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1.以下習用的詞典則依書名首字筆畫排例,其他書目則以著者姓名首字筆畫為順排例。2.作者相同的專書,則依出版年月先後排序。
一.古籍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
《荀子新注》,台北:里人書局,1983年11月。
《魏書》(二十五十本),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3月初版。
二.專書
《詞匯學新研究》編輯組,《詞彙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匯學術討論會選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語文學習》編輯部,《語言大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語言學論叢》編委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第1版。
刁晏斌,《新時期大陸漢語的發展與變革》,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刁晏娬,《現代漢語史論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1991-1995》,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月第1版。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9月出版。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2月出版。
王吉輝,《現代漢語縮略詞語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玨,《現代漢語名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1月第1版。
王理嘉,《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語音論著索引和指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第1版。
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1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專題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漢語教研組,《五四以來漢語書面語言的變遷和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12月第1版。
史存直,《漢語詞彙史綱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史有為,《漢語如是觀》,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史有為,《漢語外來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田相範,《英語音聲學概論》,漢城:eulyoo文化社,1995年2月第1版。
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刑欣,《都市語言研究新視角》,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伯恩斯坦,《關於語言混合問題》,《語言學中的歷史主義問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
吳金娥,《國音及語言運用》,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1月增訂版。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再版。
呂叔湘,《語文常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呂叔湘,《語文漫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1998年7月。
呂冀平,《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問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宋均芬,《漢語詞彙學》,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李方桂,《語言變化與漢語方言: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李如龍、蘇新春,《詞彙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李家樹、陳遠止、謝耀基,《漢語綜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周一民,《現代北京話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周光慶,《漢語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潮》,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周有光,《現代文化的衝擊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9月。
周有光,《周有光語文論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周有光,《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7月第1版。
周法高,《中國語文研究》,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3年10月初版。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周慶華,《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4月。
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林燾,李炫馥、沈小喜譯,《中國語音聲學》,漢城:教育科學社,1999年10月第1版。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11月第1版。
武占坤、王勤,《現代漢語詞匯概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0月。
邵敬敏,《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月。
金田一春彥,《日語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金莉華,《翻譯學》,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11月第1版。
南開大學中文系《語言研究論叢》編委會,《語言研究論叢》,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姚漢銘,《新詞語.社會.文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胡曉清,《外來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孫暉、謝文慶,《漢語言文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真田信治、梁谷勝己、陳內正敬、杉戶清樹著,王素梅、彭國躍譯,《社會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馬西尼,《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增訂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年6月第1版。
高名凱、劉正埮,《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2月。
