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文秀(1986),「適配論在高中同儕團體輔導之應用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振寰、瞿海源(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慧君 (1994),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王靜惠(1999),「我國學校社會工作實施之探討」,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浤源 (2001),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經明(1989),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
呂勝瑛(1989),團體的過程與實際,台北:五南。
呂勝瑛譯(1987),增進自我概念,台北:遠流。
呂寶靜 (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江淑卿(1989),「自我教導訓練的不同策略對衝動型兒童之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長珠(1982),有效的諮商員,台北:五南。
何家齊(1998),大學生的樂觀傾向、壓力因應方式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麗儀(1990),「生涯試探計劃對國中三年級男生職業自我概念、生涯成熟、生涯決定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沛良(1988),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巨流。
李增祿 (2002),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邱皓政 (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宋湘玲、林幸台(1989),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
沈瓊桃、詹宜璋、古雲文等譯 (2002),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學富。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1987),散播愛的種子─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1990),輔導原理,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洪有義(1987),心理衛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武典、洪有義(2003),團體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宗賢、黃淑英譯(1985),行為治療,台北:大洋出版社。
吳芝儀(2000),少年犯罪防治─少年團體工作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吳秀碧(1987),生計諮商團體教師手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叢書。
吳秀碧(1994),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復文。
林 佾 (2000),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台北:保成出版社。
林振春(1984),團體領導者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清山(197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勝義 (200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
林萬億 (2002),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五南。
林萬億、徐震, (1993),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林義雄(200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
周文欽(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文賢 (1996),碩士論文撰寫方法,台北:華泰。
金樹人(1989),發展生涯與輔導,台北:天馬出版社。
洪有義(1983),價值澄清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幸妙(1996),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期刊,29,91-102。
孫碧霞、劉曉春、邱方晞、曾華源等譯(2000),社會團體工作。
台北:洪葉。
胡秉正(1967),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之修訂及對大學生行為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5,55-156。胡夢鯨等譯 (1987),社會工作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郭國禎 (1984),「會心團體經驗對人格適應之影響研究」,輔導月刊,21,1。陳如山 (1995),生涯規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李綢(1996),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之編製研究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李綢、林蔚芳、王淑敏(1997),青年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姿芳(1995),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子女之學業成就、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 玥 (2003),社會工作,台北: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陳 威 (2003),社會工作,台北:保成出版社。
高雄生命線(1985),會心團體訓練手冊,高雄市生命線協會。
徐震、李明政(2002),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
許明松(1997),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救國團張老師(1987),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許臨高、莫黎黎譯(2003),團體工作實務。台北:雙葉。
曾華源(1985),團體技巧,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程玲玲(1989),大學生的困擾及主觀之決、歸因方式、因應策略與心理求助。法商學報,23,275-321。黃惠惠(1983),助人歷程與術,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萬育維 (2001),社會工作概論,台北:雙葉。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2000),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雙葉。
張宏哲、林哲立譯(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
張庭(2002),社會工作。台中:志光出版社。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江(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楊國樞(1986),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極東(1985),政大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52,15-58。
曾淑貞、呂尚芝(1995),台南師院大一新生生活適應問題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6,77-101。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集刊,28,1-90。
劉焜輝(1985),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出版社。
盧台華、王秀如、莊麗貞編撰(1988),最新國中輔導活動單元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簡茂發(198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簡春安、鄒平儀合著(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謝廣全(1984),最新實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高雄:復文。
謝麗紅(2002),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台北:五南。
西文部份 (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Adams, H. E.(1972).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Archer, J., & Lamnin, A. (1986). An 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 and academic stressor on college campu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27, 210-214.
Arkoff, A. (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ker, R. W., & Siryk, B. (1984).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179-189.
Beard, S.S., Elmore, R. T., & Lange, S. (1982). Assessment of student need: Areas of stress in the campus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 23, 348-350.
Bruno, F.J.(1977)Human adjust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Seven pathway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alhoun, J.F. & Acocella, J.S.(1978/1990)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relationships(3r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Inc.
Chickering, A.W.(1969).Education and identity. N.Y.Jossey-Bass Inc.
Chiu, C.Y. Hong,Y.Y. & Dweck, C.S.(1994)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A general framework and preliminary steps. In Sternber R.J.(ed.)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pp.104-134).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old, D.G., William, T., & Margaret, L.M.(1982)An extension of marcia identity status interview into the interpersonal domain.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 (1), 152-168.
Josselson, R.(1982)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identity status in woman as viewed through early memorie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1 (4),118-124.
Kaplan, P.S. & Stein, J.(1984)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Inc.
Katkovvsky, W. & Gorlow, L.(1976)The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azarus, R.S.(1969/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New York: McGram-Hill.
Mallinckrodt, B.(1992)Childhood emotional bonds with parents,development of adult social competencies and availability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9, 453-461.
Rubin and Babbie, (1997)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cheier, M.F., & Carver, C. S. (1988). A model of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Translating intention into action. In L. 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terberg, R.J.(1994)Mind in context: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s on human intellig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