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237.20.246) 您好!臺灣時間:2021/04/17 15:4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李映瑾
論文名稱:
《全唐詩》宮廷婦女形象研究
指導教授:
蔡榮婷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全唐詩
、
宮廷婦女
、
形象
相關次數:
被引用:
7
點閱:819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3
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即在企圖統攝出《全唐詩》中宮廷婦女詩歌 所表現出的文學形象。希冀經由剖析唐代宮廷女性詩歌,對於唐代的宮廷婦女的形象與遭遇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瞭解,而對於當時的社會概況、社會問題與唐代詩學發展,也能有更多的探究及認識。
至於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方面是以《全唐詩》中描寫宮廷女性的詩作,做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部分詩作的作者為宮廷婦女,但若其詩作主題不是描繪宮廷婦女方面,則不列入本文的蒐羅範圍。本文論述的宮廷女性共可分為皇后、妃嬪、公主與宮人四個階層。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在:藉由《全唐詩》宮廷婦女詩歌的內容與表現方法,呈現唐代詩人筆下的宮廷女性形象,揭明文人寫作宮廷婦女詩歌的觀察點、出發點、創作動機與含藏意義,再藉由這些不同的層面,導出唐代宮廷婦女詩歌中所飽涵的時代意義。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創作理論與意象研究為主。首先分析《全唐詩》宮廷婦女詩歌的內容與表現方法,統計整理唐詩中宮廷婦女的形象與意象的象徵意義,此時以意象學解釋唐代宮廷婦女形象與意象的相互關係。續以文學史、創作理論與詮釋學,探討唐代的詩風流變對於詩人創作宮廷婦女形象的影響,與詩人寫作宮廷婦女詩歌背後的動機與含意。最後再釐清男性文人塑造宮廷婦女角色的性別意識投射,並對應至唐代社會的兩性概況與社會背景,故此時運用性別研究,藉以理解唐代宮廷婦女詩歌作者創作時的寫作立場與詩歌中的象徵意義。
從以上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歷程,可以得到一個唐代詩人筆下的宮廷婦女形象,這個形象富涵著唐代文學意義與時代意義。文學意義方面,可以導出一個唐代詩風與詩人描寫宮廷婦女手法轉變的現象,從這個現象可以呈現出,唐詩詩風變異的流動脈絡與對五代詩的影響披染。至於時代意義方面,則可以導出唐代詩人在國家與社會背景的變動之下,將手中的宮廷女形象作了什麼樣不同的雕塑,這些不同的雕塑形象,又象徵了詩人心中對於宮廷婦女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部分,是以宮廷婦女的階層作為區分,試圖以宮廷婦女的階層,來觀察不同身份的宮廷婦女,在宮廷中的生活是否有所差別?而唐代詩人對不同的宮廷婦女,是否又有不同的看法或要求?這都是在這四章中所要論述的重點。因此從第二章至第五章的部分,分別是皇后、妃嬪、公主與宮人四個宮廷婦女的階層,在這四章中,分別研究出現在《全唐詩》中的各個階層的宮廷婦女詩作、宮廷婦女自作之詩、詩人創造宮廷婦女意象的表現方法、宮廷婦女意象的象徵意義四個部分。各章中以時代作為分隔,並以詩作內容區分出:漢代以前、漢代、魏晉南北朝、唐代與五代,這五個時間區隔。由朝代的轉換所造成的社會或政治的背景差異,再來細細觀察不同時代中的宮廷婦女,是否有不同的生活境遇或現象。
第六章〈全唐詩宮廷婦女所衍生的相關意象〉則是藉由《全唐詩》宮廷婦女詩歌中所出現的一些特定的物品、音樂、季節、建築物等等的意象,來推衍或牽繫出它們與宮廷婦女之間的相關性,這些相關是在唐詩中獨有的?抑或是歷史史蹟上原本就附有的?都是在這章中所要加以探討的議題。第七章〈全唐詩宮廷婦女的意象形成及演變〉則是將《全唐詩》中的宮廷婦女的形象演變作一界說,主要由唐詩四期的演變作為論述的主要支架,藉由唐詩四期的政治與文學的變遷,來探討《全唐詩》中的宮廷婦女形象,在有唐一代中的變化為何?並且由詩人創作的角度出發,企圖發覺詩人在創造宮廷婦女形象時,是單純為宮廷婦女發聲?或者是隱含其他的香草美人之思在其中?這些詩人創作的背景意識,便成為此章的論述重點。第八章的〈結論〉則總結全文,將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問題作一說明與解釋,闡述研究成果並釐清與斟酌未來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對象-----------------------------------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4
第三節 文獻檢討與章節安排-----------------------------------4
第二章 《全唐詩》的皇后形象、表現方法與象徵意義-------------9
第一節 唐代以前的皇后形象----------------------------------10
一、 漢代以前的皇后----------------------------------------10
(一)秦皇太后---------------------------------------------10
二、 漢代的皇后--------------------------------------------11
(一)漢高祖呂后-------------------------------------------11
(二)漢文帝竇皇后-----------------------------------------14
(三)漢武帝陳皇后-----------------------------------------14
(四)四漢宣帝許皇后---------------------------------------19
(五)漢成帝趙皇后-----------------------------------------20
(六)東漢顯宗馬皇后---------------------------------------20
(七)孫堅后-----------------------------------------------22
第二節 唐代的皇后形象--------------------------------------23
一、隋代的皇后---------------------------------------------23
(一)隋煬帝蕭后-------------------------------------------23
二、唐代的皇后---------------------------------------------24
(一)太宗文德皇后-----------------------------------------24
(二)高宗則天皇后-----------------------------------------25
(三)睿宗昭成皇后-----------------------------------------28
(四)代宗貞懿皇后-----------------------------------------28
(五)德宗昭德皇后-----------------------------------------30
三、 五代十國的皇后----------------------------------------30
(一)周后-------------------------------------------------30
第三節 詩人塑造皇后形象的表現方法及其象徵意義--------------32
第三章 《全唐詩》的妃嬪形象、表現方法與象徵意義------------36
第一節 唐代以前的妃嬪形象----------------------------------37
一、 漢代以前的妃嬪----------------------------------------37
(一)湘妃-------------------------------------------------37
(二)西施-------------------------------------------------42
(三)息夫人-----------------------------------------------51
