式〉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頁15─22,1994年2月。
陳子平:〈孽海花:在歷史與小說之間〉 《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 2期,頁68─73 ,1994年4月。
陳穎:〈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小說綜論〉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頁188─195。
黃江平:〈論孽海花對晚清知識分子形象的描寫〉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7年第2期,頁183─192,1997年4月。
黃錦珠:〈孽海花兩種版本的女性形象異變──以傅彩雲為中心〉《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10卷第1期,頁83─107,1999年12月。
曾垂超:〈孽海花之「孽海」與「花」新解〉 《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頁55─60頁,2001年3月。
廖正:〈從歷史背景看孽海花的思想傾向〉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4期,頁39─42.58,1997年9月。
葉經柱:〈曾樸與孽海花〉 《國文天地》,第14卷第8期,頁60─70,1999年1月。裴效維:〈三十年舊事,寫來都是血痕──讀孽海花〉 《文史知識》,1986年 9期,頁23─29,1986年9月。
熊璽:〈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 《淡江學報》,第4期。錢林森:〈新舊文學交替時代的一道大橋樑──曾樸與法國文學〉《中國文化研究》,第16期,頁103─109,1997年7月
簡茂森:〈「孽海」之「花」為何而開──評小說孽海花的思想傾向〉 《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頁26─33,1979年5月。
羅家倫:〈重印孽海花新序〉 《中央日報》,第6版,1957年6月16日。
蘇雪林:〈重讀曾著孽海花〉 《文壇》,第225期,頁107─129,197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