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0: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鎮宙
研究生(外文):Chen-Chou Ho
論文名稱:電子產品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以七合一讀卡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or Electronic Products~Seven in one Card Reader
指導教授:黃乾怡黃乾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Yi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FMEA可靠度分析風險優先指數RPNRELEX軟體模糊理論七合一讀卡機
外文關鍵詞: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Reliability AnalysisRisk Priority NumberRelexFuzzy theor7 in 1 Card Read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6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新產品研發是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研發不只是創造新產品,同時也在改善設計及保證產品的可靠性。若在產品設計初期便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設計產品較能符合各階段工程的要求,減少後期設計變更的次數,藉此縮短研發時程增加獲利。
本研究依以下兩階段探討上述問題。首先,選擇以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之風險優先數法,分析七合一讀卡機系統潛在的失效模式。利用可靠度方塊圖,分析低層次組件失效對較高層次系統的影響。在失效發生前減少發生機會,據以建立生產時之失效管制方案,提高產品可靠度。並利用模糊理論,將各相關意見整合成明確的評點,務使執行專案時,因認知不同導致結果產生誤差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且使得相鄰分數的尺度更為合理。
其次,利用RELEX軟體,建立一FMEA資料庫管理系統,協助企業進行失效分析,使易於歸納、合併與查詢。並藉資料的持續更新,達到經驗累積與傳承的目的。於新產品開發階段,即可引用相關零組件資訊,正確迅速決定關鍵零件並依需要修改設計。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is the key competence of an enterprise. The development effort helps improve the design and ensure product reliability. The needs in changing the designs in various phases can be reduced or eliminated if those relevant issues can be considered in the earlier phase of development. The market profit can therefore be maximized.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above-mentioned scenario by two stages. First,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based on Risk Priority Number (RPN) is used to study the potential failures for a seven-in-one card reader. Reliability block diagram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failures in the low level components on that of a high level system. The potential failure can be eliminated (by desired design) prior to its occurrence and failure control effort can be developed during production. Opinions from different exerts are integrated to achieve comprehensible index through fuzzy theory.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2
1.4 研究限制 3
1.5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可靠度概論 6
2.2 環境測試 7
2.3 可靠度分析方法的種類 9
2.3.1類似裝備法 9
2.3.2 類似複雜性法 10
2.3.3 類似功能法 10
2.3.4 零件計數(Part count)法 11
2.3.5 零件應力(Part stress)分析法 11
2.4 可靠度分析軟體簡介 12
2.5 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的歷史沿革與文獻回顧 14
2.5.1 歷史沿革 14
2.5.2 FMEA文獻回顧 16
2.5.3 FMEA之相關名詞定義 21
2.5.4 FMEA之意義 22
2.5.5 FMEA之實施對象 22
2.5.6 FMEA之功能 23
2.6 模糊理論 24
2.6.1模糊邏輯運用 24
2.6.2 模糊數 25
2.6.3 FMEA與模糊理論的應用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3.1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 27
3.2 模糊數 29
3.2.1模糊評點法 29
3.2.2 隸屬度函數 29
3.2.3 決定三角模糊數 30
3.2.4 模糊數四則運算 31
3.2.5 解模糊應用 31
3.3 建構並運用RELEX可靠度分析系統 32
第四章 研究內容 34
4.1 決定合作廠商與產品 36
4.2進行P-FMEA分析 37
4.2.1 分析製程步驟 37
4.2.2 製程不良引發之失效與嚴重性 38
4.3 建構D-FMEA 39
4.3.1 決定分析層級 41
4.3.2 定義失效模式及其發生原因 42
4.3.3 建構嚴重度表格 45
4.3.4 建立「嚴重度」判定準則 48
4.3.5 建立「檢出度」評點準則 50
4.3.6 建構「發生度」判定標準 52
4.4 建構FMEA表格 55
4.5 決定執行改善的部門 56
4.6 改善結果綜合討論 57
4.7 模糊FMEA與傳統FMEA比較 60
第五章 建構並運用RELEX軟體 62
5.1 RELEX軟體FMEA資料庫使用介紹 63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69
6.1 結論 70
6.2 未來展望 71
參考文獻 73
圖目錄
圖2.1 浴缸曲線圖 7
圖2.2 溫度循環週期圖 9
圖2.3 產品負載與強度的模型 19
圖2.4 三角模糊數M=(l,m,u) 25
圖3.1 三角模糊數示意圖 30
圖3.2 三角解模糊示意圖 32
圖4.1 研究流程圖 34
圖4.2 七合一讀卡機 36
圖 4.3 SMT製造流程圖 38
圖4.4 七合一讀卡機之內部構造 41
圖4.5七合一讀卡機-可靠度方塊圖 47
圖4.6 嚴重度三角模糊數 49
圖4.7 雙排Pin腳 58
圖4.8 雙排Pin腳翹曲 58
