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提要內容: 台灣地區的人口正快速老化,需長期照護老年人口增加,目前因社會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民眾難以負擔照顧失能老人之責任,而機構式照顧提供老人福利服務需求的另一種選擇。 本研究将探討高雄縣及高雄市養護機構生產效率,建構效率評估模式,以提昇機構的管理績效,使老人都能受到妥善照顧,讓機構能持續營運提供服務,是本研究之動機。 本研究以曾接受九十年高雄縣、高雄市政府老人福利機構評鑑的養護機構為研究對象,共取得有效資料43家機構,高雄縣30家、高雄市13家,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高雄縣、高雄市養護機構效率表現,並依機構組織的特性,分析高雄縣、高雄市、機構規模的大小、負責人是否為專業背景來探討效率表現是否有差異,另使用差額變項分析改善不效率機構的生產力,以做為機構經營管理的參考,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雄縣養護機構整體效率表現除組合一、組合四外,全部優於高雄市養護機構,但高雄縣、雄市別的效率差異不具統計的顯著性,變動報酬模式下,高雄市的技術效率平均值高於高雄縣,表示高雄市使用各項投入資源的情形及機構規模的適當性較佳,其中以組合三的表現最佳,組合四表現最差。 二、就規模大小別,大規模養護機構整體效率除組合四外,全部優於小規模養護機構,只有組合四效率差異達統計的顯著,餘皆未達顯著,整體而言在變動報酬模式下,大規模機構的技術效率平均值已達相對效率1.0高於小規模機構,表示大規模機構在使用各項投入資源的情形及機構規模的適當性較小規模機構佳,其中小規模效率以組合三的表現最佳,組合四表現較差。 三、負責人為專業背景之養護機構整體效率表現組合二、組合四優於非專業背景之養護機構,餘為非專業背景之機構優於專業背景之機構效率表現,但二者的效率差異不具統計的顯著性,在變動報酬模式下,非專業背景機構的效率值除組合四外,餘都高於專業背景之機構,其中以組合三的表現最佳,組合四表現最差。 四、以差額變項分析得知各組合最適生產力 1.組合一的最適生產力,投入項平均數為護理人員數2.63人、其他人員數為5.8人、收容量以53床左右規模最佳、實際收容人數則約為36人、占床率以83%為最適宜、服務人數比則為0.44為宜、行政服務管理項為10.82分、生活服務與專業照顧項為53.18分、改進創新項為10.15分為最佳。 2.組合二的最適生產力,投入項平均數為監護工人員數4.43人、其他人員數為2.32人、收容量以29床左右規模最佳、實際收容人數則約為24人、占床率以82%為最適宜、服務人數比則為0.5為宜、行政服務管理項為10.20分、生活服務與專業照顧項為51.58分、改進創新項為9.24分為最佳。 3.組合三的最適生產力,投入項人力平均數為護理、監護工、其他人力各為2.64人、5.61人、5.39人,收容量以49床左右規模最佳、實際收容人數則約為33人、占床率以80%為最適宜、服務人數比則為0.48為宜、行政服務管理項為10.45分、生活服務與專業照顧項為52.1分、改進創新項為9.33分為最佳。 4.組合四的最適生產力,投入項合併人力平均數(護理、監護工、其他人力)為9.21人,收容量以23床左右規模最佳、實際收容人數則約為21人、占床率以91%為最適宜、服務人數比則為0.53為宜、行政服務管理項為10.28分、生活服務與專業照顧項為53.34分、改進創新項為10.16分為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