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4月北京第24次印刷。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台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世祿,《語言學概論》,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2月第3版。
張永言,《詞匯學簡論》,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
張振興,《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張振興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張德鑫,《中外語言文化漫議》,北京:華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
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梁曉虹,《佛教與漢語詞彙》,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
符准青,《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許威漢,《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彙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年3月。
郭伏良,《新中國成立以來漢語詞彙發展變化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陳光磊,《漢語詞法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陳昌來,《語文論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陳建民,《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陳建民,《漢語新詞語與社會生活》,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陳原,《陳原語言學論著》(共三卷),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陳原,《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陳恩泉,《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陳寶勤,《漢語造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3月。
湯廷池,《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湯廷池,《漢語詞法句法續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2月。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第1版。
程祥徽,《語言與傳意》,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第1版。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11月第1版。
賀國偉,《漢語詞語的產生與定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黃沛榮,《當前語文問題論集》,台北:國立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年7月。
黃宣範,《翻譯與語意之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7月出版。
黃宣範,《中英翻譯: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6月修訂1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7月。
黃宣範,《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9月。
温鎖林,《語言與語言應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愛德華.薩杰爾,《語言論》(中譯本),香港:商務印書館,1977年8月第1版。
楊家駱,《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再版。
楊琳,《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彙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董少文,《語音常識》(增訂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
董同龢,《語言學大綱》,台北,東華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鄒嘉彥、游汝杰,《漢語與華人社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熊文華,《漢英應用對比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趙元任,《語言問題》,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1月初版。
劉元滿,《漢字在日本的文化意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劉堅主,《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劉順,《現代漢語名詞的多視角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潘允中,《漢語詞彙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初版。
熱扎克.買提尼牙孜,《西域翻譯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談大正,《漢語的文化特徵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盧國屏,《文化密碼─語言解碼:第九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7月第1版。
盧國屏,《與世界接軌-漢語文化學:第一屆淡江大學全球姊妹校漢語文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第1版。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
羅常培、呂叔湘,《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彙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西,1978年8月初版。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蘇新春,《當代中國詞彙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顧之川,《明代漢語詞匯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龔嘉鎮,《漢字漢語漢文化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5月第1版。
Anthony Arlotto,李乙煥、李周行、鄭東彬、閔賢植共譯,《比較-歷史語言學》,漢城:學研社,1987年8月第1版。
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7年。
Kenneth L.Pike,《Tone Language》,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2年。