(四)褒姒-------------------------------------------------53
(五)南威-------------------------------------------------54
(六)樊姬-------------------------------------------------55
(七)鄭袖-------------------------------------------------57
(八)妲己-------------------------------------------------58
(九)盛姬-------------------------------------------------59
(十)鄭妲-------------------------------------------------59
(十一)驪姬-----------------------------------------------60
(十二)魏姝-----------------------------------------------61
(十三)衛夫人---------------------------------------------61
(十四)虞姬-----------------------------------------------61
二、 漢代的妃嬪--------------------------------------------62
(一)班婕妤-----------------------------------------------63
(二)王昭君-----------------------------------------------67
(三)趙飛燕-----------------------------------------------72
(四)李夫人-----------------------------------------------73
(五)馮昭儀-----------------------------------------------75
(六)戚夫人-----------------------------------------------77
(七)衛子夫-----------------------------------------------79
(八)尹婕妤、邢夫人---------------------------------------80
(九)班昭-------------------------------------------------81
(十)薄姬-------------------------------------------------81
三、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的妃嬪--------------------------------82
(一)甄妃-------------------------------------------------83
(二)張麗華-----------------------------------------------85
(三)潘妃-------------------------------------------------87
(四)徐妃-------------------------------------------------89
(五)馮妃-------------------------------------------------89
(六)鄭櫻桃-----------------------------------------------90
(七)孔貴嬪-----------------------------------------------92
第二節 唐代的妃嬪形象--------------------------------------92
一、楊貴妃-------------------------------------------------93
二、梅妃---------------------------------------------------98
三、孟才人-------------------------------------------------99
第三節 詩人塑造妃嬪形象的表現方法及其象徵意義-------------100
第四章 《全唐詩》的公主形象、表現方法與象徵意義-----------104
第一節 漢代以前的公主形象---------------------------------105
一、漢代以前的公主----------------------------------------105
(一)秦穆公之女弄玉--------------------------------------105
(二)鄭穆公之女夏姬--------------------------------------105
二、 漢代的公主-------------------------------------------106
(一)漢高祖魯元公主--------------------------------------106
(二)漢景帝平陽公主--------------------------------------107
三、 魏晉南北朝的公主-------------------------------------107
(一)南朝宋武帝壽陽公主----------------------------------107
第二節 唐代的公主形象-------------------------------------108
一、著名公主----------------------------------------------108
(一)安樂公主--------------------------------------------108
(二)太平公主--------------------------------------------110
(三)金城公主--------------------------------------------112
(四)長寧公主--------------------------------------------116
(五)玉真公主--------------------------------------------117
(六)太和公主--------------------------------------------119
二、一般公主----------------------------------------------121
(一)寂寞平陽宅,月冷洞房深---輓歌詞類-------------------121
(二)寂寞空餘歌舞地---敘詠亭台建築類---------------------121
(三)今宵織女嫁牽牛---公主出嫁類-------------------------122
(1)出嫁和番---------------------------------------------123
(2)一般出嫁---------------------------------------------125
第三節 詩人塑造公主形象的表現方法-------------------------127
第四節 公主形象的象徵意義---------------------------------127
一、公主嫁娶行為------------------------------------------128
二、公主奢華生活------------------------------------------129
三、公主日常休閒------------------------------------------129
四、和番公主之苦------------------------------------------131
五、批評和親----------------------------------------------132
第五章 《全唐詩》的宮人形象、表現方法與象徵意義-----------134
第一節 唐代以前的宮人-------------------------------------134
一、 表現方法-----------------------------------------135
(一)敘寫宮女外表與姿態----------------------------------135
(二)詠史與懷古題材的運用--------------------------------136
二、象徵意義----------------------------------------------142
(一)側寫君王性格----------------------------------------142
(二)為宮人悲嘆------------------------------------------143
