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7: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建宏
研究生(外文):Lin Jian Hong
論文名稱:發展無限元演算方法以解析二維平面內含裂紋之特徵值問題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ment of Infinite Element Algorithm for Solving 2-D In-Plane Eigen-value Problems with Crack
指導教授:劉德騏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機械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有限元素法無限元素法動態特徵值問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利用有限元素法分析含有裂紋的結構時,在求解過程中,須在裂紋尖端附近建構大量元素,計算時必須耗費大量電腦容量及運算時間,此缺點在求解動態問題時會更加明顯。因此本文基於有限元素法,配合幾何形狀相似之等參元素理論,推導出含有慣性項的無限元素演算程序,使裂紋尖端眾多的元素可化簡為僅存周邊節點的廣義元素。本研究運用MATLAB軟體撰寫此分析方法之計算程式,並求解薄膜振動及平板之平面內振動問題之特徵值來驗證無限元素演算法之理論與程式的正確性。進而從分析中歸納出此方法相關之收斂條件,研究結果證實了無限元可適用區域須小於整體結構之十分之一。最後本研究將此分析方法應用於含裂紋之平板之平面內的動態特徵值分析上,並與有限元素套裝軟體ABAQUS做結合。由分析可知,不論是單裂紋或多裂紋的問題,應用此法均祇須計算一個裂紋元素而後與結構本體做組合,從而節省大量未知數的計算,並提升了無限元在動態問題上分析的能力。

表目錄………………………………………………….…....II
圖目錄……………………………………………….……...III
第一章 緒 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文獻回顧 3
1-3 研究流程圖 6
第二章 動態無限元素法之推導 7
2-1 等參元素相似法則 7
2-2 無限元素法之公式推導 9
2-2-1 彈性問題 9
2-2-2 靜態公式推導[4] 14
2-2-3 動態公式推導(無限元素演算法) 19
第三章 無限元素演算法的程式驗證 32
3-1 薄膜振動例題 32
3-2 無限元素法之性質探討 35
3-3 平板之平面振動頻率 49
3-4 裂紋分析 62
第四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67
4-1 結論 67
4-2 未來研究方向 69
參 考 文 獻 70

[1] Sundararaman, V., and Sitaraman, S. K., 2001,“Interfacial
Fracture Toughness for Delamination Growth Prediction in a
Novel Peripheral Array Package,”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echnologies, Vol. 24, No. 2,
pp. 265-270.
[2] Li, R. S., 2001,“A Methodology for Fatigue Prediction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Under Random Vibration Load,”ASM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Vol. 123, pp. 394-400.
[3] Yu, Q., Kikuchi, H., Ikeda, S., Shiratori, M., Kakino, M.,
and Fujiwara, N., 2002, “Dynamic Behavior of Electronic
Package and Impact Reliability of BGA Solder Joint,”
Thermal and Thermomechanical Phenomena in Electronic
Systems, The Eighth Intersociety Conference on,
pp. 953-960.
[4] Liu, D. S., and Chiou, D. Y., 2003,“A coupled IEM/FEM
approach for solving elastic problems with multiple
crac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Vol. 40, pp. 1973-1993.
[5] Thatcher, R. W., 1975,“Singularities in the solution of
Laplace’s equation in two dimensions,”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 16,
pp. 303-319.
[6] Thatcher, R. W., 1978,“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unbounded region,”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
Vol. 15, pp. 466-477.
[7] 應隆安, 1977,“計算應力強度因子的無限相似單元法,”中國科
學, 第六期, pp. 517-535.
[8] 郭仲衡, 1979,“相似等參單元,”科學通報, 第二十四卷, 第十三
期, pp. 577- 582.
[9] 韓厚德, 應隆安, 1979,“無限元迭代法,”計算數學第一期, pp.
91-98.
[10] 應隆安, 潘灝, 1981,“用無限相似單元法計算拱形試樣的KI和柔
度,”固體力學學報, 第一期, pp. 99-106.
[11] 應隆安, 1992,“無限元方法, ”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Go, C. G., and Lin, Y. S., 1991,“Infinitely small
element for the problem of stress singularity,”Computers
& Structures, Vol. 37, No. 4, pp. 547-551.
[13] Go, C. G., and Chen, G. C., 1992,“On the use of an
infinitely small element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 of stress singularity,”Computers & Structures,
Vol. 45, No. 1, pp. 25-30.
[14] Go, C. G., and Lin, Y. S., 1994,“Infinitely Element for
The Dynamic Problem of a Cracked Beam,”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Vol. 48, No. 6, pp. 475-482.
[15] Guyan, R. J., 1965,“Reduction of Stiffness and Mass
Matrices,”AIAA, 3, pp. 380.
[16] Bardell, N. S., Langley, R. S., and Dunsdon, J. M., 1996,
“On the Free In-Plane Vibration of Isotropic Rectangular
Plate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 191, No.3,
pp. 459-467.
[17] Kwon, Y. W., and Bang, H., 2000,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using MATLAB,”CRC Press, 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玉山(1997) 〈抗衡或扈從:面對強鄰時的策略抉擇(下),,〉 《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3 期,頁 61-80。
2. 蔡明螢(2004)〈瑞士中立政策轉變之研究-以瑞士加入聯合國為例〉《國際論壇》,第 3 期,頁 107-141。
3. 葉菜萍(2009)〈壬辰倭亂前朝鮮與明朝、日本的關係(1568-1592〉《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五期,頁 111-126。
4. 袁鶴齡、沈燦宏(2012)〈從美中台戰略三角的演變看兩岸信心建構措施的建立〉《東吳政治學報》,,第 3 卷第 3 期,頁 51-106。
5. 林正義(1989)〈韓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研究》,,,第 19 卷,第 4期,頁 81-112。
6. 林正義(1993)〈後冷戰時代台灣安全的戰略〉《理論與政策》,,,第七卷第四期,頁 39-51。
7. 初國華、張昌吉(2011)〈戰略三角理論與台灣的三角政治〉《問題與研究》,第 49 卷第 1 期,頁 87-108。
8. 洪銘德、盧信吉(2011),〈中國對中亞外交政策之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 33 期,頁 125-159。
9. 張世澤、張世強(2005)〈斯里蘭卡政治佛僧與世俗主義之關係〉《問題與研究》,第 44 卷第 3 期,頁 161-196。
10. 張世澤、張世強(2006)〈僧伽羅佛教民族主義與民粹民主對於斯里蘭卡族群衝突激化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2 期,頁 61-109。
11. 張淑雅(1994)〈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二期,頁 51-99。
12. 張棋炘(2014)〈族群衝突與大國介入:斯里蘭卡的發展難題〉《全球政治評論》,第 45 期,頁 11-15。
13. 趙洪(2013)〈南海爭端下中國與菲律賓關係前景〉《全球政治評論》,第 43 期,頁 23-40。
14. 劉啟文(2011)〈前進印度洋-中共「珍珠鏈戰略」之剖析〉《海軍學術雙月刊》,第 45 卷第 5 期,頁 35-50。
15. 楊三億(2009)〈前蘇聯地區內部改革與對外政策偏好關係:以烏克蘭白俄羅斯與摩爾多瓦為例〉,《問題與研究》第 48 卷 第 3 期 頁 7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