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孔繁鐘、孔繁錦編譯(1999)。《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台北:合記出版社。
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珍(1998)。〈軍校學生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政戰學校為例〉。《復興岡學報》,63,149-165頁。
何雪珍(1997)。《護理科應屆畢業生憂鬱傾向及其與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殺傾向之相關性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幸怡(1998)。《認輔學生的家庭結構性別及依附風格對其人際關係價值觀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思儀(2003)。《國民中學特殊教育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顯宗(1999)。《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顯宗(2000)。《工業社會學》。台北:文芳印刷事務有限公司。
林顯宗(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俞曉鈞譯(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Powell, D. H. , Understanding Human Adjustment─Normal Adaptation Through the Life Cycles)。台北:揚智出版社。(原作1983出版)。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隊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 1,131-151頁。孫敏華(1995)。〈軍中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9-74頁。孫敏華(1999)。〈軍中適應量表發展及其效度之研究〉。《測驗年刊》,1,35-56頁。孫敏華(2000)。《役男軍中適應:理論模式、工具編制及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台北:大航家企業。
張長芳(1982)。〈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1-16頁。張春興(199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培英(2004)。《托兒所保育員家庭壓力、家庭需求與個人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靜(1994)。《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亨月(2003)。《保全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昌蘭(2001)。《陽光照不到的青春─憂鬱傾向青少年人際問題的歸因與因應之探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清泉。(1990)。《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國立空中大學。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霈(1988)。〈認知與適應部隊生活─做個快樂的大兵〉。《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 2,14-41頁。楊孝榮(1982)。《傳播研究與統計學》。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楊國展(1995)。《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錦登(1998)。《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6-7頁。劉焜輝(1985)。《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出版社。
潘正德(1996)。〈大一新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學業成績的關係〉。《中原學報》,24(2),35-51頁。
蔡文佩(1995)。《入伍新生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困擾之相關因素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佩(1996)。《入伍新兵社會支持與身心困擾之探討》。國防醫學院碩士論文。
蔡玉瑟(1994)。《資優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錢淑芬(1994)。〈軍事院校學生的生涯適配與軍事社會化的關聯性之探討〉。《復興崗學報》,51,385-420頁。謝琇玲(1998)。〈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調查研究〉。《義守大學學報》,5,367-380頁。鍾明鈞(2000)。《國軍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不良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rkoff,A. (1968). Adjustment and M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eck, A.T., Ward, C.H., Mendelson, M., Mock, J. (1961).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 561-571.
Cannon,W.B.(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Norton(2nd.,1939).
Caroll, B. J., Feinberg, M., Smouse, P. E., Rawson, S. G., & Greden, J. F.(1981). The Carroll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I. Development, reliability,valid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8,205-209.
Derlega, V. J.,& Janda, L. H. (1981). 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Hamachek(1982). Encounters with others. New York: Dryden.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 Harper.
Holmes, T.H.,& Rahe,R.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1,213-218.
Kelley, H. H. (1973). The process of causal attribu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107-128.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3nd ed.). N.Y.: McGraw-Hill Inc.
Lazarus, R.S. (1969/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New York: McGram-Hill.
Lewinsohn, P. M., & Graf, M. (1973). Pleasant activitie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1, 261-268.
Lubin, B. (1965). Adjective checklists for measurement of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2, 57-62.
Meyer, B. E. B. & Hokanson. J. E. (1985).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social behaviors of depression prone individual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1(1), 29-34.
Newcomb,Theodore M. (1953).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ve Acts. Psychological Rrview, Vo1.LX. 393-404.
Nezu, A. M., & Perri, M. G. (1989). Social problem-solving therapy for unipolar depression: An initial dismantling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7 (3), 408-413.
Schutz, W. C.(1973). Elements of encounter. Big Sur, CA : Joy Press.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 Hill.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Zung, W. W. K. (1965).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rchive General Psychiatry, 12, 63-70.
Zung, W. W. K.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affec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Psycho-pharmacology, 7,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