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一)道場內部資料(依筆劃順序排列): 一貫道總會 1988 《一貫道簡介》,台南: 巨出版社。 白水老人口述 1991 <求道辦道經歷>,《崇德雜誌合訂本(11-20期)第二輯》,頁22-25。 天元佛院 1995 《光明季刊》第一期。 孚中 1997 《一貫道歷史》,台北:正一出版社。 李玉柱 1987《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台北:圓晟出版社。 李健仁 1989 《圓滿的生命世界》,嘉義:玉珍書局出版社。 張天然等人著 1937 《一貫道疑問解答》,台北:正一善書。 1939 《暫訂佛規》,民77年,天恩堂重印。 1940 《性理釋疑》,民77年,天恩堂重印。 郭明義 1993 《一貫道的修持觀》,台北:正一善書。 陳鴻珍前人講述 1989 <修辦歷程>,《崇德雜誌合訂本(1-10期)第一輯》,頁31-39。 1989 <立志、發心、了愿>,《崇德雜誌合訂本(1-10期)第一輯》,頁40-47。 1992 <如何落實道務工作>,《發一崇德雜誌創刊號》,十月號,頁35-39。 1992 <雲林道場忠義字班十組運作成立大會>,《發一崇德雜誌第二期》,頁1-8,光慧文化出版社。 1998 《走過從前---發一崇德 逢甲開道三十週年紀念專刊》,光慧文化出版社。 1999 《薪火相傳---發一崇德學界三十週年慶專刊》,光慧文化出版社。 2000 《崇德新紀元---發一崇德台北道場三十週年慶專刊》,光慧文化出版社。 趙志勇 1991 <台北學界回顧與展望>,《台北學界二十週年大團圓紀念特刊》,頁21-25。 濟公老師借竅說法 1996 《性、心、身》,台北,明德出版社。 謝文治 1995a 《破相明理》,明德出版社。 1995b 《暫訂佛規禮節探義》,明德出版社。 韓萬年講述 1998 <心橋>,《發一崇德雜誌第五卷第四期》,二月號,頁43-52。 明德出版社 1995 《崇德之愛--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十週年特刊》。 1996 《一貫真傳之殊勝-三寶心法與一貫道儀式之探源》。 1997 《仙佛聖蹟--天道掠影》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 逢甲大學伙食團 1994 <伙食團二十五年團史>,《逢甲群賢立德壇十年慶》頁12-20。 輔仁大學伙食團 1991 <三軒一家親--仁軒、禮軒、義軒>,《台北學界二十週年大團圓紀念特刊》,頁83-86。 (二)中文書目(依姓氏筆劃排列): 宋光宇 1982 <一貫道的昨天、今天、明天>,《聯合月刊》,10:72-79。 1984 《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元祐出版社。 1995《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5 <四十年來台灣的宗教發展情況>,《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6 《天道傳燈》上、下冊,台北:王明啟出版社。 宋光宇 劉麗雯執行主編 1993 <從一貫道及民間信仰看現代社會倫理>《宗教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書評書目社。 林本炫 1990 《台灣的政教關係》,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4 《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香出版社,再版。 林萬傳編著 1984 《先天道研究》,台南: 巨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文博 1999 《台灣民俗田野現場實務》,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卿希泰主編 1997 《中國道教史四》,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 張春興 1989 <民國三十九年以來學校教育的發展與檢討>,《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彭書瑋 1998 《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風雲出版社。 葉永文 2000 《宗教政治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葉啟政 1991《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出版社。 趙星光 1997 <從主流教會到小群宗派:洛杉磯台語福音教會的轉型與增長>,《東吳社會學報》,6:137-181。 鄭志明 1998《台灣民間宗教結社》,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虞伯樂 1996 <試析宗教組織--魅力領袖與組織科層化>,《思與言》,34(2):109-136。 1984 《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學生出版社。 劉真 1997 《宗教與教育》,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馬西沙、韓秉方著 1992 《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 1993 《教育工作與宗教交談》,台北耕莘文教館。 校園福音團契同工 1978 《大專團契手冊》,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路易士‧伊凡著 彭海陽譯 1983 《如何建立愛的團契》,大光文字團契出版部。 財團法人虔誠文教基金會編印 1997 《心靈改造》上冊,台北虔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芳苑 1998 《探討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鄭志明 1983a <一貫道:一個最受非議的秘密宗教>,《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永望出版社。 1989 《先天道與一貫道》,台北:正一出版社。 蘇鳴東著 1986 《天道的辨正與真理》, 巨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李亦園 1986 <對當前文化建設工作的一些看法>《劇變與調適---一九八五年台灣文化批判》台北:敦理出版社,頁3-9。 1992 《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李豐楙 1994﹒3月<台灣慶成醮的神聖時空觀--一個非常觀的廟會文化>道教文化國際會議。 1995 <台灣慶成醮與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1995 <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漢學研究中心主辦。 1997﹒5<中國服飾文化的「常與非常」結構>。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學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及心理系主辦 1997 <「非與非常」:一個服飾文化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究會》。 1999 〈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服飾「非常」觀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頁135-172〉。 2002﹒3﹒16 <禮與俗:中華文化中社會生活的衝突與協調> 2002中國文學「學理與應用」學術研討會-經典文獻中的禮俗與文化:台北市:銘傳大學 宋文里 1992 <「迷信」與「空虛」-關於大學生之超自然參與經驗之意義病理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3:53-108。 1999 <負顯化-觀看借竅儀式的一種方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期35。 