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專書
Bernstein, Richard與 Ross H. Munro合著,許綬南譯(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社.
Brzezinski, Zbigniew著,林添貴譯(1998),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
Carter, Ashton B.與William J. Perry合著,許綬南譯(2000),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台北:麥田出版社.
Deutsch, Karl W.著,李其泰譯(1971),國際關係解析,台北:幼獅文化.
Donnelly, Jack著,高德源譯(2002),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弘智文化.
Fairbank, John King著,張理京譯(1999),美國與中國第四版(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4th Edition),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Flournoy, Michele A.編,余忠勇等譯(2002),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QDR2001: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Huntington, Samuel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
John Lewis Gaddis著,三軍大學譯(1985),美國圍堵戰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台北:三軍大學.
Judd, Charles M.、Eliot R. Smith、Louise H. Kidder著,黃銘惇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台北:桂冠.
Kagan, Robert、William Kristol編,楊紫函等譯(2002),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Present Dangers: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Kennedy, Paul著,張春柏、陸乃聖譯(1995),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2000),台北:五南.
Kennedy,Paul等撰,賓靜蓀等譯(2000),風雲世紀---德國明鏡周刊百年文明思索,台北:天下雜誌.
Khalilzad, Zalmay等著,黃俊彥等譯(2001),美國與亞洲─美國新戰略和兵力態勢(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Kuhn, Thomas S.著,程樹德等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台北:遠流.
Mann, James H.著,林添貴譯(1999),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台北:先覺.
Matthews, Lloyd J.編,高一中譯(1999),挑戰美國:美國會被打敗嗎?(Challenging the United States Symmetrically and Asymmetrically:Can America be Defeated?),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cNally, Christopher A.、Charles E. Morrison編,楊紫函等譯(2002),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Outlook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osher, Steven W.著,李威儀譯,2001,中國--新霸權(Hegemon: 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台北:立緒文化.
Nathan, Andrew J.、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1998),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麥田.
Nye, Joseph S. Jr著,蔡東杰譯(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台北:左岸文化.
Panitchpakdi, Supachai、Mark L. Clifford著,江美滿譯(2002),中國入世─妳不知道的風險與危機(China and the WHO:Changing China,Changing World Trade),台北:天下雜誌.
Pfaltzgraff, Robert L. Jr編,蔣永芳譯(2000),安全戰略與飛彈防禦,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Tyler, Patrick著,聯合報編譯組譯(2000),中美交鋒(A Great Wall:Six Presidents And China),台北:聯經.
Vogel ,Ezra F.編,吳福生譯(2000),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大前研一著,許曉平譯(2002),中國,出租中(The China Impact),台北:天下雜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1995),中國外交概覽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1999),中國外交199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永強編(2001),正道---中國政治年報2001年版,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1989),中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朱維瑜主編(2000),2001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朱維瑜主編(2001),2002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余炳輝等編譯(1987),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
呂有生(2002),稱霸亞太----新世紀美國亞太戰略大調整,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杜牧主編(1993),世界權力大轉換:跨世紀的軍政演變,台北:風雲時代.
周熙(1999),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明居正(1992),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台北:五南.
林正義(1989),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林宗達(2002),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倪世雄等著(2001),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郝雨凡、張燕冬主編(2001),限制性接觸: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北京:新華出版社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張亞中(2002),開放的政治市場:全球治理台灣,台北:聯經.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
張亞中、孫國祥(2002),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
張建邦總策劃,翁明賢執行編輯(1998),國家安全戰略叢書之一: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
張建邦總策劃,翁明賢執行編輯(1998),國家安全戰略叢書之二: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
張新平編(2001),追求和平:世界政治經濟年報2001年版,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張麗東、章前明編(2000),當代國際關係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一新(2004),戰略模糊中的美中台新圖像,台北:遠景基金會.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
陳峰君編(1999),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鴻瑜主編(2001),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傅建中編,中時報系國際暨大陸中心譯(1999),季辛吉祕錄,台北:時報文化.
黃碩風(1992年版),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樊勇明(2000),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政文(2000),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
閻學通、孫學峰(2001),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魏鏞(1993),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蘇進強編(2002),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蘇進強編(2002),美國反恐戰爭:台灣觀點,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專書
Acheson, Dean G.(1969), Present at the Creati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Babbie, Earl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U.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aldwin, David A. ed.(1993),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Warren(1998), In the Stream of History: Shaping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Er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line, Ray S.(1975),World Power Assessment: A Calculus of Strategic Drift,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1997),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4th. ed., U.S.: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Dyke, Vemon Van(1960), Political Science: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Stanford Ca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lpin, Robert(1981),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pin, Robert(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Abraham(1964), The Conduct of Inquiry: Methodology for behavioral Science, San Francisco: Chandler.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rph S. Nye(1989),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Little, Brown.