第二節 唐代的宮人-----------------------------------------144
一、宮官--------------------------------------------------144
二、宮人--------------------------------------------------147
(一)一般宮人--------------------------------------------147
(二)守陵宮人--------------------------------------------151
(三)入道宮人--------------------------------------------153
三、宮妓--------------------------------------------------155
四、五代十國的宮人----------------------------------------157
第三節 詩人塑造宮人形象的表現方法-------------------------158
第四節 宮人形象的象徵意義---------------------------------158
一、退宮人---宮人老退問題---------------------------------159
二、放宮人---宮人裁減問題---------------------------------161
三、宮人斜---宮人死亡問題---------------------------------162
四、宮人詩---宮人自述之作---------------------------------165
(一)武后宮人--------------------------------------------165
(二)上官昭容--------------------------------------------166
(三)開元宮人--------------------------------------------168
(四)天寶宮人--------------------------------------------169
(五)尚宮宋氏若昭----------------------------------------170
(六)尚宮宋氏若憲----------------------------------------171
(七)德宗宮人--------------------------------------------171
(八)宣宗宮人--------------------------------------------172
(九)僖宗宮人--------------------------------------------173
(十)後蜀王衍宮人李玉蕭----------------------------------173
第六章 《全唐詩》宮廷婦女詩作所衍生的相關意象-------------175
第一節 建築或地點---------------------------------------175
一、唐代以前----------------------------------------------175
(一)館娃宮----------------------------------------------176
(二)銅雀台----------------------------------------------177
(三)長門宮----------------------------------------------177
(四)昭陽殿----------------------------------------------178
(五)長信宮----------------------------------------------179
(六)景陽宮----------------------------------------------179
二、唐代--------------------------------------------------180
(一)華清宮----------------------------------------------180
(二)馬嵬------------------------------------------------180
(三)上陽宮----------------------------------------------181
第二節 植物-----------------------------------------------182
一、湘竹--------------------------------------------------182
二、荔枝--------------------------------------------------182
三、白牡丹------------------------------------------------183
四、殘牡丹------------------------------------------------183
五、紅牡丹------------------------------------------------184
六、牡丹--------------------------------------------------184
七、蓮花--------------------------------------------------185
八、白蓮--------------------------------------------------185
九、薔薇--------------------------------------------------186
十、紅薔薇------------------------------------------------186
十一、李花------------------------------------------------187
十二、山石榴----------------------------------------------187
十三、芍藥------------------------------------------------187
十四、苔--------------------------------------------------188
第三節 物品-----------------------------------------------188
一、團扇--------------------------------------------------187
二、宮鐘與宮漏--------------------------------------------189
三、襪----------------------------------------------------190
四、香囊--------------------------------------------------190
第四節 音樂-----------------------------------------------191
一、唐代以前----------------------------------------------191
(一)湘靈鼓瑟--------------------------------------------191
(二)昭君琵琶--------------------------------------------192
(三)玉樹後庭花------------------------------------------192
二、唐代--------------------------------------------------193
(一)霓裳羽衣曲------------------------------------------193
(二)清平調----------------------------------------------194
(三)何滿子----------------------------------------------195
第五節 季節-----------------------------------------------195
一、春季--------------------------------------------------196
二、秋季--------------------------------------------------196
第七章 《全唐詩》宮廷婦女形象的演變-----------------------199
第一節 初唐---公主形象與后妃形象鮮明化------------------199
第二節 盛唐---妃嬪形象的特出----------------------------201
