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中時電子報(1999年9月4日),http://news.chinatimes.com/
2. 合作金融法規彙編指導委員會 (2000年7月),「合作金融法規彙
編」,台北;財政部金融局。
3. 合作金融法規彙編指導委員會 (2002年12月),「合作金融法規彙
編」,台北;財政部金融局。
4. 呂東英 (1996年7月),「信用合作社之金融監理與健全經營」,信用合作,第49期,頁3-14。
5. 李紀珠 (2003年7月),「台灣金融監理體系之改革與建制─我國金融
監理機構一元化─」,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92-011號,頁1-21。
6. 李桐豪 (1999年8月),「功能性金融管理與金檢一元化」,貨幣市
場,第3卷,第4期,頁11-25。
7. 李庸三 (2002年5月),「從金融危機談我國金融改革」,台灣大學財
務金融國際研討會,台北。
8. 李儀坤 (1993年7月),「日本信用金庫略述」,信用合作,第37期,頁25-35。
9. 李儀坤 (2003年10月),「日本信用金庫與信金中央金庫略述」,信
用合作,第78期,頁6。
10.李賢哲、卓翠月 (1997年3月),「金融預警系統之運用─以台灣信用
合作社為例」,台灣銀行季刊,頁1-26。
11.吳森有 (1998年10月),「德國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信用合作,第58期,頁18-44。
12.吳萬益、林清河 (2001年10月),「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書
局。
13.邱皓政 (2003年8月),「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
14.林秋發 (1994年1月),「德日合作金融體系及發展趨勢-兼述與台灣
比較(上)」,信用合作,第39期,頁66-72。
15.林莉蕙 (1995年9月),「信用合作社經營預警系統」,基層金融,第31期,頁207-236。
16.林維義 (1997年6月),「美國金融監理制度與聯邦存款保險制度之探
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0卷,第4期,頁1-55。
17.林維義 (1999年3月),「德國聯邦金融監理制度」,存款保險資訊季
刊,第12卷,第3期,頁22-32。
18.林寶安 (1998年3月),「信用合作社法令規範演變與社會意義」,基
層金融,第36期,頁67-86。
19.周東立 (1997年12月),「日本信用協同組合行程之歷史背景與特
質」,合作經濟,第55期,頁32-41。
20.周添城 (2002年8月),「從德荷日金融改革談台灣合作金融體系之再
建置」,第一次審查會議,台北。
21.周鴻明 (1993年5月),「日本之金融監理制度與金融檢查」,存款保
險叢書之十六,台北,中央存款保險公司。
22.易天文 (1996年3月),「從台灣金融生態談信用合作社之革新管
理」,法律評論,第1-3期合刊,頁18-28。
23.易天文 (1994年9月),「信用合作社之蛻變」,合作發展,頁8-10。24.信用合作 (2002年1月),「荷蘭合作金融Rabobank集團的營運策
略」,信用合作,第71期,頁6-36。
25.信用合作 (2002年1月),「德國合作銀行集團組織業務概況」,信用
合作,第71期,頁37-50。
26.信用合作 (2003年10月),「中華民國信用合作社業務統計表」,信
用合作,第78期,頁86-88。
27.財政部金融局 (1992-2003年),「金融統計指標」,台北,財政部金
融局統計室。
28.徐泓堯 (2002),「企業監理制度導入台灣信用合作社之適用模式研
究」,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29.殷乃平 (1997年10月),「金融監理制度的檢討與建議」,台北銀行
月刊,頁2-28。
30.孫炳焱 (1999年1月),「金融變革與信用合作社的未來」,信用合
作,第59期,頁7-12。
31.孫炳焱 (1999年9月),「合作金庫概括承受彰化四信的書面意見─司
法院大法官全體審查會公廳證言─」,合作經濟,第62期,頁7-10。
32.孫炳焱 (2002年10月),「從德荷日金融改革談台灣合作金融體系之
再建置」,第一次審查會議,台北。
33.馬克林 (2003年11月),「新金融環境應有之金融監理模式」,
http://home.kimo.com.tw/markyslin/rpt6.htm
34.莫藜藜 (1992年),「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運用論建彙編」,中
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頁102-121。
35.許振明 (2002年7月),「我國金融監理制度之檢討」,國政評論,財
金(評)091-161號,頁1-2。
36.許振明 (2002年8月),「金融監理機制刻不容緩」,國政評論,財金
(評)091-177號,頁1-2。
37.許振明 (2001年10月),「由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過程談金融監
理」,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8期,頁1-9。
38.許遠東 (1997年3月),「信用合作社未來努力的方向」,合作經濟,第52期,頁1-8。
39.許神祺 (1994年12月),「信用合作社業務經營管理之研究」,合作
經濟,第43期,頁11-21。
40.張勝三 (1997年7月),「日本信用合作社早期預警制度」,信用合作,第53期,頁13-24。
41.張順教 (2001年10月),「台灣信合社組織發展與轉型之探討」,信
用合作,第70期,頁39-57。
42.張順教 (1999年9月),「如何改革台灣信用合作社」,經濟前瞻,第65期,頁72-75。
43.陳沖 (1995年10月),「信用合作社之經營管理」,信用合作,第46
期,頁3-6。
44.陳沖 (1998年1月),「信用合作社經營管理問題與對策」,信用合
作,第55期,頁8-18。
45.基層金融業務手冊編撰委員會 (1995年12月),「信用合作社一般稽
核實務」,台北;基層金融出版社。
46.基層金融業務手冊編撰委員會 (1995年12月),「電腦稽核實務」,
台北;基層金融出版社。
47.梁成金 (1996年2月),「金融管理及銀行內部稽核」,金融研訓報導,第79期,頁7-14。