Keohane, Robert O. ed.(1986),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eohane, Robert O.(1984), 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order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indleberger, Charles P.(1973), 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issinger, Henry(1994), Diplomacy, New York: Touchstone.
Krasner, Stephen D.(1985), Structural Conflict: The Third World Against Global Liber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rgenthau, Hans J.(1948),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nopf.
Nye, Joseph S. Jr.(1990),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90.
Organski,A.F.K.(1969),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Thompson, Kenneth(1980), Mast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 Lou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Wallerstein, Immanuel(1984),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State, the Movement and the Civi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tz, Kenneth N.(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ltz, Kenneth N.(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三、中文期刊論文
吳玲君(2001),「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頁1-19.宋學文(1998),「『日美新防衛合作指針』對中國安全之衝擊」,中國評論,1998年6月號,頁47-54.
宋學文(1998),「議題連結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2期,頁21-35.宋學文(1999),「『特殊國與國關係』之決策及其發展:3i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1期,頁67-92.宋學文(1999),「從「兩國論」之發展探討我國大陸政策之決策過程:3i模型的決策分析」,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宋學文(1999),「從『美日新防衛指針』與『三不政策』探討台灣對中共之安全策略」,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4期,頁21-54.宋學文(2001),「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台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3期,頁82-115.宋學文(2001),「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對兩岸關係研究之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頁1-31.宋學文(2003),「從國際建制與美國自由霸權探討全球治理:一個台灣安全的觀點」,第十六屆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宋學文(2004),「從層次分析探討霸權穩定論:一個國際關係理論演化的研究方法」,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2期,頁171-196.宋學文、黃子哲(2002),「從東帝汶獨立運動探討美國干預主義:一個霸權穩定論的觀點」,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3期,頁83-103.宋學文、黎寶文(2001),「全球化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一國兩制』的機會與限制」,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頁1-28.宋興州(1997),「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頁27-59.
明居正(1996),「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6期,頁1-3.
林正義(1996),「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頁1-18.林正義(1999),「『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頁.105-126.林泰和(2001),「從台海危機及美日安保體制談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安全困境」,2001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政黨輪替後之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邱坤玄(1999),「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頁23-38.邱坤玄(2000),「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頁1-14.孫沈俠(2001),「美國對台軍售的目的何在」,瞭望新聞周刊(北京),第15期,頁30.
張雅君(1992),「理想主義下布希對中共政策的困境」,美國月刊,第7卷第1期,頁41-57.張雅君(1997),「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頁19-35.陳一新(2001),「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第2卷第2期,頁16-29.陳文賢(1997),「美國與中共戰略互動下的台灣安全:1970年代以來的觀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頁1-14.黃 紀(2000),「實用方法論芻議」,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頁107-139.
楊永明(1997),「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3期.頁35-72.楊永明(1999),「亞太安全環境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的影響」,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頁145-169.楊志恆(2000),「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台海安全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2期,頁44-62.楊志誠(1995),「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國政策」,美歐月刊,第10卷第10期,頁4-22.裘兆琳(1994),「柯林頓政府對華新政策之決策過程」,美歐月刊,第9卷第12期,頁4-17.裘兆琳(1996),「柯林頓新政府對華政策之展望」,美歐月刊,第11卷第12期,頁4-19.趙綺娜(1982),「1940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台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第12卷第1期,頁29-57.
鄭端耀(2003),「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頁1-38.羅致政(1995),「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頁37-54.羅致政(1996),「美國戰略性模糊政策對兩岸互動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第6期,頁175-202.羅致政(2003),「布希主義與美伊戰爭」,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3期,頁48-72.四、英文期刊論文
Baker, James(1991),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70(1).
Baker, James(1991), ”The US arid Japan: Global Partners in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2(13).
Christopher, Warren(1995), ”America’s Leadership, America’s Opportunity,” Foreign Policy, 98.
Clinton, Bill(1996)”U.S.-East Asia Strength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7(22).
Gilpin, Robert(1984), ”The Richness of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8(2).
Ikenberry, John G.(1999), ”America’s Liberal Hegemony,” Current History, 98(624).
Ikenberry, John G.(2001), ”Getting Hegemony Right,”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Kindleberger, Charles P.(1986),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without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1).
Lindblom, Charles E.(1959), ”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
Rice, Condoleezza(2000),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79(1).
Ross, Robert S.(1997), “ChinaⅡ: Beijing as a Conservative Power,” Foreign Affairs, 76(2).
Ruggie, John G.(1983),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World Policy: Toward A Neorealism Synthesis,” World Politics, 35(2).