林安梧 1995 <論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宗教哲學季刊創刊號》,頁123-139。 陳華 1995 <中國歷史上的彌勒--未來佛與救世主>《歷史月刊》期86:3。 陳美華 2000 <短長書>《當代》,152:94-61。 楊惠南 1982 <我所知道的一貫道>,《聯合月刊》,7:43-49。 1987 <一貫道與佛教>,《當代》,11:54-63。 劉枝萬著,余萬居譯 1989 <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台灣風物》,39(1):15-29。 蔡彥仁 1994 <中國宗教研究--定義、範疇與方法學芻議>,《新史學》,5(4):125-139。 瞿海源 1982 <政教關係的思考(下):一貫道>,《聯合月刊》,7:38-41。 羅正心 1998 <「體現」的文化觀點:以氣功為例>,「探索臺灣田野的新面向研討會」論文,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89:93-116。 1999 <氣「象」萬千:氣功思維方式初探>,「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究會」論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1999年5月28-30日。 2000 <氣論與人類學研究>,「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究會」論文,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95-221。 林榮澤 1991 《台灣民間宗教之研究---一貫道「發一靈隱」的個案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一貫道大專學生伙食團之研究─以發一崇德「台北學界」為例>,《東方宗教》,期5。 1994﹒6月<一貫道「發一靈隱」---一個一貫道組織的發展史>,《東方宗教研究第八次研討會》。 吳靜宜 1998 《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筆 2000 《台灣濟公信仰之救世觀》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成 1999 《一貫道的末劫救贖觀初探 一個宗教學的分析》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廷 1999 《一貫道「忠孝基礎」道場學界班形與發展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 1997 《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以寶光建德天一宮員義區與天祥聖宮學界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王 2000 《一貫道團中所發生心靈現象的探索---以榮格分析心理學解析》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駿 2000 《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 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寧 2002 《當神聖和世俗相遇-宗教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以靈鷲山佛教教團為例》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雲鶯 1994 《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英文書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 Berger , Peter L﹒(1967)The Sacred Canopy . City , N. Y.:Doubleday.(1979)The Heretical Imperative:Contemporary Possibilities of Religious Affirmation. Garden City , N.Y. :Doubleday. (1991)高師寧譯,《神聖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 Brian Morris著 張慧端譯 1996 《 宗教人類學導讀 》,台北國立編譯館。 Bourdieu(1997)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Beit-Hallahmi, B.&Argyle,M.(1997).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us behaviour, belief, and experience. New Year:Routledge. Clifford , M.D.(1987)Psychotherapy and Religion . In Mircea Eliad (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Macmillam , vol.12,75-81. Durkheim , E. (1992)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 James, W.(1961).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蔡怡佳、劉宏信譯,民90。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 Jordan, David K., Overmyer, Daniel L.(1986)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Taiwa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ones,S.L. (2000)Religion and Psychology.:Theories and Methods. In Kazdin, A.E.(ED.),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7,38-42. Johnston,Ronald(1991)尹今黎、張蕾譯,《社會中的宗教》,四川:人民。 Koenig, Harold George(1998) Handbook of religion and mental health. California:Academic Press, 130-141. O’Dea, Thomas F./ Aviad,Janet O’Dea (1983)The Sociology Religion.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all. Rambp Lewis R.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Conversio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oty Press, 1993, P48∼124. Sharpe, Eric J. (1983). Understanding Religion. London:The Old Piano Factory. Sharpe, Eric J. (1986). Comparative religion:a history. London:The Old Piano Factory. Weber, Max(1993) 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Yang , C.K.(196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 Berkeley ,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ai Press .(1977)<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