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1: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水龍
論文名稱:從《法華玄義》看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的詮釋
指導教授:羅宗濤羅宗濤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五重玄義經題詮釋彌殺彌慈七番共解輔導理念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文以研究斌宗法師的《心經要釋》之詮釋意涵為中心,其目的在於與天台宗的五重玄義運用發展上作一比較參照及融合。首先述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切入面向等基本設定。次則從斌宗法師的一生經歷中,歸納出其人格特質,藉以了解斌宗法師對台灣佛教的影響與貢獻。此外亦對般若思想的流傳做一簡介,依循著大乘佛教在歷史發展中的脈絡溯回本源,釐清般若思想在整個佛教歷史流變中的定位。
接著處理《要釋》與《法華玄義》二部論典之間有關「經題詮釋」原典的比對,探討《要釋》的總綱領。其目的是希望釐清以五重玄義作為詮釋《心經要釋》的方法時,所建構的整套天台宗詮釋系統。
再者從七番共解展開論述,亦即從菩薩的修證境界、以及四悉檀的開展等七個主題來研究《要釋》的義理組織與《玄義》七番共解的詮釋方法,尋找出彼此相同的脈絡。接著再從「實務」面來探討《要釋》──應用在青少年監所輔導時,所產生的功用與價值,特從輔導的理念等三個層面來研究。
最後則對斌宗法師對台灣天台宗的貢獻影響、評價與歷史地位作一觀察,並對《要釋》內容轉化為監所教材的應用上作一展望與省思。
從《法華玄義》看斌宗法師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的詮釋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問題意識與動機…………………………………………………1
   貳、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資料及前人研究成果……………………………………4
   壹、主要資料來源……………………………………………………4
   貳、前人研究成果……………………………………………………6
  第三節 研究角度與方法………………………………………………7
   壹、研究角度範圍……………………………………………………7
   貳、研究方法…………………………………………………………8
  第四節 論文內容架構與預期效果 …………………………………10
   壹、論文架構章節 …………………………………………………10   貳、預期成果 ………………………………………………………12
第二章 斌宗法師生平概述 ………………………………………………13
  第一節 成長背景與出家前後…………………………………………14
  第二節 內渡求法與天台因緣…………………………………………16
  第三節 講經說法與著書立作…………………………………………18
  第四節 人格特質與思想特色…………………………………………20
第三章 般若思想的發展與演變 …………………………………………36
  第一節 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36
   一、印度大乘佛教發展的三個時期 ………………………………36
二、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 ……………………………………37
第二節 初期大乘佛教在中國地區的般若思想………………………40
第三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來源與根據的經典 ………………53
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大般若經》的關係 ……………53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成立時期與相關經典 ……………53
第四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各種版本 …………………………55
第四章 相關原典相互配屬的比對研究 …………………………………57
第一節 《心經要釋》與《法華玄義》五重釋題相互配屬的比對…58
第二節 《心經要釋》與《法華玄義》比對的結果與分析…………73
一、釋名(解釋經題):隱喻與象徵的詮釋觀─
經題八字的主要意旨 …………………74
二、顯體(經典內涵):大乘與小乘的涅槃觀─
經題八字的方便究竟 …………………83
三、明宗(修行因果):經歷與成熟的時間觀─
經題八字的解釋順序 …………………84
四、論用(實際應用):內秘與外現的智慧觀─
經題八字的四對義理 …………………85
五、教相(經典分類):階段與教義的系統觀─
經題八字的義理組織 …………………86
第三節 《心經要釋》與《法華玄義》會通的基本立場……………87
第五章 斌宗法師注解《心經要釋》所展現的義理特色 ………………92
第一節 標章(定主題):總示菩薩修證境界 ……………………93
一、標名:觀自在菩薩建立名號與菩薩思想之立論基礎 ………93
二、標宗:菩薩修習般若成就甚深功行時所證的境界 …………97
三、標體:識破精神物質都是妄源而得解脫的微妙觀門………101
四、標用:建立遠離天災人禍,杜絕惡業苦報的理想國………107
五、標相:論「五蘊皆空」與「五蘊等皆空」的差異性………108
第二節 觀心(心靈的印證實行):從色空發揮一心三觀之法
以遣諸執……………………………………………………113
第三節 生起(安排章節架構):真空實相的理體………………116
第四節 開合(組織論証系統):三種破除妄相的方法…………118
第五節 料簡(澄清曖昧不清之處):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的
四諦法………………………………………………………121
第六節 引證(引用參考資料):三轉四聖諦法門度五比丘……123
第七節 會異(對於所有的衝突矛盾加以解決):
四悉檀的開展………………………………………………125
一、釋名……………………………………………………………126
二、辨相……………………………………………………………127
三、釋成……………………………………………………………128
四、對諦……………………………………………………………129
五、起教觀…………………………………………………………130
六、說默……………………………………………………………132
七、明得用不得用…………………………………………………133
八、明四悉檀權實…………………………………………………135
九、開權顯實………………………………………………………136
十、通經……………………………………………………………138
第六章 《心經要釋》的輔導功能與應用性 ……………………………141
第一節 輔導的基本理念 …………………………………………141
一、輔導之定義……………………………………………………142
二、輔導的原則與內容……………………………………………143
三、《心經》所揭櫫的「菩薩道」與「輔導工作」之比較……143
第二節 宗教輔導─《金剛經》的菩薩道思想與「輔導工作」
的銜接紐……………………………………………………145
第三節 個別輔導……………………………………………………148
一、個別輔導的意義………………………………………………148
二、個別輔導的研究方法與流程圖………………………………150
三、將《心經要釋》詮釋語言轉化為青少年監所之教材………153
《心經》法門的「五蘊三番解」……………………………153
第四節 個案研討報告………………………………………………155
臺灣台北少年觀護所認輔活動記錄─輔導志工個案研討報告
(一)………………………………………………………………155
臺灣桃園少年輔育院認輔活動記錄─輔導志工個案研討報告
(二)………………………………………………………………162
臺灣桃園少年輔育院認輔活動記錄─輔導志工個案研討報告
(三)………………………………………………………………166
一、輔導報告分析結果……………………………………168
二、個案問題及處理方法…………………………………168
三、個案輔導評量及未來計畫……………………………171
第七章 結論………………………………………………………………172
參考書目……………………………………………………………………177
一、原始經典
《中阿含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 No. 26。
《雜阿含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No. 99。
《佛說鴦掘摩經》,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No. 118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唐代玄奘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五~七冊,No.220。
《放光般若經》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21。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大明咒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 25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代玄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1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竭提國法月重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般若共利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智慧輪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國大德沙門法成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No.255。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宋施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No. 257。
