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
于治中(1991)。〈正文、性別、意識型態─克麗絲特娃的解析符號學〉,呂政惠(編) 。《文學的後設思考 : 當代文學理論家》,頁206-223,台北:正中。
向陽(1991)。〈青春與憂愁的筆記﹣﹣從臺語歌謠的「悲情城市」中走出〉,《聯合文學》,7(10) :90-94。朱天文(1995)。〈這次他開始動了─談論〈好男好女〉,《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頁7-20。台北:麥田。
朱天文(1995)。《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台北:麥田。
朱天文(1998)。《極上之夢 : 《海上花》電影全紀錄》。台北:遠流。
朱光潛(2001)。《詩學》。台北 : 國際少年村。
吳佳琪(2000)。〈剝離的影子──談《好男好女》中的歷史與記憶〉,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303-320,台北:城邦文化。
吳其諺(1993)。〈有關《戲夢人生》的四個聯想〉,《影響》,39:90-92。
吳念真、朱天文(1998) 。《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台北:遠流。
吳珮慈(1999)。〈凝視時間,在動與不動之間--長鏡頭的一種美學反思〉,《中外文學》,27(8):8-15。吳珮慈(2003)。「電影理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上課筆記。
吳珮慈譯(1989)。A. Gardies著,〈說謊的男人:一個呼喚觀眾的陳述〉,《電影欣賞》,37:33-36。
吳珮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 : 遠流。(原書:Aumont Jacque& Marie, Michel.著. [1988]. L''Analyse des Films.)
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 : 書林。(原書Terry Eagleton.(1983).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by Terry Eagleton.)
呂亭潁(1999)。《侯孝賢電影風格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熾(2003年5月24日)。〈真善美化身原節子〉,中國時報,頁E7。
李金徽(1998)。《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男性形象:1919∼1961》。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亞(2001)。〈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意象的失落〉,劉紀蕙(編) 。《他者之域 : 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 頁259-274。台北 : 麥田。
李達義(1991)。<侯孝賢的電影人生>,《電影欣賞》,17(3):76-83。
沈曉茵(2000)。〈本來就該多看兩遍─電影美學與侯孝賢〉,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61-92,台北:城邦。
孟洪峰(2000)。〈侯孝賢風格論〉,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29-59,台北:城邦文化。
林文淇(2000)。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國家屬性>,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157-179,台北:城邦文化。
林文淇(2000)。<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231-260,台北:城邦文化。
林文淇(2001)。〈九0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劉紀蕙(編) 。《他者之域 : 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頁275-296,台北 : 麥田。
林玫君譯(1989)。W.Kayser著,〈誰在講小說〉,《電影欣賞》,37:16-17。
林彥甫(1996)。《觀看恐怖電影的心理機制─以『認同』分析”半夜鬼上床”》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盈志(1999)。〈《楚門的世界》:影像媒體的神話及後設〉,《藝術論衡》,5:119-130。林盈志(2002)。《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晏夙譯(2001)。Emmanuel Burdeau,<侯孝賢訪談>,Cahiers du Cinema(電影筆記)(編)。《侯孝賢電影 Hou Hsiao-hsien》,頁79-132,台北 : 國家電影資料館。
林泰鵬整理(1995)。〈不斷顯影的歷史與記憶 在虛構中透視歷史:《好男好女》座談會〉,《電影欣賞》,77:64-72。
侯孝賢(1998)。《極上之夢 : 海上花電影全紀錄》,台北 : 遠流
俞虹譯(1987)。Gabriel von Eisenstei等著,〈有聲電影的未來〉,《北京電影學院學報》,7:4-7。
唐維敏譯(2000)。Nick Brown著, <《戲夢人生》:侯孝賢的景色詩學>,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215-229,台北 : 城邦文化。
孫小玉(1991)。〈繫鈴?解鈴?─羅藍巴特〉,呂政惠(編) 。《文學的後設思考 : 當代文學理論家》,頁78-103,台北:正中。。
迷走、梁新華編(1991)。《新電影之死 : 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 :唐山。
迷走、梁新華編(1994)。《新電影之外/後》,台北 : 唐山。
馬慧南譯(1989)。μ集團著,〈觀點修辭學〉,《電影欣賞》,37:18-20。崔君衍譯(1995)。Andre Bazin著,〈攝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是什麼》,頁13-22,台北:遠流。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
張正譯(1989)。M.Duffrenne著,〈影片的觀演者〉,《電影欣賞》,37:45-47。
張昌彥譯(1995)。蓮實重彥著,〈考古學的恍惚: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電影欣賞》,13(1):80-87。張杰(1998) 。《巴赫金集》,上海:遠東。
張祖建譯(1986) 。Warnar. C. Butz著,〈距離與視角─類別研究〉,王泰來(編) 。《敘事美學》,頁124-147,重慶:重慶出版。
張梨美譯(1997) 。Stam Robert著,《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 : 遠流。
