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9: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殷嘉
論文名稱:靜坐省思對國中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之影響
指導教授:施鴻瑜施鴻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致遠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靜坐省思訓練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學業成績高分群學生低分群學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5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旨在探討「靜坐省思訓練」對國中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國文、英文、數學)的影響。研究內容除了比較全體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外,尚包括靜坐省思訓練對高、低分群學生及男、女學生的影響情形。研究對象取自高雄縣岡山國民中學91學年度一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該年級共有23班,編班方式依86年教育部頒布之「國民中學編班要點」暨高雄縣國民中學編班實施要點補充規定,採用學業成績高低,再以「S」型排列分配於各班之常態編班方式。實驗組學生的靜坐省思訓練方式包括每週實施一次約45分鐘的「靜坐省思」訓練課程,及在「國文」、「英文」、「數學」課上課鐘響後,由任課教師指導實施約三分鐘「課前靜坐省思」,實驗期間共13週。
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之準實驗研究設計,在實際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研究。測驗方面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工具包括「學習適應量表」(前、後測)及國文、英文、數學第一次段考(前測)與第三次段考(後測),將測驗所得資料,分別以前測得分為共變量,後測得分為依變量,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經統計分析獲得下列結果:(顯著差異定於95%信心水準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全體學生在「學習適應」及「學業成績」之得分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高分群學生在「學習適應量表總分」及「學業成績」之得分無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與控制組低分群學生在「學習適應量表總分」及「學業成績」之得分無顯著差異。
四、接受「靜坐省思訓練」後,男、女學生在「學習適應量表總分」及「國文」科之得分無顯著差異。
五、接受「靜坐省思訓練」後,「英文」、「數學」科之成績,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經由本研究的執行,彙整下列建議,祈能對未來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一、接受靜坐省思訓練後,女生在英文及數學科的成績顯著高於男生,此結果在未來相關研究中可加以驗証並作更深入探討。
二、可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或其他類型的學校做研究,如城市、鄉村、 私立學校等。
三、可運用其他的評量工具,探討靜坐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影響。
四、可增加靜坐的時段或實施其他靜坐的姿勢與方法。
The Effects of Meditation on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editation on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ubjects were 78 seventh grade students in two classes from KangShan elementary high school. The two class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meditation for three minutes after bell ring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intervened by meditation.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of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ver a time span of thirteen weeks.
Nonequivalent-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conducted for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administered by the Elementary High School Student Academic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results of Chinese,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course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via one way ANCOVA,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found:
1.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2. The upper 33% scored students of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3. The lower 33% scored students of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on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Chinese course after meditation.
5. Female showed significant better than male on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courses after meditation.
Discussion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about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ere offer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靜坐省思 ………………………………………14
壹 靜坐省思的意義 ………………………………14
貳 靜坐省思的功能 ……………………………15
參 靜坐省思的方法 ………………………………23
肆 靜坐省思對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 ……………32
第二節 學習適應的相關文獻 …………………………37
壹 適應的意義 ……………………………………37
貳 學習適應的意義與內涵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8
第一節 靜坐省思對國中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的影響 ………………………………………58
第二節 靜坐省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後1/3低分群學生在「學習適應量表總分」與「學業成績」的影響…69
第三節 靜坐省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後1/3低分群學生在「學習適應量表總分」與「學業成績」的影響…75
第四節 靜坐省思對實驗組男、女生在「學習適應量表總分」與「學業成績」的影響 ……………………81
第五節 分析與探討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112
英文部份 ……………………………………118
附錄一 練習靜坐自我評量表 ………………………………121
附錄二 常態編班流程示意圖 ………………………………122
一、中文部份
王福林(民79):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敬先(民84):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艾蕾莎(民81):靜坐增進學習能力。師友月刊,305期,7─19頁。
吳正勝(民70):大一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4期,81─134。
吳正勝(民72):高中輔導工作的實施與大一學生學習適應的關係之探討。輔導月刊,19,8─14。
吳正勝(民76):大學聯招新制錄取大一學生聯考經驗及學習適應之研究。輔導學報,10,223─266。
巫淑蓉(民87):課前靜坐對兒童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民79):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期,頁133─159。
李坤崇(民83):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期,頁75─94。
李坤崇、邱美華(民80):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期,頁8─20。
李藍(民75):高一學生學習適應調查研究。測驗與輔導,78,1481─1483。
杜正治(民84):靜坐法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行為、學習特徵及學習態度之影響。特殊教育學刊,11,19─37。
林光侍(民85):靜坐與健康,飛碟與科技頁24─25。
林素妃(民81):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學院輔導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民7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
林朝夫(民82):談靜坐與省思。新竹市文教。卷期7,頁6。
林進材(民81):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錦蕉(民84):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素娥(民80):坐禪入門。台北市: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洪冬桂(民75):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南懷瑾(民83):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席長安(民70):靜坐與你。中國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徐慕蓮(民76):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5a):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民7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景媛(民77):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