第三節 中唐---宮人詩作的高潮與和番公主的出現------------203
第四節 晚唐---宮廷婦女形象意象化------------------------205
第八章 結論-----------------------------------------------209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一)古典文獻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等人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巿:洪氏出版社,1986年9月。
(漢)班固著:《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6月。
(漢)東方朔:《神異經》,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晉)干寶著:《搜神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6月。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0月。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6月。
(宋)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4月5版。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6月。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
(明)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
(清)陸昶著:《歷朝名媛詩詞》,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清乾隆癸巳(二十八年)吳門陸氏紅樹樓刊本攝製。
(清)華沅校注、吳旭民標點:《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清)董誥等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93年11月。
(清)清聖祖禦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
《國語》,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年12月。
《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4年6月。
(二)近人論著
一、文學類
喬象鍾、陳鐵民:《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二刷。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瞿蛻園等著:《李白集校注》,臺北:仁書局,1981年3月。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二刷。
陳尚君著:《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刷。
葛曉音著:《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二、婦女議題類
朱子彥:《後妃制度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1月第1版。
吳以寧、顧吉辰著:《中國後妃制度研究---唐宋卷》,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段塔麗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張妙清等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張明葉:《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簡史》,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張雁、張宏生:《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
廖美雲:《唐伎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
劉永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
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
鮑家麟:《中國婦女研究史論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
二、學位論文
王雅資:《唐代閨闈詩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年。
朱美蓮:《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吳世如:《唐宋詩歌中的楊貴妃形象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吳秋慧:《唐詩中夫婦情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李君琳:《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怡芬:《唐代詠玄宗楊妃詩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李淑媛:《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文化大學文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鎮如:《唐詩中的兩性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周次吉:《唐碑誌所見女子身分與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
林雪鈴:《唐詩中的女冠》,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林凱欣:《唐代命婦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馬美娟:《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寄託」》,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張慧娟:《唐代女詩人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77年。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陳美專:《武則天的女性形象---以史傳記載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桂雲:《楊貴妃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陳瑞芬:《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黃美玉:《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楊姍霈:《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熊嘉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謝淑如:《全唐詩唐代婦女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論文
王波:〈唐代的公主〉,歷史月刊 : 117 ,1997年10月,頁35-39。
王美秀:〈論「烏孫公主歌」的文化意涵〉,漢學論壇 : 1,2002年6月,頁1-12。
王雅資:〈唐代宮廷女詩人初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8年7月,卷3,頁108-124。
