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誼邦(1998)。體育教師角色。載於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課程與教學篇,211-244頁。台北:師大書苑。
王全世(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角色。資訊與教育雜誌,83,頁52-62。
江武雄(1995)。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以「科學教育專題研究」為例,建構與教學。(2)。[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2-1.htm[2000,May 19]朱湘吉(2000)。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杜紹萍(1999)。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作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祖壽(1981)。怎樣實施行動研究法。輯於陳梅生等著教育研究法(151-16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李佳玲(1994):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沈榮寬譯(1984)。 田徑指南。王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何榮桂(2001)。如何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資訊教育。毛連塭、張玉成(主持人),載於現代教育論壇-電腦融入教學(頁2-6)。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芝儀、李奉儒(1995)譯(M.Q. Patton)。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冠圖書公司。
吳素真(1998)。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子宏(2001)。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專業能力內涵之因素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佩璇 (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心理出版社。
林妙霙 (199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質事件」單元成效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世元 (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1:3,1-13 頁。林進材(2000)。從課程改革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
財團法人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頁課程從理
論,政策到執行,99-119頁。高雄:復文書局。
林建宏(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進國小體育課教學之行動研究。福山師說行動研究專輯,9:44-73頁。
卓俊辰(1980)。 國際田徑教練百科全書。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邱守榕編著(1996)。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數學教育。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晏涵文(2001)。健康與體育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170-179)。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八十九學年第一學期中小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台北:教育部。[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2.edu.tw/。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金春(2001)。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義(2002)。成就目標理論在體育教學上激發學習成就動機氣氛。學校體育,12(1),87-93。梁素嬌(1992 )。 田徑運動訓練的科學理念之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 1 期, 1 0 5 -152 頁。許樹淵(1998)。運動技術教學法。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1999)。運動科學導論。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義雄、葉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模式與策略。翰林文教雜誌,9,頁12-19。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許順福(2002)。不同擺臂訓練對百公尺成績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祖忻(1995)。課程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世忠(1998)。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和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政傑、林佩璇(1999)。合作學習教學法。八十學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劃,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團主編。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月嬋(2001)。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教學相關問題及解決之道。學校體育,11(6),42-47。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光雄和蔡清田(2002)。課程設計。台北:五南出版社。
傅明利(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及社會關係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程瑞福(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期,24-32頁。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69-122頁)。台北市:業強。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俊昌(1999)。健康教學法。台北:五南。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歐陽教(1973)。教育哲學導論,62頁。台北:文景出版社。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鄭月嬌(1994)。小組探究式合作學習法對國小資優生專題研究成果問題解決能力及合作技巧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貞雄(1999)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學的本質。學校體育、11(6),25-34。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潘瑞根(2002)。短跑訓練實務。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春金,李隆盛(1992)。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3(4),87-91。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成長: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顧玉池(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數學小組合作教學對函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鐘樹椽(1996)。國小學生電腦合作學習之研究-小組友誼、獎勵結構和學生因素之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體育辭典編輯委員會(1988)。體育辭典。上海辭專出版社。
體育辭典編輯委員會(1991)。田徑辭典。上海辭專出版社。
貳、西文部分
Ames,C. (1992).Conceptions of motivation within 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goal
structures. In R, Schwarzer (ED.), Self related cognition s in anxiety and otivation.,229-245.
Chang, S.(2000).The effect of group reward on student motivation, interaction,
emotion, and achievement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small group. Paper presented at
AERA Annual Meeting.
Ebbutt, D. (1985)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Some general concerns and specific
qulbbles.In Burgess.R.(ED.),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Hinrichs , R . N . (1992 ) . Case studies of asymmetrical arm action in run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 8 , 111- 1 2 8 .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3).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uska, M. & Sara, A. (1994).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4th ed). New York:
Maxwell.
Nicholls, J.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MA ;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Nattiv﹐A.(1994)﹒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4(3) ﹐285-297.
Parker, R. E.(1985).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Nass Bulletin,69(479),PP.48-57.
Roblyer, M. D. ,& Edwards, J.(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Slavin﹐R.E.(1999)﹒Learning to cooperate﹐cooperating to learn. N.Y.:Plenum.
Sharan, S. & Shaulov, A.(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ion to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haran, 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N.Y.: Praeger Publishers.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ling. M.D., & Duda. J.L. (1995). Goal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beliefs about
success in and perceptions of the purpo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4,140- 156. [be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