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彭紋娟。澎湖縣居民口腔保健及牙科就醫行為比較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2。2.馬信行。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術。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心理學叢書;1993。
3.馬子嬌。成人口腔保健行為與齲齒及牙周病相關性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3。4.方淑娜。屏東縣居民口腔保健及牙科就醫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2。5.林玉珍。高雄市居民口腔保健及牙科就醫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2。連政平。6.高雄地區勞工口腔健康檢查-口腔黏膜異常影響因子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1。
7.郭瑩璱。高雄縣居民牙科就醫行為及口腔保健知識需求城鄉差距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2。8.郭其華。彰化縣居民口腔保健及牙科就醫行為之觀念調查。﹝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2。9.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生活觀念調查-訪員手冊。高雄:2003年八月編製。
10.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暨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高雄市口腔健康保健觀念調查問卷手冊。高雄:2002年六月編製。
11.何佩珊。口咽癌流行病學研究﹝博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研究所;2002。12.黃頤、張學逸、胡寶琴、張斌。晚期咽喉及口腔癌延遲診治因素之調查研究。中華醫誌 1992; 49:86-91 。
13.黃惠美、李巧雙 譯。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
14.黃惠惠。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張老師出版社(增訂版);1994 。
15.韓良俊、李正喆、湯月碧。防癌雜誌-口腔癌專輯。中華民國防癌協會 1993;18(6)。
16.謝天渝、楊奕馨、賴清薰、曾筑瑄、蔡素蕙。高雄市口腔癌高危險群口腔黏膜病變篩檢計劃。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檳榔危害健康防制之口腔癌防治及口腔保健社區篩檢計劃;2000。
17.謝天渝、楊奕馨、蔡素蕙、陳秀敏、曾筑瑄、曾意純、馬金蓄。高雄市清潔隊員口腔黏膜病變篩檢計劃。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檳榔危害健康防制之口腔癌防治及口腔保健社區篩檢計劃;2002。
18.徐碧惠。台北市檳榔嚼食率、吸菸率及對檳榔危害健康意識及態度之調查。(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1。19.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地區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第1~2卷,。台中:2003年7月編印。
20.謝天渝。口腔黏膜病變檢查標準及指數應用。自:社區口健康照顧與發展。台灣省政府衛生處,1998;117-129。
21.項淑珍。一位喉癌病患手術前後的壓力與因應行為。長庚護理 1997;8(4):47-56。22.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編撰。社區口健康照顧與發展。台灣省政府衛生處,1998。
23.鄭麗美。牙醫師人口比與民眾牙科就醫行為比較之探討-以台中縣為例。(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3。24.鄭智遠。高雄市大學生口腔狀況與其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行為之探討研究。﹝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1997。25.張樹福譯。口腔健康狀況調查法。木棉雜誌1998;25:10-16 。
26.周碧瑟、李卓倫、張鴻仁。鹿谷鄉民對癌症的知識、態度與行為。公共衛生 1988;14(2):140-146。27.陳毓芬。高雄市推動“終身20相伴”活動可行性之評估。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所屬醫療院所研究成果;2001。
28.曾端真 譯。教導式諮商-諮商員之鑰。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
29.蔡素蕙。高雄市十八歲以上成人檳榔、菸、酒盛行率及對健康危害之調查﹝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1。
30.楊奕馨。檳榔相關口腔癌前病變之流行病學研究。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健康保健與疾病預防委員會; 2001。
31.楊惇祺。成人口腔保健與牙科就醫行為相關性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3。32.楊奕馨。檳榔嚼塊與口腔癌流行病學研究。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健康保健與疾病預防委員會; 2OOO。
33.姚元青。問卷設計及應用。自:社區口健康照顧與發展。台灣省政府衛生處,1998;171-185。
34.吳寶琴。雲林縣居民口腔保健行為及衛教需求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2003。35.Boyle RM, Rockhold FW. An analysis of returning patients in family practice. J Fam Pract 1979;8:1029-1036.
36.Brock C. Consultation and referral patterns of family physicians. J Fam Pract 1977;4:1129-1137.
37.Hsu WC, Lee JN, Tsai PL, Lin HJ, Su CM, Lee I. Analysis of referral initiatives,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return to care of older women with cervical cancer. Zhonghua Yi Xue Za Zhi (Taipei). 1999 Mar ; 62 (3) : 159-66.
38.Hsu JW, Liu HW.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eferral initiative on patient’s return. Fam Med 1991;23:600-603.
39.Ikeda N, Ishii T, Iida S, Kawai T.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oral leukoplakia based on mass screening for oral mucosal diseases in a selected Japanese population.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1991;19:160-163.
40.Moscovice I, Schwanz CW, Shortell SM. Referral patterns of family physicians in an underserved rural area. J Fam Pract 1979;9:677-682.
41.Merenstein JH, Hirsch RP. Non-retuming patients:a survey of inactive patients in a suburban practice. Fam Med 1989;21:206-210.
42.Price PB, Lewis EG, Longhmiller GC, Nelson DE, Murray SL, Taylor CW. Attributes of a Good Practicing Physician. J Med Educ 1971;46:229-237.
43.Williams TF, While KL, Fleming WL. The referral process in medical care and the university clinic’s role. J Med Educ 1961;36:899-907.
44.Williams TF, While KL, Andrews LP. Patient referral to a university clinic:patterns in a rural state. Am J Public Health 1960;50:1493-1507.
45.Yang YH, Lee HY, Tung S, Shieh TY.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and leukoplakia in aborigines of Taiwan.J Oral Pathol Med 2001;30:213-9.
46.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統計網站http:
//www.kcg.gov.tw/~khd/list_htm。
47.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網站http:
//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_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