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佛教典籍:(依冊數、經號排列。)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No.1666。
(東晉)竺曇無蘭譯《阿難七夢經》,《大正藏》第14冊,No.1。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No.1。
(宋)支法度譯《佛說善生子經》,《大正藏》第1冊,No.17。
(吳)支謙譯《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正藏》第1冊,No.21。
(唐)金具吒譯《曜攘災決》,《大正藏》第21冊,No.2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No.26。
(唐)法天譯,《佛說聖曜母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1冊,No.26。
(劉宋)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No.99。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阿含部》,《大正藏》第2冊,No.125。
(宋)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No.277。
(劉宋)求那跋陀羅《大正藏》第12冊,No.353。
(姚秦)佛陀耶舍譯《虛空藏菩薩經》,《大正藏》第13冊,No.405。
失譯《北斗七星延命經》,《大正藏》第21冊,No.410。
(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藏》第13冊,No.411。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13冊,No.412。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正藏》第15冊,No.625。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正藏》第17冊,No.839。
(唐)一行譯《宿曜儀軌》,《大正藏》第21冊,No.1304。
(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1。
(梁)明徽集《五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22冊,No.1423。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祗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5。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No.1428。
(後秦)佛陀耶舍譯《四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第22冊,No.1431。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第23冊,No.1435。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大正藏》第23冊,No.1436。
(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大正藏》第24冊,No.1462。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第24冊,No.1484。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第24冊,No.1485。
(北涼)唐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大正藏》第24冊,No.1488。
(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藏》第31冊,No.1611。
(隋)智顗撰《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冊,No.1941。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No.2034。
(高麗)一然撰《三國遺事》,《大正藏》第49冊,No.2039。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2060。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No.2145。
(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No.2146。
(唐)明佺等撰《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No.2153。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No.2154。
(明)智旭撰《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卍續藏》第129冊。
(明)智旭撰《占察經行法》,《卍續藏》第129冊。
(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卍續藏》第35冊。
(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卍續藏》第35冊。
(明)祩宏發隱《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卍續藏》第59冊。
(清)不詳《慈悲地藏懺法》,《卍續藏》第129冊。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隆藏》第47冊,No.460。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國佛教協會編印,(遼金刻經),《房山石經》,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出版。
二、專書(依作者筆劃排列)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
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子部》,上海:上海古籍,1982。
方廣錩編,《藏外佛教文獻》第六輯,北京:宗教文化,1998,9,第一版。
弘一大師,《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台中:金星唐印刷廠,1997。
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年譜》,上海弘化苑,1994。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印順法師,《華雨集》,台北:正聞,1993,4。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2000,10。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2000,10,新版一刷。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1986。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三卷,中國社會科學,1988,4,第一版。
李圓淨,《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台中:養正堂,1997,9。
汪娟,《敦煌禮懺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初版。
周家麟,《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
岩野真雄,《國譯一切經印度撰述部》,日本東京:大東出版社,1929(昭和),4。
(明)智旭,《靈峰宗論》,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
林子青,《弘一大師年譜》,台北:天華,1978。
(晉)干寶撰,《搜神記》,排版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台北:世界書局,
1979。
真鍋廣濟,《地藏菩薩の研究》,東京:三密堂書店,1987,再版。
Fritz Stolz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Grundzüge der Religionwissenschaft),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初版。
望月亨信,《佛教經典成立史論》,京都:法藏館,1946。
(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著疏》(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台北:台灣商務,1995,修訂本。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9,6,初版。
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2,12。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59,第一版。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2001。
夢參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新講》,台北:方廣文化,1999,1版。
衛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台北:谷風,1993,6。
趙文煥、侯沖整理,《地藏菩薩慈悲救苦薦福利生道場儀》,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六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濟濤剳記,釋廣化編,《濟濤律師遺集》,台北:錦立,1998,6,4版。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台北:獅子吼雜誌社,1991。
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釋大睿,《天台懺法的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0。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11,初版。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2,2版。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列)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汪娟,〈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1999,7。廣川敏堯,〈敦煌出土七階佛名經にっえい——三階教と淨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251期,1982年,3月。
蔡東益,《《地藏經》及其孝道精神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劉素蘭,《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滌心,〈漫談對《占察善惡業報經》禮拜懺悔行法之實踐〉,《僧伽》十三卷第一期,2003,10。
四、工具書(依作者筆劃排列)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監製,《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2000。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