Norman,Jerry,《Chine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年。
三.詞典類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0月。
《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第1版。
《朗文當代高級辭典》,香港:朗文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1997年第一版。
《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台北:國語日報社,1986年5月第1版。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修訂第3版(增補本)。
《漢英逆引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綜合電腦辭典》,香港:朗文出版亞洲有限公司,1997年第1版。
《語言文字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第1版。
于根元主編,《現代漢語新詞詞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王魁京、那須雅之編,《現代漢語縮略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第1版。
朱廣祁編,《當代港台用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岑麒祥,《漢語外來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金素雲,《韓日辭典》,漢城:徽文出版社,1968年5月第1版。
咸鍾學、申今順、李鍾萬等編著,《漢英日韓電腦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1版。
袁暉、阮顯忠主編,《現代漢語縮略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劉正埮、高名凱、麥永乾、史有為編,《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Jones, Daniel,An 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11th ed..,19-。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Third edition with New Words supplement ,2001。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4th ed..,2000。
四.學位論文
何文華,《粵語詞彙探索》,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7月。
吳致君,《漢語借詞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吳泰良,《The Structure of Loanwords from English》,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呂昭慧,《現代漢語新詞語料的整理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金善娥,《標準中國語的外國詞彙收容研究》,(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2000年。
金慧順,《韓.中.日 外來語研究》,(韓國)嶺南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孫慶玉,《現代中國語的同義語研究》,(韓國)高麗大學校大學院博士論文,1994年6月。
袁筱青,《現代漢語諧音研究-以華文廣告文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梁世烈,《中國語的外來語研究》,(韓國)東國大學校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許斐絢,《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陳光明,《漢語複合動詞的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盧東善,《中國語中的外來語研究》,(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1974年。
魏岫明,《國語演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五.期刊論文、學術論文
刁晏斌,〈海峽兩岸語言差異研究之我見〉,《華文世界》,1998年9月。卜祥忠,〈漢語外來詞的“漢化”現象〉,《棗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6月第3期。
元婷婷,〈略論台灣地區流行新詞與社會心理的關係(下)〉,《華文世界》,1999年3月。
文紅,〈正確對待流行語中的借詞〉,《吉首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方夢之,〈用洋文出洋相-簡論漢文中夾雜英文的問題〉,《詞庫建設通訊》,1994年8月第4期。
王仲聞,〈統一譯名的迫切需要〉,《中國語文》,1953年8月。
王吉輝、焦妮娜,〈字母詞語的使用與規範問題〉,《漢語學報》,2001年第4期。
王艾錄、司富珍,〈外來詞的內部形式化傾向〉,《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第3期。
王玨,〈漢文化對外來詞的馴化〉,《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王芳姿,〈英漢外來詞比較〉,《嘉興學院學報》,2001年7月第4期。
王金凱,〈關於外來語的思考〉,《洛陽師專學報》,1997年8月。
王崇義,〈“洋”詞“中”用芻議〉,《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9期。
王愛國,〈英漢構詞法比較〉,《中國民航學院學報》,1997年4月第2期。
王銀泉,〈外來詞瑣讀〉,《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古嘉台,〈淺談今日社會之流行語〉,《華岡外語學報》,1997年3月。
史有為,〈語言社群類型與台灣的外來詞〉,《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2期。
本刊討論員,〈借詞的形式問題〉,《語文建設通訊》,1994年12月。
田惠剛,〈漢語“外來詞”概念界定獻疑〉,《詞庫建設通訊》,1993年11月第2期。田惠剛,〈關於“BP機”的探討和“維吾爾族”的再探討〉,《詞庫建設通訊》,1995年8月第7期。
伍玉嬋,〈淺談新詞語中外來詞的特點〉,《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伍卓,〈試論外來語的使用與翻譯〉,《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伍鐵平,〈借詞的詞義〉,《詞庫建設通訊》,1993年7月第1期。
全廣鎮,〈On Theories for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中語中語學》,2002年第31期。
朴貞姬,〈中國海峽兩岸外來詞對比研究〉,《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朴浣鍚,〈韓.日外來語的研究:言語意識調查中心〉,(韓國)《中央大教育論叢》,1995年6月。
朱永鍇,〈怎樣處理這些“混血兒”詞語〉,《詞庫建設通訊》,1994年3月第3期。
朱永鍇,〈香港粵語□的外來詞〉,《語文研究》,1995年第2期。
朱原,〈外來語和詞典〉,《詞庫建設通訊》,1998年5月第16期。
朱廣祁,〈海峽兩岸的語文差異與統一〉,《山東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朱慶之,〈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1993年第5期。
