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0: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珮瑩
論文名稱:《占察善惡業報經》與占輪相法研究
指導教授:羅宗濤羅宗濤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占輪相法地藏三經戒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5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概觀現今台灣寺院流行禮拜之懺儀,如《水陸儀軌》、《大悲懺》、《淨土懺》、《藥師懺》、《地藏懺》等等來看,其在台灣佛教寺院懺法修持地位及普遍性和大眾行持的受歡迎程度。而對於地藏信仰中的地藏三經,通常我們讀誦的只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另外兩種經讀的人很少,甚至於知道的人都不多。而以《占察經》其內容說明占察輪相的作用,不但可以占察宿世善惡業報吉凶等事,更可以透過修懺悔法,占察輪相顯示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然而目前卻從未發現台灣寺院法會中對《占察經》的弘揚與禮懺。至於《占察經》中由於強調占察卜卦方式的懺法儀式,雖有其不同於原始佛教的樣貌,但是否全然喪失佛教的根本精神?因此討論地藏三經的義理內容,目的以了解《占察經》的殊勝所在,且藉助智旭撰《占察經行法》、《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之懺悔儀文內容與理論作一個比較,再研究理論與儀軌的關係,了解了《占察經》是以如來藏基本思想為基礎的理論,經中占輪相的行法,也兼具有禪法中的止觀雙運兩種智慧的特色。
此外《占察經》中的占輪相法具有占卜爭議的課題,是否違背了佛教的戒律原則,而且該經題中之「占察」不直接稱「占卜」的理由,是不是有特別目的存在?於是透過關於占卜思想的原始律典研究,以及對占卜的意義與特性的探討,了解占卜與占察的差異,藉由占卜思想的原始律典研究,可以正確掌握《占察經》所論述的內容及基本精神,從而吾人應以何種態度來看待占輪相法?
最後探討占輪相法在佛教的應用價值,藉以了解占輪相法在佛教法門之中的適用性及可能的影響力,進而討論其運用在佛教寺廟經濟方面的貢獻。

《占察善惡業報經》與占輪相法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資料(含地藏典籍概述) 14
第二章 地藏三經中《占察善惡業報經》的特色 19
第一節 地藏三經各別思想內涵 19
第二節 《占察經行法》、《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之儀式結構 35
第三節 地藏三經與儀軌的關係 52
第三章 占卜思想在戒律上的觀點 64
第一節 古代占法的概述 64
第二節 小乘佛教戒律對於占卜思想的觀點 70
第三節 大乘佛教戒律對於占卜思想的觀點 82
第四章 占輪相法的內涵 89
第一節 「占察」與「占卜」的差異 89
第二節 占輪相法型態及其意義 99
第三節 占輪相法作用 113
第五章 占輪相法在佛教的應用價值 128
第一節 占輪相法與佛教法門 128
第二節 占輪相法與寺廟經濟方面 137
第六章 結論 140
全書表格 146
1.3.1、佛教大藏經中的地藏經典 146
1.3.2相關地藏的其餘經典 147
附錄一:《占察善惡業報經》.《房山石經》(遼金刻經) 150
附錄二:占輪形相說明 151
參考文獻 154

參考文獻
一、 佛教典籍:(依冊數、經號排列。)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No.1666。
(東晉)竺曇無蘭譯《阿難七夢經》,《大正藏》第14冊,No.1。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No.1。
(宋)支法度譯《佛說善生子經》,《大正藏》第1冊,No.17。
(吳)支謙譯《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正藏》第1冊,No.21。
(唐)金具吒譯《曜攘災決》,《大正藏》第21冊,No.2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No.26。
(唐)法天譯,《佛說聖曜母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1冊,No.26。
(劉宋)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No.99。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阿含部》,《大正藏》第2冊,No.125。
(宋)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No.277。
(劉宋)求那跋陀羅《大正藏》第12冊,No.353。
(姚秦)佛陀耶舍譯《虛空藏菩薩經》,《大正藏》第13冊,No.405。
失譯《北斗七星延命經》,《大正藏》第21冊,No.410。
(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藏》第13冊,No.411。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13冊,No.412。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正藏》第15冊,No.625。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正藏》第17冊,No.839。
(唐)一行譯《宿曜儀軌》,《大正藏》第21冊,No.1304。
(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1。
(梁)明徽集《五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22冊,No.1423。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祗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5。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8。
(後秦)佛陀耶舍譯《四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22冊,No.1431。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第23冊,No.1435。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大正藏》第23冊,No.1436。
(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大正藏》第24冊,No.1462。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第24冊,No.1484。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第24冊,No.1485。
(北涼)唐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24冊,No.1488。
(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藏》第31冊,No.1611。
(隋)智顗撰《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冊,No.1941。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No.2034。
(高麗)一然撰《三國遺事》,《大正藏》第49冊,No.2039。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2060。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No.2145。
(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No.2146。
(唐)明佺等撰《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No.2153。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No.2154。
(明)智旭撰《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卍續藏》第129冊。
(明)智旭撰《占察經行法》,《卍續藏》第129冊。
(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卍續藏》第35冊。
(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卍續藏》第35冊。
(明)祩宏發隱《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卍續藏》第59冊。
(清)不詳《慈悲地藏懺法》,《卍續藏》第129冊。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隆藏》第47冊,No.460。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國佛教協會編印,(遼金刻經),《房山石經》,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出版。
二、專書(依作者筆劃排列)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
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子部》,上海:上海古籍,1982。
方廣錩編,《藏外佛教文獻》第六輯,北京:宗教文化,1998,9,第一版。
弘一大師,《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台中:金星唐印刷廠,1997。
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年譜》,上海弘化苑,1994。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印順法師,《華雨集》,台北:正聞,1993,4。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2000,10,新版一刷。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1986。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三卷,中國社會科學,1988,4,第一版。
李圓淨,《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台中:養正堂,1997,9。
汪娟,《敦煌禮懺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初版。
周家麟,《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
岩野真雄,《國譯一切經印度撰述部》,日本東京:大東出版社,1929(昭和),4。
(明)智旭,《靈峰宗論》,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
林子青,《弘一大師年譜》,台北:天華,1978。
(晉)干寶撰,《搜神記》,排版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台北:世界書局,
1979。
真鍋廣濟,《地藏菩薩の研究》,東京:三密堂書店,1987,再版。
Fritz Stolz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Grundzüge der Religionwissenschaft),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初版。
望月亨信,《佛教經典成立史論》,京都:法藏館,1946。
(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著疏》(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台北:台灣商務,1995,修訂本。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9,6,初版。
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2,12。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59,第一版。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2001。
夢參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新講》,台北:方廣文化,1999,1版。
衛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台北:谷風,1993,6。
趙文煥、侯沖整理,《地藏菩薩慈悲救苦薦福利生道場儀》,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六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濟濤剳記,釋廣化編,《濟濤律師遺集》,台北:錦立,1998,6,4版。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台北:獅子吼雜誌社,1991。
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釋大睿,《天台懺法的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0。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11,初版。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2,2版。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列)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汪娟,〈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1999,7。
廣川敏堯,〈敦煌出土七階佛名經にっえい——三階教と淨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251期,1982年,3月。
蔡東益,《《地藏經》及其孝道精神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素蘭,《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滌心,〈漫談對《占察善惡業報經》禮拜懺悔行法之實踐〉,《僧伽》十三卷第一期,2003,10。
四、工具書(依作者筆劃排列)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監製,《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2000。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