張寧(1995) 。 〈「悲情城市」--以瓦解達成的 述述〉,《當代》,84:84-87。張瓊云(1999) 。 《電影音樂的符號性─以侯孝賢的電影為例》。私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永明(1993年9月8日) 。〈臺灣歌謠記事:「望春風」〉,中國時報,寶島版。
許綺玲譯(1995) 。Roland Barthes著,《明室 / 攝影札記》,台北 : 台灣攝影季刊。
陳中梅譯(2001) 。Aristoteles著,《詩學》,台北:臺灣商務。
陳怡樺(2002) 。《「聖石傳說」現象的後現代文化邏輯》。國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健宏譯(1989) ,W.Iser著,〈遊動觀點〉,《電影欣賞》,37:37-39。
陳儒修(1996) 。〈歷史與記憶:《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中外文學》,293:47-59。
陳儒修(2003) 。 「電影理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上課講義。
陳儒修, 郭幼龍譯(2002) 。Robert Stam著,《電影理論解讀》,台北 : 遠流。
焦雄屏(1991) 。〈悲情城市:試賦台灣史詩〉,焦雄屏(編) 。《台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頁48-59,台北:遠流。
焦雄屏(2002) 。〈好男好女〉,焦雄屏(編) 。《台灣電影90新浪潮》,頁95-106,台北:麥田。
黃美鳳(1998) 。《侯孝賢電影暨其美學涵意初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萬傳法(1998) 。〈在思想、心靈的深處──談侯孝賢及其影片〉,《當代電影》,2:82-85。
葉月瑜(1999) 。〈臺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27(8):43-67。葉月瑜(2000) 。〈女人真的無法進入歷史嗎:再讀《悲情城巿》〉,林文淇等(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181-213,台北 : 城邦文化。
葉月瑜(2000) 。《歌聲魅影 : 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 : 遠流。
路況(1992) 。〈鏡中之鏡:《阮玲玉》的「戲外戲」與「戲中戲」〉,《電影欣賞》,55:38-40。廖咸浩(1994) 。〈南方異類--以後殖民視角看「悲情城市」與「牛棚」中的語言、沈默與歷史〉,《中外文學》,22(8):59-73。聞天祥(1996) 。〈好男好女:侯孝賢的多重世界〉,《攝影機與絞肉機》,頁9-15,台北:知書房。
聞天祥(1996) 。〈戲夢人生二則:人生無常,天地無盡〉,《攝影機與絞肉機》,頁3-7,台北:知書房。
齊隆壬(1992) 。《電影符號學》。台北 : 書林。
劉北成、李曉光譯(1998) 。《言語與現象》,台北 : 桂冠。(原書: Derrida Jacques著.La Voix et le Phenomene.)
劉紀蕙(1994) 。〈高達「芳名卡門」中音樂與敘述的辨證〉,《文學與藝術八論 : 互文‧對位‧文化詮釋》,頁33-50,台北 : 三民。
劉紀蕙(1997) 。〈跨藝術互文與女性空間:從後設電影談蘿茲瑪的藝術相對論〉,《中外文學》,25(12):52-81。劉康(1995) 。《對話的喧聲 : 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 : 麥田。
劉森堯譯(1996) 。Christian Metz著,《電影語言 : 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 : 遠流。
蔡源煌(1992)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 : 雅典。
鄭樹森(2003) 。《小說地圖》。台北 : 一方。
盧非易(2003) 。「視覺傳播」,國立政治大學,上課筆記。
盧非易(2003年11月) 。〈另一種電影 : 黑暗之光〉,「2003 聚焦台灣 台灣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蕭瑞甫(1999) 。〈從『中界軀體』看後設電影之文化論述策略 以德瑞克˙賈曼之《浮世繪》及彼德˙格林那威之《建築師之腹》為例〉,《中外文學》27(8):68-96。
閻嘯平(1989) 。〈影片內╱外的觀點導言:影片裡的觀點,電影裡的觀點〉,《電影欣賞》,37:10-15。閻嘯平譯(1989) 。 C. Metz著,〈沒有人稱的表述過程:影片的定位〉,《電影欣賞》,37:25-28。
謝忠道譯(2001) 。Erwan Higuinen著,〈好男好女〉,等Cahiers du Cinema(電影筆記)編 ,《侯孝賢電影 Hou Hsiao-hsien》,頁191-195,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鍾明德(2001) 。《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 : 書林。
簡妙如(2003) 。《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 : 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藍博洲(1991) 。《幌馬車之歌》。台北 : 時報。
藍博洲(20001) 。〈蔣姑娘〉,《台灣好女人》,頁143-199,台北 : 聯合文學。
顏忠賢(1996) 。〈地點感與感覺結構:以九份的《戀戀風塵》與《無言的山丘》為例〉,《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頁58-65,台北:萬象。
顏忠賢(1998) 。〈不在場□台北─八0年代以後台灣都市小說的書寫空間策略〉,陳羲芝(編)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詳析台灣小說發展風格˙建構台灣小說史觀》,頁418- 439,台北:聯經。
羅瑞芝(1992) 。〈「悲情城市」的聲音美學〉,《中外文學》,20(10):130-144。羅頗誠(1995) 。 〈迷失在歷史、現實、與幻象之間的《好男好女》〉,《影響》,63:78-80。
蘇培凱等譯(2000) 。 June Yip 著,〈一個國家的建構:台灣電影與侯孝賢的『台灣三部曲』〉,林文淇等(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261-302,台北:城邦文化。
二 外文
Bakhtin, M. M.(1984).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Minneapolis ( C. Emerson Tran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khtin, M. M.(1996).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 four essays( C. Emerson & M. Holoquist, Trans.). Austin, Tex.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Barthes ,Roland. (1977). From Work to Text .Image, music, text (pp155-164).New York : Hill and Wang.
