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一、專書
1. (美)David M.Fetterman著,賴文福譯,《民族誌學》,台北,宏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2. 王文光、薛群慧、田畹婷編著,《雲南的民族與民族文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4. 王俊敏,《青城民族─一個邊疆城市民族關係的歷史演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筑生主編,《人類學與西南民族》,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6. 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7. 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使研究所,民57。
8. 王懿之、楊世光,《貝葉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9. 尤中,《雲南民族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
10.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寫組,《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11. 方國瑜主編,徐文德、木芹纂錄校定,《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12. 中國少數民族現況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回族卷:同心縣》,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3. 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編,《民族‧宗教‧歷史‧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14. 白壽彞,《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15. 白壽彞,《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 石之瑜,《中國的民族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8。
17. 牟鍾鑒主編,《宗教與民族(第一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8.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2. 米壽江、尤佳,《中國伊斯蘭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3.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24. 朱德普,《泐史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25. 江平主編,《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26. 江應樑,《傣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27.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概況》,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28. 沃爾夫岡‧查普夫原著,陸宏成、陳黎譯,《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29. 何潤主編,《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30. (英)克里思‧哈門著,白曉紅譯,《民族問題的重返》,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31.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下)》,台北,允晨出版社,民90。
32.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1。
33. 李希、李宗植、杜發春、楊華、馬宗保、馬亞萍,《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同心縣回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4. 李拂一,《十二版納誌》,台北,正中書局,民44。
35. 李興華等著,《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6. 李德洙主編,《都市化與民族現代化》,天津,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
37. 宋志斌、張同基主編,《一個回族村的當代變遷》,銀春,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38. 宋恩常,《雲南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研究(上)(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
39.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40. 吳仕民主編,《中國民族政策讀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41. 吳建傳主編,《回回日事類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
42. 吳雲貴、周燮藩,《近代伊斯蘭叫思潮與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3.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台北,珪庭出版社,民60。
44.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45. 金安江、羅世舟,《少數民族地區行政管理》,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
46. 林松、和龍,《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47. 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48. 東方曉主編,《伊斯蘭與冷戰後的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9. 岩峰、王松、刀保堯,《傣族文學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
50.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51. 邱樹森主編,《回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2. 胡振華主編,《中國回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53. 姚繼德主編,《雲南民族村寨調查─回族-通海納古鎮》,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54. 荊德新編,《雲南回民起義史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55. 埃德蒙‧利奇著,盧德平譯,《文化與交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
56. 高力士,《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與文化》,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
57. 高浩然,《認識伊斯蘭》,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3。
58. 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
59. 高丙中主編,《現代化與民族生活方式的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0. 納日碧力戈,《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61. 納麒,《傳統與現代的整合─雲南回族歷史‧文化‧發展論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62.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
63. 孫振玉,《傳統淤現實-土耳其的伊斯蘭與穆斯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4. 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89。
