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潤倫、林少琳(1999),抗氧化劑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臨床醫學,民88年,頁132-135。【2】 田俊雄、陳立奇、張豫立、鄭渙(1999),急診處方藥物交互作用之研究,醫院藥學,民88年,頁30-43。
【3】 李源德(1993),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談冠狀動脈心臟病,臺灣醫界,民82,頁21-24。【4】 李慧美,胡敏秀(2002),介紹Adenosine 5''-Diphosphate Receptor Blockade之藥物及其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所扮演之角色,藥學雜誌,民91年,頁26-32。【5】 邱啟潤、何啟功(1998),高雄地區上班族群生活形態、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與健康狀況之研究,高雄醫學科學雜誌,民87年,頁321-329。
【6】 吳啟誠(2000),加護病房內藥物交互作用之考量,中華民國重症醫學雜誌,民89年,頁300-311。
【7】 呂慈純、張簡尚偉(2001),資料探勘於生物資訊之應用-以虎尾若瑟醫院為例,民90年,頁90-98。
【8】 余秀瑛(1993),藥物交互作用之概念,藥學雜誌,民82年,頁3-6。【9】 林瑞興(2001),未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探討,屏師體育,民90年,頁21-25。【10】 林正介等(2000),老人日常活動能力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相關性之研究-以中興新村為例,復健醫學會雜誌,民89年,頁11-17。
【11】 張豫立、周美惠(1996),藥物交互作用,臨床醫學,民85年,頁403-410。【12】 徐均宏譯(1999),「ICD9-CM疾病分類手冊」,高雄,長年出版社,民88年,頁3-8。
【13】 陳佳君(1999),簡介藥物交互作用--以Digoxin為例,藥學雜誌,民88年,頁130-136。【14】 陳俊明(1998),婦女更年期心血管疾病之臨床研究及觀察,中醫藥研究論叢, 民87年,頁30-37。【15】 程國鈞(1990),絕經前後性激素與婦女血脂增高的關係,中華婦產科雜誌,民88年,頁202。
【16】 曾春典(1993),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談高血壓,臺灣醫界,民82年,頁24-27。【17】 葉明功(1991),藥動學之藥物交互作用,國防醫學,民80年,頁378-384。【18】 蔡鴻旭、李姿儀、鍾志明民(2001),醫院門診資料的知識發現-以虎尾若瑟醫院為例,資訊與教育,民90年,頁38-43。
【19】 謝慧貞(2003),認識藥物交互作用,臨床醫學,民92年,頁102-108。
【20】 Bates D.W., Cullen DJ, Laird N(1995),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events and potential adverse drug event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JAMA., Vol.274, pp.29-34.
【21】 Aronson I. R., Jeffrey K. (2000) , Adverse drug reactions, definition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The Lancet, Vol.356, pp.1255-1259.
【22】 Fugh-Berman A. (2000 ) ,Herb-drug interactions. The Lancet., Vol.355, pp.134-8.
【23】 Khan, Saeed A. (1999), Descriptions of adverse drug event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BMJ, Vol.318, pp.127
【24】 Lankin M. ( 1999), Surgery patients at risk for herb-anaesthesia interactions , The Lancet.,Vol.354, pp.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