48.梁玲菁、池祥麟、徐泓堯、張志昌 (2002年7月),「加入WTO台灣信
用合作社之發展方向」,信用合作,第73期,頁7-26。
49.黃建森、林煌喬 (1998年7月),「合作經濟制度之特質與功能」,信
用合作,第57期,頁36-46。
50.黃建森、周欣宜 (2000年1月),「大陸合作金融發展之研究」,信用
合作第63期,頁20-32。
51.黃泉興 (1998年7月),「信用合作社因應經營環境變遷之研究」,信用合作,第57期,頁47-55。
52.黃得豐 (2000年1月),「銀行與信用合作社合併問題之探討」,金融
財務,第5期,頁21-29。
53.黃達業 (1992年9月),「我國金融監理機構之設計與各式可行方案之
比較」,國家政策季刊,第1期,頁39-52。
54.黃達業 (1999年10月),「金融監理再造工程之芻議」,台研金融與
投資,頁2-26。
55.游淑雅 (2001年4月)「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理權」,中央銀行季刊,第23卷,第2期,頁31-35。
56.曾國烈 (1998年10月),「信用合作社之經營管理」,信用合作,第58期,頁3-17。
57.蔡宏哲 (2002年2月),「台灣金融機構逾期放款問題地域性比較之研
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
58.楊宗明 (1996年9月),「健全基層金融機構財務品質─以信用合作社
為例」,品質管制月刊,第32卷第9期,頁29-31。
59.楊宗明 (1997年7月),「從財務面探討信用合作社營運問題與對
策」,企銀季刊,第21卷,第1期,頁108-129。
60.楊雅惠 (2000年12月),「台灣金融監理制度之回顧與探討」,貨幣
市場,第4卷,第6期,頁1-15。
61.歐仁和、黃建森 (2002年1月),「信用合作社行銷策略分析」,信用合作,第71期,頁51-66。
62.歐仁和、龔昶元 (2000年4月),「金融弊案與金融檢查制度」,信用
合作,第64期,頁16-30。
63.劉其昌 (2001年4月),「信用合作社內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實施辦法評析」,信用合作,第68期,頁13-23。
64.劉其昌 (2001年10月),「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評
析」,信用合作,第70期,頁64-83。
65.劉雅萍 (2000年6月),「論金融監理與金融檢查制度」,
http://www.ntpu.edu.tw/law/paper/06/2000a/8871606A.PDF
66.劉燕菊 (1991年12月),「我國公營銀行民營化之推動及金融監理制
度」,育達學報,第5期,頁48-54。
67.薛琦、李桐豪、孫炳焱 (2002年8月),「從德荷日合作金融改革談台
灣合作金融體系再建置」報告第一次審查會議,中華民國信用合作社
聯合社,台北。
68.薛琦、范秋凰、傅清源、鄭仁富、高于倫 (2003年1月),「2003我國
金融業營運趨勢展望問卷調查」,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
69.簡宣博 (1999年4月),「德國合作銀行之組織體系」,逢甲合作經
濟,第31期,頁28-36。
70.顏慶章 (2002年1月),「台灣金融改革的新方向」,財稅研究,第34卷第1期,頁1-8。
71.顏慶章 (2001年5月),「我國當前財政工作重點」,財稅研究,第33卷,第3期,頁1-6。
72.Juergen zerche (1999年3月),「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哲學與經營策
略」,合作經濟,第48期,頁31-37。
二、外文部分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Sep,1997),
“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Banking Supervision”,
http//www.nkent.idv.tw/guideline-supervision.htm
2.Chang,Kyoung-soo (Jun,2002),“Strategy for Financial
Busines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Korean Cas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magazines vol.7,NO.2,pp.141-166.
3.Chen,Chi-chu (Jul-Aug,2000),“ICBC”s Efforts in Financing
Taiwan’s Exporters”,Econcmic Review,vol. 316, pp.14-22.
4.Gary K.L.Tseng (Jul,2002),“Chinese Taipei’s Financial
Reforms and Legislative Process”,Desposit Insurance
Manazines ,vol.16,NO.3,pp.1-13.
5.Hu,John Wei-shen & Huang,Mei-lin (Dec,2002),“Simulated
Study of Mergers of High-Quality Domestic Banks in
Taiwan”,CHUNG YUAN JOURNAL,vol.30,NO.4,pp.429-438.
6.Patton,Michael Quinn(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 ,London,New Delhi:Sage.
7.Tu,Anthony H (Aug,2001),“Demand of Flexibility and Bank
Loan Decisio─A Real Option Approach”,Pan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vol.4,NO.2,pp.145-157.
8.Yang,Jack J.W.(Jan 1997),“A Note on the Day-of-the-Week
GARCH Test of the Banker’s Acceptance Primary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vol.4,NO.3,p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