《妙法蓮華經》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九冊,No.262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九冊,No.278
《大般涅槃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No. 374
《大般涅槃經》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75。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No. 460。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No. 1485。
《大智度論》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1509。
《金剛仙論》,北魏菩提流(留)支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No. 1512。
《中論》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6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唐代窺基撰,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No.1710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朝智者大師撰,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No.1716。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唐代湛然撰,大正新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No.1717。
《法華文句記》唐代湛然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四冊,No. 1719。
《摩訶止觀》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六冊 No. 1911。
《佛祖統紀》南宋志磐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No. 2035。
<朱士行傳>《出三藏記集》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No. 2145。
二、專書
(一) 中文資料
尹章義編注,<天台龍象,台灣高僧>─《斌宗法師(1911∼1958)的生平與思想》,台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1992。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1992。
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出版,民2000。
江小琳,人間福報,<台灣天台宗泰斗─斌宗法師>台灣佛教五十年系列(21) 人間福報出版 台灣佛教行腳系列。
河村孝照《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李志夫編住《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林志欽《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周祥光《印度通史》,台北:大乘精舍,民國1981年。
吳基華《我國少年觀護制度之研究》,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9。
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現代佛學的研究>第十二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
許洋主譯.梶山雄一著《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犯罪學概論》,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2。
黃復原、曹光文《成年觀護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許春金、馬傳鎮等《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發行,1997。
智旭等撰述《般若心經五家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張曼濤<般若思想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張人傑<寶靜法師四十年中之幻痕塵影>《寶靜大師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75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台北,佛教出版社,1989。
楊士隆《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
劉焜輝《諮商與心理治療新論》,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劉焜輝《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2001。
劉焜輝《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僧肇等注《注維摩詰所說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 月。
褚柏思.《玄奘學概論》,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鄭焜仁所撰<斌宗大師略傳>,《斌宗法師遺集》,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88。
宋.締觀、元.蒙潤《天台四教儀集註》,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2001。
靜修法師科釋《教觀綱宗》,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0。
釋斌宗編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斌宗法師遺集》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88。
釋斌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高雄人生書局、1975。
釋開心<三觀妙用配合義理分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台南,南天台般若精舍,釋開心發行,1992。
釋智諭《般若義理的探究》,西蓮淨苑出版社,2001。
釋章安《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輯註》,台南,南天台般若精舍,釋開心印行,1992。
釋慧岳主編《天台教學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增訂六版。
(二) 英文資料
Buddhism-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by Edward Conze)。1967。
Cf. E.Conze, "Mahayana Buddhism", in his Thirty Years of Buddhist studies. Oxford:
Bruno Cassirer, 1967.
Lopez "Introduction"---The Place of the Heart Suutra in the Praj~naapamitaa Literature。(1988, 5-6)
Hajime Nakamura, Indian Buddhism: A Survey with Bibliographical Notes(Osaka, Japan: KUFS Publication, 1980), p. 160。
三、期刊論文
(一) 中文資料
法務部,《志願服務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發布,2001。
林志欽,<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台北:台北華梵園地,2001。
林志欽.<天台對南北朝判教說之判攝>,《哲學與文化月刊》,1999。
林志欽<天台智顗思想體系之建構>,現代佛教學會論文發表會,民國2000。
郭朝順<智顗四意消文的解經方法論>,第四屆天台宗學會論文發表會,2001。
郭朝順<試論智顗「觀心釋」的詮釋學意涵>,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研討會,2002。
郭朝順<智顗「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以《法華玄義》為中心>《世界中國哲學創刊號》,宜蘭,1990。
郭朝順<從《法華玄義》所引重要經論看智顗的思想結構>國科會研究計畫,1999。
陳應善<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
蔡宏<融通出世與入世的班若思想>,香港佛教月刊,483期2000年8月出版。
釋淨玄,臺灣桃園少年輔育院認輔活動記錄表,2003年8月 17日。
四、工具書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釋會旻主編《天台教學辭典》,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
五、網路資料
參閱郭朝順所撰寫《智顗「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郭朝順的佛教哲學研究室,網站: http://www.hfu.edu.tw/~chaoshun/。
竹塹文獻雜誌 釋寬謙法師撰寫
E-mail Address:http://hcccc.hccg.gov.tw/manazine/2001-10-21/magazine1-3.htm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2月15日成立。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