Ruggie, John G.(1992),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3).
Segal, Geral.(1988), ”As China Gross Stro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64(2).
Singer, David J.(1961), ”The Level-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14.
Wallerstein, Immanuel(1983), ”Three Instances of Hegemony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24.
Wohlforth, William C.(1999), ”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ummer.
Yang, Jiemian(2002),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Taiwan Policy: Evolution and Tre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24(2).
五、中文報紙
「小布希如當選將揚棄與中共夥伴關係」,聯合報,2000年9月29日,版13.
「中共行情俏 亞洲老大恐易主」,中國時報,2003年10月19日,版A10。
「反恐 美國不再一言九鼎」,中國時報,2002年9月10日,版3.
「日考慮引進美MD防北韓」,中國時報,2003年12月5日,版A14.
「布希公布『國家安全策略』,美聲言軍事優勢不容遭挑戰」,中國時報,2002年9月21日,版10.
「布希國情咨文強調部署NMD決心」,中國時報,2001年3月1日,版9.
「正視中共高層密集外交出訪的深層戰略意圖」,青年日報,2001年4月24日,版2.
「伍佛維茲:布希中國政策的旗手」,聯合報,2000年12月18日,版13.
「江澤民:TMD將使中美關係嚴重倒退」,中國時報,1999年3月3日,版4.
「亞太地區美國戰略新要塞」,中國時報,2001年4月17日,版3.
「美國在失控的世界獨自沉浮」,聯合報,2002年6月7日,版11.
「美國嚇阻對象轉向北京」,聯合報,民國2001年4月30日,版11.
「美智庫:美中關係處最佳狀態」,中國時報,2004年1月27日,版A2.
「紐約時報:承諾保台,美『中』政策彈性受限」,中國時報,2001年4月28日,版11.
「援台抗共 美32﹪贊成出兵」,聯合報,2002年10月5日,版13.
「評中共軍力 五角大廈報憂不報喜」,聯合報,2002年7月15日,版3.
「德國之音七月九日訪問李總統全文」,中央日報,1999年7月19日,版1;
「蔡英文:兩岸維持和平 非靠一中原則」,中國時報,2004年5月9日,版A4.
「澳洲加入美多層次飛彈防禦系統」,中國時報,2003年12月5日,版A14.
朱邦賢譯,「美國,在失控的世界獨自沉浮」,聯合報,2002年6月7日,版11.
吳玉山,「911文明衝突,美國以帝國勢力反擊」,聯合報,2002年9月9日,版15.
林正義,「反恐下的中美關係」,中國時報,2002年9月10日,版15.
林正義,「布希總統東北亞之行的意義」,中央日報,2002年2月19日,版2.
張旭成,「美中關係惡化的想定」,自由時報,2001年3月3日,版15.
陳世欽譯,「布希在日本國會演說全文:二十一世紀將是太平洋世紀」,聯合報,2002年2月20日,版11.
傅建中,「九一一後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消長」,中國時報,2002年9月12日,版11.
傅建中,「台灣人民的同意」,中國時報,2000年2月27日,版6.
傅建中,「美國戰略的重大改變:從圍堵嚇阻到先發制人」,中國時報,2002年9月21日,版10.
楊清順譯,「美國總統布希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說全文」,聯合報,2002年2月23日,版13.
羅致政,「中國武力威脅對台海安全與穩定投下變數」,台灣日報,2002年7月25日,http://www.scu.edu.tw/politics/menber/lowww/news/news02d.htm
嚴震生,「霸權穩定或霸權獨斷?」,中國時報,2002年9月7日,版15.
六、英文報紙
Rick, Thomas E. and Vernon Loeb,”Bush Developing Military Policy of Striking First: New Doctrine Addresses Terrorism”, Washington Post, June 10,2002, p.A01.
Steven Mufson, “President Pledges Defense of Taiwan,” Washington Post, April 26, 2001, p.A01.
Young, Karen De,”Allies are Cautious on Bush Doctrine,”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6,2001, p.1.
七、中文網路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l.htm
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部國貿局
http://www.trade.gov.tw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http://www.dsis.org.tw/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簡體中文版)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http://www.future-china.org.tw/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
八、英文網站
Brookings Institution(布魯金斯研究所)
http://www.brook.edu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http://www.csis.org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http://www.foreignrelations.org
Heritage Foundation(傳統基金會)
http://www.heritage.org
Ins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
http://www.ndu.edu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
http://www.ncuscr.org
The RAND Corporation(蘭德公司)
http://www.rand.org
The White House(美國白宮)
http://www.whitehouse.gov/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美國國務院)
http://www.defenselink.mil/
U.S. Department of state(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