Barthes,Roland.(1977).The Death of The Author.Image, music, text (pp142-148).New York : Hill and Wang.
Caws, Mary Ann.(1989). Perspectives on perception : philosophy, art, and literature . New York : P. Lang.
Chi, Robert.(紀一新)(1999). Getting It on Film:Representing and Understanding History in A City of Sandess .Tamkang Review.29(4 ).47-84.
Cowie ,Elizabeth. (1991). Underworld U.S.A.: Psychoanalysis and Film Theory in the 1980s. In J.Donald(Ed.),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Theory: Thresholds (pp.104-138).London: Macmillan.
Edward,Branigan.(1984). Point of view in the cinema : a theory of narra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classical film . Berlin ; New York : Mouton.
Fiske, John .(1987).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Flitterman-Lewis ,Sandy. (1992).Psychoanalysis, Film, and Television.In Robert C. Allen . (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 Chapel Hill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Kristeva, Julia.(1980).The Bounded Text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pp.36-63).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Julia.(1986). From Symbol to Sign. The Kristeva reader (pp.62-73).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Julia.(1986). The System and the Speaking Subject. The Kristeva reader (pp.24-33).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Julia.(1986). Women’s Time. The Kristeva reader (pp.187-213).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Julia.(1986). Word,Dialogue and Novel. The Kristeva reader (pp.34-61).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ao, Ping-hui.(廖炳惠)(1999). Passing and Re-articulation of Identity: Memory, Trauma, and Cinema. Tamkang Review.29:4 .85-114。
Lim,Bliss.(2001) .Spectral Times: The Ghost Film as Historical Allegory. Positions :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Special Issue, Asia/Pacific Cinemas: A SpectralSurface] 9(2). .287-329.
Lotman, Jurij .(1977)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stic Text.( R. Vroon. Trans.). Ann Arbor : [Dept. of Slav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tz, Christian .(1982). 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 :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C.Britton, A.Williams, B.Brewster and A.Guzzetti,Trans.) London : Macmillan Press.
Nichols, Bill. (1991) .Representing reality :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 .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lato(1974). The Republic(G. M. A. Grube, Trans.).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Stam ,Robert .(1992).Reflexivity in Film and Literature: From Don Quixote to Jean-Luc Goda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ugh, Patricia.(1984). Metafiction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三、網站
20世紀詩歌精選http://poempoet.nease.net/poem20/total.htm
《好男好女》音樂製作http://www.hakka.gov.tw/htm/hakka/hakka200210/issue02_c.htm
《悲情城市》序言http://www.ylib.com/search/pre_show.asp?BookNo=X1004
中國近代文學史,第十三章:在民族解放旗幟下的文學創作(一) ,第一節:田間等人的詩歌創作 http://www.twbm.org.tw/window/3literw.htm
伊能靜個人網站,http://www.annieyi.org/lit_book6.htm
孫秀蕙個人網站,〈好男好女〉影評,http://ad.nccu.edu.tw/wisconsin/index.htm
喧譁繁衍大哉問 後現代主義簡介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postmodernism/intro_chinese.html
跨藝術研究網頁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InterartHomepage.htm
蔡秀枝《城市文本與空間閱讀》。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22.htm#note1
藍博洲,〈「四六」證言錄〉流亡的銀鈴──朱實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980426.htm