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國語辭典大字本(1985),大眾書局,高雄。
丘永福編著(1990),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丘永福譯(1991),造型構成心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米寶山與靳明(2001),工業設計:設計基礎教學問答系列,河北美術出版社,河北。
何懷碩(1981),風格的誕生,大地出版社,台北。
吳玲玲譯(1998),認知心理學,Solso R. L.:Cognitive Psychology,華泰書局,台北。
呂清夫(1991),造形原理,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李幼蒸(1997),語義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唐山論叢,台北。
李素卿譯(2003),認知心理學,Eysenck, M. W. & Keane, M. T.: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
沈柔堅主編(1989),中國美術辭典,雄獅圖書出版社,台北。
周敬煌(1989),工業設計:工業產品發展之依據,大陸書店,台北。
林旻樺(2001),比較獲得台灣GD、美國IDEA、德國iF的產品之造形意象與造形特徵,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彥呈(2001),應用非線性推論模式於產品色彩、造形與形容詞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林書堯(1991),基本造形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林崇宏(1998),造形設計原理,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林銘煌(2001),產品設計中造形的編碼與解碼,設計學報,第6期第2卷,頁39-51。施葦名(1996),眼鏡造形與感覺形容詞對應關係,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柯志偉譯(1990),觀看與觀察1:模式與形態,六合出版社,台北。
柯連田(2001),由空間認知能力探討實際產品與影像圖片之形容詞差異研究,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柳冠中(1997),工業設計學概論,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哈爾濱。
袁本秀(1989),略論形象與意象,臺中商專學報,第21卷,頁123-128。高清漢(1997),台灣產品形象定位之探討,設計學報,第2卷第2期,頁37-53。
高清漢(2002),從風格原型-看泳鏡造形特徵與意象的關係,設計學報,第7卷第1期,頁33-46。張文智與蔡仁祥(2001),產品系列化設計之研究,設計學報,第6期第1卷,頁55-65。
張宗佑(1998),產品造形風格辨識閾之探討,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張長傑(1990),立體造形基本設計,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張建成譯(1998),產品設計與開發,Mike Baxter:Product Design - A practical guide to systematic method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六合出版社,台北。莊明振(1998),以概念學習模式解析中西坐椅設計風格辨識的規則,設計學報,第3卷第1期,頁121-136。
莊明振與馬永川(2001),以微電子產品為例探討產品意象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設計學報,第6卷第1期,頁1-16。
莊盈祺(2002),複合式感性形容詞下產品造形的建構,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陳俊智(2000),風格操作模式運用於產品造形設計之研究,工業設計,第28卷第2期,頁111-115。陳珍誠譯(2002),數位化設計:工業設計產品的新疆域,Martegani P. & Montenegro R.: Digital Design-New Frontiers for The Objects,旭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陳國祥(1997),造形風格之系統觀,海峽兩岸暨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科技大學,台北。
陳寬祐(1991),基礎造形,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彭聃齡與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曾坤明(1980),工業設計的基礎:闡明設計分析、產品開發之理念,作者自行出版,台北
曾堉與洪進丁譯(1991),物生物-現代設計理念,Bruno Munari:Da Cosa Nasce Cosa,博遠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游萬來與林俊明(1997),產品風格的量化描述研究-以轎車型態為例, 設計學報,第2卷第2期,頁89-106。
程慧瑛(1997),產品造形語彙與造形要素專換之研究-以椅子為例,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雅虎網站(2003),http://tw.dictionary.yahoo.com/word/image。
黃國珍(2002),視覺語意講義,未出版,桃園。
劉孟昌(1999),形態漸變之產品造形衍生與整合模式研究,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劉建國與劉子倩譯(2002),造形的發想,Tsutumi Namio:Katachi no Hassou,六合出版社,台北。
蔡子瑋(1994),產品形容詞語言研究-以本土形容詞為例,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蔡曉明(1999),形成產品族群意象認知之造形因素研究-以機車為例,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鄭兆龍(2000),消費價值與設計風格偏好性之研究-以家具為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鄭宗楷(2001),產品形容詞在虛擬實境與現實環境之差異,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鄭昭明(200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論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鄧成連、張文德(2003),市場形產品設計風格之塑造研究,銘傳大學「2003 e世紀設計創意」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
鄧建瑋與林銘煌(2002),屬性特徵作用於產品造形的辨識過程與類別強弱,工業設計,第30期第2卷,頁251-257。
薛承甫(2000),消費性產品涉入程度與造形選擇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謝政峰(2002),產品造形屬性特徵對使用者感官形容詞的影響-以行動電話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魏士超(2001),應用網際網路建立產品造形形容詞設計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奶j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Chan, C. S. (1992), Exploring individual style in desig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 Vol. 19, PP. 503-523.
Chan, C. S. (1994),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of styl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 Vol. 21, PP. 223-246.
Chen, K.(1997), Style Recognition and Description, Journal of Design, Vol. 2, Taiwan, PP. 123-143。
Meyer, L. B.(1989), Style and Music: Theory, History, and Ide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Schapiro, M.(1961), Style, in Philipson, M. and Gudel, P. J. (eds), Aesthetics Today, 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York, PP. 137-171.
Walker, J. A. (1989), Design History and History of Design, Pluto press, London.
Walton, K. L., (1979), Styl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