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外文翻譯書籍
Jacques Lacan(2000),褚孝泉譯,《拉康選集(1936-1960)》,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Rius (2002),黃耀輝譯,《馬克斯》,台北:立緒出版社。
Robert Bocock (1995),黃鵬仁譯,《消費》,台北:巨流出版社。
Hebert Marcuse (2001),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型態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Darian Leader (2002),龔卓軍譯,《拉岡》,台北:立緒出版社。
Richard Appignanesi (2002),張弘瑜譯,《弗洛伊德》,台北:立緒出版社。
John Fiske (2001),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John Fiske , Tim O’Sullivan , John Hartley , Danny Saunders , Martin Montgomery(2001),楊祖君譯,《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台北:遠流出版社。
Sut Jhally (2000),馮建三譯,《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出版社。
Arthur Asa Berger (1992),黃新生譯,《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田中洋、丸岡吉人(1993),蔡焜霖譯,《新廣告心理》,台北:朝陽堂。
Roland Barthes(2002),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圖書。
Roland Barthes(1998),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桂冠圖書。
Walter Benjamin(1999),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北星圖書公司。
Jean Baudrillard(1998),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出版社。
Jean Baudrillard(2000a),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出版社。
Jean Baudrillard(2000b),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Seth Godin (2003),梁曙娟譯,《紫牛》,台北:商智文化出版。
Jonathan Culler(1992),張景智譯,《索緒爾》,台北:桂冠出版社。
John Sturrock(1998),渠冬、李康、李猛譯,《結構主義以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G. W. F. Hegel (1997),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Jean Piaget (1987),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Michael Payne(1997),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莉絲蒂娃導讀》,國立編譯館主譯,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Jan M. Broekman (2003),李幼蒸譯,《結構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Fredric Jameson(1996),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拉康的想像界與符號界〉,北京:牛津大學出版社。
Malcolm Bowie(1979),John Sturrock主編,渠東等譯,《結構主義以來,從列維‧斯特勞斯到德里達》,北京:牛津大學出版社。
Slavoj Zizek(2002),季廣茂譯,《意識型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Moustafa Safouan(2001),懷宇譯,《結構精神分析學—拉康思想概述》,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福原泰平(2002),王小峰、李濯凡譯,《拉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David McLellan (1994),施忠連譯,《意識型態》,台北:桂冠出版社。
Elizabeth Wright(2002),楊久穎譯,《拉岡與後女性主義》,台北:城邦文化。
Philippe Bo薄]2002),孫建強譯,《咖啡》,香港:三聯書店。
(二)中文參考書籍
辜振豐(2003),《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台北:果實出版社。
文聘元主編(1999),《洞悉心靈—精神分析》,上海:鷺江出版社。
季桂保(2002),《布希亞》,台北:生智出版社。
何秀煌(2000),《記號學導論》,台北:水牛出版社。
羅貴祥(1997),《德勒茲》,台北:東大圖書。
杜聲鋒(199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梁濃剛(1989),《回歸弗洛伊德》,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國芳、郭本禹(1999),《拉岡》,台北:生智出版社。
台灣電通行銷企畫部(2001),《2001年台灣市場指標》,台北:台灣電通。
高全喜(1993),《自我意識論》,台北:博遠出版社。
李幼蒸,〈關於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辨析〉,《結構的時代》,台北:谷風出版社。
李幼蒸(1994),《結構與意義:現代西方哲學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幼蒸(1997),《理論符號學導論-卷一-人文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蒸(1997),《理論符號學導論-卷二-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蒸(1997),《理論符號學導論-卷三-哲學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蒸(1997),《理論符號學導論-卷四-文化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蒸(1998),《欲望倫理學:弗洛伊德和拉康》,嘉義:南華大學。
劉清虔(1996),《否定與合理》,台北:台灣書店。
高宣揚(1990),《結構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
方生(2002),《後結構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夏光(2003),《後結構主義思潮與後現代社會文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方漢文(2000),《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
潘知常、林偉(2002),《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彬(2003),《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耀(1997),《打開咖啡館的門》,台北:時報出版。
(三)中文參考期刊文獻
陳建宏(1999),以父之名:拉岡對拉岡,《中外文學》,第28卷,第三期,P.84-153。
邱彥彬(1996),我被決定故我在?論傅柯與拉岡的主體觀,《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P.79-118。劉阿榮(1995),弗洛伊德主義的形構與圖像—心理學與哲學的理解,《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2期,P.149-177。林熒嬌(2003),魔域/磨慾:蘇童《米》中的城市父權隱喻與女性身體政治,《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P.93-118。
蔡淑惠(1998),戀獄謎相的暗爽地緣,《中外文學》,第26卷,第8期,P.90-119。
李鴻瓊(2003),脫落與縫合,《中外文學》,第31卷,第11期,P.144-185。
Slavoj ?i?ek(2001),張寶云譯,變異的兩面,《電影欣賞》,第109期,P11-19。
朱立群(2001),主體的生成應變與轉化:拉岡派精神分析理論的詮釋與操練,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褚孝泉(1998),穿越拉康的魔鏡,《國外社會科學》,第6期,P.44-48。
林思平(2003),媒體八卦與社會真實:從淫穢、魅惑、到意識型態的鬼影,《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期,P.257-295。張紘炬,魏石勇(2000),產品之電視廣告效果個案分析,《民意研究季刊》,第213期,P.1-23。(四)外文參考期刊文獻
Robyn Ferrell , (1996) , Passion in theory : Conceptions of Freud and Lacan ,
London , Routledge
Shoshana Felman , (1987) , Jacques Lacan and the Adverture of Insight ,
London , Harvard College
Tsu-chung Su , (2000) , Desire and Its Traces in Hegel , Koj臀e , Lacan , Deleuze & Guattari , TaiNan : The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Journeal , Vol.4 , No.1 , pp.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