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經典
《中阿含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 No. 26。
《雜阿含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No. 99。
《佛說鴦掘摩經》,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No. 118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唐代玄奘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五~七冊,No.220。
《放光般若經》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21。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 25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代玄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1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竭提國法月重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般若共利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智慧輪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國大德沙門法成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255。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宋施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7。
《妙法蓮華經》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九冊,No.262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九冊,No.278
《大般涅槃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74
《大般涅槃經》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75。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No. 460。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No. 1485。
《大智度論》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1509。
《金剛仙論》,北魏菩提流(留)支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No. 1512。
《中論》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6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唐代窺基撰,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No.1710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朝智者大師撰,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No.1716。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唐代湛然撰,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No.1717。
《法華文句記》唐代湛然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四冊,No. 1719。
《摩訶止觀》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六冊 No. 1911。
《佛祖統紀》南宋志磐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No. 2035。
<朱士行傳>《出三藏記集》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45。
二、專書
(一) 中文資料
尹章義編注,<天台龍象,台灣高僧>─《斌宗法師(1911∼1958)的生平與思想》,台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1992。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1992。
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出版,民2000。
江小琳,人間福報,<台灣天台宗泰斗─斌宗法師>台灣佛教五十年系列(21) 人間福報出版 台灣佛教行腳系列。
河村孝照《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李志夫編住《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林志欽《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周祥光《印度通史》,台北:大乘精舍,民國1981年。
吳基華《我國少年觀護制度之研究》,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9。
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現代佛學的研究>第十二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
許洋主譯.梶山雄一著《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犯罪學概論》,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2。
黃復原、曹光文《成年觀護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許春金、馬傳鎮等《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發行,1997。
智旭等撰述《般若心經五家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張曼濤<般若思想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張人傑<寶靜法師四十年中之幻痕塵影>《寶靜大師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75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台北,佛教出版社,1989。
楊士隆《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劉焜輝《諮商與心理治療新論》,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劉焜輝《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2001。
劉焜輝《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僧肇等注《注維摩詰所說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 月。
褚柏思.《玄奘學概論》,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鄭焜仁所撰<斌宗大師略傳>,《斌宗法師遺集》,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88。
宋.締觀、元.蒙潤《天台四教儀集註》,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2001。
靜修法師科釋《教觀綱宗》,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0。
釋斌宗編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斌宗法師遺集》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88。
釋斌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高雄人生書局、1975。
釋開心<三觀妙用配合義理分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台南,南天台般若精舍,釋開心發行,1992。
釋智諭《般若義理的探究》,西蓮淨苑出版社,2001。
釋章安《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輯註》,台南,南天台般若精舍,釋開心印行,1992。
釋慧岳主編《天台教學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增訂六版。
(二) 英文資料
Buddhism-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by Edward Conze)。1967。
Cf. E.Conze, "Mahayana Buddhism", in his Thirty Years of Buddhist studies. Oxford:
Bruno Cassirer, 1967.
Lopez "Introduction"---The Place of the Heart Suutra in the Praj~naapamitaa Literature。(1988, 5-6)
Hajime Nakamura, Indian Buddhism: A Survey with Bibliographical Notes(Osaka, Japan: KUFS Publication, 1980), p. 160。
三、期刊論文
(一) 中文資料
法務部,《志願服務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發布,2001。
林志欽,<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台北:台北華梵園地,2001。
林志欽.<天台對南北朝判教說之判攝>,《哲學與文化月刊》,1999。林志欽<天台智顗思想體系之建構>,現代佛教學會論文發表會,民國2000。
郭朝順<智顗四意消文的解經方法論>,第四屆天台宗學會論文發表會,2001。
郭朝順<試論智顗「觀心釋」的詮釋學意涵>,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研討會,2002。
郭朝順<智顗「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以《法華玄義》為中心>《世界中國哲學創刊號》,宜蘭,1990。
郭朝順<從《法華玄義》所引重要經論看智顗的思想結構>國科會研究計畫,1999。
陳應善<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
蔡宏<融通出世與入世的班若思想>,香港佛教月刊,483期2000年8月出版。釋淨玄,臺灣桃園少年輔育院認輔活動記錄表,2003年8月 17日。
四、工具書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釋會旻主編《天台教學辭典》,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五、網路資料
參閱郭朝順所撰寫《智顗「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郭朝順的佛教哲學研究室,網站: http://www.hfu.edu.tw/~chaoshun/。
竹塹文獻雜誌 釋寬謙法師撰寫
E-mail Address:http://hcccc.hccg.gov.tw/manazine/2001-10-21/magazine1-3.htm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2月15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