王壽南〈唐代公主之婚姻〉,收入《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中國社會史研討會》上,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982年。
安作璋:〈秦漢時期的公主〉,歷史月刊 : 117,1997年10月,頁28-34。
吳奕寬:〈論白居易婦女詩的社會意義〉,《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
吳韋璉:〈杜甫婦女詩內涵分類〉,壢城商報 : 9 ,2001年5月,頁15-48。
吳晶:〈論唐詩對李楊愛情及楊貴妃形象的評價〉,《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05。
李孟君:〈唐代詠女性詩所反映的婦女現實生活---以後妃、宮人、姬妾、娼妓為例〉,《建國學報》,1998年6月,卷17,頁15-31。
李法惠:〈花蕊夫人宮詞的獨特價值〉,《南都學壇》,1998年:01。
李靜怡:〈唐代詠王昭君詩之流變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 : 5,2003年5月,頁37-58。
杜津華:〈從”宮怨”題材透視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生命型態〉,《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02。
洪素香:〈唐代宮女入宮原因及其工作與生活探析--以「全唐詩」為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 28,1998年12月,頁579-605。
洪淑玲:〈交換女人--昭君故事的敘事、修辭與性別政治〉,國文學報 : 34,2003年12月,頁177-200。
晏筱梅:〈唐詩中所反映的唐代婦女〉,《浙江學刊》,1998年:02。
耿振華:〈文成公主和親性質與唐蕃關係的再探討--兼論唐太宗與吐蕃和親政策的政治背景〉,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 25,1994年6月,頁297-316。
許東海:〈白詩與香草美人---白居易花木、女性諷諭詩中的楚「騷」身影與新變風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四期,2001年12月,頁97-142。
高峰:〈春蓮秋扇隱昭陽---王昌齡婦女詩評析〉,《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2。
張玉文:〈淺論王維詩中的人物形象〉,《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
張浩:〈試論白居易婦女詩的思想意義〉,《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2。
張偉萍:〈上陽宮女悲劇性及社會意識---試析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延安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3。
梅紅、周嘯天:〈宮詞和宮怨之辨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總23卷第三期,2002年3月。
畢士奎:〈傾注血淚寫宮怨---王昌齡宮怨詩簡論〉,《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
郭祝崧:〈滿堤紅絕立春風---花蕊夫人詩詠前蜀宮女生活〉,《文史雜志》,1996年:04。
陶瑞芝:〈論杜甫眼中的武則天〉,《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03。
黃依林:〈論唐人宮怨詩的意象構造〉,《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
黃依林:〈論唐代宮怨詩〉,《廣西社會科學》,1998年:02。
廖美雲:〈白居易婦女詩析論〉,台中商專學報 : 27,1995年6月,頁129-150。
劉洁:〈論唐代宮怨詩與閨怨詩的幽怨美〉,西北師大學報,第38卷第五期,2001年9月。
劉滌凡:〈唐代詠昭君詩的研究--兼論唐宋詩氣象〉,大陸雜誌92:3,1996年3月,頁30-37。
鄭華達:〈「敬順」與「悔嫁」---唐代閨怨詩的社會意識〉,大陸雜誌,第97卷第四期。
鍾東:〈唐代文學中的楊玉環形象〉,《廣州師院學報》,1997年:08。
簡恩定:〈唐人詩中的唐玄宗與楊貴妃事跡〉,空大人文學報 : 6,1997年5月,頁1-15。
顧愛霞及高峰:〈唐代宮怨詩新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2.
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3.
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
4.
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
5.
唐代閨怨詩研究
6.
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
7.
唐碑誌所見女子身分與生活之研究
8.
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
9.
唐詩中的女冠
10.
唐代女詩人研究
11.
唐代閨闈詩歌研究
12.
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
13.
全唐詩唐代婦女研究
14.
宋代唐詩學
15.
唐代命婦研究
1.
溫明正:《教室電腦教學環境的應用》,p.8-14,資訊與教育雜誌77期,民89年。
2.
安作璋:〈秦漢時期的公主〉,歷史月刊 : 117,1997年10月,頁28-34。
3.
王雅資:〈唐代宮廷女詩人初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8年7月,卷3,頁108-124。
4.
王美秀:〈論「烏孫公主歌」的文化意涵〉,漢學論壇 : 1,2002年6月,頁1-12。
5.
王波:〈唐代的公主〉,歷史月刊 : 117 ,1997年10月,頁35-39。
6.
郭有遹:《創造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問題》,p.10-22,創造思考教育,民78年。
7.
李孟君:〈唐代詠女性詩所反映的婦女現實生活---以後妃、宮人、姬妾、娼妓為例〉,《建國學報》,1998年6月,卷17,頁15-31。
8.
李靜怡:〈唐代詠王昭君詩之流變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 : 5,2003年5月,頁37-58。
9.
洪素香:〈唐代宮女入宮原因及其工作與生活探析--以「全唐詩」為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 28,1998年12月,頁579-605。
10.
耿振華:〈文成公主和親性質與唐蕃關係的再探討--兼論唐太宗與吐蕃和親政策的政治背景〉,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 25,1994年6月,頁297-316。
11.
許東海:〈白詩與香草美人---白居易花木、女性諷諭詩中的楚「騷」身影與新變風貌〉,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四期,2001年12月,頁97-142。
12.
劉滌凡:〈唐代詠昭君詩的研究--兼論唐宋詩氣象〉,大陸雜誌92:3,1996年3月,頁30-37。
13.
鄭華達:〈「敬順」與「悔嫁」---唐代閨怨詩的社會意識〉,大陸雜誌,第97卷第四期。
14.
簡恩定:〈唐人詩中的唐玄宗與楊貴妃事跡〉,空大人文學報 : 6,1997年5月,頁1-15。
1.
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
全唐詩唐代婦女研究
3.
從《全唐詩》看唐代婦女服飾
4.
唐代閨闈詩歌研究
5.
唐代婦女閨怨詩研究
6.
唐代命婦研究
7.
唐詩婦女頭面妝飾研究
8.
唐詩中的婦女詩人詩歌研究
9.
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
10.
唐詩中的女冠
11.
唐代閨怨詩研究
12.
唐代小說中婦女之社會地位研究
13.
唐代女詩人研究
14.
唐詩中的兩性意象研究
15.
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