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進上(民80):師院生學習適應與生計發展取向之縱異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期,頁17─104。
張新仁(民71):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印制,頁3。
莊慧珍(民72):國中教師教導方式及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利(民76):台南師專體育績優保送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9,122─139。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民80):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雪麗(民88):靜坐澄心對身心靈的開展及在中學實施的相關因素探討。中等教育卷期50:2,頁52。
陳慶文、謝季宏(民68):國中不升學學生的在校適應問題。輔導月刊,15(7、8),24─29。
曾文志(民82):靜坐省思之我見。新竹市:竹市文教卷期7頁18─21。
黃玉枝(民80):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士論文。
黃昌誠(民79):空中大學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貴祥(民77):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萬益(民64):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期,184─256。
黃德祥(民84):學習輔導與學生發展。學生輔導雙月刊,38期23頁。
楊坤堂(民75):青澀與青春、青少年問題探討。台北市:國巨出版社。
楊溫柔(民76):國一學生學業成就不理想原因之調查與輔導。測驗與輔導,85,1639─1640。
楊陸學(民76):禪坐蔚然成風。常春月刊,56期,58─79頁。
達智禪師(民84):釋尊打坐呼吸法。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廖榮利(民75):心理衛生。台北市:千華。
劉欣如譯,池田魯參著(民80):只管打坐。台北市: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蔣維喬,袁了凡(民79):靜坐法要。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鄭石岩(民83):覺。教導的智慧。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鄭慧娟(民77):測試焦慮、生活適應與國中生英語科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文粹,17期,111─126頁。
盧美貴(民69):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天石(民46):靜坐法輯要。台中:自由出版社。
賴保禎、簡仁育(民70):心理衛生。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季宏(民62):智力、學習習慣、成就動機及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民75):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期,1─90頁。
釋惟覺(民89):見性成佛。南投縣: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
釋聖嚴(民82):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第四輯;第三冊)。初版,台北市:東初出版社。
釋聖嚴(民85):聖嚴法師教禪坐。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
釋聖嚴(民91):坐禪的入門方法。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釋聖嚴(民91):坐禪的功能。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二、英文部份
Arkoff,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Benson H., M. S. Malhotra, M. S. Goldman, and R. F,G. D (1990). “Three Case Reports of the Metabolic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Changed during Advanced Buddhist Meditation Techniques”, Behavioral Medicine, Vol.6, No.2, pp.90-95
Brown, W.F.,&Holtzman, W.H.(1958).Survey of study habits and attitudes; College level. New York :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Coan, R. W.(1983).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Coger, E.L. & Torrance E.F(1982).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hange in creative functioning resulting from meditation(Zazen)training. Creative Child and Adult Quarterly.
Campbell, J. (1992). Writing to hell: Using meditation in the writing process. ED3431137.
Cranson, R. W. (1991).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and improved performance on intelligence-related measures: A longitudinal stu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10). 1105-1116
Dornbusch, S. M. ,Ritter, P. L.,Leiderman, P. H.,Roberts,D. F. & Fraleigh, M. J. (1987).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nce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ED581244-1257.
Eyerman, J.(1981).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and mental retard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42(1)35-36.
Fromm,E.(1959)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 Psychologia, 2, 79-99.
Goleman D., (1971), “Meditation as meta-therapy : Hypotheses toward a proposed fifth state of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Vol.3, No.6, pp.1-25.
Gowan, J.C.(1978)The facilitation of creativity through meditation procedure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2(3),156-160.
Kapleau P., “Zen meditation”, In R. E. ornstein (Ed.), The natur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 book of readings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3,pp.237-241.
Lazarus, R. 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Lindgren, H. C.,& Fisk, L. W. (1976).Psychology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Novak, P.(1986)The Buddha and the computer: Meditation in an age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5(3),188-192.
Rubottom, A. E. (1972).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and Its Potential Uses for Schools. Social-Education. 36(8) , 851-857.
Shaffer, L. F., &Shoben, E. J. (1956). The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A dynamic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ygiene. Boston: Houghton, Miffin company.
Smith, J. C. (1975), “Meditation as psychotherap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82, pp.558-564.
Walsh R. N., & D.H. Shapiro,(1983), (Eds.),Beyond health and normality.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Wampler, L. D., & Amira S.B. (1980).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and assertive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ED189521.
Woolfolk, R. L. (1982). Effects of progressive relaxation and meditation on cognitive and somatic manifestations of daily stress.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20(5),461467.
Woodworth, T. K (1960).Personality and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