65.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66. 馬明道,《伊斯蘭對中華文化之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67. 馬戎、趙嘉文主編,《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8. 馬戎、趙嘉文主編,《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9. 馬啟成、丁宏,《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70. 馬維良,《回族史論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898。
71. 馬維良,《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72. 馬紹周、隋玉梅,《回族傳統道德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73.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74.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門宦溯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
75. 馬通,《伊斯蘭思想史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76. 馬通主編,《回族近代史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
77. 馬曜主編,《雲南簡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1。
78. 馬曠源,《回族文化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
79. 勉維霖,《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宗教制度概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
80. (美)赫屈原著,黃應貴、鄭美能譯,《人與文化的理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1。
81. (美)郝瑞著,巴莫阿依 取木鐵西譯,《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彞族社區考察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82. 郝時遠,《中國的民族與民族問題─論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83. 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84. 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85. 張天路等著,《中國穆斯林人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
86.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9。
87. 張文勛主編,《民族文化學論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
88. 張文勛、施惟達、張勝兵、黃澤,《民族文化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9. 張承志,《心靈史-揭開哲合忍耶的聖城之謎》,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7。
90. 陸學藝等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91.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91。
92. 曹成章,《傣族社會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
93.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
94. 黃光學主編,《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95. 黃正傑主編,《多元文化課程》,台北,施大書苑有限公司,民86。
96. 黃淑娉、龔佩華主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97. 黃澤,《神聖的解構─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維審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98. 黃惠焜主編,《傣族文化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99.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二版,民85。
100. 傅安輝、余達忠,《九寨民俗─一個種族社區的文化變遷》,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101. 愛德華‧薩依德原著,閻紀宇譯,《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立緒文化,2002。
102. 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精實錄─有關雲南史料彙編(卷一∼四)》,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
103.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國家重點項目課題組,《雲南多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4. 雲南省編輯組編,《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105. 雲南省編輯組編,《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一∼五)》,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
106. 雲南省編輯組編,《傣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西雙版納之一∼五)》,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3。
107. 雲南民族出版社編,《雲南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簡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5。
108. 雲南省宗教學會編,《雲南伊斯蘭文化論文選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109.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91。
110. 蒼銘,《雲南民族遷徙文化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
111.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4。
112. 楊兆鈞主編,《雲南回族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4。
113. 楊學政主編,《雲南宗教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114. 楊學政、韓軍學、李榮昆,《雲南境內的世界三大宗教─地域宗教比較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
115. 楊德華,《雲南民族關係簡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116.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117.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中國伊斯蘭文獻譯著提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118. 趙寶煦主編,《傳統與變遷-國外現代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9. 潘定智,《民族文化學》,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
120. 劉剛,《發展的選擇─社會文化變遷途程中的雲南民族集團》,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
121. 賴存理,《中國回族社會經濟》,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122. 應奇,《社群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123. 謝世忠,《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82。
124. 謝蘊秋主編,《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25. 譚明華,《民族與發展》,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126. 龔學增、靳薇、胡岩,《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二、期刊論文
