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圖書〉
□ 方世榮譯(Kotler, Philip著),(2000),《行銷管理學》,東華書局。
□ 林大容譯(Leif Edvinsson, Michale S. Malone著),(1999),《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麥田出版。
□ 林柳君譯(凱文‧瑞維特、大衛‧克萊著),(2000),《閣樓上的林布蘭》,經典傳訊。
□ 宋偉航譯(Stewart, T.著),(1999),《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智庫文化出版。
□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二版,臉譜文化出版。
□ 周旭華譯(Michael Porter著),(1997),《競爭策略:產業環境與競爭者分析》,天下文化財經企管叢書170,天下遠見出版(股)公司。
□ 邱志聖(2001),《策略行銷分析》,智勝文化。
□ 黃俊英、劉江彬(1998),《智慧財產的法律與管理》,第二版,華泰書局。
□ 劉江彬(1986),《資訊法論》,三民書局。
□ 劉常勇,科技產業-投資經營與競爭策略,華泰文化,1998年。
□ 吳書榆譯(Seth Shulman著),(2001),《知識的戰爭》,聯經。
□ 吳啓銘(2000),《企業評價》,智勝文化。
□ 喻幸園(2001),《智慧財產權之策略與管理》,元照出版社。
□ 陳隆麒等譯(F. Peter Boer著),(2001),《科技評價》,華泰。
□ 馮震宇(1994),《了解智慧財產權》,永然文化。
□ 鄭丁旺博士(2000),《中級會計學》,第六版,政大會計研究所出版。
□ 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2001),《全方位技術移轉》,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成果,書泉出版社。
□ 盛立軍(2001),《創業投資─操作、機制與策略》,五南書局。
〈博碩士論文〉
□ 方世杰(1995),「企業技術交易模式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王韋翔(2002),「我國智慧財產權資訊服務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春年(2000),「資訊電子產業智慧財產管理權之組織定位與智慧財產管理權人員生涯規劃關係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煜程(2003),「數位內容著作權管理之研究--以線上學習(e-learning)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國瑜(2000),「知識移轉的整合模式--知識特性、吸收能力與社會資本」,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范博政(2001),「技術知識商品交易模式之研究--以專利授權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任暘(1999),「高科技創業成功因素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建銘(2003),「高科技中小企業產品創新與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 曾瑜玉(2001),「技術知識商品的交易市場研究--以SIP(矽智產)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孟元(2001),「無形資產中技術價值『影響因素與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資訊科技相關技術』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吳達蓮(2002),「上海技術交易市場及技術鑑價體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桂龍(2002),「網路中間商之商業模式研究--以人力網站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宛華(1999),「資訊服務業的智慧資本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鴻期(2001),「技術商品化--以台灣超音波技術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 顏瑞全(2002),「智慧財產權融資可行性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報告〉
□ 吳思華、許牧彥、劉江彬、吳豐祥(2002),「技術交易服務業發展願景規劃」,經濟部工業局91年度委託政大科管所之專案研究計畫。
□ 吳思華、詹文男、吳安妮、林宛瑩、彭火樹、王文英、張朝清等合著(2002),「我國資訊產業智慧資本評價之研究」,2002年經濟部技術處學界科專非技術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經濟部技術處主辦。
□ 劉江彬、劉文卿、孫遠釗、張孟元、賴昌彥、阮子珊(2001),「技術交易規範及技術與專利鑑價模式研究」,工業技術研究院委託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研究計畫。
□ 劉江彬、吳豐祥、許牧彥(2002),「運用設計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推動計畫-設計智財交易補助規劃研究計畫」,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政治大學科管所之研究計畫。
□ 劉江彬(1990),「美、日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劉江彬、孫遠釗(1998),「美國大學及研究機構專利運用績效之表達」,工研院委託計畫。
□ 彭火樹(2001),「台灣產業智慧資本之創造與管理、衡量與評價、及其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多重研究方法之運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馬秀如、劉正田、俞洪昭、諶家蘭(2000),「資訊軟體業無形資產鑑價制度之研究」,台灣證券交易所研究報告。
□ 陳俊銘(2001),「中國大陸技術交易市場發展概況─以上海市及上海技術交易所為例」,大陸科技政策與個案研究專案報告。
□ 李仁芳、溫肇東、梅國卿(1996),「巴邦產學研合作成功的秘密-Steinbeis技術移轉基金會。」
□ 政大科管所(2002),「政府基金保證機制下之無形資產融資--以韓國為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計畫。
□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政大科管所(2001),「企業智慧財產權融資之可行性分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計畫。
□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2),「美、歐、日及韓等有關知識產權(智慧財產權)之鑑價機構、交易市場與融資機構之研究」,經濟部研發會委託計畫。
〈期刊與專文〉
□ 李仁芳,花櫻芬(1997年6月),「知識技術類型與知識交流網路模型」,科技管理學刊,第二卷第一期。□ 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台灣產業研究第四集。
□ 吳豐祥、蔡政安(2002年5月),「技術交易服務業的發展與政策初探」,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9105。
□ 黃宗能,陳素娟(2000年9月),「建構技術移轉環境」,經濟部《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六卷第二期。□ 黃宗能,鄭淑穎(2000),「美、日技術移轉機制及對我國之啟示」,ITIS產業論壇。□ 黃宗能(2002),「研究機構與大學智慧財產運作之探討」,ITIS產業論壇。□ 許牧彥(2001),「從知識經濟的特質談台灣專利制度的演進」,《知識產業在台灣》,台灣產業研究,第四期,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 洪振添(1999),「智慧資產之評價模式」,會計研究月刊。□ 林秀英(2001),「無形勝有形--智慧資本衡量議題之探討」,台經月刊,第24卷第二期。
□ 陳怡之(2002),「知識產業發展--無形資產技術鑑價及產業政策意涵」,科技發展政策報導,期號:SR9111。
□ 馮震宇(2002),「智慧資產鑑價之問題與挑戰」,收錄於亞太智財基金會(APIPA)。
□ 馮震宇(1995年2月),「技術移轉之類型及其比較」,工業財產權與標準。□ 張凱娜(1996),「談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管理」,資訊法務透析85年4月號,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 劉江彬、張孟元(2002),「技術交易成本與評價模式之研究」,ITIS產業論壇。□ 劉江彬(2002年8月),「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正確的智慧財產政策」,《創業創新育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新育成中心,第三期,頁16~19。
