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1999)。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檢索日期92年9月30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ch9/f9a-12.html
內政部(2003a)。外籍配偶人數統計,內政部統計週報九十二年第六週。檢索日期92年8月8日。取自:http:// www.moi.gov.tw/w3/stst/home.asp
內政部(2003b)。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內政部戶政司。檢索日期92年10月7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
內政部(2003c)。提供外籍及大陸配偶人身安全保護措施資料。檢索日期93年5月20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
內政部(2003d)。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示範計畫,內政部戶政司。檢索日期92年10月7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
內政部(2003e)。臺閩地區最近五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內政部戶政司。檢索日期92年10月7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
內政部(2004a)。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內政部戶政司。檢索日期93年5月19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
內政部(2004b)。九十二年結婚者國籍別統計,內政部統計週報九十三年第六週。檢索日期9 3年5月18日。取自:http:// www.moi.gov.tw/w3/stst/home.asp
內政部(2004c)。臺閩地區結婚配偶人數統計資料,內政部戶政司。檢索日期93年5月19日。取自:http:// www.ris.gov.tw
內政部(2004d)。九十二年生育率統計,內政部統計週報九十三年第二十週。檢索日期9 3年5月26日。取自:http:// www.moi.gov.tw/w3/stst/home.asp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王宏仁(2000)。階級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載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25-31。
台北市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狀況調查。
台南縣教育局(2002)。台南縣91學年度外籍新娘子女就學問題統計。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2004)。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最近三年各類領務業務統計表。檢索日期:93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boca.gov.tw/announce/
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3)。檢索日期:92年9月23日。取自:http://www.moe.gov.tw/secretary/2003/discuss/2003index.htm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原著(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論文。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美洪(2001)。 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天祐(1997)。學校家長關係。載於吳清山等著:有效能的學校,141-160。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清江(民75)。教育社會學(六版)。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淑玲(2003,5月8日)。台灣之子外籍娘比例竄升,中國時報,第A11版。
林惠雅(民87)。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59,72—85。林慧芬、薛承泰(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92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4/theme-236.htm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波士頓辦事處文化組(1994)。教育訊息。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號,87-88。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邱琡雯(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月刊,18,8-15。
邱琡雯(2002)。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畢恒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台北:巨流。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載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高有智(2003,5月8日)。孩童發展遲緩成隱憂,中國時報,第A11版。
張家禎(1999)。南台灣外籍新娘家庭功能、幸福感與相關因子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張喬汝(2002)。從多元批判經驗學習的觀點來看社區外籍新娘的教育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243-272頁)。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1)。授獎予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績優縣市。教育部公報,316,41。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陳文浩(2003)。別讓外籍新娘子女書在起跑點。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92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c-092-097.htm
陳志良(2003,9月5日)。外籍新娘子女的身心發展,聯合報,第E4版。
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曼玲(2004)。外籍新娘10年後納終身教育體系。檢索日期:93年6月7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3/12/10/text/921210e2.htm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院大學醫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榮裕(2003,5月8日)。小一入學人數,六年增五倍,中國時報,第A11版。
陳慧屏(2003)。親愛的小孩。大地雜誌,188,66-69。
陳麗欣、鍾任琴(1997)。台灣地區國小家長參與校務之現況暨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校務的意見之分析與比較。八十六年度國科會教育革新整合型研究計畫成果分析研討會會議資料。
曾秀珠(2004)。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27-234。黃光雄主譯(2001)/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原著(1998)。質性教育研究。台北:濤石。
楊艾莉(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萬淑彰(2003)。外籍與大陸新娘名詞將修正為外籍與大陸配偶。蕃薯藤新聞。檢索日期:92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news.yam.com/can/politics/news/200309/200309120257.html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肇瑩如(2003,4月9日)。外籍媳婦,澎湖擬強制上學,中國時報,第A5版。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劉貴珍(2001)。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潘彥妃(2001,11月11日)。外籍新娘就診子女六成發展遲緩—高雄長庚臨床研究,聯合報,第8版。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蔡榮貴(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鄭雅雯(2000)。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盧焜煌(2002)。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蕭昭鵑(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賴鎮州(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90-100。
韓國棟(2003,9月15日)。教發會落幕達成115項共識,中國時報,第AB版。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lejandro, R.(2000). Influence strategies by a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teachers, and support staff to involve low socio-economic Mexican-American parents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Cahill, D. (1997). Intermarriage: A study 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31,750-752.
Chavkin, N. F.,& Williams, D. L., Jr.(1987). Enhancing parent involvement.〔Abstract〕.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9(1987). Retrieved April 19,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nwrel.org/scpd/sirs/3/cu6.html
Chikako, O.(1991) Inernational Marriage: Widow for Understanding. Japan Quarterly, 38(3), 292-300.
Coleman. James S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 U.S office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94 , 95-120.
Cottrell, A. B. (1990). Cross-national marriage: 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1(2),151-170.
Gary, A. C. (1999). Cross-national marriage in Sweden: Immi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1971-1993.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0(3), 363-380.
Henderson, A.(1989). The evidence continues to grow. Columbia, MD: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Imamura, A. E. (1990). Strangers in a Atrange Land; 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ternational 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3),171-191.
Ishii, Y.(1996). Forward to A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and A. Pagannoni,(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147-167,QUEZON City: Scalabrini M igration Center.
Kitano, H. L., Yeung, W. T, Chai, L.& Hatanala, H.(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McNeal Jr., R. B.(2001).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 by Socioeconomic Status. Journal of Socio- Economics,2001,30,171-179.(EBSCO)
Peterson, D.(1989).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Eugene OR.Retrieved February 23,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d.gov/databases/ERIC_Didests/ed312776.html
Schaefer, E. S(1991). Goals for Parent and Futre-Parent Education: Research on Parental Beliefs and Behavi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239-247.
Sigel. I. E.(1995). Parental Beliefs . Marc H. Bornstein.(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ume 3 Satus and Conditions of parenting,333-392 Hillsdale, N. J.
Swap, S. M.(1993). 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s: 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