1. 才旦,〈只要信奉伊斯蘭教就可以說是回族嗎:「卡力崗地區部分群眾昔藏今回的調查」一文質疑〉,《青海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1983,頁124∼128。
2. 王玉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2001,頁59∼63。
3. 王峰,〈發掘特色、培育特色、創新特色-試論新世紀轉型中的回族學走向及其研究重點〉,《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頁169∼175。
4. 余振貴,〈新時期中國回族研究巡禮〉,《回族研究》,1991年創刊號,1991,頁18∼29。
5. 何傳,〈西方伊斯蘭人類學的理論發展-回顧與前瞻〉,《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2002,頁96∼99。
6. 李紹明,〈從中國彞族的認同談族體理論〉,《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2002,頁32∼38。
7. 李溫、陳茜,〈近期寧夏回族聚居區婚姻狀況現存問題調查〉,《寧夏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1988,頁60∼64。
8. 李耕硯、徐立逵,〈伊斯蘭教在卡力崗─關於卡力崗地區部分群眾昔藏今回的調查〉,《青海社會科學》,1981年第2期,1981,頁80∼84。
9. 周傳斌、馬梅業,〈“ 回回“:歷史解釋與文化表述〉,《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2002,頁32∼38。
10. 林長寬撰,姚繼德譯,〈滇籍穆斯林─潘泰人語源考〉,《回族研究》,1997年第4期,1997,頁56∼60。
11. 姚繼德,〈回族馬幫與西南絲路網絡─泰國北部雲南穆斯林的個案研究〉,《雲南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
12. 姚繼德,〈泰國北部的雲南穆斯林─秦和人〉,《思想戰線》,2002年第3期,2002,頁60∼63。
13. 胡雲生,〈構想與現實:三重關係互動中的回族認同〉,《“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3。
14. 南文淵,〈論伊斯蘭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的主導作用〉,《回族研究》,1991年第3期,1991,頁83∼91。
15. 馬平,〈甘南藏區拉仁關回族“求索瑪”群體研究〉,《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2001,頁4∼9。
16. 馬宗保,〈求同存異 和而不同-論回族歷史上的文化適應〉,《回族研究》, 2001年第3期,2001,頁15∼19。
17. 馬宗保,〈論回漢民族關係的歷史特點〉,《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001,頁80∼86。
18. 馬海雲,〈回族研究的新視野:一個方法論的討論─兼評杜磊《中國穆斯林》〉,《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1998,頁77∼87。
19. 馬海雲,〈熟悉的陌生人-讀一部西北穆斯林史〉,《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2000,頁95∼100。
20. 馬廣德,〈從地理學角度看回族地域特點〉,《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1996,頁26∼31。
21. 馬建釗,〈南海回族的歷史來源與社會變遷〉,《回族研究》, 2001年第4期,2001,頁27∼32。
22. 馬建雄,〈從廣東南澳島到雲南“帕西傣”:對地方文獻的解讀兩例〉,《昆明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2001,頁92∼96。
23. 馬建雄,(社區認同的塑造:以猛海“帕西傣”社區為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2001,頁69∼75。
24. 勉維霖,〈中國回教伊斯蘭教的掌教制度〉,《寧夏社會科學》,1988第6期,1988,頁51∼57。
25. 高占福,〈中國回族研究的歷史軌跡.(上)(中)(下)〉,《回族研究》,1997年第1、2、3期,1997,頁6∼15、77∼85、15∼23。
26. 郝蘇民,〈二十一世紀:世便方激,中國回族研究急需社會學/人類學的大視野〉,《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001,頁61∼67。
27. 郝瑞(美),〈再談“民族”與“族群”〉,《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2002,頁36∼40。
28. 納日碧力戈,〈族群形成與族群內容反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頁23∼26。
29. 陳秀清,〈族群理論的整合與應用-以當前台灣的族群現象為例〉,《中國邊政》,第150期,民89,頁2∼8。30. 張中復,〈論當帶回族歷史意識的建構與民族認同─以「回民起義」史觀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2期,頁77-104,1996。31. 張中復,〈論元朝在當代回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以民族史建構為中心的探討〉,《蒙元史學術討論會論文》,1995。
32. 張中復,〈「華夷兼蓄下的邊緣游移」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屬性中的「少數民族化」問題〉,《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
33. 張中復,〈回族現象觀察的「點」與「面」--從三本回族調查資料的研究取向談起〉,《回族研究》(銀川: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2003年第2期,頁60∼65。
34. 楊文炯,〈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以蘭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區調查為個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2001,頁17∼23。
35. 楊文炯,〈Jamaat地緣變遷及其文化影響(續)-以蘭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區調查為個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2001,頁10∼14。
36. 楊建新,〈關於民族發展和民族關係的幾何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2第1期,2002,頁115∼119。
37. 趙子瑩,〈回族內部認同依據之差異-以西北納家戶及東南陳埭地區回族為例〉,《中國邊政》,第148期,民89,頁3∼6。38. 趙衛東,〈文化變遷視野中的族群邊界─對鄧川壩子“白回”族群的人類學考察〉,《雲南大學人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
39. 趙曉雲,〈紅河上游花腰傣的文化與當代變遷〉,(大陸)《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26卷3號,2002,頁449∼472。
40. 潘英海,〈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民83,頁235∼256。
41. 潘英海,〈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民83第77期,民83,頁89∼123。42. 潘英海,〈「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民84,頁299∼319。
43. 潘英海,〈「文化係」、「文化叢」、「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民87,頁163∼202。
44. 謝世忠,〈根本賦予認同與族群政治:中國「漢語穆斯林」的例子〉,《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民81,頁199-220。
三、英文
1.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Gladney, Dru C. Ethnic Idenity in China : The Mar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in China, FortWorth : Harcoun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
3. 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ondon : George Allen &Unwin Press, 1969.
4. Lipman,Jonathan N. Familiar Strangers : A History of Muslim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7.
5. Keyes,Charles. F. Ethnic Change,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