□ 詹文男、范錚強、張朝清(2002),「企業智慧資本衡量研究--以資訊硬體產業為例」,IT IS產業論壇。英文部分
□ Bidault, F.& Fisher, W.A. (1994), “Technology transaction: Networks over markets,” R&D Management, 24(4).
□ Benbasat, I., D. K. Goldstein, and M. Mead (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Quarterly, 369-386. (Benbasat et al., 1987).
□ Brooking, A. (1996), “Intellectual Capital”, Boston, Mass: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 N.S., Vol. 4.
□ Coase, R. H. & Harry, Ronald (1988),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Cummings, J. L.;Teng, B.-S. (2003),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2), pp.39-68.
□ Jain, R.K.;Martyniuk, A.O;Harris, M.M.;Niemanna, R.E.;Woldmann, K. (2003), “Evaluating the Commercial Potenti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t. J.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sation, 2(1), pp.32-50.
□ James Nurton (2000), “Where ideas turn into profit, Managing Intellextual Property”, issue 95, page 19-23.
□ K. Arrow (1969),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 p.48.
□ Lawrence Lessig (2001), The Future of Ideas: The Fate of the Commons in a Connected World, Random House.
□ Nonaka, Ikujiro & Takeuchi, Hirotaka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illiamson, Oliver E. (1975),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 NY: The Free Press.
□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The Limits of Firms:Incentive and Bureaucratic Features", Chapter 6 in Oliver E. Williamso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31-62.
□ Roos,Johan (1998)"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IC)",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1.
□ Reilly, R.F., and R.P. Schweihs (1998), "Valuing Intangible Assets," New York: McGraw-Hill.
□ Smith, G. V. & R. L. Parr (1995), “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ible Assets,” John Wiley & Sons.
□ Strmcnik, S. (2002), “A Virtual Organization for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t. J.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zation, 1(3), pp.313-326.
□ Sullivan, P. H. (2000), “Value-driven Intellectual Capital: how to convert intangible corporate assets into market value”, John Wiley & Sons.
□ Sullivan, p. H. (1998), “Profiting from Intellectual Capital- extract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John Wiley & Sons.
□ Teece, David J. (1998), "Capturing Value from Knowledge Assets:The New Economy, Markets For Know-how, and Intangible Ass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 Teece, D.J. (2000),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 Organizational, Strategic, and Policy Dimens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omas S. Robertson & Hubert Gatignon (1998),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A transaction cost conceptual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 pp. 515-531.
□ Ulrich, D.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Competence *commit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39, no.2, pp.15-26.
□ van Egmond-de Wilde de Ligny, E. L. C.;Kumaraswamy, M. M. (2003),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17(1), pp.51-57.
□ Wiig, K. M. (1997),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 no.3, pp.399-405.
□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Vol. 5, Sage Publications.
網站連結
□ 亞太智財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atips.com
□ 亞太技術交易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aptech.com.tw
□ 中華誠信資產經營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property.com.tw
□ 中華無形資產鑑價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ciaa.com.tw/Default.htm
□ Delphion:http://www.delphion.com
□ 美國yet2.com:http://www.yet2.com/
□ 日本JTM:http://www.jtm.or.jp/
□ 英國BTG:http://www.btg.com
□ 德國Steinbeis基金會:http://www.stw.de
□ 台灣技術交易市場:http://www.twtm.com.tw/
□ 國科會科資中心全球技術交易網:http://www.stic.gov.tw/5
□ 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http://www.smbcgf.org.tw/
□ 亞太智慧財產權發展基金會(APIPA):http://www.apipa-ipr.org.tw/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http://www.moeaipo.gov.tw/
□ 經濟部 IPO專利商品化網站:www.moeaipo.gov.tw
□ 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http://stlc.ii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