朱慶之,〈漢語外來詞二例〉,《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余廣川,〈異域文化與漢文化的碰撞〉,《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8月第8期。
吳世雄,〈關於“外來概念詞”研究的思考〉,《詞庫建設通訊》,1995年8月第7期。吳永波,〈縮略語、外來詞及其翻譯中的懶惰現象〉,《中國科技翻譯》,2002年2月第5期。
吳傳飛,〈論漢語外來詞分類的層級性〉,《語文建設》,1999年第4期。
吳聖雄,〈由詞彙的移借現象論中國語文的一種特質〉,《國文學報》,1988年6月。吳慧堅,〈試析廣州話中的英語外來詞〉,《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吳慧堅,〈試論外來詞對漢語的補充作用與功能〉,《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0月第5期。
吳禮權,〈漢語外來詞音譯的特點及其文化心態探究〉,《復旦學報》,1994年第3期。
宋紅波,〈漢語中的西文字母詞面面觀〉,《武漢冶金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9月第3期。
李文平,〈漢語外來詞古今比較與反思〉,《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李行健、王鐵昆,〈兩岸詞彙比較研究管見〉,《華文世界》,1996年9月。李秀芹,〈外國商標詞的轉譯方式及其文化心理〉,《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5月。
李坤,〈略論漢語聲調的性質、功能與組合模式〉,《厦門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李南衡,〈外來語索隱〉、《新書月刊》,1984年8月。
李根芹,〈維護漢語純潔性 慎重吸收外來詞〉,《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3月第1期。
李梅,〈漢語外來詞摭談〉,《教育論壇》,2001年第1期。
李業宏,〈用漢字音譯英文人名地名及外來詞用字標準化的建議〉,《詞庫建設通訊》,1996年6月第8期。李冀宏,〈論漢語中外來詞的借用〉,《長沙交通學院學報》,1998年12月第4期。
李學建,〈漫話外來文化與翻譯〉,《外語研究》,1995年第3期。
李樹新,〈因聲循義-漢譯外來詞的文化傾向〉,《漢字文化》,1998年第4期。
杜永道,〈現代漢語中新出現的“中外合成詞”〉,《語文建設通訊》,1997年6月。
汪榕培、常駿躍,〈英語詞彙中漢語借詞的來源〉,《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7月第4期。
周玉琨,〈談漢語外來詞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內蒙古師大學報》,1999年6月第3期。
周定國,〈談漢語音譯外來詞規範化〉,《語文建設》,1994年第10期。
周洪波,〈外來詞譯音成分的語素化〉,《語言文字應用》,1995年第4期。
周振鶴、司佳,〈漢譯西洋地名的兩個系統〉,《詞庫建設通訊》,1998年5月第16期。
周荐,〈擬外來詞-文化交流中的怪胎〉,《語文建設》,1996年第1期。
周達甫,〈行業語和外來語的規範化〉,《中國語文》,1956年。
孟偉根,〈“BB機”是外來詞嗎?〉,《詞庫建設通訊》,1995年4月第6期。
孟偉根,〈評《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外來詞的處裡〉,《詞庫建設通訊》,1997年5月第12期。孟偉根,〈漢語外來詞的詞義漢化及其回譯〉,《詞庫建設通訊》,1996年8月第9期。林倫倫、陳慨麗,〈現代英語中的漢語借詞說略〉,《遼寧大學學報》,2000年3月第2期。
竺家寧,〈兩岸外來詞的翻譯問題〉,《華文世界》,1996年9月。邵敬敏,〈香港方言外來詞比較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8月。
姜恩慶,〈現代漢語新外來詞探索〉,《天津商學院學報》,1999年7月第4期。
姚榮松,〈小小台灣,語言爆炸〉,《國文天地》,1987年6月。
姚榮松,〈外來語-廉價的朱古力?或入超的舶來品〉,《國文天地》,1991年11月。姚榮松,〈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1992年6月。姚榮松,〈海峽兩岸新詞語構詞法的比較分析〉,《華文世界》,1992年6月。姚漢銘,〈新詞語中的對外開放印記〉,《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姚德懷,〈華語詞彙的整理和規範〉,《詞庫建設通訊》,1996年8月第9期。柳星,〈外來詞漢化的文化心理原因〉,《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
洪文翰,〈外來詞的引進與漢譯〉,《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2期。
胡開寶,〈英漢商標品牌名稱對比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修德建,〈關於中日兩國語言吸收外來詞的對比研究〉,《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徐正考,〈論漢語詞彙的發展與漢民族歷史文化的變遷〉,《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1期。
郝琳,〈商標外來詞初探〉,《佳木斯師專學報》,1995年。
馬文熙,〈SIR、生、先生〉,《語文建設》,1994年。
馬彥,〈漢語外來詞的構詞特點與語義演變〉,《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9月第3期。
高惠娟,〈20年來新的語言現象對我國社會的折射〉,《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6月。
高燕,〈現代漢語外來詞的單音化縮略〉,《松遼學刊》,1998年第4期。
高燕,〈外來詞與漢民族語言心理〉,《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第2期。
高燕,〈漢語外來詞研究五十年〉,《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第1期。
涂靖、李柯平,〈漢語詞彙音譯的限度與標準〉,《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保),2000年12月第4期。
張日昇,〈香港廣州話英語音譯借詞的聲調規律〉,《中國語文》,1986年第1期。
張金梅,〈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述評〉,《陰山學刊》,1996年第4期。
張貞梅,〈英漢兩種語言中相互“引進”的詞彙〉,《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張彩霞,〈漢語外來詞與漢民族文化心理探索〉,《社科縱橫》,1997年第2期。
張梅娟,〈漢語中外來詞語語義的衍生〉,《西安石油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張維耿,〈開方改革以來漢語詞匯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心理原因〉,《暨南學報》,1995年4月第2期。
張興權,〈朝鮮語中的印歐外來語〉,《民族語文》,1981年第2期。
梁容若,〈如何改善中文□外來語的翻譯〉,《東海學報》,1959年第1期。梁實秋、黃宣範、施翠峰,〈中國語文中的外來語〉,《綜合月刊》,1972年5月。梅廣,〈迎接一個考證學和語言學結合的漢語語法史研究新局面〉,《第三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1月15日。
許浩,〈三音節語詞單位說略-兼論現代漢語詞彙中的音節走勢和“三音化”傾向〉,《淄博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
郭睦蘭,〈九十年代漢語中的外來詞〉,《聊城師犯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郭鴻杰,〈二十年來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及其對漢語語法的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9月第5期。