圖4.9 分隔架斷裂 59
圖4.10 外殼產生縫隙 60
圖4.11 模糊FMEA與傳統FMEA之比較 61
圖5.1 嚴重度、發生度與檢出度之評分標準 64
圖5.2 電子零件內建資料庫 65
圖5.3 元件失效模式與關聯性 66
圖5.4 報表匯出之資訊 67
圖5.5 資料庫產生標準的FMEA表格 68
圖6.1改善前後RPN值比較 70
表目錄
表4.1 P-FMEA表 37
表4.2 材料用量清單 38
表4.3 讀卡機之功能模組與相關零件 40
表4.4 失效模式、原因與負責部門對應表 42
表4.5 傳統嚴重度判定準則 44
表4.6 嚴重度參考項目 46
表4.7 嚴重度評點標準 48
表4.8 檢出度查表 50
表4.9 發生度判定標準 51
表4.10 標準FMEA表(CF Connector 失效模式與效應) 52
表4.11 RPN值由高到低排列之FMEA表 53
表4.12 傳統RPN與模糊RPN值之比較 56
中文文獻
[1] 黃進華;2002;‘電子關鍵零組件產業趨勢分析’;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2000科技產業現況與市場趨勢研討會。
[2] 資策會;2002;資訊市場情報中心預估報告。
[3] 余志成;2001 December;‘以STEP為基支援同步工程概念設計之設計資料模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十八屆全國學術研討會,電腦輔助設計論文集,台灣科技大學。
[4] 小野寺勝重;2001;‘實踐FMEA手法’;中衛發展中心。
[5] 許隆昌、羅應浮、魏秋建;2001;‘生產系統預防保養之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真理大學第二屆管理創新與實務研討會。
[6] 張清亮、蔡志弘、魏秋建;2000;‘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的評價方法’;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Industrial engineers, Vol. 17, pp. 51-64.
[7] 許惠玲;2000;模糊邏輯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半導體封裝測試廠之應用;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羅應浮;2000;‘專案管理的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王國雄、蔡有藤;1998;‘同步工程觀點在系統設計之研究’;技術學刊,第十三卷,第二期,pp. 205-212.
[10] 陳听如;1997 June;‘國內技術產業對於同步工程的應用與其績效之研究’;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朱城山、朱詣尹;1997;‘微電子產品開發專案之同步工程流程模式與分析’;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12] 許芳勳、彭鴻霖;1997;‘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結果之應用’;中華民國第二屆可靠度與維護度技術研討會論文集,pp. 169-175頁.
[13] Heppelmann, James;‘協同產品研發趨勢論壇’;PTC參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文獻
[14] Biren, P. ; 1996 ; ‘Concurrent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Organization’ ; Vol. 1, Prentice-Hall.
[15] Chang, C. L., Tsai, C. H. and Wei, C. C. ; 2000 ;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for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 Vol. 17, No. 1, pp. 51-64.
[16] Cooper, S. and Taleb-bendiab, A. ; 1998 ; ‘CONCENSUS: Multi-party Negotiation Support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oncurrent Engineering Design’ ;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Vol. 9, pp. 155-159.
[17] Dowlatshahi, S. ; 1992 ; ‘Product Design in a Concurrent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 INT. J. PROD. RES, Vol. 30, No. 8, pp. 1803-1818.
[18] Goddard, P. L. ; 2000 ; ‘Software FMEA Techniques’ Proceedings Annual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 pp. 118-123.
[19] Huang, G. Q., Nie, M., Mak, K. L. ; 1999 ; ‘Web-Based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 FMEA )’ ;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Vol. 37, pp. 177-180.
[20] Liu, Xiaoqing Frank, Noguchi, Kunio and Zhou, Weihua. ; 2001 ; ‘Requirement Acquisition , Analysis and Synthesis in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 Concurrent Engineering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 Vol. 9 , No. 1 , pp. 24-36.
[21] Lu, S. C., Saran, M.J. and Miller R.A. ; 1996 August ; ‘Integration of CAD and FEA for concurrent engineering design of sheet stamping’ ; J.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rans. of the ASME, v118, n3, pp. 310-317.
[22] Sherwood, M. and. Shu, L. H. ; 2000 ; ‘Modified FMEA Using Analysis of Automotive Remanufacturer Waste Streams to Support design for Remanufacture’ ;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DETC2000 / DTM-14567.
[23] Wang, K. S., Lin, W. S., and Hsu, F. S. ; 2001 ; ‘A new Approachach for determing the Reliability of Cutting Too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Vol. 17, No. 10, pp. 705-7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