郭鴻杰,〈從形態學的角度論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對漢語構詞法的影響〉,《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陳文,〈外來詞漫談〉,《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6月第2期。
陳艷秋,〈新時期來自港台的新詞語及其社會心理透視〉,《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月第1期。
惠小娟,〈民俗語源與借詞的漢化〉,《南昌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焦貴甫,〈英漢音節比較研究〉,《河南大學學報》,1994年1月。
賀又寧,〈對“外來詞”的再審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賀文照,〈漢語意譯外來詞歸屬問題探討〉,《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3期。
賀玉華,〈晚期近代漢語西洋來源外來詞初探〉,《吉安師專學報》,1998年3月第1期。
馮光火,〈語義聯想與外來詞的漢譯〉,《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馮建文、毛莉,〈外來詞的基本譯法〉,《社科縱橫》,1998年第4期。
憑英,〈漢語聲調與形態〉,《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12月第6期。
黃文貴、謝英捷,〈漢語中外來詞語的規範問題〉,《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3期。
黃沛榮、何醇麗,〈「兩岸語文問題比較研究」整合研究計劃規劃報導〉,《科學發展》,1995年3月。
黃育才,〈借詞與語言文化的發展〉,《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月第3期。
黃河清,〈漢語外來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詞庫建設通訊》,1994年3月第3期。黃河清,〈漢語音譯外來詞中所蘊含的語法現象〉,《詞庫建設通訊》,1994年12月第5期。黃河清,〈漢語外來影響詞〉,《詞庫建設通訊》,1995年8月第7期。楊小翠,〈漢語的經濟性和藝術性〉,《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楊春娥,〈語詞變遷與文化影響〉,《忻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3期。
楊茜,〈外來詞:異質文化傳播和融匯的一面鏡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3月第2期。
楊華、蔣可心,〈淺議新外來詞及其規範問題〉,《語言文字應用》,1995年第1期。
楊華,〈從新時期漢語詞彙系統變異看社會變化對語言的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
溫志,〈英漢語外來詞的引進方式及其文化內涵〉,《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增刊。
萬迪梅,〈從文化的角度看漢語外來詞的翻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
葉德明,〈台灣化國語之現象與影響〉,《華文世界》,1991年9月。董秀梅,〈關於改革開放以來漢語吸收外來詞的思考〉,《聊城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董曉敏,〈當代漢語詞彙變化文化透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第3期。
路志宏,〈論語言的演變及相互影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1月第6期。
載靜,〈關於外來詞字母化〉,《貴陽師專學報》,2001年第3期。
熊堯祥、魏展英,〈對譯名不統一的意見〉,《中國語文》,1957年。
趙玉樂,〈現代漢語外來詞淺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趙志忠,〈北京官話中的滿語借詞〉,《滿族文化》,1995年5月第21期。趙杰,〈北京話中的滿漢融合詞探微〉,《中國語文》,1993年第4期。
趙悅,〈同化與融合〉,《遼寧大學學報》,2000年3月第3期。
趙輝,〈淺析“望文生義”對漢譯外來詞及短語的影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6月第2期。
劉兆祐,〈淺論「外來語」〉,《國文天地》,1987年6月。
劉志芳,〈從電腦科技用語看漢語新詞創造與構詞法〉,《華文世界》,1998年9月。劉涌泉,〈談談字母詞〉,《語文建設》,1994年第10期。
劉涌泉,〈關於漢語字母詞的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2年1月第1期。
劉澤先,〈漢語不能容納外來語嗎?〉,《中國語文》,1957年。
劉澤先,〈Hydroquinone〉,《詞庫建設通訊》,1993年11月第2期。
歐陽友珍、賴一華,〈改革開放以來外來詞的吸收及其前景預測〉,《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2月第1期。
潘文國,〈漢字的“音譯義”〉,《詞庫建設通訊》,1998年9月第17期。蔡梅,〈現代漢語外來詞探源〉,《語言學研究》,1999年第6期。
鄧大好,〈談外來詞引進的途徑、方法及其漢譯技巧〉,《三峽學刊》,1998年第1期。
黎昌抱,〈試論外來詞的翻譯與內部形式化〉,《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6月第3期。
黎昌抱,〈外來詞的翻譯與內部形式化〉,《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10月第4期。
黎昌抱,〈英漢外來詞對比研究〉,《外語教學》,2001年9月第5期。
冀榮江、楊文海,〈英語詞彙的形成、發展和完善〉,《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盧卓群,〈“望文生義”的語言心理和漢語音譯外來詞〉,《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4期。
盧卓群,〈當今音譯外來詞的詞義蛻變〉,《語文建設》,1998年第5期。
錦文.斯坦博格,〈現代化與外來語〉,《詞庫建設通訊》,1997年5月第12期。
聶鴻音,〈音節簡省是外來新詞語規範化的首要原則〉,《語文建設》,1994年第1期。
魏永紅、魏永佳,〈識論外來詞翻譯中的地域性差異〉,《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
魏慧萍,〈漢語外來詞素初探〉,《漢語學習》,2002年2月第1期。
龐林林,〈英漢語對外來詞的吸收和使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增刊。
羅友花,〈略談漢語外來詞的翻譯〉,《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4月第2期。
羅其精,〈淺談漢語外來詞“葡萄”的形成及其源出〉,《詞庫建設通訊》,1995年4月第6期。羅宗濤,〈古代翻譯述略〉,《漢學研究通訊》,1982年第2期。譚汝謙,〈外來詞研究落後的一點民族心理因素〉,《詞庫建設通訊》,1993年11月第2期。
譚海生,〈大陸粵方言區與香港地區使用外來詞之區別-粵方言外來語三探〉,《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譚慧玉,〈淺談英語中的漢語借詞〉,《鄭州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6月第2期。
蘇全智,〈論當前漢語外來詞規範的原則〉,《國家語委語用所》。
蘇瑞,〈漫談諧譯詞的修辭作用〉,《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33期。
六.網站資源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Britannica Encyclopedia》http://www.britanni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